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七章 中医科学性解析
第三节 中医科学性解析
一、关于中医起源与发展史
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子曰“预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纵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但凡强大国度,毕竟历史清晰,灿烂辉煌;但凡穷途末路的国度,一定欺师灭祖,乌烟瘴气。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门学科亦是如此。 2、中医研究要面向国人 中医乃中国传统医学,其源头与中国历史一样久远,其风采与中国文化一样灿烂。每当人类处于危难之刻,中医都会挺身为之保驾护航。然而对于中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无论是从中国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中医学术的角度都少有涉及。正史上唯一可以查阅到的资料就是司马迁的《扁鹊仓公列传》,但其切入的角度并非中医的发展历史记录,而是两起“名医冤案”的当事人记事。就算是中国书写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东汉时期,被医学界尊为医圣的张仲景,除了一部彪炳史册的《伤寒杂病论》之外,也没有留下丝毫记忆。这不能说我们中国人不重视历史,但应该反思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是不是出现问题,以至于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不能世代传承,灿烂的历史文化查无实据。今天的人们既要摒弃古代文人狭隘历史观,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重新审视古代中国文化与科学发展历史;也要超越西方片面的田野考古史观,我们是中国历史的参与者,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无需费尽心机的让他们相信什么。诸如中医的历史,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外国人相信中医的历史有多伟大,因为我们现在仍然利用祖先传承下来的知识体系造福自己,我们要做的只是将其科学的表述出来,将中医的发展纳入现代科学体系,更好的服务于这些炎黄子孙。 3、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中化文明的一个繁荣期、但绝不是开始 关于中医的起源问题,当前主流的中医历史研究都将其定位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还认为是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一部分中医历史研究成果将汉朝版本的《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起点,绝大多数中医历史研究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形成的标志性专著。而对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之前的中医成果闭口不提,更愿意将其当做传说来理解。其根本原因一是对中国前秦文化演变过程缺少理解,二是根本就不相信更遥远的中国古代可以发明如此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不是科学精神,而是先入为主“有罪推定”,认为春秋以前的古人基本都属于手拿石器玩耍的未开化的愚民。 4、中国古代科技能力超越现代人的想象力 关于中医的起源问题,也有一部分研究中医的学者实在无法理解数千年前的中国为什么可以出现如此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其归结为“外星人留给中国人的礼物”,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嘲,是读懂了中医深邃的内涵的情感外露,他实在无法理解古人为什么如此高超的智商。因为只要认知研究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自从有中医记载以来其基本原理从未改变。《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相比,只是改变了部分病证的诊断方法;宋金元时期中医的繁荣仅仅让中医从业者可以“术有专攻”,这些都是未改变中医原有的基本框架。数千年前的古人能够创造中医,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读不懂中医?我们可以确信中医就是中国古人所创造,科学的东西不要求助鬼神。只要我们摒弃古人的智慧一定比现代人地下的固有思维,认认真真的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先人所处的历史条件去分析中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5、《周礼》上最早记载了中医诊疗体制与技术 关于中医的起源问题,历史上最早、最具权威的记载是《周礼》上有关中医的条目。其记载的时间距今3000多年前,《周礼》是周朝开国初期确定的国家治理结构制度,相当今天的基础性法规,其严谨性与权威性毋庸置疑。并且孔子所处的年代周天子的权威仍然不可挑战,《周礼》的内容及定义没有那个文人敢于串改,至于汉朝时期对儒家经典的整理与修订则是另一回事。根据《周礼》的记载,周王朝开国初期就已经设立了相当完善的、为周王朝服务的医疗体制,医师为该体系的最高主管,下设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等专科“医生”进行分科治疗。其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都有要求,甚至还有考核措施与奖惩办法,这说明3000年前的中医诊疗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因此研究中医历史应以《周礼》为起点向前推进。 6、中医先祖们的业绩世代相传 中医对自己历史的记载,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潜规则,这就是口碑。我们发现凡是对中医的发展有过突出贡献的“先人”,在中医业内都会具有相当高的“尊号”。诸如女娲娘娘、中医鼻祖伏羲、神农尝百草、药神炎帝、黄帝内经的颛顼、医圣张仲景等,至于民间名声大噪的扁鹊、华佗之人,在中医业内并没有什么地位。这足以说明在中医发展与演变过程,凡是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历史上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留下记印,这与中国历史与中医历史一脉相承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因此只要我们使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就可以理顺这些中医行业的至尊先祖的丰功伟绩,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就水到渠成的成型了。 7、中医历史研究中的策略问题 在以往的中医历史研究中,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员为中医专业人士。他们更关注秘方与偏方和神医,所谓的研究就是局限于寻找古籍,或者寄希望于某一天古墓里会出土古籍。其实即使古墓里真的出土了古籍,也未必能看的懂。我们研究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史,对中医具体的医术与秘方不敢兴趣,而是更关注中医的产生的社会背景与中医可以治病的原理,中医的起源是人类社会对生存渴望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生命过程自我剖析的成就,是人类社会通过不断的以身试法、以身试药过程总结而成的经验累积,是人类社会追求科学与技术进步的成果结晶。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步,中医技术发展的起伏与历史记载的缺少,也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或重大突发事件相关。 8、中医历史研究将引爆中国古代科技史 鲁迅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如果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那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根底全在中医,以此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历史,只要搞清楚了中医历史,那中国古代科技史也就大半明晰了。因此我们将中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研究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以及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从更宽广的视野和角度进行研究。
二、关于疗效评价的口碑机制
1、部分质疑中医的学者心态存在问题 关于现代医学对中医的质疑,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疗效评价问题,似乎通不过现代医学评价标准的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伪科学的;而对自己那怕做了严重错误的事情,也是可以原谅的。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反科学的做法,更是忽视医疗主体的自身需求,在过度医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质疑中医的学者应首先了解中医 近年来的现代医学与中医的论战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逻辑。诸如中国在抗击2013年非典疫情过程中,无论是现代医学的防疫体系,还是接受治疗的患者本人,都非常认可中医疗法的效果。但就是有一批固执的“学者”,一定要中医拿出中医疗法对SARA病毒治疗效果的原理,要中医拿出治疗效果评价的数据,搞得中医维护者哑口无言,更有甚者对中医推广的一些预防性措施当做谣言进行辟谣。这是一种典型的“关公战秦琼”式的偷换概念手法,一方面表现出有些现代医学的有些学者偏见与孤陋寡闻,另一方面也暴露那些中医的代言人现代科学理论的欠缺,没有利用现代科学的原理去实现中医现代化的能力。在中医被不断质疑的过程中,中医要更加主动的解决问题,这既不是用现代医学的标准困住中医的手脚,也不能机械的进行中西医结合,更不能不闻不问假装不知。 3、治疗效果认定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关于疗效认定的问题,不同群体对疗效的认知是不一样的。现代医学有自己一套严谨的疗效定义,中医行业也有自己独特的疗效标准,广大患者更有自己对疗效的把握。作为医疗主体的患者对疗效的认知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时限性、经济条件、时间节点及病症状况的变化都会影响他们对疗效的判断和认定,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机制。 4、口碑认定机制的形成 对于一般民众而言,身体出现问题一定要去医院看一下,但绝大多数的病症并不需要“高大上”的医院将自己从头到脚彻查一遍,大家既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钱。这种情况下简单实用的诊疗方法、或者区位优势的诊疗机构可以得到最大发挥,普通民众没人去计较什么科学与不科学,这一次在这里只好病了,下一次遇到同样情况肯定还会照样这样选择,这就是民众口碑的形成。 5、口碑的实质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现代医学已经有标准的疗效认定标准,那口碑认定机制还有存在价值吗?当然有!当患者遇到急症或者重病的时候,任何人都会第一时间赶往三甲医院,甚至直接杀向帝都的三甲医院。患者认可三甲医院,而北京、上海的三甲医院总是人满为患,这是患者的口碑在机制发挥作用。但对于一般的患者而言,就算他们知道现代化的三甲医院水平高,也不影响他们平时遇到小问题的时候去自己信任的其他医院就医。所谓的患者心中可以信任的医院既可以是中医,也可能是现代医学的民间诊所。这是另一只机制发挥作用,通俗的讲就是病理需求机制,就是根据病症的轻重缓急去选择最合适的医院就医,影响这种选择的因素包括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时间成本,还包括自身的健康状态等等。口碑认定机制的存在并不是患者不懂科学,这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 6、中医疗效认定机制的核心是口碑 中医的疗效认定核心标准其实就是这种口碑认定机制,历朝历代的“神医”也就是这样不断造就出来的。当然中医自己还有一套专业的认定标准,数不清传世的“验方”其实就是疗效验证的成果积累。
三、关于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
1、科学与技术是两回事 用中医临床技术去辩解现代医学对中医理论的质疑是中医最大的悲哀。自从现代医学引入中国以后,关于中医的科学性就不断被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中医治病的原理。那中医有数不清的神医、大师或者专家,可以告诉大家中医的科学道理,如果大家听明白了那些质疑声也就自然消失了。但我们所见到的局面恰恰与预期的相反,在近百年的中医与现代医学论战中,几乎所有出场的中医大事都是讲历史、论疗效、说案例,就是没人将原理和理论。这种答非所问的论战方式,明白无误的暴露自己缺少现代科学常识的弱点,被对手更加蔑视。 2、中医临床技术不等于中医理论 如果你认真梳理一下中医知识体系就会发现,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中医知识体系、或者说历史传承下来的中医典籍知识体系都属于临床医学。其实古代中医属于百工之首,中医师只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辩证法则和验方就可以治病救人,只需知道如何做、不用考虑为什么这么这样做,做好了就是神医。这些知识体系用现代医学分析就是临床医学,自然无法回答人体是怎样发病的?中医是如何治病的这类基础性问题。 3、缺少理论、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法力几何 中医缺少中医理论不等于原来就没有,只是没有传承下来,现有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完全可以治病救人。我们说中医现有的知识体系都属于临床医学,又说这些临床医学知识无法阐述中医为什么可以治病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不能治病,而且实践证明中医在某种方面要比现代医学更有优势,疗效更好。 4、中医不是没有理论、是中医理论失传了 中医有没有理论呢?当然有。但当前中医药大学有关中医的基础理论内容不是我们所说的中医原理的理论,而且那些内容诸如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之类的内容充其量就是基本概念和定义,只可以作为中医临床诊断的基础知识。我们所说的中医基础理论,单指《黄帝内经》的作者构思《黄帝内经》过程的总体思维。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理论,没有这个中医理论《黄帝内经》及所谓的中医临床技术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了《黄帝内经》以后,其实用价值远远高于那个所谓的中医理论。因此传承于世的是使用价值更高的《黄帝内经》,至于今天看来价值更高的中医理论反而无人问津,渐渐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5、失传的中医理论能否重新建立 既然中医理论已经失传,那他们还能人间再现吗?当然可以,原因有三。其一是按照普遍的科学规律,一个科学的发明可以产生众多技术突破,而一项技术突破也可以催生一个科学发现,也就是说科学与技术之间是想通的;其二是《黄帝内经》中仍保留一部分作者的原始思维,这些都是我们寻找中医理论的重要线索;其三是中医临床经过数千年应用,取得非常可靠的医疗效果。既然中医临床是正确的,中医理论就一定符合现代医学生理学的基本原理,我们也可以借鉴现代医学的基本原理,重新建立中医理论体系。
四、中医理论的主要特征
1、中医理论应具备的主要特征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中医理论,其核心任务是正确的说明中医为什么可以治病,怎样进行治病治病的问题。其主要特征应包括:一是立足于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站在古人的角度勾勒古人的思想;二是中医原理不能违反科学精神,不能违反生理学理论的基本常识,中医与现代医学必须殊途同归;三是必须与现有的中医临床知识体系基本吻合,并能合理解读中医临床相关术语的合理性。 2、中医理论的三个方面 中医学发展过程十分漫长,是人类所有有助于健康的知识集合。根据我们对中医的理解,排出中医外伤科、妇产科、精神科、养生学和防疫学之外,按治疗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中医理论分为三个方面。其中一是中医药物疗法学说,涵盖病症学体系,药性体系,诊断体系和方剂体系,通过药物作用达到治愈病症的目的;二是中医物理疗法学说,涵盖经络学说和针灸方法,通过对人体施加物理作用达到治愈病症的目的;三是中医气功学说,涵盖经络学说,炼气方法与引导术,通过自我调节人体血液循环分配的方式实现强身健体。 3、中医理论的主要特征 中医学通过解剖与观察人体内部规律,力求揭示人体正常运行与病变状态的规律特征,实现治病救人的崇高目的;中医学在建立过程中使用许多虚拟与假设手段,以此研究出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分析工具,用来理清病证、病征与病症之间的关系,规定药方、方剂与中药材药性之间联系,实现了科学诊疗、分科合作和标准共享;中医学具有显著的公开性,持续开展理论和临床方法的改进,提高其信度和效度。根据我们对中医科学原理的分析,对照现代科学所定义科学标准体系,我们认为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科学特性,其主要特征为: 第一:中医专用的术语系统。 第二:中医具有完整的虚拟病证体系。 第三:中医具有足够的人体解剖基础。 第四:中医具有一个有效的人体生理学工具,通过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逻辑模型可以形象的反应人体内部生理平衡及病症状态。 第五:中医具有一个形象的人体黑箱体系。中医学诊断原理基于诊疗合一的基础之上,将人体视为一个黑箱,用人体内部生理过程逻辑模型模拟黑箱内部逻辑关系。通过由表及里的微观诊断过程辨别病证,通过中药方剂的药力由内而外的实现病症的降解,达到诊疗效果。如此这般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的不断修正,循序渐进的实现正确诊断与治疗,直至病症痊愈。 第六:中医具有一个科学的病证诊断学说。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科学原理的核心所在,详细阐述了病症、病征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是中医通过患者外在病症查症、辩证至病证诊断的基础性工具。只有由表及里的微观诊断具有可行性,中医才具备真正的科学性。 第七:中医是一个公开的科学体系。自《黄帝内经》出现后中医就公开面对社会,政府机构、患者、中医药从业人员都可以直接接触其中奥秘。也是在强大的社会质疑之下,中医才在两汉时期和金元时期发生两次革命性的理论进步。
五、中医历史上的重大科学发现
1、草本植物毒性的定性认识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经常被我们津津乐道,但其科学价值确从未有人触及。我们研究中医科学原理的时候,必须按科学所具有必然规律出发,从专用术语体系、理论体系架构、公开性与纠错机制、传承机制相关特性寻根问底,由中药毒性追溯至草本植物的毒性问题,由草本植物的毒性问题追溯至神农尝百草,因此才引发对神农尝百草科学价值的研究。 由神农尝百草我们可以得知,距今1.3万年前的神农氏为了防止人们食用有毒的草本植物,通过亲自食用的方式辨识草本植物的毒性,并对有毒的草本植物进行生物学辨识和毒性描述,由此整理成书并流传于世。这就是所谓的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可以说是史上第一次进行草本植物的毒性研究,也是第一次针对人类的系统性毒性研究。毒性的定义至少包括植物名称、形状,对人体危害形式和危害程度四个方面。 2、草本植物毒性的控制与利用 最早的草本植物毒性的控制与利用,就是神农尝百草过程寻找解毒植物的过程。但这也属于初期的毒性发现的过程,中毒与解毒都属于毒性发现的过程。 真正的草本植物毒性的控制与利用,由神农氏炎帝开创。其标志是中药方剂的出现,这是自主、可控制的毒性控制,具有定性和定量双重意义,意味着人类可以有效控制毒性强度、实现治愈疾病的目的。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神农本草经》的出现。 中医要实现草本植物毒性控制与利用,前提条件是具有完善的植物辨识能力、初级的数量计量手段、初级统计手段与数据记录方法。 3、五行分类之法 中医将人体内部基本组织及器官分为肺肝肾心脾五类,分别用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物质名称作为代号,这种人体内部基本组织与器官分类方法我们称为五行分类之法。 五行分类之法通俗易懂,既可以表示五脏器官本身,也可以表示人体内部的其他器官,还可以表示人体外部的自然世界。就是说五行之说不但可以对人体内部的器官与基本组织分类,还可以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其影响远远超出医学范畴。 五行分类之法是世界上最早管理方法,对中医学的建立、中国古代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阴阳定性分析之法 为了科学、准确的形容人体器官各系统的功能状态,中医引入阴阳之说描述人体器官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其中正常状态为阴阳调和,超过正常状态为阳,低于正常状态为阴。 阴阳概念的提出是人类首次获得科学的、规范的对自然进行状态描述的量化工具,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性分析之法。 5、图示表述法 图示表述法是用曲线或图形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从图形中能直观地反映出数据变化的趋势,如递增性或递减性,是否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可以直接接受图形信息,反应速度远远高于语言和文字。对于趋势性事物的描述,图示法更适合。 阴阳五行逻辑图是史上最早的图示表述法,不但可以图示、而且可以用一只手替代图示。这种图示法的发明和运用,为中医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形象、便捷的记忆工具,被中国古代社会广泛借用,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二元生理系统理论 所谓的二元生理系统理论,就是中医所讲的“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但由于方山之战中医理论失传,以致没有人能够理解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真正寓意。也是因为各方人士出于不同目的地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肆意解读,使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偏离中医科学体系,反而被当做中医是伪科学的证据,令人唏嘘不已。 我们认为所谓的先天之气,就是人体器官与基本组织自身具备的生命状态;所谓的后天之气,就是人体器官与基本组织各系统的运化功能发挥状态。这种通过二元生理系统方式阐述人体生理过程的理论,比现代生理学更为准确。 因此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学说的价值,有待于我们深度挖掘。 7、虚拟病证系统 虚拟病证属于中医特有的一种病名冠名方法,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逻辑模型为依托,将人体病态时的外在症状归结为人体内部各系统的异常运行,由此获得一系列有规律可循的病证系统。虚拟病证体系是通过假设建立起的疾病诊断体系,中医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一虚拟病证体系可靠有效,更可以自我修正与完善。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研究所有特征,属于世界上最早的、唯一的、持续应用至今的理论体系。 8、循序渐进理论(黑箱理论) 我们在研究中医科学原理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中医诊断属于黑箱理论,而且还把中医习惯使用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逻辑图,变异为与黑箱理论所习惯使用的系统图。因此证明中医诊断原理符合黑箱理论原理,中医不进行具体的生理病理检查的方法也能治疗治愈疾病。但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这样做初心只是那些“质疑者”更容易听懂。 我们可以肯定中医诊断理论与黑箱理论是相互独立发展的,但其核心本质完全相同。如果要找区别,区别在于中医是黑箱理论的具体应用体系,黑箱理论为通用体系。 我们认为中医理论出现的时间距今9000年,要远远早于黑箱理论。虽然说中医理论符合黑箱理论的原理,但不等于就是黑箱理论,主要区别是专属性与通用性。 中医理论的黑箱原理可以用循序渐进来体现,这既是黑箱理论的核心,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和社会管理,其意义比黑箱理论有过之而无不及。循序渐进思想无论从中医学,还是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价值。 9、六经辩证体系 伤寒杂病论开启了中医病理学研究,从魏晋的王叔和出版《脉经》和《伤寒论》为标志,中医把对伤寒温热症的认知直接针对了病因,这就是“六经辩证”。 张仲景的“六经辩证”对疾病定义,其实质是对病下药。通过对伤寒温病症的辨别,直接与引发疾病的病因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通过辨别人体发病后的结果直接找出病因,并且以病因命名病证。这种辩证机制针对病因用药,属于主动釜底抽薪机制,实现了同病同方的治疗手段。因此六经辩证法基本确定中医诊断体系格局,知道今天仍为有根本性改变。 六经辩证体系直接确定了中医现有诊断体系格局。 10、三因说 三因学说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但由于《金匮玉函要略方》失传,直到北宋时期才被发现并以《金匮要略》重新面世。因此张仲景的“三因说”并未得到后人的认可,一般认为南宋的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对中医病因学贡献极大。中医学所谓病因,就是指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就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学说。三因学说的建立是中医分科研究的前提,对科学研究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学社: 中医基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