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卷2黃帝詩解11積柔必剛積弱必強聖取同智而遺同狀 題文詩:
天下也有,常勝之道,不常勝道.常勝曰柔, 而常不勝,之道曰強.二者易知,人未之知. 故上古言,曰強也先,不己若者;柔也者先, 出於己者.至於若己,先不己若,其則殆矣. 先出於己,其無所殆.以柔弱勝,一身若徒, 以柔弱任,天下若徒.由是謂之,不勝自勝, 不任自任.鬻子有曰:欲剛也必,以柔守之; 欲強亦必,以弱保之.積柔必剛,積弱必強. 觀其所積,知禍福向.強也雖能,勝不若己, 至於若己,其則剛折;柔弱能勝,出於己者, 力不可量.老聃乃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柔弱也者,生之徒也,堅強也者,死之徒也. 狀不必同,而智相同,智不必同,而狀相同. 聖取同智,而遺同狀;眾近同狀,而疏同智, 狀與我同,近而愛之;狀與我異,疏而畏之. 有七尺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趨謂人, 而人未必,無獸心也.雖有獸心,以狀見親. 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飛伏走,謂禽獸而, 禽獸未必,無人心也.雖有人心,以狀見疏。 【原文】
天下有常勝之道,有不常勝之道①。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強。二者亦知②,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強,先不己若者③;柔,先出於己者④。先不己若者,至於若己,則殆矣。先出於己者,亡所殆矣。以此勝一身若徒⑤,以此任天下若徒。謂不勝而自勝,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⑥:『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必剛,積於弱必強。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強勝不若己⑦,至於若己者剛⑧;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老聃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
【譯文】 天下有經常取勝的方法,有經常不能取勝的方法。經常取勝的方法叫做柔弱,經常不能取勝的方法叫做剛強。二者容易明白,但人們卻不懂得。所以上古時的話說:剛強可以戰勝力量不如自己的人,柔弱可以戰勝力量超過自己的人。可以戰勝力量不如自己的,一旦碰到力量與自己相當的人,那就危險了。可以戰勝力量超過自己的,就沒有危險了。以柔弱戰勝一個人,會像什麼也沒有干一樣;以柔弱統治天下人,也會像什麼也沒有干一樣。這叫做不想取勝而自然取勝,不想統治而自然統治。鬻子說過:『要想剛硬,必須要堅守柔軟;要想強大,必須要保持虛弱。柔軟積聚多了一定剛硬,虛弱積聚多了一定堅強。看他所積聚的是什麼,就可以知道他禍與福的發展方向。剛強能戰勝力量不如自己的人,一旦碰到力量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受挫折;柔弱能戰勝力量超過自己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老聃說:『剛強的軍隊會被消滅,剛強的樹木會被折斷。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的一類,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
【注釋】
①不常勝之道——陶鴻慶:『「不常勝」當作「常不勝」。下文云「常勝之道柔,常不勝之道強」,承此言。』
②亦知——張湛註:『「亦」當作「易」。』【釋文】:『「亦」本作
「易」。』
③先不己若者——先,勝於,勝過。不己若者,力量不如自己的人。
④出於己者——力量大於自己的人。
⑤勝一身若徒——一身,一個人。若徒,好像什麼也沒有干。張湛汪:『徒,空默之謂也。』
⑥粥子——亦作鬻子,名熊,周文王師,楚國君主的祖先。
⑦強者不若己——王叔岷:『【淮南·原道篇】「不若己」下有「者」字(【文子·道原篇】同),與下文句法一律,當從之。』
⑧至於若己者剛——張湛註:『必有折也。』吳闓生:『剛,當作戕,故注云「必有折也」。』戕,音 qiāng(槍),殘害。本文指被殘害。
【原文】
狀不必童而智童①,智不必童而狀童。聖人取童智而遺童狀。眾人近童狀而疏童智,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②,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③,謂之人,而人未必無獸心。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傅翼戴角④,分牙布爪,仰飛伏走,謂之禽獸 ,而禽獸 未必無人心。雖有人心,以狀而見疏矣。 【譯文】 形狀不一定相同而智慧相同,智慧不一定相同而形狀相同。聖人選取相同的智慧,而不選取相同的形狀。一般人選取相同的形狀而不選取相同的智慧。形狀與自己相同的,便親近而喜愛它;形狀與自己不同的,便疏遠而害怕它。有七尺長的身軀,手與腳不一樣,頭上長頭髮,口中生牙齒,能站立並快步行走的,叫做人,而人未必沒有禽獸之心。即使有禽獸之心,也以人的形狀而得到他人的親近。身上長翅,頭上生角,齜着牙齒,張着腳爪,抬着頭飛,低着頭跑,叫做禽獸,而禽獸未必沒有人心。即使有人心,也以禽獸的形狀而被人疏遠。 【注釋】 ①童——張湛註:『童當作同。』 ②骸——指形骸,形體。 ③倚——站立。【廣雅·釋詁四】:『倚,立也。』【易·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虞註:『倚,立也。』趣——音 qū(趨),通『趨』,快步行走。 ④傅——通『附』,附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