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卷2务本诗解1富民为本正学得义守本离末去伪去侈 题文诗: 为治大体,盖莫善于,抑末务本,莫不善于, 离本饰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正学为基. 富乃可教,学正得义,贫则背善,学淫诈伪, 教则不乱,义则忠孝.明君之法,务此二者, 乃以为成,太平之基,致休征祥.富民者以, 农桑为本,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 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鬻奇为末; 守本离末,其民则富,乐而可教;离本守末, 其民则贫,厄而忘善.教训者以,道义为本, 巧辩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诡丽为末; 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交游为末;孝悌者以, 致养为本,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 媚爱为末;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 则道德崩.慎本略末,尚犹可也,舍本务末, 则恶致矣.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六畜时生, 百物聚野,富国之本.游业末事,以收民利, 贫邦之原.忠信谨慎,德义之基;虚无谲诡, 乱道之根.故力田也,所以富国.民去农桑, 今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富私家, 公计愈贫.百工也者,所使备器,便事为善, 胶固为上.今工好造,雕琢之器,巧伪以饰, 欺民取贿,有利奸工,国计愈病.商贾也者, 所以通物,任用为要,坚牢为资.今商竞鬻, 无用之货,淫侈币以,惑民取产,淫商有得, 国计愈失.此三者外,虽有勤力,富家私名, 内有损民,贫国之实.故为政者,明督工商, 勿使淫伪,困辱游业,勿使擅利,宽假本农 宠遂学士,民富国平.去伪去侈,至治之道. 《原文》 凡为治之大体〔2〕,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3〕。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4〕,以正学为(基)〔5〕。民富乃可教〔6〕,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7〕,学淫则诈伪〔8〕,入学则不乱〔9〕,得义则忠孝。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为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10〕。【注释】 〔1〕○铎按:古以农为本,商为末。文选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引汉书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而人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李奇曰:“本,农也;末,贾也。”推言之,则凡事皆有本末。此篇极陈汉世离本饰末之弊,与遏利、浮侈诸篇相表里,又与盐铁论本议篇旨意同,可参看。
〔2〕“治”旧作“人”,据治要改。北堂书钞卅九引亦作“治”。韩非子有大体篇。汉书■错传云:“明于国家之大体。”
〔3〕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4〕管子治国篇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5〕礼记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史记儒林传:‘辕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空格程本作“基”。○铎按:书钞三十九引作“基”。
〔6〕论语:‘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说苑建本篇:‘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即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汉书食货志云:“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7〕邓析子无厚篇云:“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
〔8〕吕氏春秋知度篇云:“至治之世,其民不好淫学流说。”高诱注:“不学正道为淫学。”
〔9〕○俞樾云:‘上云“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此承上文而言,当作“可教则不乱”。古“学”字作“学”,故教、学字相近易误。“教”误作“学”,因臆改作“入学”耳。’○铎按:句自可通,不烦改作。
〔10〕礼记仲尼燕居云:“天下太平。”书洪范曰:“休征。”汉书董仲舒传云:“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艺文类聚五十二引此文“祥”作“隆”。
《原文》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1〕;百工者,以致用为本〔2〕,以巧饰为末〔3〕;商贾者,以通货为本〔4〕,以鬻奇为末〔5〕: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厄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6〕;列士者〔7〕以孝悌为本〔8〕,以交游为末〔9〕;孝悌者,以致养为本〔10〕,以华观为末〔11〕;人臣者,以忠正为本〔12〕,以媚爱为末〔13〕: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14〕。慎本略末犹可也,舍本务末则恶矣。【注释】 〔一〕管子五辅篇云:“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治国篇云:“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牧民篇云:“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汉书文帝纪二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昭帝纪元平元年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
〔二〕易系辞上传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三〕周礼司市:“凡市伪饰之禁,在工者十有二。”胥师:“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郑注:“玄谓饰行儥慝,谓使人行卖恶物于市,巧饰之,令欺诳买者。”礼记月令云:“毋或作为淫巧”,郑注:“淫巧,谓伪饰不如法也。”
〔四〕周礼太宰:“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五〕类聚“货”作“乏”,“奇”作“货”。按汉书食货志云:“通财鬻货曰商。”
〔六〕汉书扬雄传云:“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王褒传云:“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七〕荀子大略篇云:“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风俗通论士云:“列士百不易之分。”见意林。
〔八〕论语云:‘子贡问士,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九〕礼记曲礼云:“交游称其信也。”
〔一0〕礼记祭义:‘曾子曰:“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
〔11〕孟子云:“非直为观美也。”○铎按:浮侈篇:“竞为华观。”
〔12〕六韬盈虚篇云:“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淮南子主术训云:“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
〔13〕晋语云:“其臣竞谄以求媚。”诗假乐云:“媚于天子”,郑笺:“媚,爱也。”
〔14〕兴、崩韵。
《原文》
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1〕,六畜生于时,百物聚于野,此富国之本也〔2〕。游业末事,以收民利〔3〕,此贫邦之原也〔4〕。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故力田所以富国也〔5〕。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于私家有富,然公计愈贫矣〔6〕。百工者,所使备器也〔7〕。器以便事为善〔8〕,以胶固为上〔9〕。今工好造雕琢之器〔10〕巧伪饬之,以欺民取贿〔11〕,虽于奸工有利,而国界愈病矣。商贾者,所以通物也〔12〕,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13〕。今商竞鬻无用之货〔14〕、淫侈之币〔15〕,以惑民取产,虽于淫商有得,然国计愈失矣〔16〕。此三者,外虽有勤力富家之私名〔17〕,然内有损民贫国之公实〔18〕。故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伪,困辱游业,勿使擅利〔19〕,宽假本农,而宠遂学士〔20〕,则民富国平矣。 【注释】 〔1〕孝经。
〔2〕管子立政篇云:“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
〔3〕昭廿六年左传云:“大夫不收公利。”后汉书朱晖传云:“往来市珍宝,收采其利。”
〔4〕两“也”字并据治要补。
〔5〕汉书文帝纪十二年诏曰:“力田,为生之本也。”
〔6〕管子治国篇云:“民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禁藏篇云:“民多私利者其国贫。”○铎按:荀子富国篇:“是知国计之极也。”“公计”与“国计”义同。汉书黄霸传注:“计,谓出入之数也。”
〔7〕考工记云:“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8〕盐铁论国病篇云:“器足以便事。”
〔9〕尔雅释诂云:“胶,固也。”
〔10〕汉书王吉传云:“古者,工不造雕瑑,商不通侈靡。”“雕琢”义与“雕瑑”同。淮南子齐俗训云:“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
〔11〕汉书礼乐志云:“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闲。”“巧伪饬之”治要作“伪饰之巧”,其义亦通,见上“以巧饰为末”句注。○铎按:饬、饰古字通。礼记乐记:“复乱以饬归。”史记乐书“饬”作“饰”。
〔12〕以上二十字旧脱,据治要补。“界”当依上下文作“计”。计、界声相近。汉书地理志琅邪郡计斤,颜师古注:“即春秋左氏传所谓介根也,语音有轻重。”,此其比也。白虎通商贾篇云:‘“商”之为言“商”也;商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
〔13〕礼记月令云:“命工师效功,必功致为上。”淮南子时则训作“坚致为上”,高诱注:“坚致,功牢也。”盐铁论力耕篇云:“工致牢而不伪。”
〔14〕尚书大传云:“圣人在位,其商不通无用之物。”
〔15〕“淫”下旧有“极”字,即“淫”之驳文,据治要删。
〔16〕后汉书桓谭传注引东观汉记载谭言云:“贾人多通侈靡之物,罗纨绮绣,杂彩玩好,以淫人耳目,而竭尽其财,是为下树奢媒,而置贫本也。求人之俭约富足,何可得乎?”齐策云:“为国计者过矣。”高诱注:“过,误失也。”
〔17〕汉书高帝纪云:“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服虔曰:“力,勤力也。”疏广传云:“令子孙勤力其中。”易家人六四:“富家大吉。”○铎按:勤力、富家、损民、贫国相对,则“力”为名词。说文云:“治功曰力。”
〔18〕“实”治要作“费”。○铎按:名、实相对,作“实”是。劝将篇:“上不闻吊唁嗟叹之荣名,下又无禄赏之厚实”,其例也。
〔19〕史记平准书云:“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20〕晋语云:“通商宽农。”汉书翟方进传云:“可少宽假,使遂其功名。”此以宽假、宠遂连言,盖即本于彼。○铎按:楚语注:“宠,荣也。”礼记缁衣注:‘“遂”犹“达”也。’宠遂,谓使之荣达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