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卷5贤难诗解1修善见妒行贤见嫉称长彰孝且犹为罪 题文诗: 世之所以,不至治者,由贤难也.谓贤难非, 直体聪明,服德义也.此则求贤,之难得尔, 非贤者之,所难也故,所谓贤难,乃将言乎, 修善见妒,行贤见嫉,而其必遇,患难者也. 虞舜所以,放殛子胥,所以被诛,上圣大贤, 犹不能自,免于嫉妒,则又况乎,中世人哉? 此秀士之,所以虽有,贤材美质,然犹不得, 直道而行,遂成其志.处士也不,得直其行, 朝臣亦不,得直其言,此俗化之,所以败也, 暗君故孤.齐侯也之,所以夺国,鲁公也之, 所以放逐,皆败绩厌,覆于不暇,奚及治乎? 故德薄者,恶闻美行,而政乱者,恶闻治言, 亡秦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今世俗人, 自慢其亲,憎人敬之,自简其亲,憎人爱之, 其不少也.岂独品庶,贤材时有.邓通幸于, 文帝尽心,不违吮痈,而无吝色.帝病不乐, 从容问曰:天下谁最,爱朕者乎?邓通欲称, 太子之孝,则因对曰:莫若太子,最爱陛下. 太子问疾,帝令吮痈,有难之色,帝不悦而, 遣太子也.既闻邓通,之常吮痈,乃惭怨之. 及嗣帝位,遂致通罪,使至饿死.故邓通行, 以尽心力,而无害人,其言所以,誉太子而, 昭孝慈也.太子自不,能尽其称,则反结怨, 而归咎焉.称人之长,欲彰其孝,且犹为罪, 况明人短,矫世者哉?贤者自隐,情势使然. 《原文》 世之所以不治者,由贤难也。所谓贤难者,非直体聪明服德义之谓也。此则求贤之难得尔,非贤者之所难也。故所谓贤难者〔2〕,乃将言乎循〔3〕善则见妒,行贤则见嫉〔4〕,而必遇患难者也。【注释】 〔1〕○铎按:此篇论蔽贤之为害。伤直道之难行。世不患无贤,而患贤者之不见察,故曰“贤难”。
〔2〕旧脱“难”字。
〔3〕“循”当作“修”,古书循、修多相乱。○铎按:隶续云:“循、修二字,隶法只争一画。”例亦见下文。
〔4〕楚辞离骚云:“各兴心而嫉妒。”“嫉”下旧有“也”字,据诸子品节删。
《原文》
虞舜之所以放殛〔1〕,子胥之所以被诛〔2〕,上圣大贤犹不能自免于嫉妒,则又况乎中世之人哉〔3〕?此秀士所以虽有贤材美质〔4〕,然犹不得直道而行〔5〕,遂成其志者也。【注释】
〔1〕孟子云:“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又云:“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放殛”谓此。○俞樾云:‘虞舜放殛,即指苍梧之崩。其意谓舜德衰,为禹所放,故远狩苍梧而死。即刘知几惑经、疑古之见也。史通所引囚尧、偃朱诸说,皆出汲冢,乃王符已有此言,则此说相传,汉世已有之矣。汪笺引“完廪浚井”以证放殛事,恐非其旨。’○铎按:古书“殛”或作“极”,书洪范:“鲧则殛死”,多方:“我乃其大罚殛之”,释文并云:‘“殛本作“极”。’盖极亦流放之义,非谓杀也。汪知此句主语“虞舜”为受事,与下句一律,而不知“完廪浚井”不得谓之“放殛”,则儒家传统之说惑之也。考“舜偪尧,禹偪舜”,韩非子说疑篇亦尝言之,此必传之自古。特汉崇儒术,人莫敢置疑耳。自当取史通疑古篇所引汲冢琐语以说此。
〔2〕哀十一年左传。
〔3〕“况”字旧脱,程本有“况”无“又”。按本书“则又况”数见,今补正。
〔4〕白虎通辟雍篇云:“其有贤才美质知学者,足以开其心。”
〔5〕论语。
《原文》
处士不得直其行〔1〕,朝臣不得直其言〔2〕,此俗化之所以败〔3〕,暗君之所以孤也〔4〕。齐侯之以夺国〔5〕,鲁公之以放逐〔6〕,皆败绩厌覆于不暇〔7〕,而用及治乎〔8〕?故德薄者恶闻美行,政乱者恶闻治言,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9〕。
【注释】 〔1〕管子问篇云:“处士修行,足以教人。”荀子非十二子篇杨倞注:“处士,不仕者也。”文选鹦鹉赋李善注引风俗通云“处士者,隐居放言也。”
〔2〕管子明法篇云:“国无人者,非朝臣之衰也。”淮南子览冥训云:“大夫隐道而不言”,高诱注:“隐仁义之道,不正谏直言也。”论语云:“国无道,危行言逊也。”
〔3〕汉书董仲舒传云:“习俗化之变。”货殖传云:“伤化败俗。”
〔4〕“暗君”见务本篇注。管子法法篇:“正言直行之士危,则人主孤而毋内。人主孤而毋内,则人臣党而成群。”
〔5〕哀十四年左传。○铎按:齐简公不听诸御鞅之言而为陈恒所弑,亦见史记齐世家、田完世家。
〔6〕谓昭公、哀公。程本“以”上并有“所”字,误。下云:“三代之以覆,列国之以灭。”即其例。亦见本训篇。史记吴世家云:“商之以兴”,盖此例所本。○铎按:鲁昭公不听子家驹之言而为孟氏所攻,出奔,死于晋之干侯,见昭二十五年、三十二年左传及史记鲁世家。
〔7〕襄卅一年左传子产语。
〔8〕○铎按:“用”读为“庸”。“庸”犹“何”也,说见经传释词卷三。
〔9〕见史记秦始皇本纪。○铎按:说文:“儒,术士之称。”
《原文》
今世俗之人,自慢其亲而憎人敬之,自简其亲而憎人爱之者不少也〔1〕。岂独品庶〔2〕,贤材时有焉。邓通幸于文帝,尽心而不违,吮痈而无■色〔3〕。帝病不乐,从容曰:“天下谁最爱朕者乎?”邓通欲称太子之孝,则因对曰:“莫若太子之最爱陛下也。”及太子问疾,帝令吮痈,有难之色,帝不悦而遣太子。既而闻邓通之常吮痈也,乃惭而怨之。及嗣帝位,遂致通罪而使至于饿死〔4〕。故邓通其行所以尽心力而无害人〔5〕,其言所以誉太子而昭孝慈也。太子自不能尽其称,则反结怨而归咎焉〔6〕。称人之长,欲彰其孝,且犹为罪,又况明人之短矫世者哉〔7〕?【注释】
〔1〕孝经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铎按:汉书谷永传注:“简,谓轻慢也。”
〔2〕说文云:“品,众庶也。”汉书贾谊传服赋云:“品庶每生。”史记伯夷传作“众庶冯生”。说苑反质篇:‘墨子曰:“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为心。”’
〔3〕方言云:“●,恨也。”●、■正俗字。○铎按:说文:“吝,恨惜也。”“●”即“吝”之后出加旁字。
〔4〕见史记佞幸传。
〔5〕昭十九年左传云:“尽心力以事君。”“其”字旧脱,依下文例补。
〔6〕桓十八年左传云:“无所归咎。”
〔7〕说苑政理篇:‘孔子曰:“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荀子臣道篇云:“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汉书杨王孙传云:“将以矫世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