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便宜十六策】5察疑詩解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題文詩: 察疑政謂,察朱紫色,別宮商音.故紅紫亂, 朱色淫聲,疑正樂也.亂生於遠,疑生於惑. 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 魚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 栝蔞似瓜,愚者食之.故趙高也,指鹿為馬, 秦王也者,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 不以為惑.疑其計則,無定大事,疑其事則, 無以成功.聖人不以,意說為明,必信夫卜, 占其吉凶.尚書有曰:三人占從,二人之言. 有大疑者,謀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 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不患外不, 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 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 故士也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 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故君,決獄行刑, 患其不明.其或之有,無罪被辜,有罪蒙恕, 強者專辭,弱者侵怨,直者被枉,屈者不伸, 有信見疑,有忠被害,此皆能招,天之逆氣, 災暴之患,禍亂之變.惟明聖君,治獄案刑, 問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 察其進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形懼聲哀, 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之,情不得伸. 下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沈吟腹計, 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反顧,此罪人之, 欲自免也.孔子有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神清性明.
察疑第五[1]
【原文】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2]故紅紫亂朱色,淫聲疑正樂。[3]亂生於遠,疑生於惑。[4]物有異類,形有同色。[5]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蔞似瓜,愚者食之。[6]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不以為惑。[7]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8]故聖人不可以意說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9]【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謀及庶人』。[10]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12]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13]故人君決獄行刑,患其不明。[14]或無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強者專辭,或弱者侵怨,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氣,災暴之患,禍亂之變。[15]惟明君治獄案刑,問其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察其進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16]形懼聲哀,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之情不得伸也。[17]下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沈吟腹計,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反顧,此罪人慾自免也。[18]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19]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譯文】 為政者應明察秋毫,杜絕歪風,維護道統。變亂往往發生在政令不及的地方,謠言總是因眾心疑惑而產生的。物質的外表相似,其本質卻不相同,白石如玉,魚目似珠,狐貉似犬,栝蔞似瓜,不明事理的人就把它當珍寶。因而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加反駁;范蠡進貢越國美女,而吳王不加懷疑,此皆將釀成大禍。
計策有疑點,就無法成事,因此聖人行事皆求諸於天意,人卜其吉凶,不可任意行動。書經上說:「有三個人占卜的結果,則須遵從其中的多數。」若再有疑問,那麼就要徵詢百姓的意見了。所以孔子曾說:「有為的君王不擔心百姓不懂他為政的苦心,而擔心自己不了解民意。」
士為知己者死;女者悅己者容,馬為其雇主而馳遠,神明為通靈者顯靈。人君審理案件最怕不能查明真相,而累及無辜,或縱容小人,使強者不招供、弱者藉機誣陷他人,而致使剛直者被陷害,有冤屈者不得伸張,忠良、信義之士被害,這些都是敗德的事,必會引來災禍。
所以明君處理刑案、問案時,若毫無破綻可循,就要觀察犯人的言行舉止。若罪犯有敬畏之色,且言詞哀怨,匆忙上堂,而遲遲不肯離去,離去時還不時反顧嘆息,這人必是有冤而未伸。若見其言語反覆,前後矛盾,多方揭詞,似有詭計,畏畏縮縮,不敢直視判官,這人必定是罪犯而急欲脫罪。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察明他行為的動機,再看他是否心安理得,那麼一切姦情皆無所隱瞞了!」
【注釋】 [1]察:細看;詳審。【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新書·道術】:『纖微皆審謂之察。』
[2]朱紫:比喻以邪亂正或真偽混淆。【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何晏集解:『朱,正色;紫,間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亂正色。』
[3]淫聲:古稱鄭衛之音等俗樂曰淫聲,以別於傳統的雅樂。後來以淫聲泛指浮靡不正派的樂調樂曲。【周禮·春官·大司樂】:『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凶聲、慢聲。』【左傳·昭公元年】:『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正樂:純正的樂聲。【荀子·樂論】:『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
[4]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動亂往往產生於疏遠,疑心生於迷惑。
[5]異類:指各種各樣不同品類的事物。班固【西都賦】:『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馬,黃支之犀,條支之鳥,逾崑崙,越巨海,殊方異類,至於三萬里。』
[6]栝蔞:亦稱『瓜蔞』。葫蘆科。多年生攀緣草本。
[7]趙高:秦大臣。本趙國人。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親近秦始皇少子胡亥。始皇死後,與李斯篡改遺詔,逼使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胡亥為二世皇帝。任郎中令,居中用事,控制朝政,掌握大權。後殺李斯,任中丞相;不久又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旋為子嬰所殺。指鹿為馬:【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以『指鹿為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秦王:應指秦二世。即胡亥。秦朝第二代皇帝。秦始皇少子,為李斯、趙高擁立,稱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前207年在位。統治期間,繼續大修阿房宮和馳道,誅戮大臣宗室,李斯亦不免,賦稅徭役較秦始皇時更為繁重。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後為趙高逼迫自殺。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越為吳敗時,隨越王勾踐赴吳為質三年。同越後助越王刻苦圖強,滅吳國。後游齊國,稱鴟夷子皮。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他認為天時、氣節隨着陰陽二氣的矛盾而變化,國勢的盛衰也不斷在轉化。對付敵人要隨形勢變化制定計策,強盛時應戒驕,衰弱時要爭取有利時機,創造有利條件,使轉弱為強,又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由於供求關係的有餘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漢書·藝文志】著錄【范蠡】二篇,已佚。其言論見於【國語·越語下】及【史記·貨殖列傳】。吳王:即夫差。春秋末年吳國君。吳王闔閭子。公元前195—前473年在位。初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打敗越兵,並攻破越都,他不聽伍子胥乘勝滅越之言,允越王勾踐求和。繼開鑿邗溝,向北擴展,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大敗齊兵。十四年(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與晉爭霸,越王勾踐乘虛攻入吳都。後越再興兵攻滅吳國,他自殺。
[8]這兩句的意思是,定計時疑慮重重不能做成大事,做事時疑慮重重就不能成功。
[9]卜:占卜。古人用火灼龜甲取兆,據以推測吉凶。後來也指用其他方法預測吉凶。【左傳·桓公十一年】:『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占:卜問;預測吉凶或氣象。【說文·卜部】:『占,視兆問也。』【離騷】:『命靈氛為余占之。』
[10]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尚書洪範】上說:『三人一起占卜,必定要聽從兩個人一致的意見。』一旦有很大的疑問,就與普通百姓商議。
[11]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孔子說過,智慧明達的君主在治理國家時,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12]這幾句的意思是說,不擔憂國外的人不了解我們內部的事,只擔心我們不了解外面的事;不擔心屬下不了解首領,是擔心作為首領不了解屬下的心;不擔心地位低的人不了解地位高的人,只擔心地位高的人不了解地位低的人。
[13]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因此有血氣的男子可以為了與自己心心相映的朋友去死,女子為了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馬兒為了鞭策自己的人而奔跑,神靈為了與自己靈魂相通的人而顯靈。
[14]決獄:判決案件。行刑:執行刑罰。
[15]辜:罪。【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污辱王之軍士,抵罪邊境,大王赦其深辜。』蒙恕:承蒙寬宥。專辭:專擅言辭。侵怨:或直者被枉:有的人很正直卻被冤曲。或屈者不伸:有的人有冤曲卻不能伸冤。或屈者不伸,【諸葛孔明全集】作『屈者不伸』。此皆招天之逆氣,【諸葛孔明全集】作『此皆天之逆氣』。
[16]匿:隱藏;躲避。【淮南子·說林訓】:『清則見物之形,弗能匿也。』【漢書·灌夫傳】:『(竇嬰)乃匿其家。』弊:欺騙;蒙蔽。【韓非子·孤憤】:『朋黨比周以弊主。』瞻:向上或向前看、望。【詩經·小雅·節南山】:『民具爾瞻。』【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不枉不弊,【諸葛孔明全集】作『不枉不□』。
[17]吁嗟:嘆氣。
[18]沈吟:猶疑不決。腹計:在心裡算計。沈吟腹計,【諸葛孔明全集】作『沉吟腹計』。
[19]廋音sōu:隱匿。【論語·為政】:『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譯文: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