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賈【新語】卷12思務詩解2聖人法天則便設義因勢而調理端正本 題文詩: 舜禹因盛,而治世也,孔子承衰,而作功德, 聖不空出,賢不虛生,而歸於善,斯聖乃因, 天地之法,而制其事,則世之便,而設其義. 故聖人也,不必同道,皆能至治,好者不必, 同色皆美,丑者不必,同狀皆惡,天地之數, 斯命之象.日有常行,月有常軌,八宿並列, 各有所主,萬端異路,千法異形,聖人因其, 勢而調之,使小大也,不得相逾;使方圓亦, 不得相干;分之以度,紀之以節,星不晝見, 日不夜照,雷不冬發,霜不夏降.臣不凌君, 陰不侵陽,盛夏不暑,隆冬不霜.黑氣苞日, 彗星揚光,虹蜺冬見,蟄蟲夏藏,熒惑亂宿, 眾星失行.聖因天變,而正其失,理端正本, 承蚩尤失,堯舜而思,欽明之道,君子見惡, 於外則知,變於內矣.桀紂不暴,湯武不仁, 才惑於眾,非者改之,於是有亂,之於朝廷, 而匹夫治,之於閨門.是以接輿,老萊所以, 避世之於,窮鄉僻壤,而遠其尊.君子行於, 幽閒小人,厲於士眾.老子有曰: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是以無德;失道後德, 失德後仁,失仁後義,失義後禮,誠非虛言.
【原文】
昔舜、禹因盛而治世〔1〕,孔子承衰而作功,聖人不空出〔2〕,賢者不虛生,□□□□□□而歸於善,斯乃〔3〕天地之法而制〔4〕其事,則世之便而設其義。故聖人不必同道〔5〕,□□□□□□〔6〕,好者不必同色而皆美,丑者不必同狀而皆惡,天地之數,斯〔7〕命之象也。日□□□□□□□□八宿並列,各有所主〔8〕,萬端異路,千法異形,聖人因其勢而調之,使小大不得相逾〔9〕,方圓不得相干〔10〕,分之以度,紀之以節,星不晝見,日不夜照,雷不冬發,霜不夏降。臣不凌君,則〔11〕陰不□□陽〔12〕,盛夏不暑,隆冬不霜,黑氣苞日,彗星揚□□〔13〕,虹蜺冬見,蟄蟲夏藏,熒惑亂宿,眾星失行。聖人因〔14〕變而立功,由異而致太平〔15〕,堯、舜〔16〕承蚩尤之失,而思欽明之道〔17〕,君子見惡於外,則知變於內矣〔18〕。桀、紂不暴〔19〕,則湯、武不仁,才惑於眾非者而改之,□□□□□□□亂之於朝廷,而匹〔20〕夫治之於閨門。是以接輿〔21〕、老萊〔22〕所以避世於窮□□□□□而遠其尊也。君子行之於幽閒,小人厲之於士眾。老子曰:『上德不德。〔23〕』□□□□□□虛也〔24〕。【注釋】 〔1〕『世』字原缺,今據李本、子匯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品節補。 〔2〕論衡對作篇:『賢聖不空生。』本此。
〔3〕『乃』下唐本有□。
〔4〕『制』,唐本作『治』。 〔5〕孟子萬章:『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義與此同。
〔6〕『□□□□□□』,品節作『而皆合』三字,亦是肊補。
〔7〕『斯』,品節作『性』,唐晏曰:『訛字。』
〔8〕『日□□□□□□□□八宿並列各有所主』,品節無此十七字。
〔9〕『逾』字原缺,今據子匯本、品節補。 〔10〕『干』,原誤『千』,各本俱作『干』,今據改正。
〔11〕『則』字品節無。 〔12〕『陰不□□陽』,宋翔鳳曰:『子匯作「陰不侵陽」,無缺。』案:李本、天一閣本、唐本、品節亦作『陰不侵陽』,程本作『陰不□陽』,兩京本作『陰不侵盛陽』。
〔13〕『揚□□』,宋翔鳳曰:『子匯作「揚光」,不缺。』案:李本、兩京本、天一閣本作『揚光』,程本作『揚□』。
〔14〕『因』,宋翔鳳曰:『本下有「天」字,依治要刪。』
〔15〕『變而立功由異而致太平』,宋翔鳳曰:『本作「因天變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依治要改。』
〔16〕宋翔鳳曰:『本無「舜」字,依治要補。』
〔17〕宋翔鳳曰:『本缺「明之道」三字,依治要增。』唐晏曰:『按尚書堯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呂刑篇曰:「蚩尤惟始作亂,惟作五虐之刑。」則是堯於刑之欽者,正有鑑於蚩尤之虐也。』器案:堯典:『欽明文思安安。』釋文引馬云:『威儀表備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緯天地謂之文,道德純備謂之思。』唐晏未見治要作『欽明』之文,而以『恤刑』為言,亦逞肊之說也。
〔18〕宋翔鳳曰:『本無「矣」字,依治要補。』 〔19〕『暴』字原缺,據子匯本、唐本補。傅校本作『道』。
〔20〕『匹』,子匯本、兩京本、天一閣本作『臣』,未可據。
〔21〕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集解:『孔曰:「接輿,楚人。」』邢疏曰:『接輿,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也。昭王時,政令無常,乃被髮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也。』
〔22〕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正義:『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萊子,故書之。列仙傳云:「老萊子楚人,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莞葭為牆,蓬蒿為室,杖(疑當作『枝』)木為床,蓍艾為席,菹芰為食,墾山播種五穀。楚王至門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曰: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器案: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篇:『孔子曰:「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在尤之外。國無道,處賤不悶,貧而能樂。蓋老萊子之行也。」』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道家:『老萊子十六篇。』本註:『楚人,與孔子同時。』文選天台山賦注引劉向別錄:『老萊子,古之壽者。』
〔23〕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24〕唐晏曰:『按陸生之解,不可全見,然以虛字測之,與王注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三十八】)
①上德:德比較多的人。下德是指德比較少的人。是以:因此。
譯文:上德的人不以德自恃、炫耀,因此是有德的;下德的人以德自恃、炫耀,因此是無德的...道喪失了,就有了德;德喪失了,就有了仁;仁喪失了,就有了義;義喪失了,就有了禮。禮,是忠信淡薄的結果,是禍亂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