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2|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5貴德詩解15樂羊有功見疑秦巴有罪益信智伯自大招難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6-2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5貴德詩解15樂羊有功見疑秦巴有罪益信智伯自大招難
題文詩
樂羊魏將,以攻中山,子在中山,中山縣其,
子示樂羊,不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
其子遺之,樂羊食之,盡一杯羹,中山見其,
誠也不忍,與之戰也,下之遂為,文侯開地,
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孟孫氏也,得麑,
使秦西巴,持歸麑母,而鳴,西巴不忍,
縱而與之,孟孫怒而,逐秦西巴,居一年召,
為太子侍,左右問故,孟孫:以一麑而,
不忍又將,能忍吾子?故曰巧詐,不如拙誠,
樂羊有功,見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仁由不仁.襄子,自衛三卿,燕於藍台,
智襄子戲,韓康子而,段規,智果聞曰:
主弗備難,必至.智伯謂:難將由我,
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異也,夫郄氏有,
車轅之難,趙有孟姬,之讒欒有,叔祁之訴,
范中行有,函冶之難,皆主所知.夏書有曰:
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周書有曰: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夫君子也,能勤小物,
故無大患;今主一謀,愧人君相,又弗備曰,
不敢興難,毋乃不可?不可不懼,蚋蟻蜂蠆,
皆能害人,況君相乎?智伯不聽,自是五年,
有晉陽難,段規反殺,智伯於師,遂滅智氏.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
君子德勝,小人才勝.智伯才勝.智襄子也,
室為美,士茁夕焉,智伯:室美矣夫!
對曰美則,美矣抑臣,亦有懼也.智伯問故,
對曰臣以,秉筆事君,記有之曰:高山浚源,
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今土木勝,
人臣懼其,不安人也.室成三年,而智氏亡.
【原文】  樂羊為魏將,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縣其子示樂羊,樂羊不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樂羊食之盡一杯,中山見其誠也,不忍與之戰,果下之,遂為魏文侯 開地,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注釋】
出自戰國策魏.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侯謂睹師贊曰:『樂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贊對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樂羊既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譯文:樂羊作為魏國的將領攻打中山國。當時他的兒子就在中山國內,中山國國君把他的兒子煮成人肉羹送給他。樂羊就坐在軍帳內端着肉羹喝了起來,一杯全喝完了。魏文侯對睹師贊說:『樂羊為了我的國家,竟吃了自己兒子的肉。』睹師贊卻說:『連兒子的肉都吃了,還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樂羊攻占中山國之後,魏文侯雖然獎賞了他的戰功,卻懷疑起他的心地來。
【原文】
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歸,其母隨而鳴,秦西巴不忍,縱而與之,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為太子侍,左右曰:『夫秦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太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將能忍吾子乎?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而見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與不仁也。』
【注釋】
1出自先秦呂不韋 撰的【秦西巴縱麑
 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與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2孟孫氏,是魯國三桓之一,出於魯桓公,魯桓公生公子慶父,其後為孟孫氏,孟子先輩。
秦西巴縱麑】譯文:
  孟孫氏打獵得到一隻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燒煮它。母鹿跟隨着秦西巴並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將幼鹿)放還給母鹿。孟孫氏回來後,尋找鹿在哪裡。秦西巴回答說:『小鹿的媽媽跟在後面啼叫,我實在不忍心,私自放還給母鹿。』孟孫氏很生氣,把秦西巴趕走了。過了一年,又採用他把他作為兒子的老師。左右大臣和侍衛說:『秦西巴對您有罪,現在卻把他作為您兒子的老師,為什麼?』孟孫氏說:『(他)對一隻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人呢?
【原文】
  智伯還自衛,三卿燕於藍台,智襄子戲韓康子而侮段規,智果聞之諫曰:『主弗備難,難必至。』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異於是,夫郄氏有車轅之 難,趙有孟姬之讒,欒有叔祁之訴,范中行有函冶之難,皆主之所知也。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周書有之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謀而愧人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毋乃不可乎?嘻!不可不懼,蚋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不聽,自是五年而有晉陽之難,段規反而殺智伯於師,遂滅智氏。
【注釋】
出自【資治通鑑·周紀一】原文:
    智襄子①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於藍台。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②。智國③聞之,諫曰:『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弗聽。智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又求地於魏桓子,復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乃走晉陽。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絳水可以灌平陽⑤也。疵⑥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超然 客 校 對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請使於齊。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注】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晉國四卿之一,智氏家族的領主。②段規:韓氏家相。③智國:智伯家臣。④安邑:魏氏都城。⑤平陽:韓氏都城。⑥疵:智伯謀士。
譯文:
  智襄子主持政事,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台飲宴。席間智伯戲弄韓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規。智伯的家臣智國聽說此事,就告誡說:『主公您不提防災禍,災禍就一定會來了!』智伯說:『災禍都將取決於我。我不給他們降災就罷了,誰還敢興風作浪?』(智伯)不聽勸告。智伯向韓康子要地,韓康子便派了使臣給智伯送上有萬戶居民的領地。智伯大喜。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也交給智伯一個有萬戶的領地。智伯又向趙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趙襄子不給。智伯勃然大怒,率領韓、魏兩家甲兵去攻打趙家。趙襄子於是逃往晉陽。智伯、韓康子、魏桓子三家率領各自軍隊圍住晉陽,引水灌城。城牆只差三版的地方沒有被淹沒。鍋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沒有背叛之意。智伯巡視水勢,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子站在右邊護衛。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滅亡別人的國家。』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腳,因為汾水會淹沒魏的都城安邑,絳水也會灌沒韓的都城平陽。智家的謀士疵對智伯說:『韓、魏兩家肯定會反叛。』超 然 客 校 對智伯問:『你怎麼知道?』疵說:『憑人之常情知道的。』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話告訴了韓、魏二人。兩人出去,疵進來說:『主公為什麼把我的話告訴他們兩人呢?』智伯問:『你怎麼知道的?』疵回答說:『我見他們仔細看我而後匆忙離去,這是他們知道我看穿了他們心思的緣故。』智伯不改。於是疵請求讓他出使齊國。趙襄子派張孟談秘密出城來見韓、魏二人,說:『我聽說唇亡齒寒。現在智伯率領韓、魏兩家來圍攻趙,趙滅亡之後就該輪到韓、魏了。』兩人於是秘密地與張孟談商議,約好起事日期後送他回城。趙襄子夜裡派人殺掉智軍守堤的官吏,讓大水決口反灌智伯軍營。智伯的軍隊為救水而大亂,韓、魏兩軍乘機從兩翼夾擊,趙襄子率士兵從正面迎頭痛擊,大敗智家軍。於是殺了智伯,將智氏一族全部誅滅。
    臣司馬光認為:智伯的滅亡,在於他的才勝過了德。才與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他們,一概稱之為賢明,這是人們找不到賢人的原因。聰慧明察、剛強堅毅才叫才,正義耿直、公道平和才叫德。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雲夢澤出產的竹子,是天下的剛勁之物,然而如果不矯正它的曲直,不配上羽毛箭頭,就不能作為利箭穿透堅固之物;棠溪出產的銅,是天下的精銳鋒利之物,然而如果不放在模具中熔煉鑄造,不磨礪出鋒,就不能作為兵器擊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備的人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的人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的人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的人稱之為小人
【原文】
  智襄子為室美,士茁夕焉,智伯曰:『室美矣夫!』對曰:『美則美矣,抑臣亦有懼也。』智伯曰:『何懼?』對曰:『臣以秉筆事君,記有之曰:高山浚源,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今土木勝,人臣懼其不安人也。』室成三年而智氏亡。
【譯文】
智襄子(智伯)把自己的屋舍構築得極為華美,並以此向其家臣士茁炫耀。士茁卻說,美雖然美,卻令人感到害怕。智襄子問其原因,士茁並不直接回答,而是先繞了一個圈子,引經據典地道出 『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的說法,而後順勢類推出其真正所要表述的意思: 『今土木勝,臣懼其不安人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