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說苑】卷15指武詩解11聖治天下先文後武小懲大誡道尊后行 題文詩: 田成子常,與宰我爭,宰夜伏卒,將攻田恆, 令於卒中,乃曰不見,旌節毋起.鴟夷子皮, 聞告田恆.田成子因,爲旌節以,起宰我之, 卒以攻之,遂殘之也.齊桓公北,伐山戎氏, 請兵於魯,魯不與之,桓公怒將,攻之管仲, 曰不可也,我已刑北,方諸侯矣;今又攻魯, 無乃不可?魯必事楚,是我一舉,而失兩也. 桓公曰善!乃輟攻魯.聖治天下,必先文德, 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爲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後加誅.下愚不移,純德之所,不能化後, 武力加焉.堯誅四凶,昔以懲惡,周公旦殺, 管蔡弭亂,子產也殺,鄧析威侈,斬少正卯, 孔子變眾,佞賊之人,而不之誅,亂之道也. 易繫辭曰: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非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大誡,小人之福. 五帝三王,教以仁義,而天下變,孔子亦教, 以仁義而,天下不從,爲之何也?昔明王有, 紱冕尊賢,斧鉞誅惡,故賞至重,而刑至深, 而天下變.丘賢顏淵,無以賞之,賤孺悲無, 以罰之故,天下不從/是故至道,非權不立, 非勢不行,道尊后行.至道執一,抱威處勢. 【原文】 田成子常與宰我爭,宰我夜伏卒,將以攻田成子,令於卒中曰:『不見旌節毋起。』鴟夷子皮聞之,告田成子。田成子因爲旌節以起宰我之卒以攻之,遂殘之也。 【注釋】 1田成子,名恆,原爲陳恆,古音田、陳音近,也稱爲田恆,漢朝爲漢文帝劉恆避諱,稱爲田常,是齊國田氏家族第八任首領。齊簡公四年(公元前481年),殺死簡公,擁立齊平公,任相國,盡殺公族中的強者,擴大封邑,從此齊國由陳氏專權。其後統治齊國多年,直到齊穆公統一齊國。 2宰我: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1],春秋末期魯國人,思想家、儒客先賢。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孔門十三賢』之一 3鴟夷子皮:范蠡(別稱:鴟夷子皮、陶朱公、范伯,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1],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 他出身微寒但博學多才。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國,後被拜爲上大夫、相國,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成就霸業。[2]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爲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廟,被追封爲古今六十四名將(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朝時期,配享武廟。 世人譽之:『忠以爲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因范蠡一生艱苦創業、三致千金,又能廣散錢財救濟貧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經商思想理論的影響力,在范蠡去世後,逐漸被後世尊之爲財神、商祖。 【原文】 齊桓公北伐山戎氏,請兵於魯,魯不與,桓公怒,將攻之,管仲曰:『不可,我已刑北 方諸侯矣。今又攻魯,無乃不可乎?魯必事楚,是我一舉而失兩也。』桓公曰:『善!』乃輟攻魯矣。【譯文】 無乃 :表示委婉反問。不是;豈不是 【原文】 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爲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夫下愚不移,純德之所不能化而後武力加焉。 【注釋】 下愚不移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譯文】 聖人治理國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眾人服的),然後才運用武力(使眾人服).只是運用武力得到國家的人,(眾人)不會降伏,如果文化沒有改變,以後也會像現在這樣被別人反壓。下等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對他們用純正道德文化薰陶後,還是不能淺善改過,再用武力征服他。
(這說明了人文教化的重要性提倡先以文德治過,暴力於次要) 【原文】 昔堯誅四凶以懲惡,周公殺管蔡以弭亂,子產殺鄧析以威侈,孔子斬少正卯以變眾,佞賊之人而不誅,亂之道也。易曰:『不威小,不懲大,此小人之福也。』 【注釋】 『不威小,不懲大,此小人之福也。』 出自【易經】繫辭下傳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譯文:孔子說:『小人不知道羞恥不明了仁義,不使他畏懼不會有義舉,不見到功利不能勸勉(他)作好事,不用刑威不能懲罰(制服),小的懲罰使他受到大的戒懼,(以致不犯大罪),這是小人的福氣。 【原文】 五帝三王教以仁義而天下變也,孔子亦教以仁義而天下不從者,何也?昔明王有紱冕以尊賢,有斧鉞以誅惡,故其賞至重,而刑至深,而天下變。孔子賢顏淵,無以賞之,賤孺悲,無以罰之;故天下不從。是故道非權不立,非勢不行,是道尊然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