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70|回復: 0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9修文诗解18情见义立乐终德尊乐和其性声音通政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8-22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19修文诗解18情见义立乐终德尊乐和其性声音通政
题文诗: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
声之饰也.君子动本,乐其象也,后治其饰,
故先鼓以,警戒三步,见方,始以着往,
复乱饬归;奋疾不拔,极幽不隐,独乐其志,
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故情见而,
义立乐终,而德尊也,君子听之,则以好善,
小人听之,则以饬过,是乃:生民之道,
乐为大焉.乐可密者,琴最宜焉,可修德,
君子近之.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感物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
生变也,变成方故,谓之音也.比音而乐,
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其,
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是故,哀心感者,
以杀;乐心感者,声啴以缓;喜心感者,
声发以散;怒心感者,声壮以厉;敬心感者,
声直以廉;爱心感者,声和以调.人之善恶,
,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
所以感之,故礼以定,其意乐以,和其性政,
以一其行,刑以防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以同民心,而立治道.乐和人心.凡音者皆,
生人心也,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故,治世之音,安以乐也,其政;
乱世之音,怨以怒也,其政;亡国之音,
哀以思也,其民.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为君,商臣角民,征事羽物;五音不乱,
无怗懘音,乱则无法,无法之音:宫乱则荒,
其君;商乱则陂,其官;角乱则忧,
其民;乱则哀,事勤;羽乱则危,
其财匮也;五者皆乱,代相凌,谓之慢则,
国之灭也,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
比于慢矣;桑间之与,上之音,亡国之音,
其政散也,其民流离,诬上行私,不可止也.
【原文】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之动本,乐其象也,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注释】出自礼记乐记-1乐本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乐』
【译文】
 乐,是心灵的感动;声音,是乐的表现形式;施律节奏,是对声音的修饰。君子从心灵的感动出发,喜爱音乐的形式,然后加以整理修饰。所以【大武】之乐的表演,先敲鼓叫众人心中做好准备,再走三步表示将要舞蹈。开始重复一次,再往下进行;结束曲也重复一次,舞者才退下。舞者步伐迅疾,但不乱套离谱;音乐极其幽深,但却不隐晦。既能独自满足个人的意志,又不厌弃其中包含的道理;全面地体现了仁义之道,因而不至于私自放纵情欲。这种音乐既表现了情感,又树立了道义。乐舞结束,武王的德性也就得到了尊重。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更加爱好善德;小人听了这样的音乐,也可以用来防备自己的过错。所以说:治民的方法,乐是最重要的。【原文】  乐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故近之。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故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壮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调。人之善恶非牲也,感于物而后动,是 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故礼以定其意,乐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立治道也。【注释】1出自礼记乐记-1乐本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②啴(chǎn):宽舒。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译文】
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舒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刚直而廉正;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
【原文】
  凡音,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 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音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乱则无法,无法之音: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代相 凌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 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注释】出自礼记乐记-1乐本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译文】
凡是音,皆产生于心。感情发动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动听的曲调,就叫做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紊乱渗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深沉,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困苦。由此看来,声音和政治是相通的: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声音。宫声代表君,商声代表臣,角声代表民,徵声代表事,羽声代表物。如果这五声不乱,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曲调。如果宫声混乱则其音散漫,象征着国君的骄悠;商声混乱则其音不正,象征着官员的腐败;角声混乱则其音忧伤,象征着百姓的不满;徵声混乱则其音悲哀,象征着百姓的摇役太重;羽声混乱则其音危急,象征着物资匾乏。如果五声皆乱,秩序荡然,那就会奏出所谓的慢音。到了这一地步,国家的灭亡也就不剩几天了。郑、卫之音,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蹼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的极端混乱,老百姓的流离失所,统治者的欺上瞒下自私自利而不可救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