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74|回覆: 0

[道學研究] 劉向【說苑】卷19修文詩解18情見義立樂終德尊樂和其性聲音通政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22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19修文詩解18情見義立樂終德尊樂和其性聲音通政
題文詩: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
聲之飾也.君子動本,樂其象也,後治其飾,
故先鼓以,警戒三步,見方,始以着往,
復亂飭歸;奮疾不拔,極幽不隱,獨樂其志,
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故情見而,
義立樂終,而德尊也,君子聽之,則以好善,
小人聽之,則以飭過,是乃:生民之道,
樂為大焉.樂可密者,琴最宜焉,可修德,
君子近之.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動,
物使之然;感物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
生變也,變成方故,謂之音也.比音而樂,
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其,
本在人心,之感於物.是故,哀心感者,
以殺;樂心感者,聲嘽以緩;喜心感者,
聲發以散;怒心感者,聲壯以厲;敬心感者,
聲直以廉;愛心感者,聲和以調.人之善惡,
,感於物而,後動是故,先王,
所以感之,故禮以定,其意樂以,和其性政,
以一其行,刑以防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以同民心,而立治道.樂和人心.凡音者皆,
生人心也,情動於中,而形於聲,聲成文,
謂之音故,治世之音,安以樂也,其政;
亂世之音,怨以怒也,其政;亡國之音,
哀以思也,其民.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為君,商臣角民,征事羽物;五音不亂,
無怗懘音,亂則無法,無法之音:宮亂則荒,
其君;商亂則陂,其官;角亂則憂,
其民;亂則哀,事勤;羽亂則危,
其財匱也;五者皆亂,代相凌,謂之慢則,
國之滅也,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
比於慢矣;桑間之與,上之音,亡國之音,
其政散也,其民流離,誣上行私,不可止也.
【原文】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子之動本,樂其象也,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着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飭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注釋】出自禮記樂記-1樂本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着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樂』
【譯文】
 樂,是心靈的感動;聲音,是樂的表現形式;施律節奏,是對聲音的修飾。君子從心靈的感動出發,喜愛音樂的形式,然後加以整理修飾。所以【大武】之樂的表演,先敲鼓叫眾人心中做好準備,再走三步表示將要舞蹈。開始重複一次,再往下進行;結束曲也重複一次,舞者才退下。舞者步伐迅疾,但不亂套離譜;音樂極其幽深,但卻不隱晦。既能獨自滿足個人的意志,又不厭棄其中包含的道理;全面地體現了仁義之道,因而不至於私自放縱情慾。這種音樂既表現了情感,又樹立了道義。樂舞結束,武王的德性也就得到了尊重。君子聽了這樣的音樂,更加愛好善德;小人聽了這樣的音樂,也可以用來防備自己的過錯。所以說:治民的方法,樂是最重要的。【原文】  樂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故近之。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故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壯以厲; 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調。人之善惡非牲也,感於物而後動,是 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故禮以定其意,樂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立治道也。【注釋】1出自禮記樂記-1樂本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①;其樂心感者,其聲嘽②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①噍以殺:噍(jiāo),急促。殺(shài),衰微。②嘽(chǎn):寬舒。③食(sì)饗之禮:食禮和饗禮,古代招待賓客及宗廟祭祀之禮。
【譯文】
音的產生,都是出於人類有能夠產生思想感情的心。人類思想感情的變動,是外界事物影響的結果。受外界事物的影響,人的思想感情產生了變動,就會用『聲』表現出來。不同的聲彼此應和,所以產生變化。把這種變化按照一定的規律表現出來,就稱作『音』。排列這些『音』而且配上樂器演奏,並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稱作『樂』。
    樂,是從音產生的,其根源在於人心對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樂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寬舒而舒緩;人心有了喜悅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開朗而自由;人心有了憤怒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粗暴而嚴厲;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剛直而廉正;人心有了愛慕的感受,發出的聲音就溫和而柔順。這六種聲音,並非人的內心原來就有,而是人的內心受到外界事物影響才產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對於能夠影響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禮制來引導人們的意志,用音樂來調和人們的聲音,用政令來統一人們的行動,用刑罰來防止人們的奸邪。禮制、音樂、刑罰、政令,它們的終極目標是一樣的,就是用來統一民心而實現天下大治。
【原文】
  凡音,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而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 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五音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亂則無法,無法之音: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征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代相 凌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 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注釋】出自禮記樂記-1樂本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征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譯文】
凡是音,皆產生於心。感情發動於心,所以就表現為聲。把聲組成動聽的曲調,就叫做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曲調安詳而歡樂,反映了當時政治的和諧;混亂世道的音,其曲調怨恨而憤怒,反映了當時政治的紊亂滲亡國之音,其曲調哀傷而深沉,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困苦。由此看來,聲音和政治是相通的:有什麼樣的政治就有什麼樣的聲音。宮聲代表君,商聲代表臣,角聲代表民,征聲代表事,羽聲代表物。如果這五聲不亂,就不會出現不和諧的曲調。如果宮聲混亂則其音散漫,象徵着國君的驕悠;商聲混亂則其音不正,象徵着官員的腐敗;角聲混亂則其音憂傷,象徵着百姓的不滿;征聲混亂則其音悲哀,象徵着百姓的搖役太重;羽聲混亂則其音危急,象徵着物資匾乏。如果五聲皆亂,秩序蕩然,那就會奏出所謂的慢音。到了這一地步,國家的滅亡也就不剩幾天了。鄭、衛之音,屬於亂世之音,接近於慢音了。桑間蹼上之音,屬於亡國之音,它反映了國家政治的極端混亂,老百姓的流離失所,統治者的欺上瞞下自私自利而不可救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