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貞觀政要】卷4求諫詩解1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從繩則正從諫則聖題文詩: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
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
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
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
故君失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昔隋煬帝,
至於暴虐,臣下鉗口,不聞其過,遂至滅亡,
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
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貞觀元年,
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之任邪臣,不能致理;
正臣之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
有同魚水,則海內安;朕雖不明,幸諸公之,
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乃致,天下太平.
諫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也,從繩則正,
從諫則聖;是故古者,聖主必有,爭臣七人,
言而不用,以死相繼;陛下廣開,聖慮以納,
芻蕘之言,處不諱朝,愚臣實願,罄其狂瞽.
太宗稱善,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
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有所,開說君必,
虛己納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情懷天下.
【原文】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①進見者,皆失其舉措②。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於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③,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
【注釋】
①百僚:指百官。
②失其舉措:慌手忙腳,手足無措。
③鉗口:以威脅脅迫人不敢講話。
【譯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嚴肅,百官中覲見的人,見到他都會緊張得舉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況後,每當見到有人奏事時,總是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希望能夠聽到諫諍,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貞觀初年,太宗曾對公卿們說:『人要照見自己,一定要有明鏡;一國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定要藉助於忠臣。君主假如自以為聖明,臣下又不去糾正,要想國家不傾危敗亡,能辦得到嗎?於是君主失掉他的國,臣下也不能獨自保全他的家。至於像隋煬帝殘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閉起來不講話,最後終於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失而導致滅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誅殺。前事不遠,你們今後每當看到事情有不利於百姓的,必須直言規勸諫諍。』
【原文】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②,致天下太平。』諫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③。是故古者聖主必有爭臣七人,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陛下開聖慮,納芻蕘,愚臣處不諱之朝,實願罄其狂瞽④。』太宗稱善,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⑤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
【注釋】
①致理:即『致治』,取得治國的勝利。
②鯁(ɡěnɡ)議:鯁,原意是骨卡在喉嚨裏,這裏指直言。
③聖:賢明的意思。
④狂瞽(ɡǔ):狂肆直言。
⑤平章:籌商,討論。
【譯文】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處共事,如魚得水,那麼天下才可以平安無事。我雖然不算明君,幸虧你們多次匡正補救過失,希望憑藉你們直言鯁議,以實現天下太平。』諫議大夫王珪回答說:『我聽說木材彈上墨線就能鋸得筆直,君主聽從規諫就能成為聖明。所以古代聖明的君主必須設諍臣七人,說的話如不被接受,就一個接一個地以死相諫。陛下開拓思路,採納臣民忠言,我等處在不避忌諱的聖朝,實在願意把愚昧之見都講出來。』太宗稱讚他說得好,下詔規定今後宰相入宮商量處理國家大事,必須讓諫官跟着進來,聽一聽如何處理,有話敞開說,皇上一定虛心採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