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卷14忠義詩解3陳叔達諫前車之鑑疑其濁者旁責舉人好善不篤 題文詩:
貞觀六年,太宗授左,光祿大夫,陳叔達爲, 禮部尚書,因謂之曰:武德中公,曾進直言, 於太上皇,明朕之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 朕性剛烈,若有抑挫,恐不勝其,憂憤以致, 疾斃之危.今賞忠謇,有此遷授.叔達對曰: 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誅戮以致,滅亡豈容, 目睹覆車,不改前轍?臣之所以,竭誠進諫. 太宗曰朕,知公非獨,爲朕一人,實爲社稷. 貞觀八年,桂州都督,李弘節是,以清慎聞, 及身歿後,其家賣珠.太宗聞之,宣於朝曰: 此人生平,宰相皆言,其清今日,既然所舉, 者豈無罪?必當深理,之不可舍.侍中魏徵, 承間言曰:陛下生平,言此人濁,未見受財, 之所今聞,其賣珠而,將罪舉者,不知所謂. 自聖朝來,爲國盡忠,清貞慎守,終始不渝, 惟屈突通,張道源也.通子三人,來選但有, 一匹羸馬,道源兒子,不能存立,未見陛下, 一言及之.今李弘節,爲國立功,大蒙賞賚, 居官歿後,不言貪殘,妻子賣珠,未爲有罪. 審其清者,無所存問,疑其濁者,旁責舉人, 雖雲疾惡,不疑是亦,好善不篤.臣竊思度, 未見其可,恐有識者,必生橫議.君撫掌曰: 造次不思,遂有此語,方知談之,亦不容易, 並勿問之.其屈突通,道源兒子,宜各與官. 【原文】
貞觀六年,授左光祿大夫陳叔達禮部尚書,因謂曰:『武德中,公曾進直言於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雲。朕本性剛烈,若有抑挫,恐不勝憂憤,以致疾斃之危。今賞公忠謇,有此遷授。』叔達對曰:『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誅戮,以致滅亡,豈容目睹覆車,不改前轍?臣所以竭誠進諫。』太宗曰:『朕知公非獨爲朕一人,實爲社稷之計。』
【譯文】
貞觀六年,唐太宗加封左光祿大夫陳叔達爲禮部尚書,對他說:『武德年間,你曾向太上皇直言進諫,申明我有打敗敵人平定疆土的功勞,不可以罷免我。我本性剛烈,如碰到挫折,恐怕承受不起憂憤之情,從而導致疾病終至死亡。今天爲了表彰你的忠心正直,所以將升遷你。』陳叔達回答:『我認爲隋朝父子自相殘害,是導致滅亡的災禍,我那時怎能容許眼看車要傾覆,而不管後車不改前轍呢?這正是我極力進諫的原因。』太宗說:『我知道你並不是爲我一個人,而是爲了整個國家大計。』
【原文】
貞觀八年,先是桂州都督李弘節以清慎①聞,及身歿後,其家賣珠。太宗聞之,乃宣於朝曰:『此人生平,宰相皆言其清,今日既然,所舉者豈得無罪?必當深理②之,不可舍也。』侍中魏徵承間③言曰:『陛下生平言此人濁,未見受財之所,今聞其賣珠,將罪舉者,臣不知所謂。自聖朝以來,爲國盡忠,清貞慎守,終始不渝,屈突通、張道源而已。通子三人來選,有一匹羸馬④,道源兒子不能存立,未見一言及之。今弘節爲國立功,前後大蒙賞賚,居官歿後,不言貪殘,妻子賣珠,未爲有罪。審其清者,無所存問,疑其濁者,旁責舉人,雖雲疾惡不疑,是亦好善不篤。臣竊思度,未見其可,恐有識聞之,必生橫議。』太宗撫掌曰:『造次不思,遂有此語,方知談不容易,並勿問之。其屈突通、張道源兒子,宜各與一官。』
【注釋】
①清慎:小心爲官,清正廉潔。②深理:認真追究。
③承間:抓住空隙。④羸馬:病弱的馬。
【譯文】 貞觀八年,桂州都督李弘節以清廉謹慎聞名,李弘節死後,他的家裡要變賣珠寶。太宗聽了這件事,在朝堂上說:『此人在世的時候,宰相都說他清廉,今天既然這樣,那麼推舉他的人怎能沒有罪過呢?必須好好地查證一下,不可掉以輕心呀。』侍中魏徵私下對太宗說道:『陛下一直說這個人不清白,但沒有看到他接受財物。現在聽說他的妻子賣珠寶,又要治他的罪。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自聖朝以來,爲國盡忠,清廉謹慎,自始至終不改的,只不過是屈突通、張道源罷了。突爵通三個兒子來應選,只有一匹不好的馬,張道源的兒子窮得無法維持生計,沒有見陛下有一句話涉及這件事。現在弘節爲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前前後後都大受獎賞,弘節死後,並沒有什麼關於他貪婪的言論,妻子賣掉珠寶首飾,並沒有什麼罪過。認爲一個人清白,就什麼都好;懷疑一個人不清白,就連舉薦的人都要受到責備,雖然說痛恨邪惡沒有什麼過錯,但是喜歡善行卻也不見得深厚。我暗暗思量這種做法,沒有見到其中可以值得稱道的,我擔心有見識的人聽到這些事,必然產生許多不好的議論。』太宗聽了拍手稱讚道:『這是我做事不好,沒有思考成熟,說錯了話,現在才知道一個人要不說錯話也不容易呀,李弘節的事不要過問了。像屈突通、張道源的兒子,都應該各授予一個官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