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1|回覆: 0

[其他]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6聞惡必信長小人道以古哲鑒己行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9 17: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6聞惡必信長小人道以古哲鑒己行事題文詩:
陛下者也,聰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愛,
引納多途,好善而不,甚擅擇人,疾惡而未,
能遠佞又,出言無隱,疾惡太深,聞人之善,
或未全信,聞人之惡,以為必然.雖有獨見,
之明猶恐,理或未盡.為之何則?君子揚人,
之善小人,訐人之惡,聞惡必信,小人之道,
於是長矣,聞善或疑,君子之道,於是消矣.
為國家者,倘急於進,君子而退,小人乃使,
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君臣失序,上下否隔,
亂亡不恤,將何以治?世俗常人,心無遠慮,
情在告訐,好言朋黨.以善相成,謂之同德,
以惡相濟,謂之朋黨,當今時則,清濁共流,
善惡無別,以告訐為,誠直以同,德為朋黨.
以之為朋,黨者則謂,事無可信;以之為誠,
直者則謂,言皆可取.君恩所以,不結於下,
臣忠所以,不達於上.大臣不能,辯正小臣,
莫之敢論,遠近承風,混然成俗,非國之福,
非為治道.適足長奸,邪亂視聽,使君不知,
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遠慮,深絕其源,
則其後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敗者由,
君有遠慮,雖失於始,必得之於,終故也若,
時逢少隳,往而不返,雖欲悔之,必無所及.
既不可以,傳諸後嗣,又復何以,垂法將來?
進善黜惡,施於人也;以古作鑒,施於己也.
鑒貌在乎,止水鑒己,在乎哲人.能以古之,
哲王鑑於,己之行事,則貌妍丑,宛然在目,
事之善惡,自得於心,無勞司過,之史不假,
芻蕘之議.巍巍之功,日著赫赫,之名彌遠.
為人君者,不可務乎?以古鑒今,真情自得.

【原文】
陛下聰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愛,引納多途,好善而不甚擇人,疾惡而未能遠佞。又出言無隱,疾惡太深,聞人之善或未全信,聞人之惡以為必然。雖有獨見之明,猶恐理或未盡。何則?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聞惡必信,則小人之道長矣,聞善或疑,則君子之道消矣。為國家者,急於進君子而退小人,乃使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則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亂亡不恤,將何以治乎?且世俗常人,心無遠慮,情在告訐,好言朋黨 。夫以善相成謂之同德,以惡相濟謂之朋黨 ,今則清濁共流,善惡無別,以告訐為誠直,以同德為朋黨 。以之為朋黨 ,則謂事無可信;以之為誠直,則謂言皆可取。
   此君恩所以不結於下,臣忠所以不達於上。大臣不能辯正,小臣莫之敢論,遠近承風,混然成俗①,非國家之福,非為治之道。適足以長奸邪,亂視聽,使人君不知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遠慮,深絕其源,則後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敗者,由乎君有遠慮,雖失之於始,必得之於終故也。若時逢少隳②,往而不返,雖欲悔之,必無所及。既不可以傳諸後嗣,復何以垂法將來?且夫進善黜惡,施於人者也;以古作鑒,施於己者也。鑒貌在乎止水,鑒己在乎哲人。能以古之哲王鑑於己之行事,則貌之妍丑宛然在目,事之善惡自得於心,無勞司過之史,不假芻蕘③之議。巍巍之功日著,赫赫之名彌遠。為人君者不可務乎?
【注釋】
①俗:風氣。
②隳:毀壞。
③芻蕘(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這裡代指百姓。
【譯文】
   陛下聰明神武,天姿英睿,愛護百姓,廣開言路。能從各種途徑選拔人才,但陛下喜好賢才卻不善於選擇賢才,痛恨邪惡,但還沒能遠離小人。並且,陛下言語毫不隱諱,疾惡如仇,聽到善行未必全信,聽到劣跡就認為絕無錯誤。雖有遠見卓識,但臣恐怕陛下有些地方還有不妥之處。為什麼呢?君子願意表揚別人的善行,小人專門詆毀別人的缺點,如果聽到劣跡就確信無疑,那麼就會助長小人的氣焰。聽到善行就懷疑,那麼君子會很失望。為了國家的利益着想,急於進用君子而斥退小人,結果反使君子受懷疑,小人得志,那麼就會君臣失序、上下隔閡、國家混亂。哪裡還稱得上政治清明呢?並且,世俗之人,缺乏深思熟慮,喜歡搬弄是非。一般而言,我們把戮力同心做好事稱作同德,把一起參與做壞事稱作朋黨 。可現在清濁同流,善惡無別,把奸邪的人視為誠實正直,把同心同德的人稱作朋黨 。被稱作朋黨的人,他們的言行就不被信任;被稱作誠實正直的人,那麼他們的一切都是可取的。
這就是為什麼陛下的恩德沒有散布臣子中間,臣子的忠誠沒有傳達到朝廷上的原因。地位高的大臣們不敢矯正朝廷的偏差,地位低的臣子們又不敢指出來,於是這種做法就形成風氣,對國家極為有害,這足以助長奸邪,擾亂視聽,如果不斷絕這種風氣的根源,將貽害無窮。幸運的是,如今國家還沒有出現大的禍害,這完全歸功於陛下的深謀遠慮,國政現在雖然有所偏差,可是必然能夠改正。如果現在遇到小的禍害,不加以制止,任由其發展,將來定會悔之莫及,這樣的話,既不能將社稷傳給後代,又拿什麼作為後世的楷模呢?揚善除惡,有利於人,以古為鑑,有利於己。照容貌,要用平靜的水面做鏡子;照自己的德行,要以前的聖哲作借鑑。如果能以古代聖明的帝王為自己的借鑑,那麼自己行為的善惡就一目了然,何須史官的評判,何須百姓們的議論,帝王自然會功勳卓著,聲名遠揚。國君追求的不正是這樣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