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卷34辨興亡詩解1周立弘仁秦行詐道務積於人非盈倉庫 題文詩:
貞觀初年,太宗從容,謂侍臣曰:周武平紂, 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 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相懸?尚書右仆, 射蕭瑀曰:紂為無道,天下苦之,八百諸侯, 不期而會.周室衰微,六國無罪,秦始皇也, 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 太宗曰否,周既克殷,務弘仁義;秦既得志, 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抑亦,守之不同. 祚之修短,意在茲乎!貞觀二年,唐太宗謂, 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時大旱, 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而竟,不許賑給, 令民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 末年累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 恃此富饒,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 亦此之由.凡理國者,首務在積,於人不在, 盈其倉庫.古人有雲: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外何煩,多儲蓄之! 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者也;如其不肖, 多積倉庫,徒益奢侈,危亡之本.民者國本, 藏富於民,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本立道生. 【原文】
貞觀初,太宗從容謂侍臣曰:『周武平紂之亂,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之相懸也?』尚書右僕射蕭瑀進曰:『紂為無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周室微,六國無罪,秦氏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務弘仁義;秦既得志,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茲乎!』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從容地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周武王平定了商紂王之亂,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併了六國。他們取得天下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國運長短如此懸殊呢?』尚書右僕射蕭瑀回答說:『商紂王暴虐無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諸侯不約而同地來與周武王會師,討伐紂王。周朝雖然衰微,六國無罪,秦國完全是倚仗智詐暴力,像蠶吃桑葉一樣,逐漸吞併諸侯的。雖然同是平定天下,人們對待他們的態度卻不一樣。』太宗說:『這樣的說法不對,周滅殷以後,努力推行仁義;秦國達到目的以後,卻一味地施行欺詐和暴力,它們不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別,而且守護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國運之所以有長有短,道理大概就在這裏吧!』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外何煩儲蓄!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譯文】
貞觀二年(628),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隋朝開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飢挨餓。當時國家糧倉貯存甚豐,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糧食拯濟災民,下令讓老百姓自己想辦法。隋文帝不愛惜百姓卻吝惜糧食,到了隋朝末年,糧倉貯存的糧食,足夠五、六十年之需。隋煬帝繼承父業,依仗國家富庶,所以揮霍無度,極盡奢侈之能事,終於國破家亡。對於國君,首要的任務在於含養民生,不在於充實糧倉。古人說:'老百姓不富足,國君又怎麼能夠富足呢?」只要倉庫的貯備足以對付災年,再多貯存糧食又有什麼用呢?國君的後代如果賢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 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糧食滿倉,也只是助長他奢侈浪費的習 氣而已,這是國家危亡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