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7|回覆: 0

[其他] 【貞觀政要】卷37行幸詩解行幸不息民所不堪怨叛身死股肱無良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 15: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7行幸詩解行幸不息民所不堪怨叛身死股肱無良
題文詩:
貞觀初君,謂侍臣曰:隋煬帝,廣造宮室,
以肆行幸.自西京至,東都離宮,別館相望,
道次乃至,并州涿郡,無不悉然.馳道廣數,
百步種樹,以飾其傍.人力不堪,相聚為賊.
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復己有.以此觀之,
宮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
所聞目見,深以自誡.故不敢輕,用人力也,
惟令百姓,安靜不有,怨叛而已.貞觀十一,
太宗,幸洛陽宮,泛舟於積,翠池顧謂,
侍臣曰此,宮觀台沼,煬帝所為,所謂驅役,
生民窮此,雕麗不能,守此一都,以民為慮.
行幸不息,民所不堪.昔詩人云:何草不黃?
何日不行?小東大東,杼軸其空.正謂此也.
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國滅宮苑,盡為我有.
隋氏傾覆,豈惟其君,無道亦由,股肱無良.
如宇文述,虞世基與,裴蘊之徒,高官,
厚祿,受人委任,惟行諂佞,蔽塞聰明,
欲國無危,不可得也.司空長孫,無忌奏言:
隋氏之亡,其君則杜,塞忠讜言,臣苟自全,
左右有過,初不糾舉,寇盜滋蔓,亦不實陳.
據此即亡,不惟天道,實由君臣,不相匡弼.
太宗曰朕,與卿等承,余弊惟須,弘道移風,
萬世永賴.大道簡樸,清靜無為,與民休息.
【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廣造宮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東都,離宮別館,相望道次,乃至并州、涿郡,無不悉然。馳道皆廣數百步,種樹以飾其傍。人力不堪,相聚為賊。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復己有。以此觀之,廣宮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聞,目所見,深以自誡。故不敢輕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靜,不有怨叛而已。』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隋煬帝大肆營建宮室,以便縱情 遊樂,從西京到東都,沿途離宮別館隨處可見,并州、涿郡,也無不如此。馳道有幾百步寬,兩邊還種上樹作為裝飾。百姓無力承擔徭役和勞役的重負,相繼起來反抗。到了隋朝末年,隋煬帝已經眾叛親離,連一尺土地、一個百姓,都不再屬於他了。這樣看來,多營宮室,喜愛遊樂,有什麼好處呢?隋朝從興到亡我都經歷過,這些都是我耳聞目睹的事,這樣的教訓,應該深以為誡啊!因此,我不敢隨便動用人力,只想讓百姓安居樂業,不要發生叛亂才好。』

【原文】

貞觀十一年,太宗幸洛陽宮,泛舟於積翠池,顧謂侍臣曰:『此宮、觀、台、沼並煬帝所為,所謂驅役生民,窮此雕麗,復不能守此一都,以萬民為慮。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昔詩人云:'何草不黃?何日不行①?」'小東大東,杼軸其空②。」正謂此也。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國滅,今其宮苑盡為我有。隋氏傾覆者,豈惟其君無道,亦由股肱無良。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蘊③之徒,居高官,食厚祿,受人委任,惟行諂佞,蔽塞聰明,欲令其國無危,不可得也。』司空長孫無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則杜塞忠讜之言,臣則苟欲自全,左右有過,初不糾舉,寇盜滋蔓,亦不實陳。據此,即不惟天道,實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曰:『朕與卿等承其餘弊,惟須弘道移風,使萬世永賴矣。』
【注釋】

①何草不黃,何日不行:【詩經·小雅·何草不黃】中的句子,意思是哪些草兒不枯黃,哪些日子不奔忙?

②小東大東,杼軸其空:【詩經·小雅·大東】中的句子,意思是東方遠近各國,織布機上都搜刮空了。

③宇文述、虞世基、裴蘊:都曾是隋時的重臣。

【譯文】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到洛陽宮,在積翠池上泛舟,環顧身邊的侍臣說:『這裡的宮苑、台榭都曾是隋煬帝建造的,他生前驅使萬民,為他修築精雕細刻的宮室,絲毫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並且他還喜好到各地巡遊玩樂。耗資巨大,老百姓怎麼能夠忍受呢?【詩經】云:'哪裡的草不枯黃,哪一天不趕路啊?」'遠遠近近東方國,織布機上都空空。」說的正是這種情形啊。隋煬帝的荒淫導致天下人的怨恨和叛亂,最後落得國破家亡,現在,他的宮殿完全歸我所有了。隋代滅亡的原因,難道只是因為君王無道嗎?其實他的臣子們也不忠良。像宇文述、虞世基、裴蘊這些人,他們身居高位,享受着豐厚的俸祿,被皇帝委以重任,但他們只知道行小人諂媚之事,擾亂視聽。這樣要使朝廷不危亡,怎麼可能呢?』司空長孫無忌上書說:『隋代滅亡的原因在於君王杜絕忠言,臣子苟且偷生,上下都有過失。開始不糾偏改過,後來反叛勢力日漸猖獗,也沒人敢把實情說出來。因此,隋朝滅亡不在天意,而是君臣之間不相互扶持所致啊。』唐太宗說:『我和各位大臣是在隋末天下大亂之後得到江山的,因此我們應該弘揚大道、移風易俗,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