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卷40慎終詩解1安不忘危自古人君爲善者多不能堅守 題文詩: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自古,帝王者亦, 不能常化,天下假令,內安必有,外擾當今, 遠夷率服,百穀豐稔,盜賊不作,內外寧靜. 凡此非朕,一人之力,實由公等,共相匡輔. 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亦須, 思其終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貴.魏徵對曰: 自古已來,元首股肱,不能備具,或君稱聖, 臣即不賢,或遇賢臣,即無聖主.今陛下明, 所以致治.向若大唐,只有賢臣,君不思化, 亦無所益.天下今雖,太平臣等,未以爲喜, 惟願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善始善終, 慎終如始,始終精誠.貞觀六年,太宗謂侍, 臣曰自古,人君爲善,者多不能,堅守其事. 漢高祖者,漚上亭長,初能拯危,誅暴以成, 帝業然更,延十數年,縱逸之敗,亦不可保. 何以知之?孝惠帝爲,嫡嗣之重,溫恭仁孝, 高帝惑於,愛姬之子,欲行廢立,蕭何韓信, 功業既高,蕭既妄系,韓信濫黜,自余功臣, 黥布之輩,懼而不安,至於反逆.君臣父子, 悖謬若此,豈非難保,之明驗也?所以不敢, 恃天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懼,用保其終.
【原文】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內安,必有外擾。當今遠夷率服,百穀豐稔,盜賊不作,內外寧靜。此非朕一人之力,實由公等共相匡輔。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亦須思其終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貴也。』魏徵對曰:『自古已來,元首股肱不能備具,或時君稱聖,臣即不賢,或遇賢臣,即無聖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賢臣,而君不思化,亦無所益。天下今雖太平,臣等猶未以爲喜,惟願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譯文】 貞觀五年,唐太宗對周圍的侍臣們說:『自古以來的帝王都不能長期教化天下,他們當政時假如國家內部安定,那麼必定就會有外亂騷擾。而如今遠方外族歸順我朝,天下五穀豐登,盜賊不起,國家內外寧靜。這絕非我個人的能力所能達到的,實在是有賴於各位大臣的鼎力輔佐啊。然而居安不能忘危,治平不能忘亂,雖然明知今天無事,也得考慮如何才能有始有終。要經常這樣反省思索,才是難能可貴。』魏徵深表贊同,說:『縱觀歷史,我們發現君主和大臣往往不能兩全其美,相得益彰。有時君主聖明,而臣下不賢;有時遇上賢臣,卻沒有聖明的君主。如今陛下聖明,所以天下太平,假如當初大唐只有賢臣,而君主不想廣施教化和仁義,要想促成今日之美政,也是不可能的。如今國家昇平,但是臣等還不敢就此坐享太平,也希望陛下能居安思危,孜孜不倦!』
【原文】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自古人君爲善者,多不能堅守其事。漢高祖,漚上一亭長耳,初能拯危誅暴,以成帝業,然更延十數年,縱逸之敗,亦不可保。何以知之?孝惠爲嫡嗣之重,溫 恭仁孝,而高帝惑於愛姬之子,欲行廢立,蕭何、韓信功業既高,蕭既妄系①,韓亦濫黜②,自余功臣黥布③之輩懼而不安,至於反逆。君臣父子之間悖謬④若此,豈非難保之明驗也?朕所以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懼,用保其終。』
【注釋】
①蕭既妄系:蕭指蕭何。漢相蕭何,因爲民請命,惹怒漢高祖,杖『械係數日』,始得赦免。
②韓亦濫黜:韓指韓信。大將軍韓信,曾輔佐漢高祖奪定天下。因有人告發韓信圖謀欲反,高祖將其由楚王貶爲淮陰侯。公元前196年,即高祖十一年,呂后設計誘殺韓信。
③黥布:即英布,原爲漢淮南王,韓信等被殺之後,他驚懼不安,舉兵而反,高祖親自領兵討伐,被殺。
④悖謬:悖逆荒謬。
【譯文】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從古以來,君主想做好事的,往往不能堅持到底。漢高祖本是泅水亭的一個亭長罷了,起初他能夠救危難誅暴秦,所以成就了帝王大業,但如果他在位的時間再延長十幾年,他肯定會因放縱逸樂而陷於衰敗,不能保住他當初創下的功業。根據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呢?漢惠帝本是嫡長子,他溫 恭仁孝,被立爲太子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但漢高祖被愛姬的兒子所迷惑,想另行廢立;蕭何、韓信,是漢代的開國元勛,德高望重,可是蕭何曾被無端打入大牢,韓信也無緣無故遭到貶黜,最後被誅殺三族,其餘功臣像黥布等人恐懼不安,終於謀反叛逆。漢初君臣父子之間的關係悖逆荒謬到這種地步,難道不是難以保全功業的明證嗎?所以我不敢自恃天下安定就掉以輕心,而是心懷憂患,經常用歷史上的危亡來警戒自己,以激勵自己將治國政策貫徹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