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晏子春秋】卷3內篇問(上)詩解16景公問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對以三者17景公問賢君治國若何晏子對以任賢愛民18景公問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以先行義題文詩:
齊景公問,曰君子之,常行曷若?晏子對曰:
衣冠不中,不敢入朝;所言不義,不敢要君;
行己不順,治事不公,不敢蒞眾.衣冠無不,
中故朝無,奇僻之服;言無不義,故下之無,
偽上之報;身行順正,治事公道,是故國無,
阿黨之義.三者君子,之常行也.景公問曰:
賢君之治,其國若何?晏子對曰:其政任賢,
其行愛民,其取下節,其自養儉;上不犯下,
治不傲窮;從邪害民,者必罪之;進善舉過,
者有賞之.其政刻上,而寬饒下,赦過救窮;
不因喜以,加賞不因,怒以加罰;不從欲以,
勞民不修,怒而危國;上無驕行,下無諂德;
上無私義,下無竊權;上無朽蠹,之藏下無,
凍餒之民;不事驕行,而尚司其,民安樂而,
尚親賢君,治國若此.仁以愛民.景公問曰:
明王之教,民何若也?晏子對曰:明其教令,
先以行義;養民不苛,防以刑辟;所求於下,
必務於上;所禁於民,必行於身.守於民財,
無虧以利,立於儀法,不犯以邪,苟所求民,
不以身害,故下之勸,從其教也.稱事任民,
中聽禁邪,不窮以勞,不害以實,苟所禁民,
不以事逆,故下不敢,犯其上也.古者百里,
而異習慣,千里殊俗,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上愛民以,爲法下相,親以爲義,是以天下,
不相遺棄,此明王教,民之理也.義以正己.
【原文】
景公問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對以三者第十六
景公問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
晏子對曰:『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所言不義,不敢以要君;行己不順,治事不公,不敢以蒞眾。衣冠無不中,故朝無奇僻之服;所言無不義,故下無偽上之報;身行順,治事公,故國無阿黨之義。三者,君子之常行者也。』
【譯文】
齊景公問晏子說:『君子的日常行爲什麼樣?』晏子回答說:『衣冠不端正,不敢進入朝廷;說的話不符合義,不敢面對君王;自身行爲不正,做事不公正,不敢去治理百姓。(君子)衣冠沒有不端正的,所以朝中沒有奇怪的服裝;所說的話沒有不符合義的,所以下面沒有欺騙上級的通報;自身行爲正直,辦事公正,所以國家沒有結黨營私的邪行。這三個方面,就是君子日常所行啊。』
【原文】
景公問賢君治國若何晏子對以任賢愛民第十七
景公問晏子曰:『賢君之治國若何?』
晏子對曰: 『其政任賢,其行愛民,其取下節,其自養儉;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窮;從邪害民者有罪,進善舉過者有賞。其政,刻上而饒下,赦過而救窮;不因喜以加賞,不因怒以加罰;不從欲以勞民,不修怒而危國;上無驕行,下無諂德;上無私義,下無竊權;上無朽蠹之藏,下無凍餒之民;不事驕行而尚司,其民安樂而尚親。賢君之治國若此。』
【譯文】
齊景公問晏子說:『賢明的君主是怎樣治理國家的?』晏子回答說:『他們在政治上任用賢人,在行爲上愛護百姓;他們向下索取適度,自己的俸養節儉;在上位不欺凌下屬,身居官位而不輕視困頓之人;放縱邪惡來坑害百姓的人要治罪,進諫好的建議、指出過錯者給予獎勵。他們治理國家,對上嚴格要求而對下寬容,寬赦犯錯誤的人而救助身處困頓的人;不因爲自己高興了便加以賞賜,不因自己生氣了便加以處罰;不放縱自己的私慾而使百姓辛勞,不去構怨而危脅國家;上邊沒有驕橫的行爲,下邊沒有諂媚的德行;上邊沒有自私的想法,下邊沒有不當的職權;上邊沒有堆積過多朽敗蟲蛀的藏貯,下邊沒有挨餓受凍的百姓;不做橫行之事,而主張下級服從上級,他們的百姓安樂而且崇尚親愛。賢明的君主就是這樣治理國家的。』
【原文】
景公問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以先行義第十八
景公問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
晏子對曰: 『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義;養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所求於下者,不(必)務於上;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守於民財,無虧之以利,立於儀法,不犯之以邪,苟所求於民,不以身害之,故下之勸從其教也。稱事以任民,中聽以禁邪,不窮之以勞,不害之以實,苟所禁於民,不以事逆之,故下不敢犯其上也。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上愛民爲法,下相親爲義,是以天下不相遺,此明王教民之理也。』
【譯文】
齊景公問晏子說:『聖明的君王是怎樣教化百姓的?』晏子回答說:『公布他的教令內容,並由自己首先實行;役使百姓不苛刻,用刑罰來防止他們犯罪;要求臣下不做的,君王也不做;禁止百姓做的,自身不去做。管理百姓的財物,不因自己的私利去揮霍它;制定了法規禮儀,不以邪行去觸犯它。如果向百姓有什麼求取的話,也不以自身的原因去傷害他們。所以,百姓會聽從他的教化。根據實際需要來役使百姓,用得當的獄治來禁止邪僻之行,不以過度的勞役來使百姓窮困,不以不當的刑罰來坑害百姓,如果有禁止百姓做的事,君王也不以任何藉口違犯它。所以,百姓不敢犯上作亂。古時候百里不同習,千里不同俗,所以聖明的君王整飭王道,同百姓一致遵守習俗,君王以愛護百姓爲法,百姓以相互親愛爲義。所以,天下之人不相互遺棄,這就是聖明的君王教化百姓的方法。』
【注釋】
王引之云:「『不務於上』,義不可通,『不務』當作『必務』,此涉上下文諸『不』字而誤也。治要亦作『不務』,則唐初本已然。案:『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謂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求於下者,必務於上』,謂有諸己而後求諸人也。則當作『必務』明矣。下文云『苟所求於民,不以身害之』,『苟所禁於民,不以事逆之』,即承此四句而言。」◎則虞案:元刻本「所求」二字誤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