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法】第1章仁本詩解1以戰止戰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戰必正義 題文詩:
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謂正.正不獲意, 則用以權.權出於戰,不出於仁.是故殺惡, 人以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者,愛其民則, 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故仁見親, 義以見說,智以見恃,勇以見身,信以見信. 內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 戰爭之道:在不違時,不歷民病,以愛吾民; 不加喪不,因凶所以,愛夫其民;冬夏不興, 師所以兼,愛其民也.故國雖大,好戰必亡;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愷, 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以不忘戰. 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 明其禮也.不窮不能,哀憐傷病,以明其仁. 成列而鼓,以明其信.爭大義而,不爭利是, 以明其義.又能赦服,以明其勇.知終知始, 以明其智.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 自古之政.先王之治,順天之道,設地之宜, 官司之德,正名治物,立國辨職,以爵分祿, 諸侯說懷,海外來服,獄弭兵寢,聖德之治. 【原文】
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於戰,不出於中人。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故仁見親,義見說,智見恃,勇見身,信見信。內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凶,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爭義不爭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自古之政也。先王之治,順天之道,設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國辨職,以爵分祿,諸侯說懷,海外來服,獄弭而兵寢,聖德之治也。 【譯文】 古人以仁愛為根本,以正義的方法處理國家大事,這就叫做政治。政治達不到目的時,就要使用權勢。權勢總是出於戰爭,而不是出於中和與仁愛。因而,殺掉壞人而使大眾得到安寧,殺人是可以的;進攻別的國家,出於愛護它的民眾,進攻是可以的;用戰爭制止戰爭,即使進行戰爭,也是可以的。因此,君主應該以仁愛為民眾所親近;以正義為民眾所喜愛;以智謀為民眾所倚重;以勇敢為民眾所效法;以誠實為民眾所信任。這樣,對內就能得到民眾的愛戴,藉以守土衛國;對外就能具有威懾力量,藉以戰勝敵人。
作戰的原則是:不違背農時,不在疾病流行時興兵作戰,為的是愛護自己的民眾;不乘敵人國喪時去進攻它,也不趁敵國災荒時去進攻它,為的是愛護敵國的民眾;不在冬夏兩季興師,為的是愛護雙方的民眾。所以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準備,必定危險。即使天下已經平定,全國歡騰,每年春秋兩季還是要用打獵來進行軍事演習,各國諸侯也要在春天整頓軍隊,秋天訓練軍隊,這都是為了不忘戰爭準備。 古時候(西周以前),追擊潰逃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追蹤主動退卻的敵人不超過九十里,這是為了表示禮讓。不殘殺喪失戰鬥力的敵人,並哀憐它的傷病人員,這是為了表示仁愛。等敵人布陣完畢再發起進攻,這是為了表示誠信。爭大義而不爭小利,這是為了表示戰爭的正義性。赦免降服的敵人,這是表明軍隊的勇敢。能夠預見戰爭開始和結局,這是表示統帥的智慧,根據『禮、仁、信、義、勇、智』六德按時集合民眾進行教育,作為管理民眾的準則,這是從古以來治軍作戰的方法。
從前的君王治理天下,順應自然規律,適合地理條件,任用賢德的人,設官分職,各司其事,分封諸侯,區分等級,按照爵位高低給以不同的俸祿。這樣,使諸侯都心悅誠服,外國也嚮往歸附,訴訟和戰爭也都沒有了,這就是聖王用仁德治理的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