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教授陪你学《周易》第903天 I一度,中国人迷信过“人定胜天”,但在先秦时期,实际上中国人一直是讲“事天”的。当然,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并不神秘,“事天”也不是宗教崇拜。最典型的就是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在这里,孟子就明确将“存心养性”当做“事天”的功夫。 II当然,关于如何“事天”,儒家还有其他说法。比如在紧接这段话之后,孟子还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里的“修身”甚至“立命”,同样也是“事天”的功夫。因为《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性”和“命”本来就是一回事——从天的角度来看是“天命”,从人的角度来看是“人性”——所以“养性”和“立命”以及“修身”等等,应该都是一致的。比如孔子讲过一句著名的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因为这个“命”是“天命”,同时又是“人性”,所以这句话也就可以理解为“不事天,不知性或养性或尽性,无以为君子也”。
“修身”甚至“立命”,同样也是“事天”的功夫
修身甚至立命,同样也是事天的功夫 III《周易•说卦传》在谈到“圣人作《易》”的初衷时则讲:“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还讲“将以顺性命之理”等。这里提到的概念就更多了,包括“道德”“理义”“性命”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易》也是为了“事天”而作的,只不过这种“事天”,还是通过“和顺道德”“昌明理义”“穷理尽性”“知命立命”来进行的。《四库全书》馆臣云:“《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此“推天道以明人事”,反过来说,不就是“明人事以推天道”吗?“天道人事”为一,即“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人那里向来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理论前提。 IV总之,中国古人的“事天”,起码到了周代以后,就并非是对某种外在力量的顶礼膜拜了,其主要渠道或功夫就是完善自己的德行而并无其他——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钱穆将儒家思想称为“人文教”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