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仁,正是為人
孝敬父母的人,心中必定時時不忘父母。所以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很多人會說,講孝有什麼用啊?某高官也是孝子,但他同樣貪污受賄、違法亂紀。 【禮記】上有一則『樂正子春』的故事。有一次子春在下堂時,不小心扭傷了腳。幾個月後,腳傷痊癒了,但還是悶悶不樂。弟子們問:『老師,您的腳傷已經完全恢復,為什麼您還鬱鬱寡歡,面帶憂愁呢?』子春說:『我聽曾子說過,父母生我們時,給了我們完整的身體,我們要把身體完完整整地保養好,才是一個孝子。所以一個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正因為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過河時選擇乘船,不會涉水過河;有光明大道,就不走邪僻的小路,不敢以父母給的身體去做危險的事。正因為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絕不會口出惡言,別人也不會以忿忿不平的言語罵我們。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不讓父母蒙羞,才是真正的孝子。』可見,一個真正的孝子確實做到每走一步路、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又怎麼敢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呢?這也是『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原因,因為按這種標準行事的孝子幾乎是完美的人。 【禮記】上講:『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如果對自己的生活起居不莊重,別人會說你沒有教養,這句話不僅說到自己,還說到父母,讓父母蒙羞。所以,『居處不莊』就不是孝道。『事君不忠,非孝也』,奉事君主不盡心盡力,這也不是孝。如果不忠心奉事君主,還做違法亂紀的事,最後東窗事發,鋃鐺入獄,讓父母蒙羞,確實是『災及於親』。『蒞官不敬,非孝也』,做官沒有恭敬心,對自己的事業不恭敬,不盡心盡力,這也不是孝。『朋友不信,非孝也』,朋友之間不講究信義,別人會罵你,甚至會傷害到父母。『戰陳無勇,非孝也』,這五者做不好都會讓父母蒙羞,甚至給父母帶來災難。這也說明一個孝子確實能夠做到面面俱到,在生活中非常謹慎。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在【四書蕅益解·論語點睛補註】上有一段註解:『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弟』。『為仁』的『為』是動詞,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學仁、求仁也都是學做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就不能稱為人。『仁』,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從人、從二』,是會意字,『言己與人相親愛也』。『仁』是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能夠這樣對待他人,把他人和我視為一體,沒有我和他人的區別,這才是真正的『為仁』。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儒家稱為『聖賢』。 『作亂之本,由於好犯上;犯上之本,由於不孝弟;不孝弟,由於甘心為禽獸。』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和禽獸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墮落得和禽獸沒有區別了。【孟子】上說:『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能行孝悌,那和禽獸沒有兩樣。『若不肯作衣冠禽獸,必孝弟以為人』,如果不想做禽獸,就要學習做人;而學做人,就要從孝悌開始。 『為人,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故孝弟是仁義禮智之本。』仁、義、禮、智就是人道。做不到仁、義、禮、智,就沒有做人的資格。儒家把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如果人都不講五常大道,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五倫』關係就會紊亂,各種道德敗壞的現象都會出現。 『蓋孝弟,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孝悌是人自性本有的性德,也稱為良知良能。王陽明先生講的『致良知』就是這個意思。良知,俗話講就是良心。比如,人做了壞事、惡事,會感到良心不安,受到良心的譴責,說明這個人還有救。如果人做了惡事、壞事,心安理得,這個人就是麻木不仁,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人有良知,有仁心,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論性則仁為孝弟之本,論修則孝弟為仁之本。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這是從性修兩個方面講。從性德上講,仁愛之心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在和父母、兄弟的關係上表現為孝和悌,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上表現為仁和忠,在朋友的關係上表現為信,在夫婦的關係上表現為夫義和婦德。所以,從性德上講,仁是孝悌之本;從修德上講,要培養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必須從培養孝悌之心開始。孝悌之心是仁愛之心的原點。 『天下大亂之原,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則仁慈興而亂機息矣。』想真正實現社會和諧、人心安定,一定要提倡孝道,提倡仁、義、禮、智、信。從哪裡做起?不要要求別人,從自己做起。很多人說別人都不講信用、不講仁愛,我這樣做是不是吃虧?別人不講信用、貪得無厭,那是別人自甘墮落。如果向他們學習,也就隨之墮落。所以,他們是他們,自己要學做人,做到仁、義、禮、智、信,做人才合格,才有資格。所以,問一問自己想不想有好的結果?如果想有好的結果,那就要從自身修起,別人做不做與自己無關。而且自己身體力行了,也有好的結果,就會讓人對仁、義、禮、智、信生起信心。別人看到我們做仁義禮智信的事,生活得很好,事事順利、身心安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自己何不這樣去做?這也是為社會大眾做好的榜樣。 『然則興孝弟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亂所由生也;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怎樣才能興起孝悌之道?那就是在位的領導者能力行孝悌之道,進而弘揚孝悌之道,社會才能興起孝悌之風。孝悌之人居於領導的位置,天下大治才會有希望。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