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贤明君王是如何恭敬行礼的?
《“是故君子此为之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示百姓。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雕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之行礼也如此。”》 所以君王对此十分重视,用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教化、示范百姓,使他们也顺礼而行。 正是因为古代君王对“礼”的重要性认识得非常深刻,所以他们能够带头恭敬、奉行礼。这样,身教者从,上行而下效,老百姓也会顺礼而行,所以礼教在全社会很容易推广开来。那他们是具体怎么做的?“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雕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之行礼也如此”。“卑其宫室”,使自己的宫室低矮简陋。“节其服御”,节制服饰、车马等器用。“雕玑”,就是刻画漆饰成凹凸花纹。“雕镂”,雕琢、刻镂。他们居住低矮简陋的宫室;使用节俭朴素的服饰、车马等器用。乘坐的马车不加雕刻漆饰,使用的器物不雕琢刻镂,饮食味道单一,不放纵欲望。以便与万民同享利益,古代贤明君王就是这样恭敬行礼的啊! 《史记》记载:“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尧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他的房屋非常简陋,茅草盖的屋顶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也没有砍削,没有过多的装饰,非常质朴。 在《群书治要·墨子》中,对于建造宫室有一段论述:“圣王建造房屋是便于生活的,而不是为了让人观赏的;制作衣服、腰带、鞋子,也是为了有益于身体,不是用来显示奇异的。圣君自身节俭,并且以此教育人民,因此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得到治理,财物用度都得以满足。如今的君主建造宫室与此完全不同,他们一定会向百姓大量征收财物,凶残地掠夺百姓用于衣食的资财,用来建造宫室台榭、曲直交错的景观和彩绘雕刻的装饰。国君建造这样的房屋,左右亲近的臣子也纷纷仿效,结果就是国家的财物不足以用来防备饥荒、救济孤寡,所以国家贫穷,百姓难以治理。如果国家领导者确实想要天下太平,憎恶天下混乱,建造宫室就不能够不节俭。” 墨子的这一段论述,把建造宫室的节俭与奢华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成败的高度来认识,这一点也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历史上的君主一旦出现这方面的奢侈,这些臣子都会极力劝谏。 《周语·楚语》记载,楚灵王建造章华台非常奢侈,他和伍举一起登上楼台,问:“这个楼台美吗?”伍举说:“臣听说,国君以尊敬、任用贤人为美事;以安定人民为乐事;以听从善言为耳聪;以能够招致远方的民众为贤明,还没有听说过是以建筑物的高大庄严、彩绘雕刻的考究精致为美的。先君庄王建造匏居台,高度能够观望预示吉凶的天象就够了,大小仅够容纳宴用的石器和餐具;所用的木材不妨碍城郭守备之所需;所用的经费也不由府库支出;百姓不会因此耽误农时,官吏不必改变上朝的常规,庄王因此能够平定动乱,战胜敌人,而不被诸侯所憎恶。 如今,君王建造这座高台,劳民伤财,致使五谷不丰、官吏烦劳,历时几年才建成,臣不明白它究竟美在何处?所谓美,应该是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都没有害处,这才称得上美。如果是看起来美观,但将财物用尽,还要盘剥百姓应有的利益,使自己富有而使百姓贫穷,怎么能算得了美呢?作为一国之君,要领导百姓,并且与百姓共处。如果百姓都瘦了,君主又怎么能独肥呢?先王建造台榭,不过是用来讲习军事、观望显示吉凶的天象而已。选址不占用耕地,建造不浪费钱财;施工不烦扰官吏的事务,时间上不耽误百姓的耕作。建造台榭,选择的是贫瘠坚硬、不适合耕种的土地;用的是加固城防剩下的木料;官员、属吏是在政事之余,才到现场去参与,利用百姓四季的农闲时间来完成。建造台榭,是为了利益人民,没有听说是要穷尽百姓资财的。如果君主认为这楼台很美,把建造楼台视为正事,那么楚国就危险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提倡读《群书治要》?读《群书治要》,可以使人们建立一种共同的荣辱观和道德观。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是以建造奢华的办公大楼为荣,还是以勤俭为荣,人们读了之后,就会达成一致。所以在《群书治要》中,它没有太多具体的政策制度,讲的都是道理。这个道理听明白了,人们就会达成共识,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理得心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