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孔子弟子曾參也。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言凡所傳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傳之者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 曾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爲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孔子認爲曾子能通達孝道,所以傳授曾子學業,爲曾子作【孝經】。後來曾子在魯國去世。 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孝』著稱,所以孔子把『至德要道』傳給曾子。曾子之所以能夠傳承老師的『至德要道』,因爲他有恭敬心。【孝經】中記載,孔子和曾子講話時,問曾子一個問題:『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聽到老師提問,趕緊恭敬地站起身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我不夠聰敏,不通達,怎麼能知道至德要道呢?從『避席曰』就知道曾子對老師非常恭敬。正因爲曾子有這種恭敬的態度,所以才能傳得大道。 關於孝,曾子有兩個很著名的典故。孔子說:『參也魯。』說明曾子很魯鈍,從其中一個典故可以看到這一點。有一次,曾子和父親一起除草。本應該把草鋤掉,曾子卻把苗鋤掉了。曾子的父親看到後非常生氣,在盛怒之下拿著鋤頭打了曾子。曾子毫不迴避,被父親打昏在地。曾子醒來後,怕父親因爲一時激怒下重手而後悔,爲了讓父親安心就『援琴而歌』,彈著琴又唱著歌。意思是說,您看我什麼事都沒有,您不用擔心。曾子的行爲被孔子聽到後,孔子很生氣,對弟子們說:『你們告訴曾參,他從此以後不是我的學生,不要再來見我。』 曾子雖然知道老師很生氣,不想見自己,甚至不讓自己當學生了,但他依然很恭敬,還是向老師請教:『我認爲這樣做已經是盡孝道了,爲什麼老師不要我呢?』孔子說:『如果你的父親在盛怒之下,一不小心下手太重把你打死了,別人就會議論他,說父親把自己的兒子打死了,真是太沒有仁愛之心了。所以,你的做法並不是真正爲父親好,而是陷父於不義。』孔子告訴曾子,以後如果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大杖則走,小杖則受』。如果父親拿的是小柳條這種小的東西,可以接受;如果拿的是鋤頭這種很重的東西,趕緊溜走。曾子才知道孝並不是一味地順從父母,一味地順從父母還可能會陷父母於不義。 還有一次,曾子外出,只有母親一人在家裡,恰好有朋友找曾子。因爲古代的交通不是很便利,朋友可能是走了很遠的路。曾子的母親也很有仁慈之心,爲了讓曾子知道家裡有人來了,情急之下咬破自己的手指。曾子是一個孝子,心中時刻惦記著母親,所以母親一咬手指,曾子的心就痛了一下。曾子知道母親有事,母子連心,趕緊跑回家,回到家才知道原來是來了客人。 現在很多人聽到這種故事覺得很難理解、不可思議,什麼原因?因爲自己的心中並不是時常惦記著父母,而是惦記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想著吃喝玩樂、怎樣賺更多的錢、獲得更高的官位。所以,自己的心不夠清靜,就不能體會父母的需要。有人說現在人過著『忙』『盲』『茫』的人生。第一個『忙』,是『忄』旁加『亡』字,這個字告訴人們什麼叫『忙』,就是自己的心已經不覺悟、不敏銳了,觀察不到父母、家人、周圍人的需要,於是就變成第二個『盲』,看不見的『盲』。第三個『茫』是『茫然』,現在很多人事業成功,而事業成功的標誌就是賺到很多錢。古人很有智慧,即使創造一個字都是教育的符號。所以,『錢』字在古代怎麼寫?左邊一個『金』,右邊是『戈、戈』,如果自己用金不理智,把金看得太重,很可能會爲了一個金,拿著兩把刀、兩把槍互相殘殺。所以,雖然很多人賺到很多錢,但是在賺錢的過程中忘記父母的恩義、朋友的道義、夫妻的情義,最後窮得只剩下錢。事業獲得成功,但是發現自己周圍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人,就茫然了:『我這樣努力,不都是爲這個家嗎?爲什麼大家都不理解我,還落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就是因爲自己的心被五欲六塵、自私自利所蒙蔽,看不到父母、家人真正的需要,所以雖然很努力也會有結果,但不一定是好結果。越努力越南轅北轍,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從孝子曾參的身上,我們也應該反省自己對父母、家人的需要是不是用心地體會了? 『吾』,【說文解字】:『我,自稱也。』『日』,古人說:『日行一周天爲一晝夜,故一晝夜即名日。』『日』,指一晝一夜。【周髀算經】註:『從旦至旦爲一日也。』 『三』,【說文解字注】上說:『三,數名。』阮元在【數說】中說:『古人簡策繁重』,古人的書都是寫在竹簡和木板上,所以顯得很繁重。『以口耳相傳者多』,傳授道業都是口口相傳,老師口講學生耳記。『以目相傳者少』,通過書本閱讀而獲得道業的情況比較少。『且以數記言,使百官萬民易誦易記』,既然是口口相傳,以數記載人的言論,使百官和百姓都容易記誦也容易傳達。『【論語】以數記文者,如一言、三省、三友、三樂、三戒、三畏、三愆、三疾、三變、四教、絕四、四惡、五美、六言、六蔽、九思之類。』古代通過數字記載別人所傳達的意思。【論語】中這種情況有很多,都是通過口口傳授,便於人們記憶才採取這種方法。 『省』,鄭玄註:『思察己之所行也。』反思、觀察自己的行爲叫做『省』。這個註解實際上出自【爾雅】。【說文解字】解釋:『視也』,與鄭玄所注的意思相近,所以『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省察、反省、反觀的意思。 『爲人謀而不忠乎?』『爲』是助詞。『謀』,【左傳·襄公四年】:『咨難爲謀』,向別人諮詢很難的事情叫做謀;【國語·魯語】:『咨事爲謀』,魯國有一個通常的用語,向別人諮詢事情叫做『謀』;【毛詩·四牡】傳:『咨事之難易爲謀』,向別人諮詢事情的難易叫做『謀』。 『忠』,【荀子·禮論】註:『忠,誠也。』『誠』和『實』意思相同。『誠心以爲人謀,謂之忠』,誠心誠意爲別人謀事叫做『忠』。在『五倫』關係中,君臣之間『臣事君以忠』。所以,『臣之於君,有誠心事之,亦謂之忠』,臣子事奉君主,被領導者侍奉領導者能夠誠心誠意,把領導交給自己的事情辦好,這就盡到了忠心。朱熹【論語集注】中把『忠』解釋爲『盡己之謂忠』,竭盡全力地把交給自己的任務完成好,這就是盡到了忠心。 『與朋友交』,『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所謂『同門』指『同處一師門也』,也就是一個老師的弟子。同門師兄弟叫做『朋』。『同志曰友』,鄭玄註:『兩人不共學而所志同也。』雖然兩個人沒有共同在一起學習,但他們志同道合,志向一致,就稱爲友。 『信』,【說文解字】:『誠也,從人從言,會意。』『信』就是『誠』,說話誠實不欺。『信』,『從人、從言』,所以『人言爲信』,是會意字。告訴人們講話必須守信用,否則就不是人說的話。 『傳不習乎?』『傳』有兩重含義,是雙關語。一重含義是老師傳給弟子的教誨,是否在生活中力行。『習』,練習。註解上說:『習,鳥數飛也。』鳥在學習飛翔的時候,要屢次拍著翅膀飛,就是要練習。老師傳授自己的東西,是否在生活中力行。另一層含義,自己傳授生徒時,是否把老師教自己的東西溫習了,是否有所心得,然後才教授學生。這就是郭翼在【雪履齋筆記】中說的:『曾子三省,皆指施於人者言。傳亦我傳乎人。傳而不習,則是以未著躬試之事而誤後學。其害尤甚於不忠不信也。』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這三件事都是對施於人而言。『傳』指傳給他人、弟子。如果自己傳授弟子,但事先沒有溫習、力行,就是以沒有親身試過的事情誤導後學,害處比不忠、不信更厲害。焦循在【論語補疏】上說:『己所素習,用以傳人,方不妄傳,致誤學者,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也。』自己平時所力行、溫習的傳授別人,才會不導致妄傳而貽誤後學,這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溫故而知新的人才可以當別人的老師。 這三句話的意思是,曾子每天以三件事省察自身,第一是省察自己爲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第二是省察自己與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第三是老師的傳授是否在生活中力行,自己傳授生徒是否先溫習,做到忠信傳習。這三事都做得不錯,才能安心睡覺。所以,這三句話是講曾子爲學的功夫。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