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6|回覆: 0

[儒家文化] 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5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樂記】中記載著魏文侯與子夏的一段對話,解釋了音和樂的不同之處。

【樂記】中記載著魏文侯與子夏的一段對話,解釋了音和樂的不同之處。

【樂記】中記載著魏文侯與子夏的一段對話,解釋了音和樂的不同之處。魏文侯向子夏請教:『我整整齊齊地穿戴著祭祀用的禮服、禮帽,聆聽古代的正樂就昏昏欲睡,可是聽到鄭國和魏國的民間淫靡之樂,卻不知疲倦。請問古代正樂爲什麼會使人昏昏欲睡,而新近淫靡之樂卻這麼吸引人呢?』這就像現在很多人,平時看手機、刷短視頻很起勁,聽講課就打瞌睡。子夏回答說:『現在您所詢問的是樂,而您所喜歡的是音。樂和音雖然很接近,實質卻不相同。』魏文侯問:『音和樂有什麼不同?』

子夏回答說:『古時候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人民有德行而五穀豐登,沒有疾病禍患產生,也沒有妖異怪象出現,這才叫做太平盛世。然後聖人定立父子、君臣等名分,作爲人與人關係的綱紀。綱紀正了之後,社會便有安定的秩序;社會安定之後,便稽考校正音律的度數,調和五音的大小,用琴瑟等樂器伴奏、歌唱【風】【雅】【頌】等詩篇,這叫做德音,這樣的德音才叫做樂,真正的樂不失其天地和諧、政治清明、人民安樂的實質。而您所喜歡的,恐怕是使人沉迷放逸的靡靡之音吧?比如鄭國的音樂,音調濫無節制、使人心志放蕩;宋國的音樂過於安逸,使人心志沉溺;衛國的音樂急促快速,使人心志煩亂;齊國的音樂狂傲邪僻,使人心志驕逸。這四種樂是「淫於色而害於德」,都是過分放縱情慾,有害於人培養美德,所以不能稱爲樂,在祭祀時也不能用。』因爲這些音樂敗壞了中正之氣。

最後,子夏提醒魏文侯,作爲一國之君一定要謹慎自己的好惡。因爲國君喜好什麼,臣下就做什麼;上層幹什麼,百姓就跟著幹什麼。【詩經】中說:『誘民孔易』。『孔』,很、甚的意思。誘導老百姓很容易。爲什麼?其實就是上行下效,自己喜歡什麼就會帶動整個社會興起這種風氣。

儒家認爲以道爲主導的音樂,有助於心性的提升;而以滿足感官刺激作爲主導的音樂,則會導向社會混亂。所以,【禮記·樂記】中講:『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在中國古人看來,音和樂是不同的。低層次的音,悖逆天道中庸的原則,對人性的宣洩毫無節制,會引導人走向頹廢或者暴戾的極端,最終毀滅人性,這也被稱爲亡國之音。而高層次的樂是天道的體現,使人在享受音樂的同時,受到道德的薰陶,涵養性情,是入德之門。也就是說,只有符合道的音才稱爲樂,所以甚至連禽獸都能爲之起舞。『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人的性和禽獸的本性、萬事萬物的性是一不是二,都是渾然一體的。因此,符合道的樂連禽獸也能被感動。

【禮記·樂記】中講:『大樂必易』。『大樂』,指典雅莊重的音樂,用於帝王祭祀、朝賀、宴饗等典禮。『易』就是平易,大樂必然平和簡易。這說明典雅的音樂節奏不應該求繁複,不必有很多的音節。

【呂氏春秋】中說:『亂世之樂,爲木革之聲,則若雷』,亂世的音樂,演奏木製、革制的樂器,聲音就像打雷;『爲金石之聲,則若霆』,演奏石制、銅製的樂器,聲音就像霹靂;『爲絲竹歌舞之聲,則若噪』,演奏絲竹歌舞的聲音,就像大嚷大叫。『以此駭心氣、動耳目、搖盪生則可矣,以此爲樂則不樂。』用這樣的音聲來擾人精神,震動耳目,放蕩性情,倒是可以辦到的,但是作爲音樂來演奏,絕對不會給人帶來快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郁,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矣』。所以,音樂越是奢華放縱,人民越抑鬱,國家越混亂,君主的地位就越卑微,這也就失去了音樂本來的意義。所以,聽什麼樣的音樂不能不謹慎。

【晏子春秋】記載,有一次,齊景公沒有上早朝。晏子上朝時看到杜扃等候在朝堂前,晏子就問:『君王爲什麼沒來上早朝?』杜扃回答說:『君王整夜未眠,所以沒有上早朝。』晏子又問:『爲什麼君王整夜未眠?』杜扃回答說:『梁丘據進獻了一名叫虞的善樂之人,結果這個人把齊國的古樂篡改了,君王整晚都在聽新樂,所以沒有上朝。』晏子了解情況後,馬上就依據禮法,把唱歌的人關起來。

齊景公一聽,非常生氣,就問:『爲什麼把虞關起來?他昨天給我唱歌,唱得很好聽,我很開心。』晏子說:『因爲他用靡靡之音禍亂君心。』齊景公說:『諸侯外交的事務、治理百官的政務,我都已經交給您處理了,您把這些事管好就行了,至於我喝什麼酒、聽什麼音樂,希望先生就不要干預了。音樂爲什麼非得聽古曲?』

晏子回答說:『古樂消亡,禮法就會隨之消亡;禮法消亡,政教也會隨之消亡;政教消亡,國家便會隨之消亡。音樂跟國家的興亡息息相關,聽靡靡之音會導致國運衰敗,我怕君王背離政教行事。』於是,他又爲齊景公列舉歷史上的人物作爲例證。『就歌樂來說,紂作【北里】,周幽王和周厲王的樂曲都是淫靡鄙下,所以導致國家衰亡,君王您爲什麼要輕易改變古樂?』

齊景公聽晏子說得很有道理,馬上就說:『很不幸,我這個不才之人擁有國家的政權,我不夠謹慎,不加思索就亂講話,您講得有道理,我願意接受您的勸告。』

可見,國君喜歡什麼樣的音樂,對於國運有著莫大的影響。這對國家而言適用,對單位、企業、學校同樣適用。比如,一個企業放著【跪羊圖】【推動搖籃的手】【感恩的心】等孝親感恩的歌曲,員工的狀態就很積極向上,整個氛圍其樂融融。相反,那些播放煩躁、快速音樂的企業,員工就顯得浮躁不安、心神不寧,心思也沒有放在工作上。

【禮記·樂記】中講:『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樂教能夠推行,人們心中就沒有怨恨;禮教能夠推行,人與人之間便不會有爭鬥。古代的聖王毫不費力便可使天下得到治理,這都是禮樂發揮的作用。好的音樂是從和平的內心發出來的,也使人內心平和,而禮節是表現在外的恭敬行爲,這種恭敬又進而能夠影響內心。人人都能接受禮樂教化的薰陶,自然能夠做到內和外敬,無怨無爭,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禮樂對人的內心和外在行爲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遠惡遷善,變得文質彬彬,特別是樂的普遍流行,可以在人民中建立平和的氣氛。

古人說,樂在宗廟中奏樂,君臣上下一同聆聽,無不和諧恭敬;在宗族鄉黨中演奏,長幼一同聆聽,無不和諧依順;在家門之內演奏,父子兄弟一同聆聽,無不和睦親密。所以,樂是爲了和諧父子、君臣之間的關係,而使萬民歸附親順。這是古代聖王治禮作樂的宗旨所在。

總之,好的音樂目的是調養人的心性,達到中和的狀態。因此,古人說禮樂文化能夠起到『絕惡於未萌,起敬於微渺』的作用,就是在惡沒有萌發前把它斷絕,在微小的事情上培養起一個人的恭敬之心。比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件事情很小,但是每天都能做到就可以把恭敬心、感恩心提起來。

【史記·樂書】中說:『夫樂不可妄興也。』作樂者、聽樂者都要非常慎重。古時作樂之人必須是聖人,現在鮮有聖人出現於世,但是有【樂記】可以作爲作樂的理論依據,不可以盲目創新,更不可以盲目抄襲現代西方所謂的流行音樂,因爲其中很多都屬於古人所說的『亂世之樂』,讓人心性迷失。

這一篇,最初舜王講如何任人唯賢、用臣之法,最後講樂音之和,這說明爲政『始於任賢,立政以禮,治成以樂,所以致太平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