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2耙耮篇第五詩解2春耕隨耮秋待白背耕耮合作水田轉畢則耙後耖耬種撻土 題文詩:
齊民要術:耕地深細,不得趁多;看土乾濕, 隨時蓋磨.待一段地,總轉耕了,橫蓋一遍. 每耕一遍,蓋兩遍最,後蓋三遍,縱橫蓋之; 種麥地五,月耕三遍,種大麻地,耕五六遍. 加倍蓋之,但依此法,除蟲災外,小小旱乾, 不至全損,縁蓋磨數,多故又雲:春耕尋手, 而耮秋耕,待白背耮,蓋春多風,不即耮則, 致地虛燥;倘秋田濕,濕速耮則,恐致地硬. 又曰耕欲,廉勞欲再.凡已耕耙,欲受種地, 非耮不可;諺語有曰:耕而不耮,不如作暴. 竊見世人,耕了仰着,土塊並待,孟春蓋若, 冬乏冰雪,連夏亢陽,徒道秋耕,不堪下種! 然耙耮功,非但施於,納種之前,亦有用於, 種苗後者,齊民要術:苗既出壠,每一遇雨, 白背時輒,以鐡齒耙,縱橫耙而,耮之耙法: 令人坐上,數以手斷,去草草塞,齒則傷苗, 如此令地,熟軟易鋤,省力此用,於種苖後. 南方水田,轉畢則耙,耙畢則耖,故不用耮. 耕陸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細,再犁再耙, 後用耮乃,無遺功也.北方又有,所謂撻者, 與耮相類,齊民術雲:春種欲深,宜曵重撻; 春氣冷生,遲也不曵,撻則根虛,雖生輒死. 夏熱生速,曵撻遇雨,必致堅垎;春澤多者, 或不須撻,必欲撻者,須待白背,濕撻令地, 堅硬又用,曵打場圃,極為平實.今人下種, 耬種後用,砘車碾之;然執耬種,者須腰系, 輕撻曵之,使壠土覆,種稍深也.或有耕過, 田畝土性,之虛浮者.亦宜撻之,打令土實. 今當耕種,用之故附,於耙耮末,然南人未, 嘗識此蓋,南北習俗,不同故不,知用撻功; 至於北方,逺近之間,亦有不同,有用耙而, 不知用耮,有用耮而,不知用耙,亦有不知, 用撻者今,並載之使,南北通知,隨宜而用, 使無偏廢,然後治田,之法可得,論其全功. 【原文】 齊民要術雲:耕地深細不得趁多;看乾濕,隨時蓋磨。待一斷總轉了,橫蓋一遍。每耕一遍蓋兩遍,最後蓋三遍,還縱橫蓋之;種麥地以五月耕三遍,種麻地耕五六遍,倍蓋之,但依此法,除蟲災外,小小旱乾,不至全損,縁蓋磨數多故也。又雲:春耕尋手耮,秋耕待白背耮【蓋春多風,不即耮則,致地虛燥;秋田濕,濕速耮則恐致地硬】又曰:耕欲廉,勞欲再。凡已耕耙,欲受種之地,非勞不可;諺曰:耕而不勞,不如作暴。竊見世人耕了,仰着土塊,並待孟春蓋,若冬乏冰雪,連夏亢陽,徒道秋耕不堪下種也!然耙勞之功,非但施於納種之前,亦有用於種苗之後者,齊民要術曰:苗既出壠,每一遇雨,白背時,輒以鐡齒耙,縱橫耙而耮之,耙法:令人坐上,數以手斷去草,草塞齒則傷苗,如此令地熟軟,易鋤省力;此用於種苖之後也。 南方水田轉畢則耙,耙畢則耖【耖見農器譜】,故不用耮。其耕種陸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細,再犁再耙後用耮,乃無遺功也。北方又有所謂撻者,與耮相類,齊民要術雲:春種欲深,宜曵重撻【春氣冷,生遲,不曵撻則根虛,雖生輒死】。夏氣熱而生速,曵撻遇雨,必致堅垎,春澤多者,或亦不須撻,必欲撻者,須待白背,濕撻令地堅硬也。又用曵打場圃,極為平實。 今人凡下種,耬種後,惟用砘車碾之;然執耬種者,亦須腰系輕撻曵之,使壠土覆種稍深也。或耕過田畝土性虛浮者。亦宜撻之,打令土實也。今當耕種用之,故附於耙耮之末,然南人未嘗識此,蓋南北習俗不同,故不知用撻之功;至於北方逺近之間亦有不同,有用耙而不知用耮,有用耮而不知用耙,亦有不知用撻者【耙勞撻並見農器譜】今並載之,使南北通知,隨宜而用,使無偏廢,然後治田之法,可得論其全功也。 【原文及注】 【齊民要術】云:耕地深細,不得趁多。看乾濕,隨時蓋磨。待一段總轉了,橫蓋一遍。每耕一遍, 蓋兩遍,最後蓋三遍,還縱橫蓋之。種麥地,以五月耕三遍。種麻地,耕五六遍,倍蓋之。但依此法,除蟲災外,小小早干,不至全損,緣蓋磨數(shu音碩)多故也。又云:『春耕隨手耮,秋耕待白背耮。蓋春多風,不即耮則致地盧燥;秋田濕,濕速勞,則恐致地硬。"又日:『耕欲廉,耮欲再。』凡已耕耙欲受種之地,非耮不可。諺日:『耕而不耮,不如作暴。』竊見世人耕了,仰着土塊,並待孟春蓋,若冬乏冰雪,連夏亢陽,徒道秋耕下堪下種也!"
然耙耮之功,非但施於納種之前,亦有用於種苗之後者。【齊民要術】曰:『苗既出壠,每一遇雨,白背時,輒以鐵齒耙縱橫耙而耮之。 耙法:令人坐上,數以手斷去草;草塞齒則傷苗。如此令地熟軟,易鋤省力。』此用於種苗之後也。 南方水田,轉畢即耙,耙畢既耖,耖見依器講】。故不用耮。其耕種陸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細,再犁再杷後用勞,乃無遺功也。
北方又有所謂『撻』者, 與耮相類。【齊民要術】云:『春種欲深,宜曳重撻。春氣冷,生遲,不曳撻則根虛,雖生輒死。夏氣熱而生速,曳撻遇雨,必致堅(he 音何).春澤多者,或亦不須撻;必欲撻者,須待白背,濕撻令地堅硬也。』又用曳打場圃,極為平實。 今入凡下種,耬種後,惟用砘車碾之。然執樓種者,亦須腰系輕撻曳之,使壠土覆種稍深也。或耕過田畝土性虛浮者,亦宜撻之,打令土實也。今當耕種用之,故附於耙勞之末。然南人未嘗識此,蓋南北習俗不同,故不知用撻之功。至於北方,遠近之間,亦有不同:有用耙而不知用耮,有用耮而不知用耙,亦有不知用撻者。耙.勞、撻,並見農器避】。今並載之,使南北通知,隨宜而用,使無偏廢,然後治田之法,可得論其全功也。 【譯文】 【濟民要術】說:耕地務要深細,不得逞快貪多。看土壤乾濕合宜,隨時蓋摩。一段地再次耕完了,就橫蓋一遍。(上過羼肥的地],每耕一遍,蓋兩遍,最後蓋三遍,仍是一橫一豎地蓋。種麥地,五月後耕三遍。種大麻地,耕五六遍,蓋的遍數加倍。只要依着這樣辦,除蟲災外,小小干早,不至於完全損收,原因是盞摩遍數多的緣故。又說『春耕隨手就耮,秋耕等土表白背時再耮。 春天多風。不隨手耮就使地虛燥。若秋田濕實。濕則速耮只怕使地堅硬。又說:『犁地要細窄,耮地要再遍。』-切已經耕耙完準備下種的地,非耪不可。俗話說:『耕而不耮,不如作耗。』『我看世俗人秋耕之後,總是仰着土塊,等到正月再蓋,如果冬等雨雪貧乏,直到次夏又接連干早,白白地埋怨秋耕不堪下種!』另外耙榜的功效,不但用在種前的整地,也有用在種後中耕的。 【齊民要術】說:『種苗既已長出境溝,每次雨后土表自背時,就用鐵齒耙一橫一豎耙過,隨即粉平。耙的方法:叫人坐在耙上,頻領用手別去齒草:雜草塞住耙齒,會傷苗。這樣,使地熟軟,容易鋤,也省力。"這是用在苗期中耕的。
南方水田,再次耕完了就耙,耙完就耖,耖見【農器講】. 所以不用耪。至於旱地的整治,犁後也用耙;不過要使土壤細熱,在再耕再耙之後,仍應用情,農功才不致缺漏。
北方又有一種所調『撻",跟耮相類似。【齊民要術】說:"春種要深,該拖重撻。 [夏種要淺,徑直擱着任它自然長出。]春事天氣冷,出苗迅不拖噠購概虛浮着,即使出背也頓死。夏天氣溫高,發苗快,拖鑽後遇附一淋,必然使土壤堅結。春季雨水多的時候,也許不必拖撻;必須拖達時。該等到地面白背,因為濕達會使地堅硬的。』又,撻用於拖壓曬場,壓得極其平實。
現在農民下種,凡是樓種的,只用石純子磙碾。不過,掌耬的人,還該辰間繫着輕撻在後面拖壓,使得播種溝覆士稍為深些。或者耕過的舊畝土性虛浮的,也該用撻將土打實。現在耕種時用到它,所以把它附記在耙耮後面。然而南方人並不認識這東西,由於南北習俗不同,所以不知道用撻的功效。至於北方,遠近各
地也有不同:有的用耙而不知道用耮,有的用耮而不知道用耙,也有不知道用撻的。把勞、撻,並見【農器消】。現在一併寫上,使南北互相知曉,各隨所宜應用,不致偏廢,然後經營田畝的方法,才談得.上全功。 【注釋】 耖: 形制特點:耖為木製,圓柱脊,平排九個直列尖齒,兩端一、二齒間,插木條系畜力挽用牛軛,二、三齒間安橫柄扶手,是用畜力挽行疏通田泥的農具。元代王禎【農書·農器圖譜】載:『高可三尺許,廣可四尺。上有橫柄,下有列齒,以兩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耕耙而後用此,泥壤始熟矣。』 耬:釋義: 東漢崔寔【政論】:『(漢)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由耬架、耬斗、耬腿、耬腳、導種管等構成。有一至四腳耬,以兩腳耬、三腳耬居多。一人在後扶耬,且行且搖,耬腳開溝。盛在耬斗內的種子,通過導種管和空心耬腿落入溝內,部分翻起的土自動覆蓋種子。可條播各種穀物和蔬菜。行距一致,下種均勻,提高了播種質量。山西平陸棗園西漢晚期墓室壁上畫有三腳耬。在北京清河鎮出土了西漢鐵耬腳。東漢以後,全國各地廣泛應用耬播,沿用到清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