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诸侯的地位是“在上”,在万民之上。虽然诸侯高高在上,处境危险,但是如果他能够敬重在上位的人;又爱护在下位的人,做到不骄。那就能够虽然居于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大学》中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个人的地位越高、财富越多、名声越大,越需要有深厚的德行来承载,否则就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理。 战国时期,魏公子牟要出远门,穰侯魏冉去送行。当时魏冉被封于穰,被称为“穰侯贵人”。在临别之际,穰侯对魏公子牟说,“你有什么话要提醒我、嘱咐我的?” 魏公子牟对穰侯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 魏公子牟在这一段话中勾勒出一个为官者,由官位到权势,由权势到财富,由财富到尊贵,由尊贵到奢侈,由骄奢到犯罪,由犯罪到亡身的运行轨迹。自古以来有多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为官者,就是沿着这样的轨迹,最后滑向无底深渊,成为千古罪人。 “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一个人有了官位。虽然权势没有和他相约,但是权势会自然而来,因为做官就有权势。 “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当官就有俸禄,甚至会有人来行贿,慢慢的就富裕了。即使没有人行贿,不收贿赂,国家给他的俸禄也很丰厚,所以说富自至。 “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一个人富裕就会受人尊重,所以尊贵就会到来。 “贵不与骄奢期,而骄自至。”人在富贵的状况下很难不骄慢,除非他有很高的警觉。如果自己没有警觉性,地位却高高在上,又有财富、受人尊敬,很多人都谄媚他、巴结他、称叹他,这个时候会很容易狂妄、犯错。 “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虽然骄傲没有和罪过相约,但是罪过会不期而至。 “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现在很多为官者就是因为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最后锒铛入狱,被送上断头台。这都是因为没有谦恭谨慎,慎始慎终的态度所导致。 诸侯,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省长。《孝经》的这一段话,正是为高官者能够常保富贵的金玉良言。 作为诸侯,除了不骄慢之外,还要做到“制节谨度”。费用约俭,谓之“制节”;奉行天子法度,谓之“谨度”。作为诸侯国的国君,拥有一国的财富,可谓财富充实,这就是“满”。 虽然财富充实,还能节约俭省费用,谨慎奉行天子的法度,这就是“满而不溢”。“溢”是奢态的意思。“满而不溢”是虽然财富充实,但是不奢侈放纵。人一但富裕就容易奢侈浪费,却不知道奢侈浪费会产生的严重危害。 《管子》中特别论述奢靡之害的严重性。他指出,以前圣君制造车船是为方便百姓办事,而如今的君主制造车船有所不同,车船的完备、坚固、轻巧、便利,全都具备了,但是君主仍然向百姓横征暴敛,用彩色刺绣装饰车子,用精致的雕刻装饰船。 结果女子放弃纺织去学习刺绣饰彩。男子放弃耕种,学习雕刻。因为没有人纺织耕种,所以百姓会受冻挨饿。君主如果率先制造如此华美的车船,那么左右亲近的臣子,也都会纷纷仿效。百姓饥寒交迫,就会去做奸犯科。 违法乱纪的事多了,国家的刑罚也会越来越苛刻。刑罚越来越苛刻,百姓接受不了,就会出现动乱。所以如果君主真正想使天下太平,憎恶天下混乱,那么在制造车船的节俭上不能不审慎。 《管子》中进一步分析,当一个国家有奢靡浪费的风气,它的花费就会非常多。花费多的结果,就是“用费则民贫”。花费很多,老百姓就会贫穷,没有钱财。像现在很多发达国家,为保持奢侈的生活方式,他们借债已经借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根源在于自私自利,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过着奢侈的生活,甚至连子孙后代的利益都不予考虑。 “民贫则奸智生”,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过奢侈浪费的生活,由奢返俭难,没有钱财会很难受,就会产生“奸智”的念头。 “奸智生则邪巧做”,就会做出“邪巧”的事情。可见“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奸邪的行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物资匮乏不足。 匮乏不足产生的原因在于有些人过着过分奢侈浪费的生活。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奸邪欺诈的行为,就要从提倡节俭,遏制奢靡之风开始,这是国家和每一个家庭的当务之急。 《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孔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说明当时的国君之所以不能成功的推行礼教,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不能像古圣先贤那样力行节约,过着奢侈浪费,荒淫无度的生活。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请问什么是“大礼”?为什么您一谈到“礼”就那么样的尊崇?”孔子回答说:“百姓之所以能够正常生活,都是因为“礼”。“礼”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无法按照一个合适的标准来祭祀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秩序;没有“礼”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的远近亲疏。 所以君王对此非常重视,带头恭敬奉行,以自己率先做出来的样子来教化百姓,使他们都能顺利而行。他们居住的是简易低矮的房屋,穿戴的是节俭的衣服饰物,乘坐的马车不加雕饰,所用的器物不是精雕细刻的,饮食不讲求美味,心里没有过分的奢望,使自己与万民百姓有福同享。古代的贤君是这样恭敬行礼的。” 哀公听了之后问:“当今的君王为什么不能这样去做了?”孔子回答说:“当今的君王追求利益、贪得无厌、荒淫无道、奢侈无度、懒惰怠慢、游手好闲,一味的搜刮百姓的钱财,来满足自己的贪心,使百姓抱怨朝廷。违背众人的意愿去征讨政治清明的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任意使用暴虐严酷的刑罚诛杀人民,而不依据正常的法度。 从前的君王治理和役使百姓是按着前面的做法去做的,而现在的君王,则是按照后面的做法。可见当今的君王不懂得“修明礼教”。身居高位者,不能率先避免奢侈之风,而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是礼教不行的重要原因。” 《汉书》中说,“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意思是周成王、周康王的“成康盛世”以来,已经将近一千年,想使国家得到大治的人很多,凡是皇帝、在位者,谁不希望国家得到治理?但是太平盛世却不得复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后面紧接着写到:“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这句话指出太平盛世之所以不能复兴的根本原因,就是身居高位者,不能身体力行古圣先贤的教诲,克服不了自己的私欲,而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这不仅是社会兴衰成败的根源所在,也是个人的荣辱祸福之所托。
正是因为看到奢靡之风的严重危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发出号召,要“反对奢靡之风,厉行节约”。习总书记曾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中高级领导干部中率先垂范反对奢靡之风,崇尚节俭,这就能够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