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卷3詩解6九九薄能君猶禮之何況賢人太平之時天下安樂養民自養仁義廉勇治道具矣 題文詩: 齊桓公昔,設庭燎為,便人慾造,見者期年, 而士不至.於是東野,有以九九,見者桓公, 使人戲之,曰九九足,以見吾乎?鄙人曰臣, 聞君設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 所以不至,者君天下,之賢君也,四方士皆, 以不及君,故不至也.九九薄能,君猶禮之, 何況賢於,九九者乎!太山不讓,礫石江海, 不辭小流,以成其大.詩經有曰:先民有言, 詢於芻蕘;博民謀也.桓公曰善.乃固禮之. 期月四方,之士相導,而至詩曰:自堂徂基, 自羊徂牛.以小成大.太平之時,民行役者, 不逾時也,男女不失,時以偶也.孝子不失, 時以養也;外無曠夫,內無怨女;上無不慈, 之父下無,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婦相保; 天下和平,國家安寧;人事備下,天道應上. 天不變經,地不易形,日月昭明,列宿有常; 天施地化,陰陽和合;動以雷電,潤以風雨, 節以山川,均其寒暑,萬民育生,各得其所, 制國用故,國有所安,地有所主,聖人刳木, 為舟剡木,為橶以通,四方之物,使澤人足, 乎水山人,足乎魚也,余衍之財,有所流也, 是故豐膏,不獨樂磽,確不獨苦,雖遭凶年, 飢歲禹湯,之水旱而,民無凍餓,之色是故, 生不乏用,死不轉屍,是之謂樂.詩經有曰: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能制天下,必能養民; 能養民者,為自養也.飲食適乎,藏滋味適, 乎氣勞佚,適乎筋骨,寒暖適乎,肌膚然後, 氣藏平心,術治思慮,得喜怒時,起居遊樂, 事時用足,夫是之謂,能自養者.故聖不淫, 佚侈靡者,非鄙夫色,而愛財用,養有適故, 過則不樂,故不為也.夏不數浴,非愛水也; 冬不頻湯,非愛火也;不高台榭,非無土木; 不大鐘鼎,非無金錫;不沈於酒,不貪於色, 非辟丑也;直行情性,之所安而,制度可以, 為天下法.故用不靡,財足以養,其生天下, 稱其仁也;養不害性,足以成教,而天下者, 稱其義也;適情辟余,不求非有,而天下者, 稱其廉也;行成不可,掩也息刑,不可犯執, 一道而輕,萬物天下,稱其勇也.四行在民, 居則婉愉,怒則勝敵;是故審其,所以養而, 治道具矣;治道具而,遠近畜矣.詩經有曰: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言相養者,之至於晦. 【原文】齊桓公設庭燎,為便人慾造見者,期年而士不至。於是東野有以九九見者,桓公使戲之曰:『九九足以見乎?』鄙人曰:『臣聞君設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之賢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讓礫石,江海不辭小流,所以成其大也。詩曰:'先民有言,詢於芻蕘。」博謀也。』桓公曰:『善。』乃固禮之。期月,四方之士相導而至矣。詩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以小成大。 【注釋】『自堂徂基,自羊徂牛。』出自【詩經.周頌.閔予小子之什·絲衣】 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譯文】
絲綢祭服白又淨,戴冠樣式第一流。從廟堂裏到門內,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小鼎食物滿,兕角酒杯彎一頭,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譁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長壽。
【注釋】
絲衣:神屍所穿的絲質白色的祭服。
紑(fóu):潔白鮮明貌。
載:借為『戴』。弁(biàn):古代貴族戴的鹿皮帽子。俅(qiú)俅:形容冠飾美麗的樣子。一說恭順貌。
堂:廟堂,或以為即明堂。徂(cú ):往,到。基:通『畿(jī)』,門內、門限。
鼐(nài):大鼎。鼒(zī):小鼎。
兕(sì)觥(gōng):犀牛角做的盛酒器。觩(qiú):形容兕觥彎曲的樣子。
旨酒:美酒。思:語助詞,無義。柔:指酒味柔和。
吳:大聲說話,喧譁。敖:通『傲』,傲慢。
胡考:即壽考,長壽之意。休:美譽,一說指福祿。 【譯文】 齊國的國君桓公設置了(個)有火把的庭院,作為接見想見他的學士,一整年卻沒有學士前來.在這種情況下有個東郊的俗人要以自己擅長的『九九』算數之術求見.桓公說:『'九九」怎麼有資格求見呢?』(那)俗人回答說:『我不是認為'九九」足以見(您).我聽說國王設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學士,一整年卻沒有學士來.學士之所以不來的原因:國王您是天下賢德的君王,四方的學士,都自覺見解不如您,所以不來.'九九」是簡單的本事,而您還禮遇有這種能力的人,更何況(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奧學問的人?太山不推辭土壤和石頭,江海不拒絕小的水流,因此可以很大.有詩說:'先賢(所以)有名言,下問於樵夫」,說的是廣泛地求教啊.』桓公說:『很好!』於是禮遇他.一個月間,四方的學士,相伴一起來了. 【原文】太平之時,民行役者不逾時,男女不失時以偶。孝子不失時以養;外無曠夫,內無怨女;上無不慈之父,下無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婦相保;天下和平,國家安寧;人事備乎下,天道應乎上。故天不變經,地不易形,日月昭明,列宿有常;天施地化,陰陽和合;動以雷電,潤以風雨,節以山川,均其寒暑,萬民育生,各得其所,而制國用。故國有所安,地有所主,聖人刳木為舟,剡木為橶,以通四方之物,使澤人足乎水,山人足乎魚,余衍之財有所流。故豐膏不獨樂,磽确不獨苦,雖遭凶年飢歲,禹湯之水旱,而民無凍餓之色。故生不乏用,死不轉屍,夫是之謂樂。詩曰:『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注釋】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出自【詩·周頌·酌】: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譯文:
英勇威武的王師,揮兵東征滅殷商。
周道光明形勢好,故有死士佐周王。
有幸承受天之寵,勇武之士投武王。
武王用他去伐商,為國立功美名揚。
註:
於(wū):嘆詞。此處表讚美。鑠(shuò):通『爍』,光明輝煌。王師:王朝的軍隊。
遵:率領。養:攻取。時:是。晦:晦冥,黑暗。
純:大。熙:興,光明。
是用:是以,因此。介:助。
龍:借為『寵』。榮,榮幸。
蹻(jué)蹻:勇武之貌。造:詣,到。一說借為『曹』,眾,指兵將。
載(zài):乃。用:以。有嗣:有司,官之通稱。
實:是。爾:指周武王。公:通『功』,事業。一說指周公、召公。允(tǒng):借為『統』,統領;一說信。師:武王之師。▲【原文】 能制天下,必能養其民也;能養其民者,為自養也。飲食適乎藏,滋味適乎氣,勞佚適乎筋骨,寒暖適乎肌膚;然後氣藏平,心術治,思慮得,喜怒時,起居而遊樂,事時而用足,夫是之謂能自養者也。故聖人不淫佚侈靡者,非鄙夫色而愛財用也,養有適,過則不樂,故不為也。是以夏不數浴,非愛水也;冬不頻湯,非愛火也;不高台榭,非無土木也;不大鐘鼎,非無金錫也;不沈於酒,不貪於色,非辟丑也;直行情性之所安而制度,可以為天下法矣。故用不靡財,足以養其生,而天下稱其仁也;養不害性,足以成教,而天下稱其義也;適情辟余,不求非其有,而天下稱其廉也;行成不可掩,息刑不可犯,執一道而輕萬物,天下稱其勇也。四行在乎民,居則婉愉,怒則勝敵;故審其所以養,而治道具矣;治道具,而遠近畜矣。詩曰:『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言相養者之至於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