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8|回覆: 0

[書法教程] 書法綸貫

[複製連結]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2-5-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作者: 明·宋嗇
自題

  事無大小,以粗心浮氣當之,未有得者。故必先澄神,神定矣,方究執筆與用腕。執筆用腕,人工也,五指之間,布置各異,作用不同,必人與器相習,腕乃可用,用腕慣,字法得三四矣。然後論正鋒藏鋒,此器與事交時也。事事之始,必先臨摹。臨摹者,聽命古人者也。臨摹既久,試之結構。結構者,聽命我者也,方圓疏密,結構中大端也,結構佳,字法得七八矣。然後論遲速,論純熟。純熟之後,氣韻自生此中,或今或古,或能或神或逸,人與天參,有著力不得者,微乎微乎。言語道斷矣。統論者,會十二列所不足而補之者也。鈍椎居士宋嗇書。
 
澄神

  潘之淙曰:書,心畫也。必先乎心,而應乎手。若心手參差,執筆不緊,何以成文!
 
  蔡伯喈曰:凡書,先默坐靜思,口不出言,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
 
  王右軍曰:凡書之時,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
 
  又曰:精思熟察,然後下筆。
 
  唐太宗曰:輕浮則俗薄而直置。
 
  虞永興曰:心神不正,書即欹斜;志氣不和,字即顛仆。
 
  張懷瓘曰:靜而求之,或存;躁而求之,必失。
 
  翰林禁經曰:凝神絕慮,不可煩躁。
 
  董思翁曰:行書十行,不敵楷書一行。時習爲之,以斂浮氣。
 
  周萊峰曰:陳雨泉作書,雖數十紙,意嘗夷然。初亦不矜持,中亦不急迫,終亦不厭倦,所以成名。可見文章翰墨,必須有道之士乃可得之。即字即學,於此可見。
 
執筆

  衛夫人茂漪曰:學書先學執筆。
 
  虞伯施曰:筆長不過六寸,真一,行二,草三。
 
  姜堯章曰:真書執筆近頭,行書寬縱,執宜稍遠,草書流逸,執宜更遠。
 
  盧攜曰:拓大指,擫中指,拒名指食指,輔中指小指,抵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書斷稱,梁孟皇用筆盡勢者此也。
 
  豐道生曰:雙鉤者,食指中指圓曲如鉤,與拇指相齊,而撮管於指尖,則執筆挺直也。懸腕者,大字運上腕,小字運下腕,不使肉襯於紙,則運筆如飛也。實指者,三指齊撮於上,第四指抵管於下也。虛掌者,掌心虛可置卵也。
 
  趙宧光曰:用大指挺管,食指鉤,中指送,謂之單苞。食中二指齊鉤,名指獨送,謂之雙苞。
 
  盧攜曰:置筆諸指之端,令轉動自在。
 
  張懷瓘曰: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適意。
 
  又曰:執筆淺則堅,深則束。
 
  韋榮夫曰:搦破管,畫破紙。
 
  梁武帝曰:執筆寬則書緩弱。
 
  姜堯章曰:淺其執,牢其筆,實其指,虛其掌。執之欲緊,運之欲活。
 
  唐太宗曰:指實則筋力均平,掌虛則運用便易。
 
  陸文裕曰:執筆之法貴淺而病深。蓋筆在指端則掌虛,筆居指半則掌實。掌虛則騰躍頓挫,生意在焉;掌實則迴旋運動,如樞不轉。
 
  趙宧光曰:未作字先,管欲不死。已作字頃,指卻不活,活則成字無骨。
 
  又曰:執筆之法,與其傷近,寧過遠;與其粘案,寧懸腕;與其浮動,寧堅執。古人有掣筆故事,後世有鐵管學法。
 
  古人云:書不入木,不如不學。
 
  又云:無論作字不作字,時時有一物在我指端流轉,其業自進。
 
用腕

  姜白石曰: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
 
  又曰:執筆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
 
  黃山谷曰:能使筆力悉從腕中來筆尾上,自當得意。
 
  趙凡夫曰:正字全在用腕,用腕似難而實易,管直則求其用指不可得也。
 
  董玄宰曰:唐人書皆回腕,宛轉藏鋒,能留筆住,不直率流滑。此書家相傳秘訣。
 
正鋒

  歐陽信本曰:秉筆必在圓正。
 
  姜堯章曰: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失矣。
 
  書法三昧曰:橫畫須直入筆鋒,豎畫須橫入筆鋒。
 
  陸儼山曰:當其用鋒,嘗欲透紙。
 
  趙凡夫曰:正鋒不難於橫畫而難於豎畫,不難於右拂而難於左撇,不難於點畫而難於轉折。
 
  又曰:正鋒全在握管。握管直,求其鋒側不可得也;握管斜,求其鋒正不可得也。鋒不正,不成畫;畫不成,字有獨成者乎?
 
臨摹

  山谷老人曰: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自隨人意。
 
  書指曰:取古人之書,反覆熟觀,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復細心比勘。
 
  姜堯章曰: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易進,摹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
 
  王承烈曰:虞七生平不臨寫,但心准目想而已。鄙夫於書翰亦惟虛神靜思以取之。
 
  唐太宗曰:吾臨古人書,不學其形勢,惟在其骨力。及得骨力,形勢自生。
 
  趙寒山曰:直臨本文,勿臨帶筆。本文成熟,帶筆自隨,隨正文出,自然節奏。
 
  又曰:凡玩一帖,須字字經意,掩卷記憶。不能記憶,開卷更玩,必使全記不忘而後已。記憶乃字之先天,結構乃字之後天。
 
  又曰:臨仿拓本,要作真跡想。
 
  又曰:致此心於彼時風氣中,始不失漢、魏、晉、唐風規。
 
  董宗伯曰: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當觀其舉止笑語、真精神流露處。
 
  莫廷韓曰:趙承旨長於臨摹,不求形似,而神氣咄咄逼真。其生平於古人書法,心醉神解,不自知爲二也。
 
  豐道生曰:意前筆後者,熟記古蹟,於字形大小、偃仰平直、疏密纖濃蘊藉於心,隨物賦形,各得其理。
 
結構

  王右軍曰:先構筋力,然後裝束。
 
  趙凡夫曰:游心字內能運筆,游心字外能結構。
 
  寫得一畫,方知用筆,寫得二畫,方知結構,書法能事盡此矣。當雲寫一畫必審用筆,寫二畫必講結構,書法之能事基此矣。
 
  字句說詩,筆畫取字,皆最下乘。謂在全篇全字結構也。
 
  筆勢人人可自取,結構非學力不知。
 
  能結構不能用筆,猶得成體;若但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用筆取虞,結構取歐。
 
  結構易更,用筆難革。
 
  用筆如聚材,結構如堂構。用筆如貌,結構如容。
 
  真書挑剔,多不如少,少不如無,務於潔淨精微。
 
  省一筆,一筆功;省一曲,一曲功。當使有餘情,無餘形。
 
  情與勢參。情者,勢之體也;勢者,形之體也。
 
  情如神,勢如氣,形如精。一字之間有精、氣、神,微乎微乎。
 
  作楷書,挑剔波折,似不可廢,然但取帶筆引鋒,不可倚爲結構作用。俗學不知,致力於此,去此便覺闕欠一肢者。然至於名流大家,挑剔波折,有無一致。
 
  王右軍曰:用筆結字,須有偃有仰,有正有欹,或大或小,或短或長。
 
  單不宜小,復不宜大,腹不宜促,角不宜峻。
 
  唐文宗皇帝曰:爲點必收,貴緊而重;爲畫必勒,貴澀而遲;爲撇必掠,貴險而勁;爲豎必努,貴戰而雄;爲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爲環必郁,貴蹙鋒而緩轉;爲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
 
  姜白石曰:點者,字之眉目,全在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從橫畫者,字之骨體,欲其堅正勻淨,有起有止,長短合宜,結束沉實。波拂者,字之手足,其間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鳥翼魚鬛,有翩翩自得之態。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峭拔遒緊。晉人爲此,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始正鋒爲之。純任正鋒,則無飄逸之致。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欲不滯,滯即不遒。然真以轉而後融,草以折而後勁。
 
  懸針者,上努銳下,端若引繩。垂露者,下筆復上,捷收其勢,即米老所謂無往不收、無垂不縮也。此兩者皆欲筆鋒極正,至精至熟,有意無意,然後工之。
 
  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錐畫沙者,欲其勻而藏鋒。壁坼路者,欲其無布置之巧。
 
  徐會稽曰:疏肥令密,密瘦令疏。
 
  莫雲卿曰:右軍多內擫取法,大令多外拓取姿。
 
  董玄宰曰:書家之法,須於一起一束處著力,一轉一折處著力。
 
  譚真人曰:點策蓄血氣,顧盼含性情。
 
  書法三昧曰:一字有一字之起止,朝揖顧盼;一行有一行之首尾,接下承上。
 
  方圓參結構
  崔子玉曰: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
 
  變通異訣曰:方以圓成,圓由方得。舍方求圓,則骨氣莫全;舍圓求方,則神氣不潤。
 
  趙凡夫曰:過圓則弱而無骨,過方則剛而不韻。筆圓而用方,謂之遒;體方而用圓,謂之逸。逸近於媚,遒近於疏。媚則俗,疏則野,惟豫防其濫觴。
 
  智永千文學右軍,其妙在圓,而晉人實無此圓。魯公畫贊學右軍,其妙在方,而晉人實無此方。趙榮祿一生妙在爛熟,而晉人實無此爛熟。孫虔禮一生妙在疏曠,而晉人實無此疏曠。
 
  疏密參結構
  姜白石曰:疏欲風神,密欲蒼老。
 
  袁昂書評曰: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爲神。
 
  東坡曰: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祝京兆曰:小字易得侷促,須令字內間架明整開闊,寫起一似大體段。
 
  董宗伯曰:勁利取勢,虛和取韻,疏密相間,不用等勻。古人作字,似疏實密,如環無端。小字難於寬展而有餘,又以蕭散古淡爲貴,遊刃有餘地。此作小楷秘訣,刻秦漢小印秘訣。自學柳誠懸,方悟用筆古淡處。
 
  趙凡夫曰:筆逾少,字逾難。
 
遲速

  筆勢論曰: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
 
  歐陽率更曰: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
 
  姜堯章曰: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專事遲則無神氣,專事速則多失勢。
 
  孫過庭曰: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
 
  書訣曰:未能速而速謂之狂馳,不當遲而遲謂之淹滯。狂馳則形勢不全,淹滯則骨肉重慢。
 
  陸儼翁曰:下筆之始,須藏鋒轉腕,前緩後急。
 
  趙寒山曰:緩下筆不惟謬妄不侵,即敗筆可補。
 
純熟

  譚景升曰: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筆,然後知書之道。
 
  東坡先生曰:作字要手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韻。
 
  陸儼山曰:張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鍾元常入抱犢山十年,木石俱黑。王羲之五十二歲而書成。永禪師不下樓者四十餘年。要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董宗伯曰:硯成臼,墨成池,不是羲之即獻之。此言書貴熟也。黃公望論畫亦云:畫得熟,自然筆法出現。
 
氣韻

  郭若虛曰:氣韻本乎運心,神采生於用筆。
 
  姜堯章曰:作書全以風神超邁爲主。
 
  襟韻不高,記憶雖多,莫湔塵俗。若便風神蕭散,下筆便當過人,淘洗俗姿,則妙處自見。
 
  董玄宰曰: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或曰:意不勝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爲書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
 
  晉書無門,唐書無態。學唐乃能入晉。
 
  趙凡夫曰:晉人法度,不露圭角,無處揣摹,直以韻勝。唐人法度,歷歷可數。
 
  不學唐字無法,不學晉字無韻。謂晉無法、唐無韻,不可也。晉法藏於韻,唐韻拘於法。薄唐趨晉,十九謬妄。晉人以無意得之,唐人以有意得之,宋、元諸人有意而時得時失。今之書家無意求,亦不知所得者何物。
 
  禁經曰: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變。
 
統論

  董玄宰曰:落筆便思破庸庸之習。
 
  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
 
  畫多則分仰覆以別其勢,豎多則分向背以成其體。
 
  趙凡夫曰:點畫不得著粗氣,運轉不得著俗氣,挑趯不得有苦氣,顧盼不得有稚氣,引帶不得有雜氣。
 
  方圓肥瘦,我自能主,謂之骨。緩急從意,流轉不窮,謂之脈。取法乎上,不蹈時俗,謂之格。情游物外,不囿法中,謂之調。
 
  右軍書無一筆不到,而能處處流轉;無一筆粗俗,而能字字用力,非時時著意在在忘形者不能。
 
  仿大字作小字,欲其縱也;仿小字作大字,欲其操也。更進於此曰:仿縱逸帖爲修整書,仿修整帖爲縱逸書。
 
  仿書勝臨摹者,心目不敵也。先泛觀後研察者,神貌不敵也。流覽得其精神,摹勒得其形似。得神遺形者高,得形遺神者卑。形失易革,神失難知。
 
  後世以筆鋒掩書,已自俗謬,至於近代又以墨汁掩書,尤可鄙矣。古人偶然落筆,濃淡失所,所謂不傷於書可爾,若藉此遮醜,法果如是乎!
 
  有餘勢則雋,有餘筆則清,有餘楮則寬,有餘意則遠。
 
  畫得出,豎得出,撇得,點得,輳得,便是書法。
 
  剛柔相濟,權正相兼,平險相錯,筋肉相著,古今相參,圓闕相讓,纖澀相宣,理事相符,意興相發,字法之能事畢矣。一於剛則不和,一於柔則不振,一於權則不典,一於正則不韻,一於平易則庸,一於險怪則丑,一於筋骨則疏,一於皮肉則俗,一於古則不妍,一於今則不雅,一於圓則描,一於闕則殘,一於纖則弱,一於澀則枯,一於理則不通,一於事則不合,一於意則滯,一於興則狂。理謂字義,事謂字體,意謂用筆結構,興謂格調機勢。
 
  孫過庭曰: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姜堯章曰:真書以平正爲善,此世俗之論也。古今真書之妙,無出鍾、王二家,皆瀟灑縱橫,何拘平正?唐以書判取士,同時士大夫類有科舉習氣,加以虞、歐、顏、柳前後相望,入矩應規,無復魏、晉飄逸之氣矣。且字之長短小大、斜正疏密,天然不齊,孰能一之?魏、晉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態,不以私意參之耳。
 
  董玄宰曰:小楷法欲可展爲方丈者,乃盡勢也。題榜書跌宕自在,一如細書,唯米襄陽近之。
 
  梁武帝曰:婉婉曖曖,視之不足,稜稜凜凜,常有生氣。
 
  右軍曰: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
 
  白雲先生書訣曰:望之惟逸,發之惟靖。
 
  盧攜曰:認勢。有一章之勢,有一字之勢,有一點一畫之勢。
 
  翰林粹言曰:學古人書,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須因其近似而習之。
 
  董內直書訣曰:左欲去嘴,右欲去肩。乍徐還疾,忽往復收。
選自【國學寶典·子部·書法繪畫】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