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 庆
中岛敏夫先生,在中国唐代文学研究领域,是一位人们并不陌生的学者。
他生于1931年,在战争中渡过青少年时代,战争晚期的原子弹爆炸,在他身上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冲击伤痕。上一世纪的50年代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曾师从著名的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长泽规矩也、加藤常贤、藤堂明保、赤冢忠、前野直彬等。后为爱知大学教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重点研究中国的唐代文学。在80年代末,和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松浦友久等一起,被我国李白研究学会聘为名誉委员,九十年代初期,曾到北京语言大学等中国的大学研究进修。
中岛先生的主要著述有:《盛唐》明治书院,1978,内田泉之助监修《中国名诗鉴赏》,1998再版,《古诗类苑》共3卷,汲古书院,1991《唐诗类苑》共7卷。汲古书院,1995年。整理《中国神话人物资料集――三皇五帝夏禹先秦资料集成》汲古书院,2000年。翻译注释:《唐诗选》学习研究社,1982。论文有《陈子昂蓟丘览古黄金台等地理考》《爱知大学文学论丛》,1982、《对历史和神话的审视》载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主办的《中国21》杂志等,有的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长起来的学者。
中岛先生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唐代文学研究,一是对先秦文献的研究和考查。
唐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可以说就是由他主持翻译注释的《唐诗选》。此书作为藤堂明保先生监修、竹田晃、户川芳郎、佐藤保等先生负责编集、学习研究社出版的《中国的古典》丛书的一种,在1982~1986年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其中,中册的后半,由他的后学斋藤茂担任,而下册的后半,则由他的朋友佐藤保负责。那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双方友好关系处于“蜜月”时期的产物。
他把这本传说为明代李攀龙序编,在日本广为流传的诗选翻译成日语并加以注释的过程中,收罗了相当多的有关资料,纳入了近年新的研究成果,对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对人所众知的李白《静夜思》一诗,中国的唐诗选比如流传最广的《唐诗三百首》等中都作“床前明月光”,但他认为,从此诗流传的版本上看,李白的别集、宋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等早期的刊本和《全唐诗》都作“床前看月光”,所以当以此为是《唐诗选》下册。又如,对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的“张仆射”是什么人,他认为是张廷贵,和中国有些学者认为的“张封建”不同见《唐诗选》下册。在他的解释中,罗列了许多有关的资料,比如在一些诗下,附上了有关绘画、书法、照片或出土文物,吸收了当代中国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如《唐诗鉴赏辞典》,这对于学者的阅读欣赏、研究参考,甚为方便。此书在日本流传颇广,受到相当的欢迎。
此外,他有关唐代诗歌的论文,如《关于李白诗歌中色彩字使用的若干考察》爱知大学文学会《文学论丛》第87、89辑,1988年,对现存李白作品中有关色彩的用词进行了具体的分类统计,并和唐代主要诗人的情况进行了对比。指出,在唐代代表性诗人的作品中,色彩字在总字数中所占的比例,李白最高,约为3.03%。平均每首诗歌中使用有色彩的字的频率,李白仅次于频率最高的李贺,居第二位,李贺243首作品中,色彩字的频率为“2.50”,而李白1049首作品中的频率为“224”,比他统计的18位代表性诗人中用字频率最低的孟浩然263首作品的“063”高出许多上引《文学论丛》第87辑。此外,李白诗歌中,所用色彩字,以“白”字最多,共使用了463次。其次为“金”字,333次。最少的,即只使用过l次的有“绀”“黟”等。他还把李白和杜甫等诗人用的色彩字进行了对比,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揭示了李白诗歌的特色。上引《文学论丛》第89辑这无论在研究的方法还是结论上,都显现了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学术界受到学者好评。
如果说在他长期的教学研究生涯中,大多的时间是在唐代文学的领域中活动的话,那么,到了中晚年,他走出了唐代文学的园地,走进了更为广阔并充满荆棘的中国古典文献荒原。在这个领域中跋涉探索。他主要做了这样一些工作:
1、收集整理,影印出版了《古诗类苑》、《唐诗类苑》。
这都是明代以藏书和出版知名的张之象1507~1587编辑刊刻的古代诗歌总集。张之象,明代松江人。字月鹿、一字玄超,别号王屋先生。有“绮兰堂”,在明代嘉靖间所刻自注的《盐铁论》十二卷,当时颇为学界所知见王彻《王屋先生传》,载日本汲古书院影印本《唐诗类苑》,又见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年版。张之象在二十年间,收罗古代诗歌,编辑成《诗纪类林》,汉魏至六朝为一集,初唐至晚唐为一集。死后才分别以《古诗类苑》、《唐诗类苑》之名出版。
《唐诗类苑》搜罗了当时所见、从帝王到无名氏1470人的诗作28067首按:根据中岛的统计,总数为28245首,其中重复178首,故实际为28067首。见影印本《唐诗类苑》第七册,按“天、岁时、地、山、水、京都、州郡、边塞、帝王、帝戚、职官、治政、礼、乐、文、武、人、儒、释、道、居处、寺观、祠庙、产业、器用、服食、玉帛、巧艺、方术、花、草、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异、杂”之顺,分为39类,此书和冯惟讷的《诗纪》、黄德水等编的《唐诗纪》等总集一起,反映了明代中期收集整理唐代诗歌的动向。
张之象之书,在中国国内流传不多。中岛先生经过努力,整理影印出版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明万历二十九年序刊本所缺部分,以国会图书馆所藏补,编制了索引,甚便读者。在整理的同时,中岛先生对唐代各诗人的诗歌主题进行了颇令人感兴趣的统计,并将此和日本平安时代的和歌共33675首的主题统计进行了比较研究。日本和歌的主题,最多的是有关“四季”的,占368%;其次是“恋歌”,占368%。而《唐诗类苑》中,最多的是“人事”占35.1%。“岁事”部中的“四季”只占全部的3.3%;没有“恋爱”这样的主题,“人”部中,只有“美人”“闺情”“幽怨”类的诗。这或许反映了中国唐代诗歌和日本平安时代诗人趋向、乃至中日两国诗歌特点的差异此书凡七卷、8大册。见第7卷上《唐诗类苑研究》。
中岛先生还整理影印了张之象编的《古诗类苑》。上述两部著作,经中岛先生同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经准备在我国影印出版,为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
2、在完成了《古诗类苑》、《唐诗类苑》的影印出版以后,他重点转移到了中国先秦时代的文献整理。
在数年间,收集了73种古籍中的有关资料,再加上近年出土的考古文物资料,汇编成了《中国神话人物资料集――三皇五帝夏禹先秦资料集成》。此后,又连续撰写了《对历史和神话的审视――从对疑古派“大禹天神论”的验证再出发》上、中、下数篇,详细地介绍、论说了中日两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有关争论。
如何认识中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特别是有关“大禹”的记载,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有争论的问题之一。“大禹”的存在与否以及如何看待历史上有关的记载,早在上一世纪的前期,就有争论。关于这一方面的情况,可参见拙文《〈崔东壁遗书〉和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疑古”思潮》载《学术集林》10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此不赘述。可以说,这一争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走向。
中岛关注到近年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介绍了在200O年10月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初步研究成果。指出:该项研究,从文献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考察,最后认定:夏代的开始在公元前2071年相当于根据碳14测定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的时期内。夏和商的分界,在公元前1600年大致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一期。而商和周的分期在前1046年。也就是周武王伐纣的年代见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主办的《中国21》第15期,2003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