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觀眾在『上元燈月』節現場猜燈謎。牛愛紅 攝
『上元燈月』,行人結伴去賞燈。 牛愛紅 攝
中新網鄭州2月6日電(湯荔)古樂、詩詞、花燈、燈謎,元宵節前夕,一場別開生面的『上元燈月』華夏古樂情景音樂劇在河南博物院上演。一群年輕人更是身著漢服前去欣賞,稱『這樣過節才更有中國味道』。
2月5日晚,河南博物院的華夏古樂廳里坐滿了觀眾,舞台上的上元觀燈、上元斗樂、元夕三人吟仿佛又把人們帶進了古時的『上元節』。而觀眾席中的幾位漢服美女更是與舞台上的情景交相呼應,讓人有一種穿越的錯覺。
『穿漢服、聽古樂,這樣才更有節日的味道』,其中身穿藍色襦裙的姚亞娟告訴記者,她和她的夥伴們都90後,在她們這一代的眼裡,中國的很多傳統節日越過越淡了,有很多傳統的習俗被簡化了,倒是一些西方節日過的是越來越隆重了。幾天前,她們在網上看見河南博物院的演出信息,就和夥伴們商量要穿漢服來聽,希望用這種方式讓自己能夠更好地接近中國的傳統文化。
河南博物院在元宵節推出的這場情景音樂會,以一對青年男女在上元燈會相遇、相思爲主線,是以音樂爲主要表現形式,期間穿插了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描述『上元節』的古詩詞,力圖再現古人過『上元節』的風俗。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副團長霍錕告訴記者,今天這場演出全部採用的都是網上預約、免費領票的方式,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來關注傳統節慶文化。節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這場演出的目的就是希望喚起大家、尤其是年輕人對這種漸行漸遠的傳統文化的興趣,了解古人是如過元宵的。同時也是希望用一種比較輕鬆的方式,讓人們來接近中國的古典音樂。
元宵節古時候稱『上元節』、『元夜』、『元夕』、『燈節』或『燈夕』,起源於漢代,是中華民族最爲重要的節日之一。唐代時期,這一節日延續三天,宋代是五天,而到了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