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考古網
興教寺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畔興教寺內,共三座磚塔,其中之一是中國唐代高僧玄奘的墓塔。玄奘(600~664)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和佛學家,卒後初葬於長安漢傭岸的白鹿原上,唐高宗總章二年(669)遷葬現址。唐末戰亂,興教寺寺遭兵火,寺塔被盜掘。宋以後歷代屢有修葺。清同治年間,寺內殿舍再遭兵火,唯玄奘、窺基、圓測三塔倖存,是中國重要的佛教史跡。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教寺早在唐代就是樊川的八大寺院之一。唐初貞觀三年,玄奘前往西天印度求取真經,歷時17年始歸,他在印度著書立說,名震天竺,後於貞觀十九年(645年)攜帶大量佛經返回長安,史書記載說當玄奘回到長安時,市民聞訊紛紛前往迎接,唐太宗也在朱雀大街舉行盛典,親自迎接,禮遇非凡。玄奘回國後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三大譯經地潛心翻譯佛教經典,歷時19年,共翻譯了梵文經典74部、1335卷,他還根據自己在取經途中的遊歷見聞,著作了【大唐西域記】等書,對中亞、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古代歷史和地理都作了詳實的記載,成為研究中西亞交流史的重要資料。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圓寂,埋葬在西安東郊漢傭岸的白鹿原上,唐總章二年(669年)遷葬在興教寺內,並修建墓塔,興教寺塔就是玄奘的墓塔。
玄奘靈塔
3 座磚塔在興教寺西部『慈恩塔院』內,品字形參差排列。
中間最高的一座是玄奘墓塔。塔平面方形,作樓閣式,共5層,高23米,底邊長5米。塔身壁面仿木結構,用磚砌出八角形倚柱、額枋和斗拱。斗拱之上砌兩層菱角牙子再疊澀出檐。挑檐大磚層多,在其他唐塔中少見。每層分作 3間,次層以上塔心實砌。塔的正面有券門,龕內置玄奘塑像1座。塔背嵌唐文宗開成四年(839) 所立『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刻石,記述玄奘生平。塔為早期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的典型代表作。
玄奘塔的左右各有形式略同但規模較小的磚塔一座,均為3層,高約7米,底層邊長2米,系玄奘兩大弟子窺基和圓測的靈塔。
基師塔與測師塔
窺基,玄奘嫡傳大弟子,俗姓尉遲,是尉遲敬德侄子。在【中國佛教】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述:『玄獎自己的主張只有配合着他的翻譯隨時對他門徒們講說,並沒有專門著作。他門下人物很多,最傑出的窺基(632-682)對於新譯的經論作了將近百部的注,特別在【成唯識論】、【因明入正理論】等重要典籍方面有及其祥盡的解釋,大大發揚了玄獎譯傳的新說』。靈塔始建於永淳元年(682),大和三年(829)重建。坐北朝南,為方形三層樓閣式磚塔,高6.76米,底層邊長2.4米。層間疊澀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式塔剎。底層龕室內有窺基泥塑像,北壁嵌有『大慈恩寺大法師基公塔銘並序』碣。二層南壁鑲有『基師塔』磚銘。
圓測,玄奘門下的新羅弟子。傳為新羅王孫,三歲出家。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圓寂,遺骨分葬於龍門香山寺北谷和終南山豐德寺東嶺。北宋政和五年(1115),又將豐德寺的一部分遺骨葬於玄奘塔側,與窺基塔並排相伴。兩塔形制幾同,圓測塔通高7.10米。底層龕室置圓測泥塑像,北壁嵌『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並序』碣。二層有『測師塔』磚銘。
興教寺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中國現存古建築中,唐及其以前的建築遺存,非常稀少。興教寺塔建於唐高宗初期,年代久遠,加上又是樓閣古塔之首,且是唐僧之墓,這其中任何一個理由,都使其成為我國著名的佛教史跡。
參考文獻:
祁今燕:【千年古剎唐慈恩塔院―興教寺】,【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第3期。
米文孝:【長安興教寺】,【陝西日報】,2000年6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