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國學網 通論(黃文吉)
- 唐代的文學革命,黃錦堂,建設,10卷8期,頁29-31,1962年1月
- 唐代文學,劉中龢,新文藝,196期,頁14-28,1972年7月
- 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傅樂成,國立編譯館館刊,1卷4期,頁1-22,1972年12月;中國文化論文選,頁313-352,1979年9月
- 唐代文學的認識,劉中龢,青溪,100期,頁28-49,1975年10月
- 唐代文學思想,劉中龢,中國語文,41卷1期,頁6-13,1977年7月;中華文藝,14卷2、3期,20頁,1977年10、11月
- 隋唐文學概說,葉慶炳,中國文學講話(六)隋唐文學,頁3-1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11月
- 隋唐五代文學理論的發展與演變,羅聯添,國立編譯館館刊,6卷2期,頁1-9,1977年12月;唐代文學論集(上),頁189-230,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
- 唐代文學批評,張健,中國文學講話(六)隋唐文學,頁541-563,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11月
- 唐初修史家的文學觀,黃春貴,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1期,頁31-35,1981年1月
- 論唐代文學復古的詩文異趨,楊承祖,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209-215,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 論唐初官方文學意識的形成——以史官文論爲研究對象,陳志信,古典文學,14期,頁275-306,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5月
- 試論唐代文人二重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特色,黃惠菁,藝術學報60期,頁191-206,1997年12月
- 試論唐宋文人的『體』、『性』觀,黃惠菁,藝術學報,61期,頁255-265,1997年12月
- 晚唐五代文風轉變之意義(上)(下),高大鵬,中央日報,1984年6月14、21日
- 論唐代士風與文學,臺靜農,文史哲學報,14期,頁1-14,1965年11月;靜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 洛陽與唐代文學,劉秀群,華國,6期,頁128-183,1971年7月
- 唐代文化對日本平安文壇的影響——從日本遣唐使時代到白氏文集之東傳,林文月,文史哲學報,21期,頁115-202,1972年6月
- 蕃胡入唐對文學的影響,謝海平,唐代留華外國人生活考述,頁401-41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2月
- 論唐人上書與行卷,羅聯添,文史論文集(下),頁663-75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唐代文學論集(上),頁33-135,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
- 論唐代的文學崇拜與文學社會,龔鵬程,晚唐的社會文化,頁1-86,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5月
- 唐代曲江宴遊之風尚,宋德熹,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 唐代文學史兩個問題探討,羅聯添,中國書目季刊,11卷3期,頁11-21,1977年12月;唐代文學論集(下),頁253-274,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
- 唐代三條文學資料的考辨,羅聯添,中國書目季刊,13卷1期,頁53-57,1979年6月;唐代文學論集(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
- 唐代詩文集的校勘問題,羅聯添,國立編譯館館刊,12卷2期,頁1-16,1983年12月;唐代文學論集(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
- 兩唐書文苑傳之比較,吳彩娥,輔仁國文學報,4期,頁257-275,1988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