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林祥
一、 编写意图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的《〈红楼梦〉选读》系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编写的供高中二、三年级学生选修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该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2005年秋季已在山东、海南等率先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地区使用。
该教科书由《致同学》、《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附录》等部分组成,全书约15万字。《致同学》简要介绍了今天阅读《红楼梦》的意义和该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红楼概观》收录了茅盾为中学生写的《〈红楼梦〉导言》,以及四大家族关系表、荣国府院宇示意图、大观园平面示意图,并提出了若干初读建议。《红楼品鉴》精选了原著中“贾府概况”、“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怡红欢聚”、“宝玉出家”等六个片断,这些段落从纵的方面看贯穿了整个红楼故事,从横的层面看有叛逆与正统的对立,有宝黛爱情的悲喜,有红楼群芳聚会的高潮,有荣宁二府经济衰败的表征,形成了一个简洁的红楼意义坐标系。每个片断后均附有“解读举隅”、“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三个栏目。“解读举隅”收入对所选文本侧重于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的解读文章,“品读与探讨”列出针对所选文本的品评赏析题,“积累与应用”列出知识积累扩展题和写作实践题。《红楼研讨》设计了“此系身前身后事:红楼结构”、“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人物”、“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环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主题”、“景夺文章造化工:红楼语言”、“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文化”等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均由“导语”和“荐读回目”、“资料链接”、“研读与交流”、“参考选题”等栏目组成,或对各个专题的研讨给予简要的提示,或推荐与各个专题的研讨相关的回目,或精选红学家与各个专题的研讨相关的大致反映现代《红楼梦》研究的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的论述,或列出与各个专题的研讨相关的习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这些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进行思考、辨别,得出自己的答案。《附录》收录了曹雪芹生平简表、参读书目、网络资源。主体部分《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三者相互配合,使教科书虽是选读而不离整体。
编者期望广大教师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红楼梦〉选读》的教学,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有关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也希望广大同学通过选修《〈红楼梦〉选读》,能更好地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
二、 教材特点
一是综合讲座、导读、文选、鉴赏、研究于一体,创新教材的呈现方式,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使该教科书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编者先后设计了讲座式、导读式、文选式、鉴赏式、研究式等多种方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组织了有高校专家学者、中学特级教师和知名作家、评论家参加的多次研讨会,前后十易其稿,在不断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创新了目前采用的综合式的编写方案。该方案的主体部分《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分别侧重于《红楼梦》的阅读、赏析和探究。《红楼概观》旨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了解有关《红楼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为《红楼品鉴》提供基础;《红楼品鉴》在《红楼概观》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从原著中精选的六个片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每个片断后面的“解读举隅”不仅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参考,而且也为《红楼研讨》提供了示例;《红楼研讨》在《红楼概观》和《红楼品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提供了一些符合小说鉴赏要求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参考选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其中“荐读回目”的设计使问题探讨不离小说文本,成为文本研读的提升,“资料链接”既是学生理解原著的参读文献、参考资料,又是学生进行研讨的资料库、资源包。《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是突出文本本身的阅读,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落实语文课程的目标。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名著,红学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该教科书的文本研读部分注重细读,突出小说特征。文学鉴赏的实践活动形式设计灵活多样,有讨论会、写综述、写小论文、写故事梗概、写红楼游记、背诵精妙诗词等等,将作品鉴赏与语文的读写听说活动结合起来,体现了这门课程的语文性质。红学论著,汗牛充栋,教科书所选文本资料,大多侧重于《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的研讨,对于《红楼梦》文本以外的作者、版本考证之类的研究,一般不予涉及。编者期望高中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了解《红楼梦》的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评价文学作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获得亲身参与文学研讨的体验;学习用小论文或其他呈现方式表达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会分享、合作与评价,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
三是设置“初读建议”、“品读与探讨”、“研读与交流”三级台阶,体现选修课程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 教师如何教
为方便老师施教,江苏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了与该教科书配套的《〈红楼梦选读〉教学参考书》。
《〈红楼梦选读〉教学参考书》对教科书的编写思想和内容作了具体阐述,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其中《编写设想》重在介绍教科书各部分的编写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教师从总体上了解编者的意图和教科书的结构。《教学目标》提要式地分条列出各部分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模块教学的要求来设定,符合学生语文学习和人格成长的需要,明确而具体。《内容解析》对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相关背景、思路和特色等作了必要的分析和提示,供教师理解文本时参考。《教学建议》对各部分的教学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以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设计思路,激发教学智慧,制定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参考答案》对教科书中的“初读建议”、“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研读与交流”、“参考选题”等作出较为详细的解答或提示,以方便教师指导教学和评价。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存在不同的答案或结果,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创新。“相关资料”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知识短文。这些资料对教师备课,对学生研习文本、探讨问题、开展活动都有一定的帮助,也丰富了教科书的内容。
《红楼研讨》部分是教科书的创新之一。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荐读回目”所推荐的章回和“资料链接”所提供的资料,组织研读交流,再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关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可由学生个人独立承担,也可由2~5人的小组来承担。研究程序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六个步骤:第一阶段进入情境,包括熟悉文本、确定课题两步;第二阶段实践体验,包括搜集资料、研讨探究两步;第三阶段表达交流,包括成果表达、交流评价两步。在研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不要替代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要将读原著与读资料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阅读探究与表达交流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研究成果可以是《红楼梦》研究小论文,也可以其他呈现方式,如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等来表达。学习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既要评价其成果的水平,也要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本课程成绩可由学生本人和老师、同学根据课程报告共同评定,也可综合卷面考核与课程报告成绩评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