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兆鵬
上一次開始講新的類型――懷古詠史詞。我們誦讀、品賞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關於這首詞寫作的背景,大家知道,蘇東坡這首詞是在黃州寫的,他是因爲烏台詩案而貶謫到黃州的,我們要了解這個創作的背景。蘇東坡在這之前是在浙江湖州當太守,相當於湖州的市委書記,那也是人上人啊,而且還是文壇領袖。如今卻變成了階下囚,人生是倒霉透頂了。蘇軾曾經題寫自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意思是說:俺這一輩子幹了哪些偉大的、驚天動地的事業?只有三件事:先貶到黃州,然後貶到廣東的惠州,最後貶到了海南島的儋州。貶謫黃州,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擊,是他心頭永遠抹不去的傷痛。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失落的痛苦、被剝奪的痛苦。蘇軾過去那些地位、那些榮譽,這時候統統都被剝奪掉了。他有強大的心理反差,所以這個時候他非常地失意。他這樣烘托周瑜,實際上是爲了反襯自己人生的不得意。周瑜『雄姿英發』,人長得帥氣,又有才氣,文武雙全,又建立了豐功偉業,人生的好事美事被他一人占全了。『羽扇綸巾』,『羽扇』,搖著鵝毛扇,『綸巾』是一副儒生打扮,那個時候沒有著戎裝,不是穿著鎧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談笑之間,輕輕鬆鬆地,就把曹操的幾十萬大軍給搞定了,把他的戰船燒得個灰飛煙滅。人生有這麼一次輝煌,就足夠了,蘇東坡好生羨慕啊!所以他說,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華發早生。周瑜說,東坡居士,年紀也不大嘛,你怎麼頭髮早早地就花白了呢!東坡想到周瑜一定會嘲笑自己,其實是他的自嘲,也是一種苦笑。他想到了人生如夢,『早生華髮』怎麼會跟人生如夢聯繫在一起?人生苦短,他很想能夠像周瑜那樣有所作爲,能夠創造一次人生的輝煌,可惜四十多歲了,身遭貶謫,何時能夠脫離這樣一種政治的困境?他看不到出路,不知道何日能夠解脫,所以他特別悲哀。一個是他政治上受挫折打擊,本來就讓他悲哀了;第二個呢,他想去建功立業,創造輝煌,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來日苦短,人生很短暫,這是兩層悲哀。
那麼『人生如夢』怎麼理解呢?人生如夢也包含著三層含義。第一層是人生像夢一樣短暫,這表現出一種生命本體的憂患。我說王安石的詩、王安石的詞是政治家的詩、政治家的詞。他的詞充滿了政治家對社會的思考,對社會前途命運的思考;而蘇軾是一個哲人,他的詩、他的詞充滿對個體命運的思考。政治家王安石關注的是社會,蘇軾關注的是個體生命,關注的是個體人生。人生短暫,這一點在【前赤壁賦》裡也有表現:『羨長江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第二層呢?是說人生命運像夢一樣變化莫測,命運具有多變性、虛幻性。第三層,說人生像夢一樣,不能夠主宰、把握自己的命運。這也是他在【臨江仙】詞裡說的,『長恨此身非我有』,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這在官場上尤其如此。像我們現在,命運應該說是由我們自己主宰的,但從絕對意義上講,你的命運也不是由你主宰的。
那面對『人生如夢』,應該怎麼辦呢?蘇軾這裡說得很含混:『一尊還酹江月。』他拿了一杯酒往那一灑,祭奠江月。也許他暗暗地說,像阿Q那樣,一二十年以後,我蘇東坡還是一條好漢。蘇軾這裡的態度含混模糊,他有一點失意,又有一點不甘心,他沒有絕望,骨子裡還有一種不服氣。蘇軾對人生非常樂觀,他早就意識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挫折磨難,就像月亮的圓缺一樣是不可避免的,他堅信總有一天會擺脫這些挫折和磨難。所以這個『酹』還帶有一點不服氣的意思:『我總有一天能夠跳出來!』
蘇軾給人最大的啟示是:他總是樂觀地面對人生,含笑著面對人生。這首詞雖然是懷古,但是也曲折地表達了他的一種人生態度。在一般人看來,『人生如夢』是多麼消極啊!其實『人生如夢』本身並不消極,意識到『人生如夢』時,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才有積極與消極之分。有人覺得『人生如夢』,就要及時行樂;另一種態度是,既然人生苦短,就要及時地建功立業。我覺得,蘇軾這裡沒有沉淪,還有上進心。爲什麼呢?如果他真正死心、真正絕望,他就不會羨慕周瑜了,也許想都不會想周瑜。既然他那樣羨慕周瑜,骨子裡是希望能像周瑜那樣,去實現個體對社會的責任,實現人生的社會價值。我想這首詞有兩點啟示:第一點是面對人生的挫折,我們要樂觀,要有一種信念――對生命的信念,任何時候都不能喪失這一點。第二點就是無論是在什麼困境中,總要懷抱一種理想,總想著要履行個體對社會的一種責任。蘇軾雖然更多地關注個體人生的命運,但同時他也沒有忘記個體對社會的責任。
我們下面再看兩首赤壁詞。我有意把三首詞進行比較:同樣是懷古,如何寫?下面這首詞是南宋戴復古的【滿江紅】。無論就它的知名度而言,還是就它的藝術精巧度而言,確實比蘇軾的【赤壁懷古】稍遜一籌,要差一個檔次。
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江上渡,江邊路。形勝地,興亡處。覽遺蹤,勝讀史書言語。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問道旁、楊柳爲誰春,搖金縷。
假如沒有前面蘇東坡的赤壁懷古詞,那這首詞也算是寫得很好的了。但是有了東坡詞,這一比啊,就比出它的差距來了。這首詞是『入手擒題』,一開始就正面點題,用了兩句十一個字說明『赤壁懷古』之意,雖然很老實,但是不免顯得有點笨拙,有點浪費筆墨。題目已經交待懷古了,還要你在詞中說什麼懷古呢?就沒有必要再說『懷古』了嘛。人家蘇東坡那裡,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寫景當中就把讀者的思路引向了千年的歷史。『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他怎麼來寫周郎呢?前面已經有蘇東坡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寫戰爭場面只用了一句『檣櫓灰飛煙滅』,他濃墨重彩描繪的是周瑜的形象,是周瑜人生的得意。戴復古這裡呢,他只是寫這一場戰爭:當時年少的周郎,『氣吞區宇』,就像辛稼軒寫的『氣吞萬里如虎』。他指揮萬騎臨江,他的將士像貔虎一樣,個個勇猛異常。『貔』是一種勇猛的野獸,這是寫周郎、寫東吳大軍的氣勢。『千艘列炬魚龍怒』,千艘戰船都在燃燒著火把,以至於江裡頭的魚龍都爲之驚怒。這是寫兩軍對壘的場景,用了一句比較精彩的對偶句,來寫當時兩軍對壘的情形,也有特點。『卷長波』三個字有氣勢,好像把江水倒掛起來一樣,把曹操圍困在那裡。可惜這些場景都沒了,『今如許』,今天的赤壁是如此的冷清。
他這樣懷古是什麼用意?戴復古是南宋後期詞人。這個時候,整個社會是苟且偷安,他想爲什麼現實中再也見不到像周瑜這樣的領袖人物呢?我們南宋爲什麼就很難出現和金人決鬥的場面呢?他在這裡有意突出當年赤壁大戰的輝煌,他突出的不是人,而是周瑜大戰的場面,這裡也蘊藏著一種對現實的痛苦,一種感慨,覺得這樣的場面南宋已經不復可見了。『江上渡,江邊路。形勝地,興亡處』,這四句比較鋪張浪費,說的只是一個意思,就是赤壁。『覽遺蹤』,說登覽遺蹤故跡,比讀史書上的材料更加讓人感慨。到了赤壁這個地方,好像腦海當中再現出當時的歷史情景,也更增加了對現實的感傷。想到『幾度東風吹世換』,滄海桑田,可惜當時那樣的歷史場景已經不見了,當時『氣吞區宇』的人物已經不見了。見不到那樣的人,見不到那樣的事,『問道旁、楊柳爲誰春,搖金縷』。『金縷』,是指初生的柳葉。楊柳倒還展現出絲絲生機,而現實卻是死氣沉沉,楊柳爲誰搖曳爲誰綠?在這種現實政治環境中,誰還有心情去欣賞枝頭的金縷啊!心情沉重,一至如斯!
戴復古這首詞,不是表現的對歷史、人生的思考,而是對當時朝廷無能和社會現實的一種感慨。這種感慨是我們揣摸出來的,不是字面上表現出來的。這首詞,清代【四庫全書總目・石屏詞提要】評價比較高,說:『赤壁懷古【滿江紅】一闋,則豪情壯采,實不減於軾。』但是我覺得這首詞的『壯采』還是『減於軾』的,比蘇軾赤壁懷古詞還是要差一點。順便說明一下,【石屏詞】是戴復古的詞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