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有富
如果從主題與題材相結合的角度對詩歌作品進行總體把握,我們還要繼續探討詩的意境問題。
一、什麼是詩的意境詩的意境
就是詩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在詩歌作品中相結合所形成的藝術境界。意,包括詩人在作品中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說之理。意境則是詩歌作品中融入了詩人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說之理的藝術境界。
作者署名為唐人王昌齡的【詩格】就已經明確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指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北宋蘇軾已從意境的角度對詩歌作品進行了深入分析,其【慎改竄】指出:『陶潛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文中『境與意會』四字,可謂一語道破了意境的本質,因為意境正是詩人『境與意合』的產物。而蘇軾也正是從境與意會或者不會的角度去糾正詩中的文字錯誤的。『見』表明無意,『望』表明有心。正是在『採菊東籬下』的當兒,偶然抬頭,無意中見到了南山,才能反映出詩人閒適的心情,而一面『採菊東籬下』,一面還要有意識地去觀山景,則不符合詩人的閒適心情,因為有意識東張西望地去觀賞風景是旅遊者的做法,而不是一個歸園田居的隱士的做法。
清代編纂【四庫全書】的館臣們,在撰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時,已經常用『意境』這一術語來評價詩人們的詩歌作品了。晚清的王國維則對意境作了較深的研究,並且產生了較大的影響。1907年,署名樊志厚的【人間詞】乙稿【序】談道:『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這個樊志厚不論是否為王國維,其所論代表了王國維的觀點則是不成問題的。1908年10月至1909年1月,王國維在【國粹學報】上連載了他的【人間詞話】。其核心是以『境界』論詞,他的所謂『境界』突際上指的就是『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