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2|回覆: 0

[文學研究] 中國文學中的『斷臂維納斯』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2-6-9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鄭群輝

  文學史上,僧人作賦者不多,流傳下來的更少。釋真觀(538―611),是由陳入隋的高僧,也是當時著名的佛教藝術家、文學家。字聖達,俗姓范。官宦門第,自小聰穎,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就顯露出過人的語言、文學、藝術方面的天賦。真觀的文字散佚嚴重。嚴可均【全隋文】僅據【續高僧傳】及【廣弘明集】輯錄了真觀的作品五篇,代表作就是【愁賦】。
  憂情愁意,本來是凡夫俗子、曠夫怨婦、文人騷客所詠嘆的主題,高僧寫愁,豈非奇特!即要作賦,也應寫【法身頌】【佛性賦】【禪悅賦】之類的,故其中必有因緣。據【續僧傳】所載,【愁賦】之出,背後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隋朝建立後,實施了多方面政治舉措,強制推行中央集權統治,卻遭到以門閥世族統治為主導的江南士族的強烈反抗。開皇十年,婺州汪文進、越州高智慧和蘇州沈玄首先舉起反旗,於是一場席捲江南的聲勢浩大的反抗運動爆發了。隋文帝派楊素前往鎮壓,歷時一年半終於平定叛亂,『俘虜誅剪三餘萬』。當時名動江南的高僧真觀也被當做叛賊拘捕起來。楊素因真觀『名聲昌盛光揚江表,謂其造檄,不問將誅』,臨刑時真觀辯白自己沒有造檄文,楊素大怒,將檄以示:『是爾作不?』真觀讀了鄙夷地說:『斯文淺陋,未能動人,觀實不作。若作過此。』還指着檄文三五處說:『如此語言,何得上紙?』楊素也是當時的文豪,惺惺相惜,也就信了。真觀不為自己求情,卻希望楊素釋放鮑亨、謝r等三十餘江南才士,不要冤枉好人,楊素說:『道人不愁自死,乃更愁他?』真觀慨然答道:『生死常也。』對自己的生死置身度外。『素曰:「多時被縶,叵解愁不?」索紙與之令作【愁賦】,觀攬筆如流……素大嗟賞,即坐釋之。所達文士免死而仆隸。』可見,這篇【愁賦】既非凡情俗意的詠嘆,更非『為賦新詩強說愁』的文人酸腔,而是僧人真觀在生死之際被逼而作的命題作文。
  非常可惜的是,這篇文章並不完整,而僅僅是個開頭。嚴可均【全隋文】照錄【續僧傳】,而【續僧傳】畢竟是僧傳著作,而非『語錄』,記事記人才是它的本等,徵引傳主文章也僅是為了顯示其過人的文學才華罷了,所以傳記作者道宣以一句輕飄飄的『文多不載』就切掉了賦的大半。這對文學史來說卻是一個損失!雖然如此,這小半篇賦文卻象是文學上的『斷臂維納斯』,閃耀着熠熠的藝術光輝,仍足以讓人領略其獨特的文才匠心。
  在真觀之前,已有不少人寫過同題的辭賦,如曹植【九愁賦】、【敘愁賦】、【愁霖賦】,蕭綱【序愁賦】,庾信【愁賦】,江淹【恨賦】等,其中以庾信【愁賦】最為有名。與這些前人賦作相比,真觀的賦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首先對『愁』從概念到情狀、反應以及典型人事等作了多角度的點染描繪。
  愁是人的一種複雜的精神狀態,是多種心理活動等的綜合表現,其特點是非常寬泛難於定義,賦作開門見山點出這一特徵:『若夫愁名不一,愁理多方,難得縷。試舉宏綱:或稱憂憒,或號酸涼。』作者深知,『愁』正如『真如』、『涅』、『法身『等無法加以準確界定,但不等於不能加以適當的闡釋和描述,所以接下來對抽象而不可捉摸『愁之為狀』作多角度的描摹:『非物而有物,謂無像而有像。雖則小而為大,亦自狹而成廣。譬山嶽之穹隆,類滄溟之暄。或起或伏,時來時往。不種而生,無根而長。或比煙霧,乍同羅網。似玉葉之晝舒,類金波之夜上。』繼之寫到因愁而引起種種不良的生理心理反應:『能奪人精爽,罷人歡趣,減人容顏,損人心慮。』最後以十個古人懷愁的事例來闡明各種愁因愁緣(詳後)。可以這麼說,賦從各個側面對『愁』本身進行渲染,使讀者對愁情有了全方位的體驗和理解。
  這種特殊的文章開頭,不禁讓人聯想到僧人講經的情形。僧人開講一部經文一般有四個步驟:即釋經名,示宗要,敘傳譯,疏解正文。其中有兩個步驟不可或缺:釋經名和疏解正文。『名不正而言順』,其中又以釋經名為重中之重,且看傳為智者大師的【佛說觀無量壽經疏】如何釋經名:首先解釋『經』有通、別二名;其次釋『佛』字的含義,共有六種佛的含義,各各的含義是什麼;然後依次解釋『觀』、『無量壽』、『經』等字眼。其間旁徵博引,橫逸豎出,非常繁瑣,以故占了經疏的極大篇幅,其中又以解釋『佛』字的篇幅為最長。這在古代講經師幾乎是司空見慣,成了定例。
  真觀在這篇賦里,借鑑了講經中『釋經名』做法:一是從『理』入手,而不是一般賦家那種從『情』入手;二是對『愁』這一寬泛而抽象的概念作了全方位立體性的詮釋,充分顯示了僧賦特色。這種寫法只有真觀這樣的僧人才想得到寫得出。當然,它畢竟是文學作品,縱觀全文,其主導因素依然是意象、情感和想象。
  作品這樣的開頭,還能夠讓我們領略到兩點『言外之意』:一是作者文思從容沉靜,侃侃而談,細密明析,絲毫見不到生死之際那種慌亂窘迫,這與他回答楊素『生死常也』所現超常定力相印證;二是開篇意境闊大,為文章進一步拓展作了堅實的鋪墊,故作品篇幅必然很長。文章開頭只是對愁『理』、愁『狀』、愁『情』、愁『因』進行疏釋,其最後幾句『乃有行非典則,心懷疑惑,未識唐、虞之化,寧知禹、湯之德。霧結銅柱之南,雲起燕山之北。箭既盡於晉陽,水復干於疏勒……』乃是過渡句,泛指隋初南方叛亂,以及北方契丹、西北突厥侵掠中原。被道宣砍去的大半才是正文。正文部分我們有理由猜測它理當聯繫現實,乃至當前他個人被俘後的心境等等。不過『後事畢竟如何』,我們見不到了。
  正因為賦的開頭對『愁』的集中、詳盡、多側面的敘寫,『愁』的揭示已非常到位。倘若把上引最後幾句刪除,賦給人的感覺也是完整的作品,且有餘音裊裊、愁意綿綿之感。
  其次,【愁賦】的文體還直接受到唱導文創作的影響,雜序因緣,傍引譬喻。唱導與講經雖同屬『音聲佛事』,但在文章組織上卻區別甚大。講經只是圍繞某一部經文,由都講以一定聲腔囀經,法師隨文釋義。唱導則不必圍繞某一經文,而是把故事、寓言、哲理等圍繞一定主題組織起來,在法集齋會上宣唱。相對於拘執某一經文的講經來說,唱導的文章組織結構明顯表現為藝術散文的『形散神聚』的文體特點,擁有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高僧傳・唱導論】云:
  唱導者,蓋以宣唱法理,開導眾心也。昔佛法初傳,於時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禮。至中宵疲極,事資啟悟,乃別請宿德,升座說法。或雜序因緣,或傍引譬喻。
  這裡的『因緣』本指講因緣業報的故事,可泛指具有前因後果的故事;『譬喻』則包括修辭上的比喻以及利用比喻的寓言故事。佛經隨處可見這種『雜序因緣,傍引譬喻』的言句,唱導即承繼佛經文學這種藝術特色而有所發揚。
  具體到【愁賦】,其譬喻主要體現在修辭上的比喻,諸如『譬山嶽之穹隆,類滄溟之暄。……或比煙霧,乍同羅網。似玉葉之晝舒,類金波之夜上』。這裡以山、海、煙霧、羅網、玉葉、潮水一連串的意象來喻愁,開了後世類似寫愁的先河。我們今天所津津樂道的一些寫愁名喻,可在真觀【愁賦】這裡找到其源頭: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春愁離恨重於山,不信馬兒馱得動。(石孝友【玉樓春】)
  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千秋歲】)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一片離愁,漸吹起,恰似春雲。(蔣春雲【柳梢青】)
  湛湛長空黑,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劉克莊【賀新郎】)
  真觀以博喻的修辭方法,串聯多種物象去刻畫『愁』的廣、大、深、無遠不至、無隙亦入、萌動、連綿無際的情狀及感受,化抽象為具體,比喻新穎奇妙,使人體會全面而深刻。單就這一點,已不遜色於庾信等人的【愁賦】。
  賦又以『兼引俗典』、『直談聞見』的『傍引因緣』手法,以種種歷史典故與現實人事來說明愁的具體表現:
  至如荊軻易水,蘇武河梁,靈均去國,阮叔辭鄉,且如馬生未達,顏君不遇,夫子之詠山梁,仲文之撫庭樹,並於胸府,俱讚揚於心路。是以虞卿愁而著書,束哲恁而作賦。又如盪子從戎,倡婦閨空,悠悠塞北,杳杳江東,山川既阻,夢想時通,高樓進月,傾帳來風,愁眉歇黛,淚臉銷紅,莫不感悲枕席,結怨房櫳。
  『荊軻易水』等典故,都是古代文人非常熟知的,賦惜墨如金,點到為止,卻能讓人產生相應的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而『盪子從戎,倡婦閨空』這種情分兩地之愁因屬『直談聞見』,則稍加描摹,更見效果。須注意的是,賦鋪排了十種前人懷愁典故及現實人事,決非僅僅炫耀其博學多識,而是點出了不同人有不同的愁因愁緣,為正文寫自身的愁(或不愁)作了對比或鋪墊。
  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指出:『若無新變,不能代雄。』只有新變才能推動文學向前發展。賦發展到隋代,雖然日見衰落,真觀卻以自己獨特的文體策略,刷新了當時的辭賦創作,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地位。正如道宣所言『近世竊用其言眾矣』,其辭賦創作對唐以後詩賦文學產生了潛在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