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有富
優秀的詩歌作品通常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如果想對詩歌作品有比較深入的認識,獲得更多的藝術享受,尚需對詩歌作品加以鑑賞,下面我們就對幾種主要的鑑賞方法作些介紹。
一、披文入情
【文心雕龍・知音】篇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可見詩歌作品是詩歌鑑賞的基礎,因此詩歌作品的文本首先應當正確。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將作者弄錯了,這就需要辨偽。如北京大學中文系1957級學生編著的【中國文學發展簡史】說:『李清照早期的詞,有寫得活潑輕快的,如【點絳唇】寫打罷鞦韆,「見有人來,襪i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寫少女形象極生動。這首詞的作者是否為李清照就很成問題,因為它所描寫的內容,完全不符合李清照的身份。大戶人家的鞦韆一般都在後花園,女主人打鞦韆的時間又是『露濃花瘦的早晨,客人怎麼會在早晨進入李清照家的後花園呢?再說李清照是主人,從其【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來看,她少女時代膽子就很大,見到客人怎麼會如此緊張呢?還有,既然已經『和羞走了,為何又要搔首弄姿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呢?匆忙中她的梅子又從何而來呢?王仲聞的【李清照集校注】已指出此詞作者問題多多:
此首別作蘇軾詞,見楊金本【草堂詩餘】卷下。又作無名氏詞,見【花草粹編】卷一、【續草堂詩餘】卷上、【古今詞統】卷四、【古今詩餘醉】卷十二、【花鏡雋聲】卷七、【詞彙】卷七、【同情集】卷四。別又誤作周邦彥詞,見【詞的】卷二。趙萬里輯【漱玉集】云:『案詞意淺薄,不似他作。
這首詞的作者為誰尚需研究,但決不是李清照,否則上面提出的那些問題將很難說清楚,而且也有損於李清照的形象。
二是將某些文字弄錯了,這就需要校勘。詩歌作品在流通過程中,讀者、編輯、傳抄者、出版者難免會對之加工、修改,有意無意間造成不少文字差異,直接影響到詩歌鑑賞,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可適當做一些校勘工作。譬如王維的【相思】,流行本如【唐詩鑑賞辭典】作: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但是,讀者在欣賞此詩時會產生一個疑問:紅豆樹秋天結子,春天顯然不是採擷紅豆的時間。我們查中華書局出版的【王維集校注】作『秋來發幾枝,而且比較原始的版本如【雲溪友議】、【唐詩紀事】等均作『秋來發幾枝。較為通行的【萬首唐人絕句】、【全唐詩】還作『秋來發故枝。顯然將『春來校改為『秋來,這首詩才能說得通。
三是還要掃清文字障礙。古典詩歌流傳到今天,有些詞語的讀音與含義發生了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搞清楚,否則也會影響我們對詩歌的欣賞。試讀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其中的『兒子,現在普通話讀為『ér』,顯然與『期』(qī)不押韻。而『兒字在宋本【廣韻】中屬上平聲中的支韻與齊韻,如果我們按照吳方言將其讀成ní,則此詩就押韻了,吟誦起來也就好聽了。
還有些古代漢語詞彙或方言詞彙的意義已經消失或變化了,如果沒弄明白,當然也會影響詩歌鑑賞。如【黃侃日記】1922年1月30日寫道:『向觀鈔本蘇子瞻【冬日牡丹】詩「一朵妖紅翠欲流」,疑翠為誤字加以直抹,今觀注本引陸務觀【老學庵筆記】謂成都有鮮翠紅紙鋪,問土人乃知鮮翠猶鮮明也(高似孫【緯略】亦云:翠,鮮明貌,非色也)。夫以鄉語入詩,百年之後,非注莫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讀詩時遇到難懂的詞語不要自以為是地忙着修改,而要翻翻注釋、工具書,做一些考訂工作。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前人寫詩愛用典故,如王季思在南大做報告時談到他師從胡小石的一件往事,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中有『論功若准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兩句,他起初用【晉書・陸機傳】中的『平吳之役,利獲二俊兩句話來解釋,胡小石不滿意,叫他去讀【國語】中的【越語】,原來勾踐曾用黃金為功臣范蠡鑄像。這一典故顯然更貼切。這個例子說明解釋典故是多麼不容易,而一旦解釋清楚了,對我們鑑賞詩歌又大有幫助。
當然有些典故還是比較容易看出來的,如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讀者都喜歡三、四句所用的比喻,說它別出心裁、新穎獨到。其實一、二兩句也別出心裁地用了新穎獨到的比喻。【樂府詩集】卷四五收錄了【碧玉歌】,並引【樂苑】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以寵愛之甚,所以歌之。看來第一句將早春二月的柳樹比喻成新妝的美女,則其美麗喜人可知。第二句將柳條比喻成美女的長髮也夠動人的了。徐志摩【再別康橋】中有兩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不知是否受到了此詩的啟發。
其實不少典故都不容易看出來,因為詩人寫詩強調用典故不露痕跡,如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十二云:『作詩用事以不露痕跡為高。這當然為我們解釋典故、鑑賞詩歌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如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表面上此詩未用典故,而且從字面上也能解釋得通。實際上此詩用了典故,梁沈約【宋書・隱逸傳】稱陶淵明:
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後歸。潛不解音聲,而蓄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食,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詩的第三句幾乎與陶淵明的說法一樣。這個典故對我們理解這首詩大有幫助。李白與幽人都將陶淵明當作自己的效仿對象,看來『幽人也是一位隱士。首句表明李白與幽人在山花叢中對酌,因為陶淵明也是在菊叢中飲酒的,則他們同陶淵明一樣不拘形跡可知。次句寫兩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得很投機很痛快。第三句寫李白以陶淵明自比,也像陶淵明那樣真率。第四句也將幽人比成陶淵明,還期待他第二天來撫琴,這一方面表明自己是幽人的知音,另一方面也是對今天這次對酌的充分肯定。
二、知人論世
當我們掃清文字障礙後,還要了解作者生平與社會背景。【孟子・萬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將這個問題講得最清楚的當推魯迅,他在【題未定草(七)】中說:
世間有所謂『就事論事的辦法,現在就詩論詩,或者也可以說是無礙的罷。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
應當說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社會背景,對我們鑑賞詩歌是大有好處的。下面我們就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談一談。唐代安史之亂後,便一蹶不振,於是便出現了許多感慨滄桑變化的詩篇,其代表作之一為韋莊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韋莊能寫出這首詩與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韋莊(836―910),長安(今西安西北)杜陵人,宰相韋見素的後代。而韋見素是一個認識到安祿山必反,一再進諫,卻始終未被採納,並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的人。韋莊還是著名詩人韋應物的四世孫。這樣的家庭出身使他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胸懷大志,關注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公元880年春,韋莊在長安應試未第,親眼目睹了當年冬天黃巢攻陷長安的過程,並於公元883年在洛陽寫了著名的【秦婦吟】。『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這就是韋莊所見到的戰爭給長安留下的創傷,聽說金陵未見戎馬,於是攜家帶口,流落江南,並寫了一批金陵懷古詩,將自己對現實的感受,利用一些歷史古蹟作為載體,表現出來。【台城】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構思方法大抵採用了物是人非的模式,台城周邊乃至整個金陵地區的景色,依然是那麼美麗,江雨霏霏、江草萋萋、滿樹的鳥兒在不停地叫着,台城下的柳樹『依舊煙籠十里堤。而『六朝如夢四字則寫出了詩人對以台城為政治中心的那一段歷史的整體感受,着一『空字又巧妙地將所見、所聞、所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江山如畫,而過去主宰與享受這如畫江山的六朝統治者們,卻成了歷史上的匆匆過客而不復存在了。誠如李白所說:『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隨東流。(【金陵歌送別范宣】)特別值得注意的還有『無情二字,十里長堤上的楊柳絲毫不顧六朝政權的滅亡,依然抽條、吐綠、飄絮,顯示着春天的美麗,確實是夠無情的了。詩人恰恰是想通過柳之無情,希望人們去思考六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歷史是無情的,如果一個政權倒行逆施,只能遭到歷史的遺棄和嘲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