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鄒自振
湯顯祖的『玉茗四夢』,尤其是【牡丹亭】,不僅在國內有着深遠的影響,而且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對走向世界的湯顯祖研究情況進行追溯與回顧,意在表明,從國內與海外的情況看,湯顯祖研究的國際化傾向已初露端倪。
一
【牡丹亭】這部名著早在十七世紀就已遠傳海外,至今有三百多年了。自二十世紀以來,各種外文譯本相繼問世,研究這部名著的外國學者也日益增多。當代著名戲曲理論家郭漢城在為【湯顯祖研究論文集】(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版)所作的序中說:『外國有莎士比亞學,中國已經有【紅樓夢】學(即紅學),也不妨有研究湯顯祖的「湯學」』。
據日本【御文庫目錄】所載,正保三年(1646,清順治三年),御文庫收藏明刊本【牡丹亭記】(臧懋循改本)六本。又據【江戶時代唐船舶載書目研究】記載,享保二十年(1735,清雍正十三年)傳入【還魂記】一本;安永八年(1779,清乾隆四十四年)傳入【玉茗堂四種】一部。可知清初這部名著就己傳入日本,而且為臧改本,刊印清晰,插圖精美。岸春風樓翻譯的【牡丹亭還魂記】於1916年由日本文教社出版;宮原民平譯註的【還魂記】由東京國民文庫刊行會出版(1920―1924),收入【國譯漢文大成】第十卷(1920―1924);鈴木彥次郎和佐佐木靜光合譯的【牡丹亭還魂記】由東京支那大學大觀刊行會出版(1926―1927),收入【支那文學大觀】。另外,還有岩城秀夫的譯本【還魂記】。
【牡丹亭】最早譯成的西方文字是德文。1929年,徐道靈(Hsu DauLing)撰寫的德文【中國的愛情故事】一文中,就有關於【牡丹亭】的摘譯和介紹,該文載【中國學】雜誌第四卷(1931)。據【劇學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記載,1933年,北京大學德文系教授洪濤生(Prof.Q.Hunahausen)將【牡丹亭】譯成德文,並應北平萬國美術所的邀請,瑞笛歌扮柳夢梅,梅海琳扮杜麗娘,王素馨扮春香,莫樂扮花郎,倒雍君扮花神。1935年,他們又精製戲服,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演出。洪濤生並擬率團回德國演出,將中國戲曲藝術帶給德國及歐洲觀眾。從【劇學月刊】此期所附五幀演出劇照來看,這次據德文譯本【牡丹亭】演出的只是幾個折子戲,如【勸農】、【肅苑】、【驚夢】等。另外,譯本的目的是為了演出的需要。其實,早在1931年,洪濤生就已與Dr.Chang Hing合譯德文本【牡丹亭•勸農】,載於【中國學】第六卷。上述1933年洪濤生個人的德譯本為【牡丹亭】的【肅苑】、【驚夢】二出。1935年,又譯【寫真】一出,載於【東方與西方】雜誌。直到1937年,才譯成德文【牡丹亭】全本,分別由蘇黎世與萊比錫拉施爾出版社出版。
法文譯本有徐仲平所譯的【中國詩文選】,選譯【牡丹亭•驚夢】及譯介文字,1933年由巴黎德拉格拉夫書局出版;最新的譯本是安德里•萊維的法文全譯本【牡丹亭】,於1999年在巴黎出版。
俄文譯文出現較晚,有孟烈夫於1976年出版的【牡丹亭】片斷,收入【東方古典戲劇】(印度、中國、日本)一書。
【牡丹亭】最早的英譯本是1939年哈羅德•阿克頓(H.Acton)選譯的【牡丹亭•春香鬧學】,載【天下月刊】第八卷4月號。美國柏克萊大學的白之(Cyril Birch)教授是第一位將【牡丹亭】全本英譯介紹給西方的學者。賽P爾•伯奇(Cyril Birch)也於1965年在【中國文學選讀】中選譯了【牡丹亭】的部分場次,並於1980年在印第安那大學出版了全譯本。國內譯者、中國科技大學張光前教授的英語全譯本於1994年由旅遊教育出版社出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連外國語學院汪榕培教授對湯顯祖研究所作的突出貢獻。汪榕培曾歷時十載,完成英譯【老子】、【莊子】、【易經】、【詩經】、【漢魏六朝詩三百首】、【陶淵明詩歌】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2000年,他的英漢對照全本英譯【牡丹亭】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海內外第一個【邯鄲記】英文全譯本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列入漢英對照『大中華文庫』叢書)。汪榕培為自己的譯文制定了『傳神達意』的目標,他的【牡丹亭】、【邯鄲記】英文全譯本也確實做到了創造性地準確再現原劇的風采,受到了海內外湯劇愛好者的好評。目前他正在竭盡全力翻譯【紫釵記】與【南柯記】,並力爭在近幾年完成,這樣,『玉茗四夢』就有了全部的英譯本,這必將推動世界範圍內的湯顯祖研究向縱深發展。
國外對湯顯祖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紀初葉即已開始,日本著名的中國戲曲史專家青本正兒在1916年出版的【中國近世戲曲史】中,首次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青木正兒的學生、山口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岩城秀夫在七八十年代撰寫了長達411頁的論文【湯顯祖研究】。八木澤厚【論〖牡丹亭〗的版本及其成立年代】載【斯文】22編1號。東京理科大學文學部語文第二研究室還編有【〖還魂記〗校勘記•語彙引得】。美國柏克萊大學的白之(Cyril Birch)撰寫了論文【〖牡丹亭〗或〖還魂記〗】(1974)和【〖牡丹亭〗結構】(1980),另外還有J.Y.H•Hu的論文【從冥府到人間:〖牡丹亭〗結構分析】(1980)和夏志清的論文【湯顯祖劇作的自我與社會】(1970)等。俄國漢學家索羅金•馬努幸也發表了不少研究湯顯祖的論文,如1974年發表的【論湯顯祖的〖紫簫記〗】、【湯顯祖的戲曲〖紫釵記〗】等。
日本的岩城秀夫是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之一。他的長篇著作【湯顯祖研究】,被收入其最重要的著作【中國戲曲演劇研究】,構成該書的第一部,1972年由日本創文社出版。【湯顯祖研究】分兩部分,上篇為『湯顯祖的傳記』,下篇為『湯顯祖的劇本』。上篇以湯顯祖生平經歷、交遊情況為線索,勾勒出明代從嘉靖至萬曆年間文化思潮的輪廓;下篇從湯顯祖與友人的交往或與論敵的齟齬出發,研究湯顯祖文學活動在明代的地位。上、下篇共同的特徵是以具體的個人為中心寫歷史實態,通過人解釋文學與文化。
岩城秀夫以十章、二十多萬字的篇幅對湯顯祖的生平、劇作、戲曲理論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了全面的評價:
中國戲劇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就已經相當繁榮。湯顯祖在那個時期就作為一個傑出的、有名望的戲劇家。他比莎士比亞早生十四年,奇怪的是他們兩人的死是同年的。還有他和近松門左衛門(1653―1724,日本江戶時代歌舞伎腳本、淨琉璃唱詞作家)相比大約早一百年。他的著作雖然不多,但是像湯顯祖獲得這樣多人的喜愛,那是很少有的。
在上篇中,岩城秀夫把湯顯祖放在與明代數位著名人物的關係中進行研究。這些人物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張居正、王世貞、李贄、達觀。岩城秀夫很重視這些人給湯顯祖的生活經歷和文學創作帶來的變化。正是在湯顯祖與同時代人物的複雜關係中,岩城秀夫為他確定了歷史位置。
在下篇中,岩城秀夫在上篇的基礎上研究湯顯祖的創作,以他的性格和人際關係解釋他的文學世界。岩城秀夫指出,【紫簫記】因是非蜂起而不得不草草收場,這的確是再寫【紫釵記】的誘因,但後者並不是前者的續作。【紫釵記】其實是將【紫簫記】中被刪掉的危險成分重新寫出。寫作這個劇作時,張居正已經去世,所以湯顯祖可以在劇中寫進盧太尉這個人物。湯顯祖的諷刺實際上也適用於申時行,所以在申時行當政時大概遇到了出版阻力,以致直到萬曆二十三年(1595)才得以刊行。在對【南柯記】與【邯鄲記】的分析中,岩城秀夫特別注意到達觀對湯顯祖的影響。湯顯祖形成了濃厚的出世思想,其形成的重要契機則是達觀的來訪。晚年的湯顯祖反抗時政的方式是棄官,他的消極出世思想也主要來自達觀的淨土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