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美食中國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製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裡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別名】大和紅、鏽釘子、油根、扁皂角
【來源】為豆科p子梢屬植物毛p子梢Campylotropis hirtella (Franch.) Schindl.
【Lespedeza hirtella Franch.】,以根入藥。秋季挖根,洗淨切片曬乾。
【源形態】小灌木,高約1米,通體均被鏽色硬毛。根直而長,可達50厘米,常有鏽色油點,斷面帶淺紅色。莖直立,枝有棱。三出複葉互生。夏秋開花,總狀花序腋生或聚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蝶形花冠紫紅色。莢果斜卵形,僅一莢節,被貼生長柔毛,紫色網脈明顯。種子長圓形。
【性味歸經】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調經活血,止痛,收斂。用於閉經,痛經,白帶,胃痛;外用治黃水瘡,燒燙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根烤出汁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