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二十四史] 明史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四十一‧志第十七  地理二 山东 山西
山东
禹贡青、兖二州地。元直隶中书省,又分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属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治济南府。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卫。治青州府。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六,属州十五,县八十九。为里六千四百有奇。南至郯城,与南直界。北至无棣,与北直界。西至定陶,与北直、河南界。东至海。距南京一千八百五十里,京师九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七十五万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七十六。弘治四年,户七十七万五百五十五,口六百七十五万九千六百七十五。万历六年,户一百三十七万二千二百六,口五百六十六万四千九十九。
济南府元济南路,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为府。领州四,县二十六:
  历城倚。天顺元年建德王府。南有历山。东有华不注山。有大清河在西北,即济水故道,自寿张县流经县界,东北至利津入海,又小清河,即济之南源,一名泺水,出城西趵突泉,经城北,下流至乐安县入海。又大明湖在城内。又东北有堰头镇巡检司。章邱府东。东有长白山,又有黉山。南有东陵山,又有长城岭。又小清河在北。又东有淯河,一名绣江,合诸泉西北汇为白云湖,下流入小清河。邹平府东北。西南有长白山,接章邱、长山二县界。北有小清河。淄川府东。元般阳路治此,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改路为淄川州,县仍为附郭。二年七月,州废,来属。西南有夹谷山。南有原山,与莱芜县界,其山阴淄水出焉。又西有孝妇河,自益都县流入,合泷、萌、般诸水,下流入小清河。长山府东北。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西南有长白山。西北有小清河。南有孝妇河。新城府东北。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七年十二月省入长山、高苑二县,后复置。北有小清河。西北有孝妇河。东有乌河,其上流即时水,下流至高苑县入小清河。齐河府西。元属德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有大清河。齐东府东。元属河间路。洪武初来属。北有大清河。东有减水河,成化元年开濬,泄小清河涨溢入大清河。济阳府北。南有大清河。禹城府西北。元属曹州。洪武二十年来属。西有漯水枯河,俗名土河。临邑府北。元属河间路。洪武初来属。西北有盘河。长清府西南。元属泰安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东南有青崖山、隔马山、方山。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沙河,自县南流入焉,亦曰沙沟河。又东南有石都寨巡检司。肥城府西南。元属济宁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西北有巫山,一名孝堂山,肥水出焉,西流入大清河。青城府东北。元属河间路。洪武二年省入邹平、齐东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北有大清河。北有大石关,旧置巡检司,后废。陵府西北。元德州,治安德县,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省安德县入州。七年七月移州于故陵县。十三年十一月置陵县于此。东有德河,下流西入卫河。
  泰安州元直隶中书省。洪武初来属,以州治奉符县省入。北有泰山,即岱宗也,亦曰东岳,汶水出焉,下流至汶上县合大清河。又东南有徂徕山。南有梁父山。又城西有泰安巡检司。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二:新泰州东南。西北有宫山,本名新甫。西南有龟山。东北有小汶河,西流合汶水。又西有上四庄巡检司。莱芜州东。洪武初,改属济南府。二年仍来属。东北有原山,其山阳汶水别源出焉。又西南有冠山。西北有韶山。诸山多产铜铁锡。
  德州元属河间陵州路。洪武元年降为陵县,属济宁府。二年七月改属德州。七年七月省陵县,移德州治焉。西有卫河。东南有故笃马河,俗名土河。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二:德平州东。东北有般河,亦曰盘河,或以为古钩盘也。平原州东南。
  武定州元棣州,治厌次县,属济南路。洪武初,州县俱废。六年六月复置州,改名乐安。宣德元年八月改为武定州。永乐十五年,汉王府迁于此。宣德元年除。南有大清河,又有土河,又有商河。东南有清河巡检司。西南距府二百四十里。领县四:阳信州北。元属棣州。东有商河。海丰州东北。洪武六年六月析乐安州南地置,属滨州,后来属。东北滨海。又北有鬲津河,又有无棣县,元属棣州,洪武初省。东北有大沽河口巡检司。乐陵州西北。旧治在县之咸平镇,属沧州,洪武元年改属济宁府,二年移治富平镇,七月来属。南有般河及鬲津河,又有土河。西南又有商河。西北有旧县镇巡检司。商河州西南。南有商河。
  滨州。洪武初,以州治渤海县省入。东北滨海,产盐。南有大清河。北有士伤河,即鬲津别名也。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三:利津州东。东北滨海,有永阜等盐场。东有大清河,流入海。又东北有丰国镇巡检司。霑化州西北。东北滨海,有富国等盐场。又有久山镇巡检司。蒲台州南。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东滨海。北有大清河。
兖州府元兖州,属济宁路。洪武十八年升为兖州府。领州四,县二十三。东北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滋阳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鲁王府。元曰嵫阳。洪武初,省入州。十八年复置。成化间,改为滋阳。泗水在东,又有沂水,自曲阜县西流来合焉。曲阜府东。东南有尼山,沂水所出。又东有防山。北有泗水。又有洙水,西南流入于沂水。又北有孔林。宁阳府北。西北有汶水,支流为洸水。洸水者,洙水也,洸、洙相入受,通称也,俱西南入运河。又东北有堽城堰,即汶、洸分流处也。邹府东南。元属滕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东南有峄山,亦曰邾峄,又曰邹峄。东北有昌平山。西南有凫山。又有泗河。泗水府东。东有陪尾山,泗水出焉,经县北,下流至南直清河县入淮。滕府东南。元滕州,治滕县,属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东南有桃山。东北有连青山。又西南有新运河,北自南阳,南至境山,长一百九十四里,嘉靖四十四年所开,又薛水,源自县东高、薛二山间,西南流,合漷水,一名南沙河,至沛县入运。又有北沙河在县北,西流经鱼台入招湖。又南有沙沟集巡检司。峄府东南。元峄州,属益都路。洪武二年降为县,属济宁府,后来属。东南有柱子山,旧名葛峄山,氶水流其下。又北有君山,一名抱犊山,西泇水所出,东南流至三合村,有东泇河自沂水来会焉。又南合武河、彭、氶诸水注于泗,谓之泇口。万历中,改为运道,自夏镇至直河口,凡二百六十余里,避黄河之险者三百三十里。又西北有邹坞镇巡检司,嘉靖中,移于县西拖梨沟。又东南有台庄巡检司,万历三十四年置。金乡府西南。元属济宁路。洪武十八年来属。金莎岭在东。大河在西南。鱼台府西南。元属济州。洪武元年属徐州。二年七月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泗河在东,即运道也。北有菏水,一名五丈沟,东入泗。又东有谷亭镇,嘉靖九年,黄河决于此。又南有塌场口,洪武、永乐间,为运道所经。单府西南。元单州,属济宁路。洪武元年省州治单父县入州。二年七月乃降州为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旧城在南,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决改迁。南滨大河。城武府西南。元属曹州。洪武四年属济宁府。十八年来属。县城,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决改迁。南有故黄河,即洪武间之运道也,弘治后堙。
  济宁州元任城县,为济州治。至正八年罢济州,徙济宁路治此。太祖吴元年为济宁府。十八年降为州,以州治任城县省入。南临会通河。西有马肠湖。又东南有鲁桥镇巡检司。东距府六十里。领县三。嘉祥州东。元属单州。洪武二年来属。南有塔山。东有会通河。北有故黄河,一名塔章河,即塌场口之上流也。钜野州西北。元为济宁路治,至正八年徙路治任城县,以县属焉。南有高平山。东有钜野泽,元末为黄河所决,遂涸。东南有会通河。西南有故黄河,弘治后堙。西有安兴集巡检司。郓城州西北。西有灉水,又有故黄河,又有故济水在西南。
  东平州元东平路,直隶中书省。太祖吴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属济宁府,以州治须城县省入。十八年改属。北有瓠山。东北有危山。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山南有安山镇,会通河所经也。汶水在南,西流入安山湖。又西北有金线闸巡检司。东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五:汶上州东南。西南有蜀山,其下为蜀山湖。又西为南旺湖,其西北则马踏河,运道经其中而北出,即会通河也。又汶水在东北,旧时西流入大清河。永乐中,开会通河,堰汶水西南流,悉入南旺湖。东阿州西北。故城在县西南。今治本故谷城县也,洪武八年徙于此。南有碻磝山。西有鱼山。会通河自西南而北经此,始与大清河分流。又西有马颊河,俗名小盐河,东流入大清河。又张秋镇在西南,弘治二年,河决于此。七年十二月塞,赐名安平镇。平阴州东北。南有汶河。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滑口镇巡检司,后废。阳谷州西北。东有会通河。又东有阿胶井。寿张州西。洪武三年省入须城、阳谷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济宁府,后来属。东南有故城,元时县治在焉。今治本王陵店,洪武十三年徙置。南有梁山泺,即故大野泽下流。东北有会通河,又有沙湾,弘治前黄河经此,后堙。西南有梁山集巡检司。
  曹州。正统十年十二月以曹县之黄河北旧土城置。东有旧黄河,洪武初,引河入泗以通运处也。永乐中,亦尝条濬。南有灉河。东南有菏泽,流为菏水。东北距府三百里。领县二:曹州东南。元曹州,治济阴县,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省济阴县入州。二年,州治自北徙于盘石镇。四年降为县,属济宁府。正统十年十二月置州,以县属焉。西南有黄陵冈,与河南仪封县界。弘治五年,黄河决于此,河遂在县南,东入单县界,至南直徐州,合泗入淮。又西有贾鲁河,嘉靖前犹为运道,后废。东南有楚邱县,元属曹州,洪武初省。又西北有安陵镇巡检司。定陶州东南。元属曹州。洪武元年属济宁府。十年五月省入城武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仍属济宁府。正统十年十二月来属。西有黄河故道。弘治前,河经此,至张秋之沙湾入会通河。
  沂州元属益都路,后省州治临沂县入州。洪武元年属济宁府。五年属济南府。七年十二月属青州府。十八年来属。弘治四年八月建泾王府,嘉靖十六年除。西有艾山。东有沂水,源自青州沂水县,南流至州境,与枋水合,下流入泗。又有沭水,流经南直安东县为涟水,入淮。又西南有泇水,亦曰东泇水,下流合峄县之西泇水入运。西南有罗藤镇巡检司。西距府五百六十里。领县二:郯城州东南。洪武初置。东有马陵山,又有羽山,与南直赣榆县界。又沭水在东。沂水在西。西有磨山镇巡检司,后废。费州西北。西北有蒙山。西南有大沫崓,又有祊水,东北有蒙阳水,下流俱入于沂河。西南有关阳镇、西北有毛阳镇二巡检司。
东昌府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为府。领州三,县十五。东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聊城倚。城东有会通河。西南有武水枯河,即漯河也,为会通河所截,中堙。堂邑府西。东北有会通河。西有旧黄河。博平府东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西南有会通河。东北有故黄河。茌平府东北。西有故黄河。又西北有故马颊河。莘府西南。北有弇山,旧有泉涌出,曰弇山泉。清平府北。元属德州。洪武元年属恩州。二年七月属高唐州。三年三月省,寻复置,改属。西有会通河。西南有魏家湾巡检司。冠府西南。元冠州,直隶中书省。洪武三年降为县,来属。西北有卫河。又东有贾镇堡,东北有清水镇堡,俱嘉靖二十二年筑。
  临清州元临清县,属濮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弘治二年升为州。旧治在南,洪武二年徙治临清闸。景泰元年又于闸东北三里筑城,徙治焉。会通河在城南,有卫河自西来会,至天津直沽入海,为北运河。东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二:邱州西。元直隶东昌路。弘治二年改属州。东南有卫河,又有漳河。馆陶州西南。元属濮州。洪武二年七月属东昌府,三年三月省,寻复置,仍属东昌府。弘治二年改属州。西有卫河,自元城县流入。又西南有漳河。又西南有南馆陶镇巡检司。
  高唐州元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以州治高唐县省入,来属。西有漯河,溢涸无常。又有马颊河,一名旧黄河。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三:恩州北。元恩州,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降为县,来属。西有故城。今治本许官店,洪武七年七月徙于此。西北有卫河。东南有马颊枯河。又高鸡泊亦在县西北。夏津州西。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西南有卫河。又东有马颊故河。又西有裴家圈巡检司。武城州西北。西有卫河。东南有沙河。东北有甲马营巡检司。
  濮州元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以州治鄄城县省入,来属。故城在东,景泰三年以河患迁于王村,即今治也。东南有故黄河,永乐中,河流由此入会通河,后堙。又西南有濮水,一名洪河。东北距府二百里。领县三:范州东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东南有故城,洪武二十五年圮于河,始迁今治。又东南有水保寨巡检司。观城州西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又东有马颊河,有黑羊山水自西北流入焉。朝城州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西南有故漯河。
青州府元益都路,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为青州府。领州一,县十三。西距布政司三百二十里。
  益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齐王府,永乐四年废。十三年建汉王府,十五年迁于乐安。成化二十三年建衡王府。南有云门山,与劈山连。西北有尧山。又西有九回山,北阳水出焉,亦曰渑水,经治岭山麓,曰五龙口,下流经乐安县,入巨淀。又有南阳水,源出县西南石膏山,流经城北,又东北合北阳水。又西有淄水,下流至寿光入海。又西南有颜神镇,孝妇河出焉,入淄川县界。有颜神镇巡检司,嘉靖三十七年筑城。镇西南有青石关。临淄府西北。南有牛山。又有鼎足山,女水出焉,下流合北阳水。又有峱山。又有南郊山,其下为天齐渊。城东有淄水,又西有渑水,又有系水,下流俱入时水。其时水自西南而东北,亦曰耏水,又有𣶩水流入焉,下流俱至乐安县入海。南有淄河店巡检司,后废。博兴府西北。元博兴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有小清河,有时水。高苑府西北。东南有商山。西南有小清河。西北有田镇巡检司。后废。乐安府北。东北滨海,有盐场。北有小清河。东有时水。又东南有淄水,又有北阳水,又有巨洋水,俱汇流于县东北之高家港入海。港即古之马车渎也。有高家港巡检司。又西北有乐安镇巡检司。又东北有塘头寨,有百户所驻焉。寿光府东北。北滨海,有盐场。西有淄水,又有北阳水。又东有巨洋水。又西北有清水泊,即古之钜定湖也,其北接乐安县之高家港。又东北有广陵镇巡检司。昌乐府东。元属潍州,寻省,后复置,仍属潍州。洪武初,改属。西北有故城。洪武中,徙于今治。东南有方山,东丹水所出,北迳昌乐故城,西丹水流合焉,下流至寿光县入于海。又南有白狼水,至潍县入海。临朐府东。南有朐山,又有大岘山,上有穆陵关巡检司。又东有沂山,一名东泰山,沭水、弥水俱发源于此。弥水,一名巨洋水,西合石构水,至寿光入海。又东北有丹山,一名丸山,西丹河及白狼水出焉。安邱府东南。元属密州。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属府。西南有牟山,又有峿山。又东北有岞山。东有潍水,下流经潍县入海。又北有汶水,源亦出沂山,下流合潍水。诸城府东南。元为密州治,属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属府。东南有琅邪山。西南有常山,又有马耳山。北有潍水,东北有卢水,流合焉。南有信阳镇巡检司。又南有南龙湾海口巡检司。蒙阴府西南。元属莒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南有蒙阴山。东有长山,有蒙水,北流入沂水。东南有紫荆关巡检司。万历间废。
  莒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莒县省入。西有浮来山。又西北有箕屋山,潍水出焉。又西南有沭水,流入沂州界。南有十字路、西南有葛沟店二巡检司。北距府二百里。领县二:沂水州西北。西北有大弁山,与雕厓山连,沂水出焉,南流经沂州界入泗。东北有沭水。日照州东北。东滨海,有盐场。东南有夹仓镇巡检司。
莱州府元莱州,属般阳路。洪武元年升为府。六年降为州。九年五月复升为府。领州二,县五。西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
  掖倚。北滨海,有盐场。又有三山岛,在海南岸。东北有万里沙。西南有掖水,北入海。东南有小沽河。又东北有王徐砦守御千户所,嘉靖中置。又西有海仓、北有柴葫寨二巡检司。
  平度州元胶水县。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改置。北有莱山。西有胶水,下流至昌邑北入海。东有大沽河,源自黄县蹲犬山,流经州,与小沽河合,通名为沽河,至即墨县入海。小沽,即尤水也。又西南有亭口镇巡检司。北距府百里。领县二:潍州西。元潍州,属益都路。洪武元年以州治北海县省入。九年属莱州府。十年五月降为县。二十二年正月改属州。南有潍水,东北入海。又东北有固堤店巡检司。昌邑州西北。元属潍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潍县。二十二年正月复置,来属。东有潍水。东北有胶河。北有鱼儿镇巡检司。
  胶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胶西县省入。九年来属。西南有铁橛山,胶水所出,亦曰胶山。东北有沽河,南流入海。又东南海口有灵山卫,又有安东卫,俱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有夏河寨千户所,在灵山卫西南。石臼岛寨千户所,在安东卫南。俱弘治后置。又西南有古镇巡检司。北有逢猛镇巡检司。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二:高密州西北。元属胶州。洪武元年属青州府。九年五月属莱州府,寻复属州。东有胶水。西有潍水。又西南有密水,一名百尺沟,北会于潍水。即墨州东。元属胶州。洪武初,属青州府。九年五月属莱州府。十年五月仍属州。东南有劳山,在海滨。又有田横岛,在东北海中。东有鳌山卫,洪武二十一年五月置。又东北有雄崖守御千户所,南有浮山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中置。又东北有栲栳岛巡检司。又即墨营旧在县南,宣德八年移置县北,有城。
登州府元登州,属般阳路。洪武元年属莱州府。六年直隶山东行省。九年五月升为府。领州一,县七。西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蓬莱倚。洪武初废。九年五月复置。北有丹崖山,临大海。南有密神山,密水所出。西南有黑石山,黑水所出,经城南合流,北入于海。西有龙山,产铁。东有高山巡检司,本置于海中沙门岛,后迁朱高山下。又东南有杨家店巡检司。黄府西南。东南有莱山。西南有蹲犬山,大沽水出焉。又东有黄水,东南有洚水,合流入海。又西有马停镇巡检司。福山府东南。东北有之罘山,三面临海。西南有义井河,北入海。又奇山守御千户所在东北,洪武三十一年置。又北有孙夼镇巡检司。栖霞府东南。东有岠嵎山,尝产金,亦名金山。又有百涧山,西北有北曲山,二山旧皆产铁。又南有翠屏山,大河出焉,即义井河之上源也。招远府西南。元属莱州。洪武九年五月来属。东北有原疃河,北入海。西有东良海口巡检司。莱阳府南。元属莱州。洪武九年五月来属。东南有昌水,源发文登县之昌山,一名昌阳水,南入海。东有豯养泽。又东南有大嵩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卫西有大山千户所,成化中置。又南有行村寨巡检司。
  宁海州元直隶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洪武初,以州治牟平县省入,属莱州府。九年改属。东有金水河,一名沁水,西南有五丈河,俱北入海。又西南有乳山寨巡检司。西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一:文登州东南。元属宁海州。洪武初,改属莱州府。九年五月属登州府,后仍属州。东南有斥山。南有成山,又有铁槎山。又西有铁官山。东南滨海。南有靖海卫,东有成山卫,北有威海卫,皆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宁津守御千户所在东南,亦洪武三十一年置。又东有海阳守御千户所,在靖海卫南。金山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西。百尺崖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北。寻山守御千户所,在成山卫东南。俱成化中置。又北有辛汪寨、东北有温泉镇、东有赤山镇三巡检司。
辽东都指挥使司元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治辽阳路。洪武四年七月置定辽都卫。六年六月置辽阳府、县。八年十月改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治定辽中卫,领卫二十五,州二。十年,府县俱罢。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海口,北至开原。由海道至山东布政司,二千一百五十里。距南京一千四百里,京师一千七百里。
定辽中卫元辽阳路,治辽阳县。洪武四年罢。六年复置。十年复罢。十七年置卫。西南有首山。南有千山。又东南有安平山,山有铁场。又西有辽河,自塞外流入,至海州卫入海。又西北有浑河,一名小辽水,东北有太子河,一名大梁水,又名东梁水,下流俱入于辽水。又东有鸭绿江,东南入海。又东有凤凰城,在凤凰山东南,成化十七年筑,为朝鲜入贡之道。又南有镇江堡城。又连山关亦在东南。
定辽左卫,定辽右卫,俱洪武六年十一月置。定辽前卫,洪武八年二月置。定辽后卫,本辽东卫,洪武四年二月置,八年二月改,九年十月徙治辽阳城北,寻复。东宁卫,本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女直五千户所,洪武十三年置,十九年七月改置。自在州,永乐七年置于三万卫城,寻徙。以上五卫一州,同治都司城内。
海州卫,本海州,洪武初,置于旧澄州城。九年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废。西南滨海,有盐场。西有辽河,汇浑河、太子河入海,谓之三岔河。又西有南、北通江,亦合于辽河。东有大片岭关,有盐场。东北距都司百二十里。
盖州卫元盖州,属辽阳路。洪武四年废,五年六月复置,九年十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复废。东北有石城山。又北有平山,其下有盐场。又东有驻跸山,西滨海,有连云岛,上有关。又东有泥河,南有清河,东南有毕里河,下流皆入于海。又南有永宁监城,永乐七年置。又西北有梁房口关,海运之舟由此入辽河,旁有盐场。又东有石门关。西有盐场。北有铁场。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复州卫,本复州,洪武五年六月置于旧复州城。十四年九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废。西滨海。西南有长生岛。又南有沙河,合麻河,西注于海。东有得利嬴城,元季士人筑,洪武四年二月置辽东卫于此,寻徙。又南有乐古关。西有盐场。北有铁场。北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金州卫,本金州,洪武五年六月置于旧金州。八年四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废。东有大黑山,小沙河出焉。又有小黑山,骆马河、澄沙河俱出焉。卫东西南三面皆滨海。南有南关岛。东有莲花岛。东南有金线岛。又东有皮岛,又有长行岛。南有双岛及三十岛。西南有铁山岛。东北有萧家岛,有关。又旅顺口关在南,海运之舟由此登岸,有南、北二城,其北城有中左千户所,洪武二十年置。又东南有望海埚石城,永乐七年置。又卫东有铁场。东北有盐场。北距都司六百里。
广宁卫元广宁府路。洪武初废。二十三年五月置卫。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辽王府。建文中改封湖广荆州府。西有医无闾山。南滨海。东有路河,东北有珠子河,下流皆注于辽河。又板桥河在西,南流入海。北有白土厂关,又有分水岭关。西北有魏家岭关。又北有懿州,元属辽阳路。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广宁后屯卫于此。永乐八年,州废。徙卫于义州卫城。又西南有闾阳关,东北有望平县,元俱属广宁路。又西北有川州,元属大宁路。又东北有顺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属东宁路。又西南有锺秀城,元置千户所于此。俱洪武中废。东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广宁中卫、广宁左卫,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废,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广宁右卫,本治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废,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以上三卫,俱在广宁卫城。
广宁前卫、广宁后卫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后俱废。
义州卫元义州,属大宁路。洪武初,州废。二十年八月置卫。西北有大凌河,下流入海。东北有清河,下流合大凌河。东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广宁后屯卫,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于旧懿州。永乐八年徙治义州卫城。
广宁中屯卫元锦州,属大宁路。洪武初,州废。二十四年九月置卫。东有木叶山。西有东、西红螺山。西南有杏山。东南有乳峰山。又东有大凌河、小凌河。又西有女儿河,与小凌河合。又南有松山堡,在松山西,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左千户所于此,辖杏山驿至小凌河驿。东有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广宁右卫,二十八年四月废。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右千户所于此,辖凌河驿至十三山驿。又城南有盐场二,铁场一。又西有铁场。东南距都司六百里。
广宁左屯卫,洪武二十四年九月置于辽河西,后徙广宁中屯卫城。
广宁右屯卫元广宁府地。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于十三山堡。二十七年迁于旧闾阳县之临海乡。北有十三山。山西有十三山堡。西有大凌河。又西南有望梅岭。又南有盐场,东有铁场。东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广宁前屯卫元瑞州,属大宁路。洪武初,属永平府。七年七月,州废。二十六年正月置卫。西北有万松山。北有十八盘山。西有麻子峪,有铁场。东南为山口峪,有盐场。东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务入海。西有山海关,与北直抚宁县界。又有急水河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前千户所于此,辖山海东关至高岭驿。又东有杏林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后千户所于此,辖沙河驿至东关驿。东距都司九百六十里。
宁远卫,宣德五年正月分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置,治汤池。西北有大团山。东北有长岭山。南滨海。东有桃花岛。东南有觉华岛城。西有宁远河,即女儿河也,又名三女河。又东有塔山,有中左千户所,辖连山驿山至杏山驿,西有沙河中右千户所,辖东关驿至曹庄驿,俱宣德五年正月置。又南有盐、铁二场。东距都司七百七十里。
沈阳中卫元沈阳路。洪武初废。三十一年闰五月置卫。洪武二十四年建沈王府。永乐六年迁于山西潞州。东有东牟山。南有浑河,又东有沈水入焉。又西有辽河。又东北有抚顺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置。所东有抚顺关。北有蒲河千户所,亦洪武二十一年置。南距都司百二十里。
沈阳左卫、沈阳右卫,俱洪武中置。建文初废。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复置,后仍废。
沈阳中屯卫,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置。建文中废。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属北平都司,后属后军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间县。
铁岭卫,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以古铁岭城置。二十六年四月迁于古嚚州之地,即今治也。西有辽河,南有汛河,又南有小清河,俱流入于辽河。又南有懿路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户所于此。又范河城在卫南,亦曰汛河城,正统四年置汛河千户所于此。东南有奉集县,即古铁岭城也,接高丽界,洪武初置县,寻废。又有咸平府,元直隶辽东行省。至正二年正月降为县。洪武初废。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三万卫元开元路。洪武初废。二十年十二月置三万卫于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军民府。二十一年,府罢,徙卫于开元城。洪武二十四年建韩王府。永乐二十二年迁于陕西平凉。西北有金山。东有分水东岭。北有分水西岭。西有大清河,东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于辽河。又北有上河,东北有艾河,流合焉,谓之辽海,即辽河上源也。又北有金水河,北流入塞外之松花江。又镇北关在东北。广顺关在东。又西有新安关。西南有清河关。南有山头关。又北有北城,即牛家庄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辽海卫于此。二十六年,卫徙。又南有中固城,永乐五年置。南距都司三百三十里。
辽海卫,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于牛家庄。二十六年徙三万卫城。安乐州,永乐七年置,在三万卫城。
山西
禹贡冀州之域。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治大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四月置山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太原路。三年十二月置太原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西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五,直隶州三,属州十六,县七十九。为里四千四百有奇。东至真定,与北直界。北至大同,外为边地。西南皆至河,与陕西、河南界。距南京二千四百里,京师千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五十九万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弘治四年,户五十七万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万四百七十六。万历六年,户五十九万六千九十七,口五百三十一万九千三百五十九。
太原府元冀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二月改为太原府,领州五,县二十:
  阳曲倚。洪武三年四月建晋王府于城外东北维。西有汾水,自静乐县流经此,下流至荥河县合大河。西北有天门关巡检司。东北有石岭关巡检司。太原府西南。元曰平晋,治在今东北。洪武四年移于汾水西,故晋阳城之南关。八年更名太原。西有悬瓮山,一名龙山,又名结绌山,晋水所出,下流入于汾。西北有蒙山。东有汾水。东南有洞涡水,源自乐平,下流入汾。榆次府东南。有凃水,合小凃水西北流,入洞涡水。太谷府东南。有马岭,路出北直邢台县,上有马岭关,有巡检司。西有太谷,一名咸阳谷。东北有象谷水,流入汾。祁府南少西。东南有胡甲山,隆舟水出焉,下流至平遥入汾。南有隆舟峪巡检司。又东有团柏镇。徐沟府南。北有洞涡水,至此合汾。清源府西南。北有清源水,东流,南入汾。交城府西南。东北有羊肠山。东南有汾水。又西有文水。文水府西南。有隐泉山。东有文水,南入汾。又东北有猷水,或以为即邬泽也。寿阳府东。西有杀熊岭。南有洞涡水,黑水流合焉。盂府东北。元盂州。洪武二年降为县。东北有白马山。北有滹沱河,东入北直平山县界。东北有伏马关,一名白马关。又东有榆枣关。静乐府西北。元管州。洪武二年改为静乐县。东北有管涔山,汾水所出。又东北有燕京山,上有天池。又北有宁化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年置。又东南有两岭关,置故镇巡检司于此,后移于稍东顺水村。又南有楼烦镇巡检司。又东北有沙婆岭巡检司,后移于阳曲县天门关。河曲府西北。元省。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有火山,临大河。河滨有娘娘滩、太子滩,皆套中渡河险要处也。北有关河,以经偏头关而名,西北流入大河。成化十一年十二月置偏头关守御千户所,与宁武、雁门为三关。
  平定州东有绵山,泽发水出焉,即冶河上源,合沾水,东流至平山县入滹沱。西南有洞涡水,合浮化水,西流入汾。东南有新固关守御千户所。又东有故关,即井陉关也,洪武三年置故关巡检司于此。又有苇泽、盘石二关在县东北,俱接井陉县界。西北距府一百八十里。领县一:乐平州东南。东有皋落山,一名灵山。西南有少山,一名沾岭,为沾水、清漳二水之发源。沾东流入泽发水,漳北流,折而西南,入和顺县之梁榆水。又西有陡泉岭,洞涡水所出。又静阳镇在县东南。
  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县省入。北有滹沱河,又有忻水,一名肆卢川,自北流入焉。西南有牛尾庄巡检司,后移于州北十里。又西有寨西巡检司,西北有沙沟巡检司,后俱废。又忻口寨亦在州北。又东南有赤塘关。南距府百六十里。领县一:定襄州东少北。北有滹沱河。又南有丛象山,有三会水流合焉。东北有胡谷砦巡检司,后废。
  代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八年二月复升为州。句注山在西,亦名西陉,亦曰雁门山,其北为雁门关,有雁门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又于关北置广武营城。又东有夏屋山,一名下壶。又南有滹沱河,源自繁峙入州界,西南流经崞、忻、定襄,又东经五台、盂,入真定界。又北有太和岭、水勤口二巡检司,后俱废。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三:五台州东南。元台州。洪武二年改为五台县。八年二月来属。东北有五台山,有清水河,东北流,合虒阳河,南入于滹沱。又东南有高洪口巡检司。又东北有大谷口、饭仙山二巡检司,后俱废。繁峙州东。元坚州。洪武二年改为繁峙县。八年二月来属。旧治在县南,成化三年二月移治东义村。万历十四年十二月徙于河北之石龙岗。东北有秦戏山,滹沱河所出也,回环千三百七十里,至北直静海县入海。又北有茹越口、东北有北楼口、东有平刑岭三巡检司,后俱废。又东有郎岭关城,洪武十七年筑。崞州西南。元崞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八年二月来属。西南有崞山。东南有石鼓山,又有滹沱河。又西北有宁武关,有宁武守御千户所,景泰元年置。又有八角守御千户所,嘉靖三年八月置。又西南有芦板寨巡检司。又西北有杨武峪、吊桥岭、胡峪北口三巡检司。
  岢岚州。本岢岚县,洪武七年十月置。八年十一月升为州。北有岢岚山,其东为雪山。西南有岚漪河,北有蔚汾水,下流俱入大河。又西北有岢岚镇巡检司,后废。又北有天涧堡隘,路通朔州。西北有于坑堡隘,又有洪谷堡隘,俱通保德州。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二:岚州南,少东。元岚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南有黄尖山,蔚汾水所出。又北有二郎关、鹿径岭二巡检司。兴州西南。元兴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八年十一月来属。东北有石楼山。西滨大河,南有蔚汾水流入焉。又东有界河口、西南有孟家峪二巡检司。
  保德州。洪武七年降为县。八年十一月属岢岚州。九年正月复升为州。西滨大河。东北有得马水巡检司,后废。东南距府五百里。
平阳府元晋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改为平阳府。领州六,县二十八。东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临汾倚。西有姑射山。西南有平山,晋水、平水皆出于此,东流入于汾。襄陵府西南。西南有三隥山。东有汾水,南有太平关,有巡检司。洪洞府北,少东。东有九箕山。西有汾水。浮山府东,少南。西有浮山。北有涝水,东南有潏水,下流俱入汾。赵城府北。元属霍州。洪武三年改属。西有罗云山,又有汾水、霍水,自东南流入焉。太平府西南。元属绛州。洪武二年改属。东有汾水。岳阳府东北。东有沁水,流入泽州界。北有涧水。又南有赤壁水,西北流,会涧水入汾河。曲沃府南。元属绛州。洪武二年改属。南有紫金山,产铜。北有乔山。西有汾水。西南有浍水,下流入汾。翼城府东南。元属绛州。洪武二年改属。东南有浍高山,产铜,下有滦泉。又东有乌岭山,浍水出焉。汾西府北,少西。西有青山,产铁。东有汾水。蒲府西北。元属隰州。洪武二年改属。西有第一河,西流入大河。东有张村岔巡检司。灵石府北。元属霍州。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改属汾州府。四十三年还属府。东有绵山,即介山也。城北有汾水,又东有谷水流入焉。又北有灵石口巡检司。西南有阴地关,又有汾水关。
  蒲州元河中府。洪武二年改为蒲州,以州治河东县省入。中条山在东南,即雷首山也,又名首阳山,跨临晋、闻喜、垣曲、平陆、芮城、安邑、夏县、解州之境。又南有历山。又大河自榆林折而南,经州城西,又经中条山麓,又折而东,谓之河曲。临河有风陵关巡检司。又东南有涑水,即绛水下流,又南有妫汭水,俱注于大河。东北距府四百五十里。领县五:临晋州东北。东南有王官谷。西有大河。南有涑水。又西有吴王寨巡检司。荥河州北,少东。大河在城西,汾水至此入河。猗氏州东北。南有涑水。东南有盐池。万泉州东北。南有介山。河津州东北。西北有龙门山,夹河对峙,下有禹门渡巡检司。汾水旧由荥河县北睢邱入河,隆庆四年东徙,经县西南葫芦滩入河。
  解州。洪武初,以州治解县省入。南有檀道山,又有石锥山。东南有白径岭。南滨大河。东有盐池。西北又有女盐池。东北有长乐镇巡检司。东南有盐池巡检司。东北距府三百四十里。领县五:安邑州东北。西有司盐城。北有鸣条冈。又有涑水。西南有盐池。南有圣惠镇巡检司。西南有西姚巡检司。夏州东北。北有涑水。闻喜州东北。东南有汤山,产铜。南有涑水。又东北有干河,又有董泽。平陆州东南。东北有虞山,一名吴山。又东有傅岩。南滨大河,中有底柱山。东有大阳津,上有关,亦曰茅津。有沙涧茅津渡巡检司。又有白浪渡巡检司。芮城州西南。大河南经县,西折而东。东南有陌底渡巡检司。西北有万寿堡。东有襄邑堡。
  绛州。洪武初,以州治正平县省入。西北有九原山。南有汾水,浍水自东南流入焉。西有武平关。东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三:稷山州西。南有稷神山,又有汾水。绛州东南。东有太行山。东南有太阴山,又有陈村峪,涑水出焉,经闻喜、夏、安邑等县,至蒲州入黄河。又西北有绛山,绛水出焉,西流入涑。又东南有教山,教水出焉,即干河之源也。绛山产铁。垣曲州东南。西北有折腰山,山有铜冶。又东北有王屋山。南滨河,西有清水流入焉。又北有干河。西北有横岭背巡检司。西南有留庄隘。
  霍州,洪武初,以州治霍邑县省入。东南有霍山,亦曰霍太山。西有汾水,又有霍水、彘水,俱出霍山,下流俱入汾。南距府百四十五里。
  吉州西有孟门山,大河所经。西南有壶口山。又乌仁关在西,平渡关在西北,俱有巡检司。东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一:乡宁州东南。西南有两乳山。西有黄河。西北有龙尾碛巡检司。
  隰州,洪武初,以州治隰川县省入。西有蒲水,南入大河。东北有广武庄巡检司。东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二:大宁州西南。西滨大河。又东南有昕川,西注于河。西有马鬬关,大河经其下,有巡检司。永和州西。西滨大河。西北有永和关,有巡检司。又有兴德关。西南有铁罗关。三关俱与陕西滨河为界。
汾州府元汾州,属冀宁路。洪武九年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五月升为府。领州一,县七。东北距布政司二百里。
  汾阳倚。元曰西河。洪武初,省入州。万历二十三年五月复置,更名。东有汾水。又东北有文水,一名万谷河,自文水县东南流入焉。西有金锁关、黄芦岭二巡检司。孝义府南,少东。西北有狐岐山,胜水出焉,东流入汾。又县南有雀鼠谷,与介休县界,汾水自东北来经此。又西有温泉镇巡检司。平遥府东。南有麓台山,一名蒙山,又名谒戾山。西有汾河。东有中都水,又有原祠水,合流注于汾河。又南有普同关巡检司,后移于县东北之洪善镇。介休府东南。有介山,亦曰绵山。西有汾水,东有石洞水,西流入焉。东北有邬城泊,与平遥、文水二县界,即昭余祁薮之余浸也,或亦谓之蒿泽。东南有关子岭镇巡检司。石楼府西,少南。元属晋宁路之隰州。万历四十年改属。东南有石楼山。西有黄河,又有土军川流入焉。又西北有上平关、西有永和关、东北有窟龙关三巡检司。临府西北。元临州,属冀宁路。洪武二年降为县。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来属。北滨黄河,东北有榆林河流入焉。西北有克狐寨巡检司。
  永宁州元石州,属冀宁路。洪武初,以州治离石县省入。隆庆元年更名。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来属。大河在西。东有谷积山,下有石窟村,东川河出焉。北有赤坚岭,一名离石山,离石水出焉,亦曰北川河,合流注于大河。又西有青龙渡、北有赤坚岭二巡检司。又西有孟门关。东南距府百六十里。领县一:宁乡州南。东南有楼子台山。西有黄河。
潞安府元潞州,属晋宁路。洪武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二月升为潞安府。领县八。西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长治倚。永乐六年,沈王府自沈阳迁此。元上党县。洪武二年省入州。嘉靖八年二月复置,更名。东南有壶关山,旧置壶关口于山下。西南有潞水,即浊漳水,自长子县流入,下流至河南临漳县,合清漳水。又西有蓝水,东流与浊漳水合。长子府西,少南。东南有羊头山。西南有发鸠山,一名鹿谷山,浊漳水发源于此。西北有蓝水,南有梁水,皆流入漳水。屯留府西北。西北有三嵕山。又西南有盘秀山,蓝水出乎其阳,绛水出乎其阴,下流俱合浊漳水。襄垣府北,少西。南有浊漳水。西北有小漳水,又有涅水,自武乡县流入界,合小漳水,下流入浊漳水。西有五巑山巡检司。潞城府东北。西有三垂山。北有浊漳水,又有绛水,流合焉,谓之交漳。壶关府东南。南有赵屋岭,西南有大峪岭,俱产铁。东南有羊肠坂。西北有壶水,西入浊漳。黎城府东北。西北有浊漳水,东南入河南林县界。东北又有清漳水,流入河南涉县界。又东北有吾儿峪巡检司。平顺嘉靖八年二月以潞城县青羊里置,析黎城、壶关、潞城三县地益之。东北有浊漳水。东南有虹梯关、玉峡关二巡检司。
大同府元大同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二年为府。领州四,县七。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大同倚。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代王府。北有方山。西北有雷公山。东有纥真山。又东北有白登山。又西有大河。又南有桑干河,自马邑县流经此,其下流至蔚州入北直境,为卢沟河。又西北有金河,又有紫河,皆流入大河。又西有武州山,武州川水出焉。又东有街河,一名如浑水,南有十里河流合焉,即武州川也,俗曰合河,南入于桑干。北有威宁海子。又有孤店、开山、虎峪、白阳等口,俱在东北。又北有猫儿庄。怀仁府西南。西有清凉山,西南有锦屏山,旧皆有铁冶。南有桑干河。西南有偏岭等口。
  浑源州南有恒山,即北岳也,与北直曲阳县界。东有五峰山。又南有翠屏山,滱水出焉,与呕夷水合,下流为唐河。又北有桑干河。西南有浑源川,下流入桑干河。又东有乱岭关、南有瓷窑口、东南有大寨头三巡检司。西北距府百三十里。
  应州。洪武初,以州治金城县省入。北有桑干河。西有小石口巡检司。东南有胡峪口巡检司。南有茹越口巡检司。又有北娄、大石等口,路通繁峙县。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一:山阴州西南。北有桑干水。
  朔州。洪武初,以州治鄯阳县省入。西南有翠峰山。西北有黄河。又南有灰河,下流入桑干河。又西有武州,元属大同路,洪武初省。北有沙净口、西南有神池口二巡检司。东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一:马邑州东,少北。西北有洪涛山,灅水出焉,俗名洪涛泉,即桑干河上源也,至北直武清县入海。东南有雁门关。又北有白阳。
  蔚州元属上都路之顺宁府。至大元年十一月升为蔚昌府,直隶上都路。洪武二年仍为州。四年来属,以州治灵仙县省入。东有九宫山,又有雪山。又东南为小五台山。北有桑干水,东入北直保安州界。又北有壶流水,一名葫芦水,西南有滋水流入焉,下流入北直真定府界。东北有定安县,元属州,洪武初废。西南有石门口,东南有神通沟镇,东北有鸳鸯口、长宁镇四巡检司。又东有九宫口巡检司,后移于州南黑石岭。又东北有美峪口巡检司,寻徙于董家庄。又有兴宁口巡检司。后移于北口关。西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三:广灵州西,少北。北有九层山。东南有丰水,即葫芦河上源也。又西南有滋水。北有平岭关巡检司,后徙于县西南之林关口。广昌州东南。元曰飞狐,洪武初更名。东南有白石山。东有雕窠崖,旧有洞产银。又桑干河在北。唐河在南,即滱水也。又涞水在东,源出北厓古塔,与县南之拒马河合,东入北直涞水县界。又紫荆关在东北,接北直易州界。倒马关在南,接北直定州界。又飞狐关在北,今为黑石岭堡,与蔚州界。灵邱州西南。东南有隘门山,西北有枪峰岭,即高是山也,呕夷水出焉。又有枚回岭,滋水出焉。
泽州元泽州,属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晋城县省入。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东南有马牢山。南有太行山,山顶有天井关,关南即羊肠坂。又东北有丹水,南有白水流入焉,下流注于沁河。东南有柳树店、南有横望岭二巡检司。领县四。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高平州北,少东。西北有仙公山,丹水出焉。又西南有空仓堡巡检司。西北有长平关,又有磨磐寨。阳城州西。西南有析城山,南有王屋山,与垣曲县及河南济源县界。东有沁河,又西北有濩泽水入焉。陵川州东北。西北有蒲水,西流入于丹水。南有永和隘巡检司,后废。沁水州西北。东有沁河。又西有芦河,下流入于沁水。西北有东乌岭巡检司。
沁州元属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铜鞮县省入。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仍直隶布政司。西南有护甲山,涅水出焉。南有铜鞮山。正西有铜鞮水,有二流,一名小漳河,一名西漳河,下流入襄垣县,合浊漳水。领县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沁源州西,少南。北有绵山,沁水出焉,经县东,下流至河南修武县入大河,行九百七十余里。又北有绵上巡检司。武乡州东北。西有涅水,又西有武乡水入焉。
辽州元属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辽山县省入。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东南有太行山,洺水所出,上有黄泽岭,岭有十八盘巡检司。又东有清漳水,分二流,至东南交漳村而合,南入黎城县界。又西北有辽阳水,流合清漳水。领县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榆社州西。西有榆水。西南有武乡水。又西北有黄花岭、马陵关二巡检司。和顺州北。东有黄榆岭,北有松子岭,西有八赋岭,俱有巡检司。又清漳水在西北,松岭水及八赋水、梁榆水俱流入焉。
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本大同都卫,洪武四年正月置。治白羊城。八年十月更名。二十五年八月徙治大同府。二十六年二月领卫二十六,宣府左、右,万全左、右,怀安五卫,改属万全都司。后领卫十四。朔州卫治州城,安东中屯卫寄治应州城。
大同前卫,洪武七年二月置,与行都司同城。
大同后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寻罢。二十六年二月复置,治行都司东,后仍徙行都司城。东有聚落城,天顺三年筑。嘉靖二年九月置聚落守御千户所于此,来属。
大同中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后罢。
大同左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罢。永乐元年九月复置。七年徙治镇朔卫城。
大同右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与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罢。永乐元年九月复置。七年徙治定边卫城。
镇朔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蓟州,直隶后军都督府,而卫城遂虚。七年徙大同左卫来治。正统十四年又徙云川卫来同治。东有雕岭山。北有兔毛川,即武州川也。又西北有御河,自塞外流入,下流入于桑干河。又北有盐池。东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定边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通州,直隶后军都督府,而卫城遂虚。七年徙大同右卫来治。正统十四年又徙玉林卫来同治。西有大青山。东北有海子窊,兔毛川出焉,分为二,其一东南流入左卫界,其一西北流自杀虎口出塞。又有南大河,经卫东南,合于兔毛川。东南距行都司一百九十里。
阳和卫元白登县,属大同路。洪武初,县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卫。宣德元年徙高山卫来同治。北有雁门山,雁门水出焉。南有桑干河。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天成卫元天成县,属兴和路。洪武四年五月改属大同府,县寻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卫,后徙镇虏卫来同治。桑干河在南。南洋河在北,即雁门水也,东入宣府西阳和堡界。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威远卫,正统三年三月以净水坪置。南有大南山。西有小南山。又南有南大河,下流入于兔毛川。东距行都司一百八十里。
平虏卫,成化十七年置,与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西有小青山,又有黄河自东胜卫流入。北有南大河。西北有云内县,本元云内州,属大同路,洪武五年废。宣德中复置县,属丰州,正统十四年复废。西北有平地县,元属大同路,亦洪武中废。东北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领千户所一:井坪守御千户所成化二十年七月置。
云川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徙治旧镇朔卫城,与大同左卫同治,而卫城遂虚。东距行都司二百十里。
玉林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徙治旧定边卫城,与大同右卫同治,而卫城遂虚。东有玉林山,玉林川出焉。东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
镇虏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还旧治,仍属行都司。正统十四年徙治天成卫城,与天成卫同治,而卫城遂虚。东距行都司□百□十里。
高山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属行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徙阳和卫城,与阳和卫同治,仍属行都司,而卫城遂虚。嘉靖二年九月置高山守御千户所于此,属大同前卫。东有高山。西有兔毛川。东距行都司三十里。
宣德卫元宣宁县,属大同路。洪武中,县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宣德卫,后废。东南距行都司八十里。
东胜卫元东胜州,属大同路。洪武四年正月,州废,置卫。二十五年八月分置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属行都司。二十六年二月罢中、前、后三卫。永乐元年二月徙左卫于北直卢龙县,右卫于北直遵化县,直隶后军都督府。三月置东胜中、前、后三千户所于怀仁等处守御,而卫城遂虚。正统三年九月复置,后仍废。北有赤儿山。西有黄河。西北有黑河,源出旧丰州之官山,西流入云内州界,又东经此入于黄河。又有兔毛川,亦入于黄河。又有紫河,源出旧丰州西北之黑峪口,下流至云内州界,入于黑河。又西有金河泊,上承紫河,下流亦入于黄河。西北有丰州,元属大同路,洪武中废,宣德元年复置;正统中内徙,复废。又有净州路,元直隶中书省,亦洪武中废。西距行都司五百里。领千户所五:失宝赤千户所,五花城千户所,干鲁忽奴千户所,燕只千户所,瓮吉刺千户所。俱洪武四年正月置。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四十二‧志第十八  地理三 河南 陕西
河南
禹贡豫、冀、扬、兖四州之域。元以河北地直隶中书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路。洪武元年五月置中书分省。治开封府。二年四月改分省为河南等处行中书省。三年十二月置河南都卫。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府八,直隶州一,属州十一,县九十六。为里三千八百八十有奇。北至武安,与北直、山西界。南至信阳,与江南、湖广界。东至永城,与山东、江南界。西至陕州,与山西、陕西界。距南京一千一百七十五里,京师一千五百八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三十一万五千六百一十七,口一百九十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二。弘治四年,户五十七万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万四百七十六。万历六年,户六十三万三千六十七,口五百一十九万三千六百二。
开封府元汴梁路,属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曰开封府。八月建北京。十一年,京罢。领州四,县三十:
  祥符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周王府。大河旧在城北。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东过城西南,而城遂在河北。东为开封县,元时同治郭内,洪武中省。南有朱仙镇。东北有陈桥镇。陈留府东,少南。北有大河。东北有睢水,下流至南直宿迁县合犬河。杞府东南。北有睢水,又有旧黄河,洪武二十五年河决之故道也。嘉靖三十六年,全河合淮入海,而县遂无河患。通许府东南。西南有故黄河,弘治后北徙,不经县界。太康府东南。北有涡水,自通许县流入,下流至南直怀远县入淮。东有马厂集,正统十三年河决,自杞县经此。尉氏府南少西。西南有大沟,东北合康沟,入于黄河。洧川府西南。南有故城,洪武二年以河患迁今治。又南有洧水,下流至西华县合颍水。东南有南席店,弘治九年,河入栗家口,南行经此。鄢陵府南,少西。北有洧水。扶沟府南,少东。东有沙河,一名惠民河,又名小黄河,即宋蔡河故道也。成化中濬,下流达南直太和县界。又北有洧水,自西流入焉。又东北有黄河故道,弘治二年淤。中牟府西。东有故城,天顺中,徙今治。大河在县北。又有汴河,旧自荥阳而东,下流经祥符县南,又东南至南直泗州入于淮。正统六年改从此入河,后淤。西北有圃田泽。阳武府西北。北滨大河,自此至南直徐州,大河所行,皆唐、宋汴河故道。原武府西北。北有黑阳山,下临大河。洪武二十四年,河决于此。正统十二年复决焉。东南有安城县,洪武初置,正统中废。封邱府北。南有大河。西南有荆隆口,一名金龙口。弘治二年、五年,万历十五年,崇祯四年、五年,河屡决于此。又西北有沁河,弘治六年淤。西南有中栾镇巡检司。延津府西北。大河旧经县北。成化十四年,河决,徙流县南,而县北之流遂绝。西北有沙门镇,弘治十一年移项城县西之香台巡检司于此。兰阳府东,少北。北滨大河,有李景高口。万历十七年,河决于此。仪封府东,少北。元属睢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南阳府,后来属。故城在县北,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圮于河,徙日楼村,即今治也。东北有黄陵冈,大河旧经其下,入曹县界。弘治五年,河决于此,寻塞之,改从冈南入睢州界。又贾鲁故河亦在县北,正德四年,河决入焉。新郑府西南。元属均州。隆庆五年七月改属。西南有大隗山,一名具茨山,潩水出焉,一名鲁固河,下流入颍。又南有陉山。北有大河。又有溱水,一曰浍水,流合县南之洧水。
    陈州。洪武初,以州治宛丘县省入。南有颍水。又西有沙水,亦曰小黄河,至颍岐口,与颍水合,下流分为二。崇祯间,屡决于西南之苑家埠口。又南有故黄河,嘉靖时,黄河南出之道也。西北距府二百六十五里。领县四:商水州西南。洪武初废。四年七月复置。北有颍水,又有水,亦曰大水。西华州西,少北。北有颍水,又有沙水,即小黄河也。西南有水,又有常社镇巡检司。项城州南。东北有故城。今治本南顿县之殄寇镇也,宣德三年迁。东有颍水,西有溵水流入焉。洪武二十四年,大河自陈州经县界合颍,下入于淮。永乐九年,河始复故道。又东北有沙水。沈邱州东南。元属颍州。洪武初废。弘治十年改乳香台巡检司置,来属。东北有颍水,东入南直颍州界。又北有沙河,东入南直太和县界。又东有界首巡检司。又北有南顿县,洪武初废。景泰初,置南顿巡检司于此。
  许州。洪武初,以州治长社县省入。西有颍水。北有潩水。又东有东湖,一名秋湖。又西北有石固镇,与长葛县界。东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四:临颍州东南。西有颍水,潩水自县北流入焉。又西南有小水。襄城州西南。南有首山。东北有颍水。南有汝河。郾城州东南。南有沙水,亦曰大溵水,上流即故汝水也,又东南有浓水来入焉。长葛州西北。北有洧水。西有潩水。
  禹州元曰钧州。洪武初,以州治阳翟县省入。万历三年四月避讳改曰禹州。成化二年七月建徽王府。嘉靖三十五年除。北有禹山,又西北有矿山,有铁母山,旧俱产铁。又北有颍水,下经襄城,一名渚水,至临颍合沙河。东北距府三百二十里。领县一:密州西北。南有洧水,又有溱水。
  郑州。洪武初,以州治管城县省入。西南有梅山,郑水出焉,下流旧入汴水,后堙。又西有须水,源出荥阳县,旧亦入于汴水。正统八年尝濬以分决河之流,后亦堙。东北距府百四十里。领县四:荥阳州西。南有大周山,汴水出焉。又东南有嵩渚山,京水出焉。又有索水,源出小陉山,北流与京水合,下流入于郑水。又大河在北。东有须水镇,崇祯十年筑城。荥泽州北,少西。元直隶汴梁路。洪武中,改属州。北有故城。洪武八年因河患徙于南。成化十五年正月又徙北,滨大河。东南有孙家渡,正统十三年,大河决于此。河阴州西北。旧治在大峪口,洪武三年为水所圮,徙于此。东北有广武山,与三皇山连。西有敖仓,北滨大河。汜水州西。故城在县东,洪武十一年七月徙于成皋。崇祯十六年又迁西北。北滨河,洛水自西,东至满家沟合汜水入焉。又西有虎牢关,洪武四年九月改曰古崤关,有巡检司。
河南府元河南府路,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三。东距布政司三百八十里。
  洛阳倚。洪武二十四年建伊王府。嘉靖四十三年废。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福王府。北有北邙山,西南有阙塞山,亦曰阙口山,亦曰伊阙山,俗曰龙门山。又西北有谷城山,亦曰簪亭山,水所出。又东南有大谷,谷口有关。又大河在北。又有洛水,源自洛南冢岭山,东经卢氏、永宁诸县,至洛阳、偃师、巩县入于河。又东有伊水,自卢氏县东北流至偃师县而入洛。又北有水,西有涧水,俱流会于洛。又西南有孝水。偃师府东,少北。南有缑氏山。又有洛水,西有伊水流合焉。巩府东北。西南有轩辕山,上有关。北滨河。西北有洛水,旧经县北入河,谓之洛汭,亦曰洛口。嘉靖后,东过汜水县入河。又南有𬩽水,会洛入河,亦曰𬩽口也。又东南有石子河,西南有长罗川,皆流入洛水。又西南有黑石渡巡检司。孟津府东北。旧治在县东,今治本圣贤庄,嘉靖十四年七月迁于此。西北有大河。又西有硖石津,又西有委粟津,又有高渚、马渚、陶渚,皆大河津济处。东北有孟津巡检司。宜阳府西南。西有女几山。东南有鹿蹄山,一名非山,甘水出焉。又北有洛水。西有宜水,又有昌谷水,与甘水俱流注于洛。又西南有赵保镇、木册镇二巡检司。永宁府西南。北有崤山,崤水出焉,北注于洛。其东曰穀阳谷,穀水所出焉。又南有洛水。东北有刀轘川,下流为昌谷水。又有大宋川,下流为宜水。又西有崇阳镇、又有高门关、东有崤底关三巡检司。新安府西。西有缺门山。北有大河。又南有涧水,穀水自北流入焉。东有慈涧水,亦流入穀水。又有函谷新关。渑池府西。元属陕州。洪武中改属。东北有广阳山,亦曰渑池山,北溪水出焉。又有白石山,涧水所出。西北滨河。南有穀水。又西北有南村巡检司。登封府东南。北有嵩山,即中岳也,亦曰太室山。又西有少室山,颍水中源出焉;又有右源,出于山之南溪,又有左源,出于西南之阳干山,合流至南直寿州入淮。又北有阳城山,洧水所出,下流至扶沟县入沙河。又东南有崿岭,即箕山也,上有崿坂关。又东南有五渡水,流入颍,亦曰三交水。又西南有少阳河,亦流入颍。嵩府西南。元嵩州,属南阳府。洪武二年四月降为县,来属。三涂山在西南。陆浑山在东北。又东有筛山,北有露宝山,西有大矿山,皆产锡。西南有伏牛山,即天息山也,山有分水岭,汝水出焉,下流至南直颍州入淮,行千三百五十余里。又南有伊水,西北有高都川流入焉。又西南有旧县镇巡检司。西有没大岭巡检司。卢氏府西南。元属嵩州。洪武元年四月属南阳府。三年三月属陕州。万历初,改属府。西南有熊耳山,洛水自陕西商州流入境,经此。东南有峦山,一名闷顿岭,伊水所出。北有铁岭,东涧水出焉,东南入洛。又东北有马回川,亦入于洛。又东南有栾州镇、西南有朱阳镇、北有杜管镇三巡检司。又西有白华关。
  陕州元属河南府路。洪武元年四月改属南阳府,以州治陕县省入。东有底柱山,在大河中。山有三门,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最险。又南有橐水,一名永定涧,亦曰漫涧,西北入河。又东南有硖石关,有巡检司。又有雁领关。东距府三百里。领县二:灵宝州西,少南。北滨河。又西有弘农涧。南有虢略镇巡检司。又有函谷故关。西南又有洪关。阌乡州西南。东南有夸父山,一名秦山,中有大谷关。北滨河,自山西芮城县流入,东南至永城县,入南直砀山县界。西有湖水,又有盘涧水北流入焉。又西有潼关,与陕西华阴县分界。
归德府元直隶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降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升为府。领州一,县八。西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商丘倚。元曰睢阳。洪武初省。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复置,更名。旧治在南,弘治十五年圮于河,十六年九月迁于今治。北滨河。正统后,河决而南。城尝在河北,正德后,仍在河南。北有丁家道口巡检司。东南有武津关巡检司。宁陵府西。南有睢水。北有桃源集巡检司。鹿邑府南。元属亳州。洪武中改属。南有颍水,又蔡河自西流入,谓之蔡河口,即沈邱县之沙河也。又北有涡水,东流入南直亳州境。夏邑府东。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北滨大河。又东南有睢水。永城府东南。洪武元年五月属开封府。十一月来属。北有砀山,又有芒山,皆与南直砀山县界,又睢水、浍水皆在县南。又南有泡水,弘治间淤塞。虞城府东北。元属济宁路。洪武二年正月来属。南有故城。嘉靖九年迁于今治。北有黄河。
  睢州元属汴梁路。洪武初,属开封府,以州治襄邑县省入。十年五月降为县。十三年十一月复升为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来属。北滨河。又有睢水亦在州东北。东距府百七十里。领县二:考城州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复置,属开封府。十年五月复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州。旧治在县东南。正统十三年徙。北滨大河。柘城州东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复置,属开封府。十年五月省入宁陵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州。北有睢水。南有涡水。
汝宁府元直隶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初,因之。领州二,县十二。距布政司四百六十里。
  汝阳倚。天顺元年三月建秀王府,成化八年除。十年建崇王府。洪武初,县废,四年七月复置。北有汝水,源出天息山,东流入境,过新蔡东南入淮。又南有澺水,又有汶水,又有溱水,又西北有瀙水,俗名泥河,下流俱入于汝。又城南有柴潭。东有阳埠巡检司。真阳府东。元属息州。洪武四年省入汝阳县。景泰四年置真阳镇巡检司于此。弘治十八年十二月仍置县,而徙巡检司于县南铜钟店,仍故名,寻废。南有淮水。又汝水在县东,北有滇水流入焉。上蔡府北。洪武初废,四年五月复置。西有汝水,西南有沙水流合焉。新蔡府东,少南。元属息州,后废。洪武四年五月复置,改属。南有汝水,又澺水自城北流合焉。又东北有瓦店巡检司。西平府西北。北有汝水,源出县西南云庄、诸石二山。自元末堨断故汝,而此水遂为汝源。嘉靖九年复塞,改为洪河之上流。确山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汝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成化十一年九月改属信阳州。弘治二年八月仍属府。西北有郎山,亦曰乐山。北有黄酉河,下流为练河,流入汝。又西有竹沟巡检司。南有明港巡检司。遂平府西,少北。西南有查牙山,其东南相接者曰马鞍山。又西有洪山,龙陂之源出焉,自西平县云庄诸山之水既塞,遂以此为汝源。南有灈水,又有沙河,又北有石洋河,其下流皆入于汝。
  信阳州元为信阳县,属信阳州,后废。洪武元年十月置信阳州于此,属河南分省。四年二月属中都临濠府。七年八月改属。十年五月降为县。成化十一年九月复升为州。西南有贤首山。南有士雅山,又有岘山。东南有石城山,亦曰冥山。北有淮水,又南有浉水流入焉。东北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一:罗山州东。元信阳州治,后州县俱废。洪武元年十月置州于旧信阳县,复置罗山县属焉。十年五月直隶汝宁府。成化十一年九月还属州。北有淮水,又南有小黄河入焉。东南有大胜关巡检司,与湖广黄陂界。西南有九里关,即黄岘关,义阳三关之一,有巡检司,与湖广应山县界。
  光州。洪武初,以州治定城县省入。四年二月改属中都临濠府。十三年仍来属。北有淮水。又南有潢水,北流入淮水。西南有阴山关。西北距府三百里。领县四:光山州西南。南有石盘山。北滨淮。南有潢水,亦曰官渡河。又南有木陵关。西南又有白沙、土门、斗木岭、黄土岭、修善冲等五关,与湖广麻城县界。东南有牛山镇巡检司,后移于长潭。又有沙窝镇巡检司,后废。固始州东北。南有白鹿崖。北滨淮。东有史河,西有淠河,俱入南直霍邱县界,下流入淮。又东北有朱皋镇,与南直颍州界,有巡检司。息州西北。元息州,洪武四年二月属中都临濠府。寻降为县,属颍州。七年仍来属。南滨淮。东北有汝水。北有杨庄店巡检司,后移于县东北之固城仓。商城州东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固始县地置。南有金刚台山。又东南有竹根山。东有大苏山,灌水出焉,流入南直霍邱县。又东有牛山河,即史河上源也。西南有五水关河。又南有五河,下流俱入于史河。又南有金刚台巡检司,本置金刚台山下,嘉靖二十七年移于县东南之水东案。又南有长岭关,东南有松子关,俱接湖广罗田县界。
南阳府元直隶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初,因之。领州二,县十一。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南阳倚。洪武二十四年建唐王府。城南有精山。北有百重山、雉衡山。又有分水岭,其水北流入于汝水,南流入于淯水。西南有卧龙冈。东有淯水,一名白河,下流至湖广襄阳县界入汉水。西南有湍水,西北有洱水,皆流入淯水。镇平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五朵山,产铜。东有潦河,流入淯河。唐府东南。洪武三年以故比阳县地置。南有唐子山。东北有大狐山,亦曰壶山,沘水所出。又西有黄淳水,又有泌水,下流皆入淯水。又东北有石夹口关。泌阳府东。元为唐州治。洪武二年二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州废,复置县。东有铜山,泌水出焉。又北有𣲘水,东北有瀙水,下流俱入汝水。又象河关在县东北,有巡检司。桐柏府东南。本唐县之桐柏镇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而移巡检司于毛家集。东有桐柏山,淮水所经,下流至南直安东县入海,行二千三百余里。又东有大复山。西北有胎簪山,淮水所出。又西有澧水,亦曰醴水,下流入泌水。南召府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南阳县南召堡置。北有丹霞山,一名留山。北有鲁阳关,即三鸦路口也,与鲁山县界。有鸦路镇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于洼石口。
  邓州元治穰县。洪武二年二月,县废。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县。十四年五月复省入州。南有析隈山。西北有白崖山。北有湍水,又东有涅水,亦名赵河,自北来入焉。东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三:内乡州北,少西。东有熊耳山,湍水所出。西南有淅水,又有丹水。又北有菊潭。东北有金斗山巡检司,后废。又西北有西硖口关巡检司。又西南有党子口关。又西有武关,路出陕西商州。新野州东南。西有清水,又有湍水,又北有沘水,东有棘水,皆流入于淯水。淅川州西。成化六年析内乡县地置。东南有太白山。又有丹崖山。东有均水,又西南有淅水,北有丹水俱流入焉,南入于汉水。西北有花园头巡检司,又有荆子口关。又西有峡口镇,南接湖广均州界。
  裕州。洪武初,以州治方城县省入。东北有方城山,渚水出焉,下流入沘水。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二:舞阳州东北。汝水在县北,旧入西平县界,元末于涡河堨断其流,使东归颍,而西平之水始别为汝源。南有𣲘水,亦曰舞水,又有瀙水,下流俱入于汝宁府之汝水。西南有沙水,即水也。又北有澧水,下流归故汝水。叶州北,少东。北有黄城山,一名长城山,有汝水。又北有湛水,流入汝。东北有沙水,一名水,又名泜水,又北有昆水入焉,下流入于汝。又北有昆阳关。
怀庆府元怀庆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十月为府,属河南分省。领县六。东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河内倚。永乐二十二年建卫王府。正统三年除。八年,郑王府自陕西凤翔府迁此。北有太行山,又有碗子城山,上有关。又有沁河,源出山西沁源县,流入府境,下流至武陟入大河。又有丹河,自泽州流入,注于沁河。又西有柏乡城,崇祯四年筑。济源府西。元属孟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府。南滨大河。西有王屋山,接山西垣曲县界,济水出焉。西北有琮山,溴水出焉。又东北有沁水,经两山之间,一名枋口水。又西北有枳关。西有邵原镇巡检司。修武府东,少北。西有沁水。武陟府东。大河在县南。东有沁河,至南贾口入焉。又东北有莲花池,万历十五年,沁河决此。又西北有宁郭城,景泰中筑。孟府南少西。元孟州。洪武初,以州治河阳县省入。十年五月降为县。西南滨大河。温府东南。元属孟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府。南滨大河,溴水自西北流入焉。又西南有济水,旧自济源县流经沇河镇,南注于河,后其道尽入河中。
卫辉府元卫辉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八月为府。十月属河南分省。领县六。东南距布政司一百六十里。
  汲倚。弘治四年八月建汝王府。嘉靖二十年除。隆庆五年二月建潞王府。北有卫河,源出辉县,下流至北直静海县入海,行二千余里,又东北有淇门镇。胙城府东,少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汲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新乡府西南。北有卫河。西北有清水。又西南有大河故道,正统十三年河决县之八柳树由此,寻塞。西有古沁河,永乐十三年后,时决时涸。获嘉府西,少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乡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大河旧在县南。天顺六年中,河自武陟徙入原武,而县界之流绝。北有清水,又有小丹河合焉。淇府北。元淇州,后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十二月降为县。西北有淇水,又清水自东北流入焉,下流入于卫河。辉府西北。元辉州,后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十二月降为县。西有太行山。西北有白鹿山。又有苏门山,一名百门山,山有百门泉,泉通百道,其下流为卫水,故又名卫源。又西南有清水。又西北有候赵川、西有鸭子口二巡检司。
彰德府元彰德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闰七月为府。十月属河南分省。领州一,县六。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安阳倚。永乐二年四月建赵王府。元末,县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东北有韩陵山。西北有铜山,旧产铜。北有安阳河,本名洹水,自林县流入,至北直内黄县入卫河。又北有浊漳水。临漳府东北。元末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西有清、浊二漳水,合流于此,曰交漳口,入北直界。又有滏水,下流入于漳河。西南又有洹水。汤阴府南。元末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西有荡水,经县治北,下流入卫水。林府西,少南。元林州,后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二年四月降为县。西北有隆虑山,亦曰林虑,洹水出焉。又西南有天平山。西有太行山。又北有浊漳水,自山西平顺县流入。
  磁州元治滏阳县,属广平路,后州县俱废。洪武元年十一月复置州,属广平府。二年四月来属。西北有神麕山,滏水出焉。又南有清漳水。北有车骑关巡检司。南距府七十里。领县二。武安州西北。元末废。洪武元年十一月复置。东南有滏山,滏水出焉。西南有磁山,产磁石。东北有洺河,流入北直邯郸县界。又西有固镇巡检司。涉州西,少北。元属真定路,后废。洪武元年十一月复置,属真定府。二年四月来属。南有涉水,即清漳水也,自山西黎城县流入。又东北有偏店巡检司,后移于县西南之吾而峪口。
汝州元属南阳府。洪武初,以州治梁县省入。成化十二年九月直隶布政司。东南有霍山。又有鱼齿山,涉水出于此,入叶县界。又西南有鸣皋山。又有空峒山。南有汝水。西有广成泽。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四百九十里。
  鲁山州西南。东有鲁山。西有尧山,水所出,西南有波水流入焉。又西北有歇马岭关巡检司。郏州东少南。东南有汝水,西有扈涧水流入焉。宝丰州东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汝州地置。南有汝水,又有水。伊阳州西,少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汝州之伊阙故县置,析嵩及鲁山二县地益之。西有伊阳山。又有尧山,即天息山也,上有分水岭,水出焉,俗又名沙水。又南有汝水。西有伊水。西南有上店镇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于常界岭。又有普救关巡检司,废。
陕西
禹贡雍、梁二州之域。元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奉元路。又置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甘州路。洪武二年四月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治西安府。三年十二月置西安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陕西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属州二十一,县九十有五。为里三千五百九十七。东至华阴,与河南、山西界。南至紫阳,与湖广、四川界。北至河套,西至肃州。外为边地。距南京二千四百三十里,京师二千六百五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二百三十一万六千五百六十九。弘治四年,户三十万六千六百四十四,口三百九十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万历六年,户三十九万四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五十万二千六十七。
西安府元奉元路,属陕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西安府。领州六,县三十一:
  长安倚。治西偏。洪武三年四月建秦王府。北有龙首山。南有终南山。西南有太一山,又有子午谷,谷中有关。北有渭水,源出鸟鼠山,流经县界,至华阴入黄河。又西有沣水。又西北有镐水,合滮水,又南有潏水,亦曰泬水,合涝水,俱北流入渭。咸宁倚。治东偏。渭水在南。东有浐水,合霸水流入渭。咸阳府西北。旧治在渭河北,洪武二年徙于渭南。东北有泾水,东入渭。东南有沣水,北入渭。泾阳府北。西北有甘泉山。南有泾水,源自岍头山,流经县界,至高陵县入渭。又北有冶谷水,合清谷水,下流入渭。兴平府西少北。南有渭水。临潼府东,少北。东南有骊山,有温泉。北有渭水。西有潼水,又东有戏水,俱北入渭。又东有泠水,一曰零水,至零口镇亦入渭。又南有煮盐驿,旧产盐。渭南府东。元属华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北有渭水。蓝田府东南。南有七盘山,旁有坡,谓之七盘十二,蓝关之险道。又有峣山。东南有蓝田山,有关。西有霸水,西北有长水,亦曰荆溪,又南有辋谷水,亦曰辋川,俱注于霸水。鄠府西南。南有牛首山,涝水出焉。北有渭水。西南有甘泉,西有渼陂,俱流合涝水,注于渭。又沣水在南,合高观谷、太平谷诸水,入长安县界。盩厔府西南。西南有骆谷,谷长四百二十里,谷口有关。谷中有十八盘、又有柴家关二巡检司。北有渭水。南有龙水,西南有黑水流入焉。又东有骆谷水,东南有芒水,并北入渭。高陵府东北。西南有渭水,泾水自西北流合焉。富平府东北。元属耀州。万历三十六年改属府。西南有荆山。西北有漆沮水,旧经白水县南入洛,自郑渠堙废,不复东入洛矣。东北有美原巡检司,寻废。三原府北,少东。元属耀州。弘治三年十一月改属府。西北有尧门山。东北有漆沮水。西有清水,下流注于渭。醴泉府西北。元属乾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西北有九嵕山,又有武将山。东有泾水,又有甘谷水,流合焉。
  华州南有少华山。北有渭水,与同州界。西有赤水,分大小二流,又有石桥水,俱北注渭。西距府二百里。领县二:华阴州东。南有华山,亦曰太华,即西岳也。东有牛心谷。西南有车箱谷。东北有大河,自朝邑县流入,至渭口,与渭水合,所谓渭汭也。南有敷水,北入渭。东北有潼水,入于大河。东有潼关。洪武七年置潼关守御千户所。九年十一月升为卫,属河南都司。永乐六年直隶中军都督府。蒲城州西北。东有洛水。又西有西卤池,南有东卤池,旧产盐。
  商州。洪武七年五月降为县。成化十三年三月仍为州。东南有商洛山。西有熊耳山,伊水所出。南有丹崖山,旧产铜。又有冢岭山,洛水所出,下流至河南汜水县入大河。又南有丹水,流入河南内乡县界。东有武关、西有秦岭二巡检司。又东有龙驹寨。西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四。商南州东,少南。成化十三年三月以商县之层峰驿置,寻徙治于沭河西。西南有两河,即丹水也,东有沭河,南有挟川,俱入焉。东有富水堡巡检司。雒南州北,少东。元曰洛南,属商州。洪武七年五月改属华州。成化十三年三月复来属。天启初,改洛为雒。东北有鱼难山,鱼难水出焉,西北有玄扈山,玄扈水出焉,俱北入于洛。东南有三要、东北有石家坡二巡检司。山阳州南,少东。本商县之丰阳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为县,而移巡检司于县东南之漫川里,仍故名。东南有天柱山。西南有甲河,流入湖广上津县界,注于汉水。又东有竹林关巡检司。镇安州西南。景泰三年以咸宁县野猪坪置,属府。天顺七年二月迁治谢家湾。成化十三年三月改属州。西有泎水,合县南洵水入洵阳县界,注于汉江。北有旧县、西有五郎坝二巡检司。
  同州北有商原。南有渭水。西南有沮水,一名洛水。西南距府二百六十里。领县五:朝邑州东。东有大河。南有渭水。又有洛水,旧自县南经华阴县西北葫芦滩入渭;成化中,自县南赵渡镇径入于河,不复入渭。东北有临晋关,一名大庆关,即浦津关也,旧属浦州,洪武九年八月来属。有浦津关巡检司。郃阳州东北。东有黄河。韩城州东北。西有梁山,一名吕梁山,滨大河。东北有龙门山,夹河对峙。澄城州北,西有洛水。白水州西北。南有故城。洪武初,徙于今治。西有洛水,白水流入焉。西北有马莲滩巡检司。
  耀州东有沮水,西有漆水流入焉。又有清水,流入三原县界。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一:同官州东北。北有神水峡,峡内有金锁关巡检司。又西北有北高山,漆水出焉,东南流与同官川水合。又东有沮水,南有安公谷水,其下流合于沮水。
  乾州西北有梁山,接岐山县界。其南有漠谷,漠谷水经其下,流为武水。又东北有甘谷水。又西有武亭水。东南距府百六十里。领县二:武功州西南。西南有太白山,又有武功山。东南有惇物山。南有渭水。又西有漠谷水,又有武亭水,自县东北流合焉。俱汇于𣲗水。永寿州北。东有泾水。西南有锦川河,下流为漠谷水。有土副巡检司。又有穆陵关。
  邠州元直隶陕西行省。洪武中来属,以州治新平县省入。北有泾水。西南有白土川,亦名漆水,东南注于渭水。与入洛之漆异。东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三:淳化州东。南有黄嵚山。西有泾水。东有清水,南流入耀州界。三水州东北。成化十三年九月析淳化县地置。东南有石门山。东有三水河,一名汃水,西南流入泾水。东南有石门巡检司。长武州西北。万历十一年三月以邠州宜禄镇置。北有泾水,自泾州流入。南有汭水,一名宜禄水,亦自泾州流入,迳县东停口镇,与黑水河合,入于泾水。西有窑店巡检司,本名宜禄,治宜禄镇。弘治十七年迁于正东之冉杏,仍故名。万历十一年又迁,更名。
凤翔府元属陕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领州一,县七。东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凤翔倚。永乐二十二年建郑王府。正统八年迁于河南怀庆府。东北有杜阳山,杜水所出。西北有雍山,雍水出焉,下流合漆水入渭。又东南有横水,亦曰横渠,东入渭。岐山府东。东北有岐山。又有梁山。又北有武将山。南有渭水,西北有岐水,又东有𣲗水,俱流入扶风县界。又南有斜谷水,北入渭。宝鸡府西南。东南有陈仓山。西南有大散岭,大散关在焉。又有和尚原,接凤县界。南有渭河,东有汧河流入焉。又东南有箕谷水,有洛谷水,俱北入渭。西南有益门镇二里散关、东南有虎川二巡检司。又东南有金牙关。扶风府东。西南有渭河。东有漆河,又有雍水自东南流入焉,又南有𣲗河,俱流入武功县界。郿府东南。元属奉元路。洪武二年来属。西有衙岭山,褒水出其南,流入沔,斜水出其北,流入渭。西有五丈原。又西南有斜谷,南入汉中,有斜谷关。北有渭水。麟游府东北。西有漆水,南有麟游水,下流俱入于渭。西南又有杜水,亦曰杜阳川,东入漆。西北有石窑关巡检司。汧阳府西少北。元属陇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旧治在县西,嘉靖二十七年徙于今治。南有汧河。
  陇州元属巩昌总帅府。延祐四年十一月省州治汧源县入州。洪武二年来属。西北有陇山,上有关曰陇关,亦曰大震关,一名故关,有故关大寨巡检司。又有安夷关,亦曰新关。又西有小陇山,一名关山。又西南有岍山,汧水出焉。南有吴山,即吴岳,古文以为岍山。西南有白环谷,白环水出焉。西有弦蒲薮,汭水出焉,下流合于泾水。南有渭水。西南有方山原。又南有陇安、西南有香泉二巡检司。东南距府百八十里。
汉中府元兴元路,属陕西行省。洪武三年五月为府。六月改名汉中府。领州一,县八。东北距布政司九百六十里。
  南郑倚。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瑞王府。西南有巴岭山,南连孤云、两角、米仓诸山,达四川之巴州。南滨汉水,又曰沔水,源自嶓冢,经县界,下流至湖广汉阳府入大江。又有沮水,汉水别源也,又西北有褒水,俱流入汉水。南有青石关巡检司。褒城府西北。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南郑县,后复置。东北有褒谷,自此出连云栈,北抵斜谷之道也。南有沔水,即汉水也。又有廉水,又城东有褒水,西南有让水,一名逊水,下流俱入沔水。北有鸡头关巡检司。又有虎头关。西北有汉阳关。城固府东,少北。南有汉水。东北有婿水,又名智水,下流入汉水。又西北有黑水,或云即褒水之上源。洋府东南。元洋州。洪武三年降为县。十年六月省入西乡,后复置。北有兴势山。东有黄金谷。南有汉水。西北有婿水,西有𣺼水,亦曰骆谷水,又东有酉水,俱南入汉。西乡府东南。东有饶风岭,有关。北有汉水。东有洋水,即清凉川也,西北合木马河入汉。东南有盐场关、西南有大巴山、东北有子午镇三巡检司。凤府西北。元凤州。洪武七年七月降为县。南有武都山。北有嘉陵江,源出县之嘉陵谷,下流至四川巴县入于大江。又东有大散水,亦注于嘉陵江。东北有清风阁巡检司。南有留坝巡检司,后迁废邱关,又迁柴关,仍故名。南有仙人关。西有马岭关。沔府西。元沔州,属四川广元路。洪武三年改属汉中府,省州治铎水县入州。七年七月降为县。十年六月省入略阳,后复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属宁羌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仍属府。北有铁山。东南有定军山。南有汉水。西有沮水,又有大安水,南入于汉。西南有大安县,洪武初废。又西有石顶关。
  宁羌州本宁羌卫。洪武三十年九月以沔县之大安地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置州,属府。东北有五丁山,亦曰金牛峡。北有嶓冢山,汉水出焉,亦曰漾水,下流至湖广汉阳县合大江。又东有嘉陵江,西有西汉水合焉。西南有白水,自洮州卫流经此,亦曰葭萌水,有白水关,其下流至四川昭化县合于嘉陵江。又东北有浕水,流入漾水,谓之浕口。又东有沮水。北有阳平关巡检司。东北距府三百里。领县一:略阳州北。元属沔州。洪武三年属府。成化二十一年六月改来属。西有盘龙山。东南有飞仙岭,栈道所经也。东有沮水,为汉水之别源。南有嘉陵江,西北有犀牛江,即西汉水也。又西有白水江。东北有九股树、西有罝口二巡检司。又西北有白水镇巡检司,后废。
延安府元延安路,属陕西行省。洪武二年五月为府。领州三,县十六。南距布政司七百四十里。
  肤施倚。东有延水,又有清化水流入焉。安塞府西北。西有洛水。北有延水,出县西北之芦关岭,又东南有西川水,北有金明川,俱流入焉。又北有塞门守御百户所,洪武十二年置。西南有敷政巡检司。甘泉府西南。北有野猪峡。西有洛河,南有伏陆水流入焉。又东北有库利川。安定府东北。北有高柏山,怀宁河出焉,东流入于无定河。西北有白洛城,洪武三年筑。保安府西北。西南有洛河,有吃莫河流入焉。北有大盐池。又西有靖边守御千户所,隆庆元年二月置。北有顺宁巡检司。宜川府东。南有孟门山,在大河中流。又西南有银川水,北有汾川水,西南有丹阳诸川,俱流入大河。延川府东,少北。东滨大河。北有吐延川,合清涧水,流注于大河。又东北有永宁关,临河。延长府东。东滨河。南有延水,流入大河。青涧府东北。元属绥德州。嘉靖四十一年改属府。东有黄河,东北有无定河流入焉。又西有青涧河。
  鄜州东有洛水,南与单池水合,又名三川水。西有直罗巡检司。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三:洛川州东南。西南有洛水。东南有鄜城巡检司。中部州南。北有桥山,亦曰子午岭,沮水出焉。西北有谷河及子午水,俱入于沮水。又东北有洛水。宜君州南。西南有玉华山,又有凤凰谷。东有洛水。东北有沮水。
  绥德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府,后复置。南有魏平关。东有黄河。城东有无定河,一名奢延水,亦曰圁水,西北有大理水流入焉。东北有官菜园渡口巡检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领县一。米脂州北。西有无定河。有大理水,又有小理水,西北有明堂川,俱流入无定河。北有碎金镇、西南有克戎寨二巡检司。又西有银州关,成化七年修筑。
  葭州,洪武七年十一月降为县,属绥德州。十三年十一月复升为州,属府。东滨大河,西有葭芦河,城东有真乡川流合焉。西南距府五百八十里。领县三:吴堡州南。元属州。洪武七年十一月改属绥德,寻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还属。东滨河。神木州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杨家城,正统五年移县治焉。成化中,复还故治。南有大河。北有浊轮川。西南有屈野川。府谷州东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滨大河,北有清水川入焉。
庆阳府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五月直隶行省。领州一,县四。东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安化倚。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建庆王府。二十六年迁于宁夏卫。元省。洪武中复置。东北有白于山,洛水所出。又城东有东河,西有西河,流合焉,下流为马莲河。又西有黑水河,源出县北之太白山,下流至长武县合于泾河。东北有槐安、北有定边二巡检司。又西南有驿马关、又有灵州、又有大盐池三巡检司,废。合水府东南。东有建水,西有北岔河,流合焉,谓之合水,西南入马莲河。又东北有华池水,有平戎川流合焉,东入鄜州之洛河。有华池巡检司。环府西北。元环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初,降为县,来属。西有环河,出县北青冈峡,下流为府城之西河。又南有黑水河,又有咸河,西南有甘河,俱注于环河。又西有葫芦泉。西北有清平关。西北有安边守御千户所,弘治中置。真宁府东南。元属宁州。万历二十九年改属府。西有马莲河。南有大陵、小陵诸水,即九陵川之上源也。东有雕山岭巡检司。
  宁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中来属。东有横岭,又有九龙川,亦曰宁江,亦曰九陵川,西南流,会上流群川,而南注于泾河。东北有襄乐巡检司。北距府百五十里。
平凉府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三年五月直隶行省。领州三,县七。东南距布政司六百五十里。
  平凉倚。洪武二十四年建安王府。永乐十五年除。二十二年,韩王府自辽东开原迁此。西南有可蓝山。西有崆峒山。又有笄头山,泾水出焉,下流至高陵县入渭。又西有横河,东有湫峪河,俱流入泾河。又西有群牧监。洪武三十年置陕西行太仆寺。永乐四年置陕西苑马寺,领长乐等六监,开成等二十四苑,俱在本府及庆阳、巩昌境内。正统三年又倂甘肃苑马寺入焉。又东有通梢关。崇信府东南。北有汭水。西南有赤城川,南有白石川流合焉。下流合于泾水。华亭府南。西有小陇山。西北有瓦亭山,有瓦亭关巡检司,所谓东瓦亭也。东北有泾河。东南有汭水。又东南有三乡镇,北有马铺岭二巡检司。镇原府东北。元镇原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初,降为县,来属。西北有葫芦河,分二流,一北注于黄河,其支流东南注于泾河。南有高平川,流入葫芦河。西有安平寨巡检司。西北有萧关。西南有木峡关。又西有石峡关。南有驿藏、木靖二关。隆德府西南。元属靖宁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东有好水,西流与苦水合。西北有武延川,流入好水。东南有捺龙川,流入苦水。
  泾州元直隶陕西行省。洪武三年以州治泾川县省入,来属。旧治在泾水北。今治本皇甫店,洪武三年徙于此。北有泾河,有汭水。东有金家凹巡检司。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一:灵台州东南。西北有白石原。东北有三香水,一名三交川,下流至邠州合泾水。又西南有细川水,东北流合于三交川。
  静宁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中来属。南有陇山。北有横山,即陇山支阜。南有水洛川,一名石门水,下流至秦州入略阳川。又西有苦水河,即高平川之上源。东距府二百三十里。领县一:庄浪州东南。元庄浪州,直隶陕西行省。洪武三年属凤翔府。八年三月降为县,来属。西有苦水川。
  固原州,本固原守御千户所,景泰三年以故原州城置。成化四年升为卫。弘治十五年置州,属府。西南有六盘山,上有六盘关,东北有清水河出焉,下流合镇原县之葫芦河。又北有黑水,北流入于大河。又东西有二朝那湫,其下流注于高平川。南有开成州,元直隶陕西行省,治开成县。洪武二年省州,以县属平凉府。成化三年废县。又东南有广安州,元属开成州,洪武二年省。又西有甘州群牧所,永乐中置。又西北有西安守御千户所,成化五年以旧西安州置。北有镇戎守御千户所,成化十二年以葫芦峡城置。东北有平虏守御千户所,弘治十四年以旧豫望城置。又北有下马关,嘉靖五年置。东南距府百七十里。
巩昌府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四月直隶行省。领州三,县十四。东距布政司千六十里。
  陇西倚。西有首阳山,上有关。北滨渭水,东有赤亭水,西流入焉。安定府北。元定西州,属巩昌总帅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名安定州。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北有车道岘。西有西河,东有东河,流合焉。北有巉口巡检司。会宁府东北。元会州,属巩昌总帅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为会宁州。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东有响水,北流入大河。东有青家巡检司。通渭府东北。北滨渭,西有华川,东流入焉。漳府南。西南有故城。今治,正统中所徙。西北有西倾山。南有漳水,北流入渭。东南有盐井。宁远府东。南有太阳山,旧产铁。北有桃花峡,两山夹峙,渭水经其中。西有广吴水,又有山丹水,俱源出岷州,并流北注渭。伏羌府东。西南有朱圉山,俗名白崖山。北有渭水,西南有永宁河,西有洛门川,俱东北注于渭。西和府东南。元西和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旧治在西南白石镇,洪武中,移于今治。北有祁山。南有黑谷山,上有关。西北有西汉水,亦曰盐官水。西南有浊水,即白水江也。东北有盐井。成府东南。元成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西北有仇池山。东南有西汉水。西南有浊水,又西有建安水,又有洛谷川,俱流入西汉水。又东有泥阳水,下流至徽州界入嘉陵江。又北有黄渚关巡检司。
  秦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属府,省州治成纪县入州。西南有嶓冢山,西汉水出焉,下流至宁羌州合嘉陵江。东北有渭水,有秦水东流入渭。又西有西谷水,下流入西汉水。又南有籍水,西南有段谷水流入焉。又东有长离水,即瓦亭川下流也,俱流入于渭。南有高桥巡检司。又有石榴关。又有现子关。西距府三百里。领县三。秦安州北。东有大陇山。又东北有瓦亭山,所谓西瓦亭也。城南有渭水。又西有陇水,瓦亭川自东北流合焉。又东有松多川,下流入于秦水。又东有陇城关巡检司。清水州东。东有陇山,有盘岭巡检司。西南又有小陇山。西有渭水。东有秦水,南有清水流入焉。礼州西南。元礼店文州军民元帅府,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一月置礼店千户所。十一年属岷州卫。十五年改属秦州卫。成化九年十二月置礼县于所城,属州。故城在东。洪武四年移于今治。东南有西汉水。西南有岷峨山,岷江出焉,东南流入阶州界合于西汉水。又西有漩水镇、南有板桥山二巡检司。
  阶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四年降为县,属府。十年六月复为州。旧城在东南坻龙冈上。今城,洪武五年所置。北有白水江。东北有犀牛江,即西汉水也。又西北有羌水,下流合白水江。又东有七防关巡检司。西北距府八百里。领县一:文州东南。元文州。至元九年十月置,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降为县,属府。十年六月改属州。二十三年三月省。成化九年十二月复置,仍属州。东南有青唐岭,路入四川龙安府。东有白水,西有黑水,流合焉。又北有羌水,一名太白水。东有文县守御千户所,本文州番汉千户所,洪武四年四月置。二十三年改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成化九年更今名。又东有玉垒关。西北有临江关。
  徽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十年六月降为县,属府,后复升为州。东南有铁山。南有嘉陵江,又有河池水流入焉。又南有虞关巡检司。西南有小河关。西北距府四百八十里。领县一:两当州东。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徽县,后复置,属州。南有嘉陵江。
临洮府元临洮府,属巩昌总帅府。泰定元年九月改为临洮路。洪武二年九月仍为府。领州二,县三。南距布政司千二百六十里。
  狄道倚。西南有常家山,与西倾山相接。北有马寒山,浩尾河出于其北,阿干河出于其南,俱东流入大河。又西南有洮河,自洮州卫流入。又东有东峪河,南有邦金川,皆流会洮河。北有摩云岭巡检司。又北有打壁峪关,有结河关。南有南关,有下衬关,有八角关、十八盘关。西有三坌关,有分水岭关。渭源府东,少南。西有南谷山,渭水所出。又有鸟鼠山,渭水所经,东至华阴县入大河。又西有分水岭,东流者入渭,西流者入洮,上有分水岭关巡检司。又西南有五竹山,清源河出焉,迳县东南入渭。
  兰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九月降为县,来属。成化十三年九月复为州。建文元年,肃王府自甘州卫迁此。南有皋兰山。北滨大河,所谓金城河也,湟水自西,洮水、阿干河俱自南,先后流入焉。又西南有漓水,合于洮水。北有金城关,下有镇远浮桥,有河桥巡检司。西北有京玉关,南有阿干镇关。西南有凤林关。南距府二百十里。领县一:金州东,少南。元金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九月降为县,属府。成化十三年改属州。旧城在南,洪武中,移于今治。北有大河,东北流乱山中,入靖虏卫界。又南有浩尾河,一名闪门河,入于大河。东北有一条城,万历二十五年置。
  河州元河州路,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河州卫,属西安都卫。六年正月置河州府,属陕西行中书省。七年七月置西安行都卫于此,领河州、朵甘、乌斯藏三卫。八年十月改行都卫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九年十二月,行都指挥使司废,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十年分卫为左右。十二年七月,府废,改左卫于洮州,升右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成化九年十二月置州,属府,改军民指挥使司为卫。西南有雪山,与洮州界。西北有小积石山,上有关。大河自塞外大积石山东北流,迳此,又迳榆林卫北,折而南,与山西中流分界,至潼关卫北,折而东,入河南界,回环陕西境四千余里。南有大夏河,即漓水也,亦曰白石川。又西北有积石州,元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改置积石州千户所。西南有贵德州,元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八年正月改置归德守御千户所。又南有宁河县,东北有安乡县,元俱属河州路,洪武三年废,六年复置。十二年复废。又东南有定羌巡检司。东北距府百八十里。
灵州元属宁夏府路。洪武三年罢。弘治十三年九月复置,直隶布政司。大河在城北,洛浦河自南流入焉。南有小盐池。距布政司九百九十三里。
兴安州元金州,属兴元路。万历十一年八月更名。二十三年直隶布政司。旧治汉水北,后迁水南。万历十一年又迁故城南三里许。北有汉水。又西有衡河,亦曰恒河,下流入汉江。东北有乾祐关巡检司,废。领县六。西北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平利州南少东。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属四川大宁州。五年二月来属。十年六月复省,后复置。东有女娲山,灌溪水出焉,西北与黄洋河合,入于汉。南有镇坪巡检司。石泉州西。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属四川大宁州。五年二月来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还属州。南有十八盘山,有汉江。西有饶风河,东有池河,俱入汉。又西有饶风岭巡检司,本治县东池河口,后迁下饶风铺,更名。洵阳州东。元末省。洪武三年复置。五年二月来属。东北有水银山,产水银、朱砂。南有汉江,东有旬水流入焉。又有乾祐河,自西北流入旬水。东有闾关、西北有三岔二巡检司。汉阴州西,少北。元末省。洪武三年复置。十年六月省入石泉县,后复置,属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还属州。南有汉水。东北有直水,又有恒河,俱流入汉水。又西有方山关。白河州东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洵阳县白河堡置,属湖广郧阳府。十三年九月来属。北有汉江,东入湖广郧西县界。南有白石河,分二流,俱北注于汉。紫阳州西南。正德七年十一月以金州紫阳堡置。初治紫阳滩之左,嘉靖三十五年迁于滩右。西有汉江。
洮州卫元洮州,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洮州军民千户所,属河州卫。十二年二月升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都司。西南有西倾山,桓水出焉,下流为白水江,又漒川亦出焉,一名洮水。又北有石岭山,上有石岭关。东有黑松岭,上有松岭关。又东有黑石关、三岔关、高楼关。北有羊撒关。西南有新桥关、洮州关。东南有旧桥关。南距布政司千六百七十里。
岷州卫元岷州,以旧祐川县地置,属吐番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岷州千户所,属河州卫。十一年七月升为卫,属陕西都司。十五年四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二十四年又置州,改军民指挥使司为卫。四十年闰五月,州废,仍置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建岷王府。二十六年迁云南。北有岷山,洮河经其下。南有白水,一名临江。又东有石关。东北有铁州,元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铁城千户所,属河州卫,后废。领所一。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西固城守御军民千户所卫南。本西固城千户所,洪武七年三月置,属巩昌府。十五年四月改置,来属。南有白水。北有化石关。西北有平定关。
榆林卫。成化六年三月以榆林川置。其城,正统二年所筑也。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经卫南,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自宁夏卫东北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东胜卫,又东入山西平虏卫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洪武中,为内地。天顺后,元裔阿罗出、毛里孩、孛罗出相继居之。西南有盐池,旧属宁夏卫,嘉靖九年来属。又卫东有长盐池、红盐池。西有西红盐池、锅底池。又东有长乐堡,分辖双山等十二营堡,为中路。又有神木堡,分辖镇羌等九营堡,为东路。西有安边营,分辖永济等十二营堡,为西路。俱成化后置。又北有边墙,成化九年筑,长一千七百七十余里,东起清水营,接山西偏头关界,西抵定边营,接宁夏花马池界。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宁夏卫元宁夏府路,属甘肃行省。洪武三年为府。五年,府废。二十六年七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罢。永乐元年正月复置。洪武二十六年,庆王府自庆阳府迁此。西有贺兰山。又西南有峡口山,黄河流其中,一名青铜硖。黄河出硖东流,亦曰三岔河。又东有黑水河,南有清水河,即葫芦河下流也,俱注于黄河。有宁夏群牧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置。领千户所四。东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灵州守御千户所卫东南。洪武十六年十月置,治在河口。宣德三年二月徙于城东。弘治十三年九月复置灵州于所城。兴武守御千户所卫东南。正德元年以兴武营置。韦州守御千户所卫东南。弘治十年以故韦州置。西有大蠡山。南有小蠡山。东有东湖。平虏千户所卫北,少东。嘉靖三十年以平虏城置。东北有老虎山,滨大河。北有镇远关。
宁夏前卫。在宁夏城内,洪武十七年置。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亦俱在宁夏城内,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置,后废。三十五年十二月复置。
宁夏后卫,本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成化十五年置。正德元年改卫。其城,正统九年所筑也。东北有方山。西有花马池。西北有大盐池。又西有小盐池。东有长城关,正德初置。东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宁夏中卫元应理州,属宁夏府路。洪武三年州废。永乐元年正月置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又西南有温围水,流入大河。又有裴家川。又东南有鸣沙州,元属宁夏府路。洪武初废。南距布政司千一百十里。
靖虏卫。正统二年以故会州地置,属陕西都司。南有乌兰山,上有乌兰关。北有大河。西南有祖厉河,东北有亥刺河,皆注于大河。西南有会宁关。南距布政司千二百二十里。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元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十一月置甘肃卫。二十五年罢。二十六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自庄浪徙置于此。领卫十二,守御千户所四。距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里。
甘州左卫倚。元甘州路。洪武初废。二十三年十二月置甘州左卫。二十七年十一月罢。二十八年六月复置。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肃王府。建文元年迁于兰县。西南有祁连山。西北有合黎山。东北有人祖山,山口有关,曰山南,嘉靖二十七年置。又东北有居延海。西有弱水,出西南山谷中,下流入焉。又有张掖河,流合弱水,其支流曰黑水河,仍合于张掖河。又东南有卢水,亦曰沮渠川。
甘州右卫,甘州中卫,俱洪武二十五年三月置。甘州前卫,甘州后卫,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四卫俱与甘州左卫同城。
肃州卫元肃州路,属甘肃行省。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置卫。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关也。弘治七年正月扁关曰镇西。西南有小昆仑山,亦曰雪山,与甘州山相接。北有讨来河,东会于张掖河。西南有白水,又西北有黑水,东南有红水,俱流入白水,下流入西宁卫之西海。又东北有威虏卫,洪武中置,永乐三年三月省。东距行都司五百十里。
山丹卫元山丹州,直隶甘肃行省。洪武初废。二十三年九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东南有焉支山。西有删丹河,即弱水也。北有红盐池。西距行都司百八十里。
永昌卫元永昌路,属甘肃行省,至正三年七月改永昌等处宣慰司。洪武初废。十五年三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北有金山,丽水出焉。西南有白岭山,亦曰雪山。西有水磨川,上有水磨关。又东南有蹇占河。西北距行都司三百十里。
凉州卫元西凉州,属永昌路。洪武九年十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南有天梯山,三岔河出焉。东南有洪池岭。又东北有白亭海,有潴野泽。又西有土弥干川,即五涧水也,亦出天梯山,下流合于三岔河。又东有杂木口关。又有凉州土卫,洪武七年十月置。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
镇番卫。本临河卫,洪武中,以小河滩城置。三十年正月更名。建文中罢。永乐元年六月复置。西有黑河,即张掖河下流也。又东有三岔河。南有小河。西有盐池。西南有黑山关。西距行都司五百五十里。
庄浪卫。洪武五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十二年正月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卫城。二十六年,行都司徙于甘州。建文中,改卫为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复改所为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东有大松山。其北有小松山。西有分水岭,南出者为庄浪河,北出者为古浪河。又南有大通河,与庄浪河合,北流经卫西,入于沙漠。北距行都司九百四十里。
西宁卫元西宁州,直隶甘肃行省。洪武初废。六年正月置卫。宣德七年十一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都司,后来属。西南有小积石山,与河州接界。东南有峡口山,亦曰湟峡。南有大河,自西域流入,回环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布政司,及南直隶之地,几至万里,至淮安府清河县,南合长淮,又东至安东县南入于海。又北有湟水,即苏木连河也,东入大河。又西南有赐支河,又城北有西宁河,皆流入大河。又西北有浩亹水,西南有宗哥川,俱流合于湟水。又西有西海,亦名卑禾羌海,俗呼青海。西北有赤海。又有乌海盐池。东南有绥远关。西北距行都司千三百五十里。
碾伯守御千户所,本碾北地。洪武十一年三月置庄浪分卫。七月改置碾北卫,后废,而徙西宁卫右千户所于此。成化中更名。南有碾伯河。西北距行都司千二百三十里。
沙州卫元沙州路,属甘肃行省。洪武初废。永乐元年置卫。正统间废。南有鸣沙山。东南有三危山。又东有龙勒山,又有渥洼水。西有瓜州,元属沙州路,洪武初废。东距行都司千三百六十里。
镇夷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年以甘州卫地置。建文二年罢。永乐元年复置所,旧在西北,天顺八年移于今治。南有黑河,即张掖河也。西南有盐池。北有兔儿关。东南距行都司三百里。
古浪守御千户所,正统三年六月以庄浪卫地置。古浪河在东。又南有古浪关。东有石峡关。东南距行都司六百四十里。
高台守御千户所,景泰七年以甘州卫之高台站置。弱水在北。又西有合黎山。西南有白城山。东南距行都司一百六十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四十三‧志第十九  地理四 四川 江西
四川
禹贡梁、荆二州之域。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成都路。又置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中书省。洪武四年六月平明昇。七月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九月置成都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四川都指挥使司。领招讨司一,宣慰司二,安抚司五,长官司二十二及诸卫所。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直隶州六,宣抚司一,安抚司一,属州十五,县百十一,长官司十六。为里千一百五十有奇。北至广元,与陕西界。东至巫山,与湖广界。南至乌撒、东川,与贵州、云南界。西至威茂,与西番界。距南京七千二百六十里,京师一万七百一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九,口一百四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八。弘治四年,户二十五万三千八百三,口二百五十九万八千四百六十。万历六年,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
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为府。领州六,县二十五:。
  成都倚。洪武十一年建蜀王府。华阳倚。北有武檐山。又有外江,自灌县分流经城北,绕城而南,一名清远江。又有内江,亦自灌县分流经城南,绕城而东,亦名石犀渠。合流南注于大江。此府城之内、外江也。东有宁州卫,洪武十一年四月置。东南有马军寨巡检司。双流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华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南有牧马川,即府城内、外江下流也。郫府西。有内江,一名郫江,即府城内江之上流也。温江府西少南。西南有皂江,亦曰内江。新繁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成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沱江。又西有湔口。新都府北。东有雒水,自什邡县流经此,下流至泸州入大江,亦曰中水。北有湔水,即大江别流,自灌县东北出,流经此,至汉州入雒水。东北有绵水,自汉州流至此入雒江。三水同流,亦曰郫江也。彭府北。元彭州。洪武十年五月降为县。北有九陇山,有葛璝山,又有大隋山、中隋山。南有沱江,又北有濛水流合焉。又东有濛阳县,元属彭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又北有白石沟巡检司。崇宁府西北。元属彭州。洪武四年属府。十年五月省入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沱江。灌府西,少北。元灌州。洪武中,降为县。西北有灌口山。又有玉垒山,下有玉垒关,一名七盘关。又西南有青城山。又西有湔江,亦曰都江,亦曰湔江,古离堆也。岷江经此,正流引而南,支流分三道,绕成都境。有石渠水口。又有白沙水,下流入都江。又南有沱江,即郫江上源也。又西有蚕崖关巡检司。西南有獠泽关。金堂府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三学山。南有云顶山。有金堂峡,雒水经此,曰金堂河。东南又有怀口巡检司。仁寿府南,少东。东有丽甘山,下有盐井。东有三嵎山,又有蟠溪,下流入资江。又南有陵井,产盐,亦曰仙井。井研府南,少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十年五月省入仁寿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铁山,旧产铁。南有盐井。资府东。明玉珍置资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珠江,即雒江也,东流为资江。东有银山镇巡检司。内江府东南。洪武中置。西有中江,即雒之异名。南有椑木镇巡检司。安府北,少东。元安州,治在西北。洪武中,降为县,移于今治。南有浮山,黑水出焉,南流入罗江县界。北有曲山关。东有小东坝关。又东南有睢水关,关西有绵堰堡,绵水发源处也。
  简州,洪武六年降为县。正德八年又升为州。旧治在绛河北。正德八年徙治河南。东北有石鼓山。西有分栋山。东有雁水,即雒水也,绛水自北来合焉,一名赤水,亦曰牛鞞水。又城内有牛皮井,产盐。西有龙泉镇巡检司。西南有阳安关。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一:资阳州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府。十年五月省入简县。成化元年七月复置,仍属府。正德中,改属州。西有资溪,流入雁水。东有资阳镇巡检司,后移治濛溪河。
  崇庆州元治晋原县。洪武中省县入州。西有鹤鸣山。西北有𬩽江,东流入新津界。又北有味江,东北有白马江,皆岷江南出之别名也。西北有永康县。东南有江源县,明玉珍复置,洪武初省。西有清溪口巡检司。东北距府百十里。领县一。新津州东。南有天社山。南枕大江,一名皂江。东有北江,亦曰新穿水,自府城南流经此合大江。
  汉州明玉珍复置雒县,为州治。洪武四年省县入州。东有雒水,有绵水。又西南有湔水,流入雒。又北有雁水,亦流入雒,故雒水亦兼雁水之名。又东北有石亭水,流合绵水。东南有三水关巡检司。西南距府百十里。领县三:什邡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绵竹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章山,雒水出此,亦名雒通山。南有高镜关,雒水经其南。又西有大逢山。绵竹州西北。西北有紫岩山,绵水出焉。又有紫溪河,一名射水河。又北有睢水关。德阳州东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汉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鹿头山,上有鹿头关。东有绵水。西南有石亭水。南有白马关巡检司。
  绵州元属潼川府。洪武三年来属。十年五月降为县。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州。东有富乐山。西有涪水,源出松潘卫,泫经此,亦曰绵江,下流至合州,合于嘉陵江。又西北有安昌水,一名龙安水,东南流合涪水。又东有潺水,亦合于涪水。东有魏城巡检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领县二。罗江州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入绵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罗江,涪水与安昌水会流处也。又西有黑水,自安县流入界。又西南有白马关巡检司,关与德阳县鹿头关相对。彰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绵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太华山。西有涪江,北有廉水,西有让水,俱流入焉。
  茂州元治汶山县,属陕西行省吐番宣慰司。洪武中省县入州。十六年复置县,后复省。南有岷山,即陇山之南首也。汶江自松潘卫流入,经山下,又东经州城西,东南流,回环于四川、湖广、江西三布政司及南直隶之地,入于海,几七千余里。南有鸡宗关、东有积水关、北有魏磨关三巡检司。又南有七星关,又有雁门关。东有桃坪关。北有实大关。西北有黄崖关,有汶山长官司,又南有静川长官司,东南有陇木头长官司,西南有岳希蓬长官司,俱洪武七年五月置,属重庆卫。又北有长宁堡,本长宁安抚司,宣德中,平历日诸蛮置,属松潘卫。正统元年二月改属垒溪所。八年六月改属茂州卫。后废为堡。东南距府五百五十里。领县一:汶川州西南。北有七盘山。西有玉轮江,即汶江也,有汶川长官司,洪武七年五月置。西有寒水关巡检司。又南有彻底关。
  威州元以州治保宁县省入。明玉珍复置县。洪武二十年五月复省县入州。旧治在西北凤坪里,宣德三年六月迁于保子冈河西。十年六月又迁于保子冈河东千户所城内。东南有定廉山,盐溪出焉。又西南有雪山,亦曰西山。北有汶江,西北有赤水,北有平谷水,俱流入焉。东有通化县,洪武三年省。西北有保子关、彻底关。西南有镇夷关。东南距府四百五十里。领县一。保州西北。洪武六年分保宁县地置。东有汶江。西北有镇安关。
保宁府元属广元路。洪武四年直隶行省。领州二,县八。西南距布政司七百里。
  阆中倚。成化二十三年建雍王府。弘治三年迁于湖广衡州府。四年八月建寿王府。正德元年迁于湖广德安府。旧治在县东,明玉珍徙于此。东有蟠龙山,其北有钜山关。又有灵山,其麓为梁山关。南有嘉陵江,即西汉水,自陕西宁羌州流入,至巴县合大江,亦曰阆水,又曰巴水,其下流曰渝水。有南津关在城南,临嘉陵江。又有滴水关,在城北玉台山下。又东南有和溪关。苍溪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阆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大获山在东,宋江环其下。东南有云台山。西南有嘉陵江,宋江自西流入焉。北有八字堡巡检司。南部府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阆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山,一名跨鳌山。东南有离堆山。东北有嘉陵江。广元府北,少西。元广元路,治绵谷县。洪武四年改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来属,以绵谷县省入。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绵谷县。二十二年六月降州为县,复省绵谷县入焉。北有潭毒山,上有潭毒关,下临大江。又有朝天岭,上有朝天关。又有七盘岭,上有七盘关,为陕西、四川分界处。又东北有大漫天岭,其北有小漫天岭。西有嘉陵江。北有渡口,在大、小二漫间。东有百丈关,北有望云关,有龙门阁,北达陕西宁羌州。昭化府西北。元属广元路。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广元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府。西南有长宁山,有白卫岭。又西有九曲山。东有嘉陵江,其津口曰桔柏津,渡口关在焉。北有白水,自陕西文县流入,亦曰葭萌水,合于嘉陵江。又北有马鸣阁,又有石柜阁。
  劔州元属广元路。洪武六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来属。九年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大劔山,亦曰梁山,西北接小劔山,飞阁通衢,谓之劔阁,有大、小劔门关在其上。又有汉阳山。东有嘉陵江。西南有涪江。北有大劔溪、小劔溪,又有泥溪。东南距府三百二十里。领县一:梓潼州西南。西有梓潼水,亦日潼江水,下流入于涪江。又北有扬帆水,流合潼江水。又东有小潼水,下流入嘉陵江。
  巴州元属广元路。洪武九年四月以州治化城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来属。正德九年复为州。东北有小巴山,与汉中大巴山接,巴江水出焉,经州东南,分为三,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南有清水江,流合巴江。东有曾口县,元属州,后废。又北有米仓关巡检司。本治小巴山之巅,寻徙大巴山下,后废。东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二。通江州东,少北。元至正四年置,属府。正德九年改属州。旧治在赵口坪,洪武中,徙于今治。东有得汉山。南有巴江。又有宕水,在县西壁山下,亦曰诺水,流入巴江。东北有濛坝、北有羊圈山二巡检司。又东北有桐柏关,相对樗林关。南江州北。正德十一年置。北有两角山。南有难江,源出南郑县米仓山,下流入巴江。西北有大坝巡检司。
顺庆府元顺庆路。洪武中,为府。领州二,县八。西南距布政司六百里。
  南充倚。北有北津渡,县旧治也。洪武中,徙今治。南有清居山。西有大、小方山。东有嘉陵江。西有曲水,又有流溪水,东有清水溪,又有大斗溪,俱流注于嘉陵江。又西有昆井,产盐。府境州县多盐井。北有北津渡巡检司。西充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充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岷山,上有九井、十三峰。西有西溪,即流溪也。
  蓬州元属顺庆路。洪武中,以州治相如县省入。东南有云山。西有嘉陵江。东北有巴江。西南距府百四十里。领县二。营山州东,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大、小蓬山。东有巴江。仪陇州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有伏虞山。北有金城山,一名金粟山。东有巴江。北有鳌水,流入嘉陵江。
  广安州元广安府,属顺庆路。洪武四年降为州,来属。十年五月以州治渠江县省入。东北有篆江,即巴江,合渠江之下流也。江中有三十六滩,亦名洄水。又北有浓水,南流合于环水,至州南合洄水,并注合州之嘉陵江。西北距府二百十里。领县四。岳池州西北。东有岳池水。渠州东北。元渠州,属顺庆路。至元二十六年五月省州治流江县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东北有八濛山。东有宕渠山,有渠江,下流合巴江。又北有卫渠关,正德中置。邻水州东,少南。成化元年七月置。东南有邻山,产铁。有邻水,下流入大江,县以此名。大竹州东,少北。元属渠州。洪武九年来属。西有九盘山。东有东流溪,下流合于渠江。
夔州府元夔州路,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属重庆府。十年五月直隶布政司。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府。领州一,县十二。西距布政司千九百里。
  奉节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赤甲山。东有白帝山,又有白盐山。南滨江。东出为瞿唐峡,峡口曰滟滪堆。又西有南乡峡、虎须滩,东有龙脊滩,皆江流至险处。又东有大瀼水、东瀼水,俱流入江。南有尖山、又有金子山二巡检司。又东有瞿唐关。东南有江关。南有八阵碛,碛旁有盐泉。巫山府东。东有巫山,亦曰巫峡,大江经其中,东入湖广巴东县界。东有大宁河,又有万流溪,皆流入大江。大昌府东。洪武十三年十一月置。西有千顷池。又有当阳镇巡检司。大宁府东北。元大宁州。洪武九年降为县。北有宝源山,有石穴,盐泉出焉。又有马连溪,亦曰昌溪。东北有袁溪巡检司。北有青崖关。云阳府西。元云阳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为县。南滨江。东有汤溪,源自湖广竹山,流经此,至奉节汤口入江。西有檀溪,上承巴渠水,入于汤水。北有盐井。又西北有五溪、北有铁檠二巡检司。万府西,少南。元万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为县。南滨江。西有苎溪。东有彭溪。又西有武宁县,洪武四年省,有武宁巡检司。又西南有铜罗关巡检司。又西北有西柳关。开府西,少北。元开州。洪武六年八月置,九月降为县。南有开江,彭溪之上流,有清江自县东流合焉,亦曰叠江。又南有垫江,一名浊水,亦合流于开江。梁山府西。元梁山州,治梁山县。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州,存县。十年五月改属忠州,后来属。北有高梁山,又有高都山。西南有桂溪,南有蟠龙溪,下流俱入于江。新宁元属达州。洪武三年改属重庆府。十年五月省入梁山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东有雾山,开江出焉。又东有豆山关。建始府东南。元属施州。洪武中来属。西有石乳山,产麸金,上有石乳关,与湖广施州卫界。南有清江,自施州卫流入,又东入湖广巴东县界。
  达州元治通川县。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省通川县入焉。正德九年复升为州。西有石城山。东有渠江,通川江之下流,西南入渠县界,合于巴江,中有南昌滩,有土副巡检司。又西有铁山关。东北有深溪关。东南距府八百里。领县二。东乡州东,少北。成化元年七月置。通川江在城东。太平州东北。正德十年析东乡县地置。东北有万顷池,渠江、通川江出焉,下流为渠江。北有北江,又北入陕西紫阳县界,名任河,入于汉江,东北有明通巡检司。
重庆府元重庆路,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中,为府。领州三,县十七。西北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巴倚。东有涂山。大江经城南,又东经明月峡,至城东,与涪江合。西北有鱼鹿峡,涪江所经。东南有丹溪,东北有交龙溪,俱流入大江。东有大红江巡检司。西有佛图关。西南有二郎关。东有铜锣关。又南有南坪关。江津府西南。北滨大江。东南有僰溪口,僰溪入江处,有清平巡检司。壁山成化十九年三月析巴县地置。大江在南。涪江在北。又北有壁山巡检司。永川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荣昌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西有雒江,即中水。西北有昌宁县,明玉珍置,洪武七年省。大足明玉珍置,属合州。洪武四年改属府。东有米粮关。北有化龙关。安居成化十七年九月析铜梁、遂宁二县地置。东有安居溪,一名琼江,下流入涪江。綦江府南,少东。元綦江长官司,属播州。明玉珍改为县。洪武中来属。南有綦江,即僰溪之上流,一名东溪,有东溪巡检司,后徙县南之赶水镇。又南有三溪渡,有綦市关。南川府东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綦江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江,北流为綦江,中有龙床滩,在县北。又东有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又南有马颈关、雀子岗关。北有冷水关。长寿府东,少北。洪武六年九月置,属涪州,寻改属府。北滨大江。南有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又东有桃花溪。黔江府东。元属绍庆府。洪武五年十二月省入彭水县。十一年九月置黔江守御千户所。十四年九月复置县,来属。南有黔江,源出贵州思州府界,正流自涪江合大江,支流经此,下流为湖广施州卫之清江。又东有石胜关,又有石牙关。西有白岩关。东南有老鹰关,与湖广施州界。
  合州府北。元治石照县。明玉珍省县入焉。东有钓鱼山,嘉陵江经其北,涪江经其南。又东北有嘉渠口,嘉陵江与渠江合流处,经城东南,涪江自西流合焉,亦曰三江口,并流而南,入于大江。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铜梁州南。北有涪江。定远州北。有旧城。今城本庙儿坝,嘉靖三十年徙此。东有武胜山。西南有涪江。东有嘉陵江。
  忠州府东。元治临江县。洪武中,以县省入。南滨大江,江中有倒须滩,西北有鸣玉溪流入江。西有临江巡检司。西距府八百里。领县二。酆都州西南。元曰丰都。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涪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曰酆都。南滨大江,有葫芦溪自西南流入焉。东南有南宾县,洪武中省。又有沙子关巡检司。垫江州西,少北。明玉珍置,属州。南有高滩溪,西南入长寿界,为桃花溪。
  涪州大江自长寿县流入,东迳黄草峡,又东迳铁柜山,又东迳州城北,绕城而东,又南有涪陵江流合焉,江口有铜柱滩。又东南有清溪关。西南有白云关。又西有阳关。西距府四百三十里。领县二。武隆州南。元曰武龙。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彭水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曰武隆。西南有涪陵江,亦曰黔江,亦曰巴江。彭水州南。元绍庆府治此,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府废,改属重庆府。洪武十年五月来属。东有伏牛山,山左右有盐井。城西有涪陵江。又东南有水德江,源自贵州思南流入涪陵江。东南有天池关。东北有亭子关。
遵义军民府元播州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洪武五年正月改属四川。十五年二月改属贵州都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遵义军民府。领州一,县四。西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遵义倚。元播州总管。洪武五年正月改为播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县,与府同徙治白田坝,在故司城之西。北有龙岩山。其东为定军山,又有大楼山,上有太平关,亦曰楼山关。又东有乌江,源自贵州水西,即涪陵江上源,中有九接滩,其南有乌江关。又东南有仁江,东有湘江、洪江,皆流合于乌江。又西南有落闽水,东有乐安水,亦俱流入焉。又东南有河度关。西南有老君关。又东有三度关。西有落濛关。西北有崖门关、黑水关。北有海龙囤,有白石口隘。桐梓府东。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夜郎县望草地置。北有僰溪,源出山箐,綦江之上流。
  真安州元珍州思宁长官司。明玉珍改真州。洪武十七年置真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南有芙蓉江,自乌江分流,东北入于黔江。又有三江,东南流合于虎溪,亦注于黔江。西南距府二百里。领县二。绥阳府东北。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绥阳县地置。东有水德江,亦曰涪江,亦曰小乌江,流入彭水县界。仁怀州西。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怀阳县地置。东南有芙蓉江,西南有仁水,其下流俱注于乌江。
叙州府元叙州路,属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至元二十三年正月降为县。洪武六年六月置府。领州一,县九。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宜宾倚。弘治四年八月建申王府,未之国,除。西有朱提山,旧产银。西南有石城山。又西北有朝阳崖,大江经其下,又东经城东南,马湖江来合焉。又西南有石门江,俗呼横江,北入马湖江。又东南有黑水,一名南广溪,北入江。又西北有宣化县,洪武中省,有宣化巡检司。又西南有横江镇巡检司。又南有摸索关。南溪府东。东滨大江,中有石笋滩,在县西。又有铜鼓滩,在县东。又南有青衣水,流入大江。庆符府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宾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石门山,石门江经其下。又西北有马鸣溪,流入马湖江。富顺府东北。元富顺州。洪武中降为县。西南有虎头山。东有金川,亦曰中水,即雒江也。又西有荣溪,东有鳌溪,俱流合焉。又西有盐井。东有赵化镇巡检司。长宁府东南。元长宁军,属马湖路。泰定二年十月改为州。洪武五年降为县。治东西有二溪,并冷水溪,三溪合流入大江,曰三江口。又东出虞公峡,曰淯溪,亦曰武宁溪,其下流入于大江。又治北有淯井,产盐。东有梅洞堡巡检司。兴文府东南。元戎州,属马湖路。洪武四年降为县,来属。万历二年二月改曰兴文。南有南寿山,又有思早江,又东有水车河,俱流入淯溪。西有武宁城,万历二年二月筑,置建武守御千户所于此。所南有九丝城,所东南有李子关。县东北有板桥巡检司,后迁两河口,仍故名。隆昌府东北。本富顺县隆桥马驿。隆庆元年置县,析荣昌、富顺二县及泸州地属之。西南有雒江。
  高州元属叙南宣抚司。洪武五年降为县,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复为州。旧治怀远寨。正德十三年迁治中坝。东有复宁溪,即黑水之上流。南有江口巡检司。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筠连州西。元筠连州,治腾川县,属永宁路,寻废县存州。洪武四年降州为县,属叙州府。六年十二月改属绵州,寻仍属叙州府。十年五月省入高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仍属叙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来属。西有定川溪,下流与淯溪合。东南有三岔巡检司。珙州东。元下罗计长官司,属叙南宣抚司。明玉珍改为珙州。洪武四年降为县。十年五月省入高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来属。西南有珙溪,下流入淯溪。南有盐水坝巡检司,后迁歇马堡,仍故名。
龙安府元龙州,属广元路。明玉珍置龙州宣慰司。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龙州。十四年正月改松潘等处安抚司。二十年正月仍改为龙州。二十二年九月改龙州军民千户所。二十八年十月升龙州军民指挥使司,后复曰龙州。宣德七年改龙州宣抚司,直隶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曰龙安府。领县三。南距布政司四百八十里。
  平武倚。本名宁武,万历十八年四月置,后更名。州旧治在江油县界之雍村。洪武六年徙于青州所。二十二年又徙于盘龙坝箭楼山之麓,即今治也。东南有马盘山,又有石门山。东有涪江,有青川溪,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西北有胡空关,又有黄阳关。东有铁蛇关,西有大鱼关,羊昌关、和平关,俱永乐中置。又东有栈阁,道出陕西文县。又西有永济桥,铁索为之,达松潘卫。又东有青川守御千户所,洪武四年十月以旧青川县置,属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所东有白水江。东北有明月关巡检司。南有杲阳关。北有北雄关,接陕西文县界。又有控夷关,万历中置。江油府东南。元省。明玉珍复置。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梓潼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劔州。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西有大匡山,与彰明县界。东北有窦圌山。北有涪水,水上有涪水关。石泉府西南。元属安州。洪武中,州废,改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北有三面山,龙安水出焉。又东有湔水,东至江阳入江,有马坪口巡检司。北有松岭关。西有石板关。东有奠边关。东北有大方关。西北有上雄关。
马湖府元马湖路,属叙南宣抚司。洪武四年十二月为府。领县一,长官司四。东北距布政司千一百里。
  屏山倚。本泥溪长官司,洪武四年十二月置。万历十七年三月改县。西有雷番山。南有马湖江,其上源自黎州西徼外流入界,至此合金沙江,经府城东入宜宾县界。中有结发滩、铁锁滩、鸡肝石滩,俱在府西。又有马湖,湖在山顶,亦曰龙湖。东有悔泥溪巡检司。又东有龙关。西有凤关。又北有新乡镇,万历十七年三月建城,置戍焉。平夷长官司府西。洪武四年十二月置。旧治在司东。万历中,移于今治。南有马湖江,又南有大汶溪,东有小汶溪,俱流合焉。蛮夷长官司府西,少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南滨马湖江,西有什葛溪,东有大鹿溪,俱流合焉。南有戎宁巡检司。沐川长官司府西少北。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为州,寻复。北有沐川,下流入大江。东有芭蕉溪,下流入马湖江。雷坡长官司府西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二十六年省。
镇雄府元芒部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嘉靖五年四月改府名。万历三十七年五月罢称军民府。北有乐安山,与叙州府界。又西有白水,亦曰八匡河,源出乌撒界,流经此,境内诸川俱流入焉,下流至叙州府入大江。又南有苴斗河,下流入乌撒之七星关河。又北有咸泉二,俱产盐。有益良州、强州,元俱属芒部路,洪武十七年后废。又有阿头、易溪、易娘三蛮部,元属乌撒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芒部府。十七年又改阿头部为阿都府,属四川布政司。后俱废。南有阿赫关,与乌撒界。领长官司五。北距布政司千五百八十里。
  白水江酬长官司正德十六年十一月置。怀德长官司府西。本却佐寨。威信长官司府南。本母响寨。归化长官司府西南。本夷良寨。安静长官司府西北。本落角寨。四司,俱嘉靖五年四月改置。
乌蒙军民府元乌蒙路,后至元元年九月属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西有凉山。北有界堆山,与叙州府界。西南有金沙江,下流合于马湖江。南有索桥,金沙江渡处。北有罗左关。有归化州,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属府,寻废。东北距布政司千三百里。
乌撒军民府元乌撒路,后至元元年九月属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西有盘江,出府西乱山中,经府南为可渡河,入贵州毕节卫界。有可渡河巡检司。又西有赵班巡检司。又有阿赫关、邬撒二巡检司。东南有七星关。东有老鸦关,又有善欲关,皆与贵州毕节卫界。又南有倘唐驿,路出云南霑益州。东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东川军民府元东川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六月废。二十六年五月复置。西南有马鞍山,府旧治在焉。寻移治万额山之南。又西南有绛云弄山,接云南禄劝州界,下临金沙江。又东南有牛栏江,自云南寻甸府流入,至府北合金沙江。有藤索桥,在东北牛栏江上。东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潼川州元潼川府,直隶四川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郪县省入,直隶布政司。北有涪江,南有中江流合焉。又西南有郪江,有盐井。西南距布政司三百里。领县七:
  射洪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盐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有涪江。又东南有射江,亦曰弥江,亦曰梓潼水,自盐亭县流入,经县东南之独坐山,合于涪江。又东南有沈水,亦入涪江。有盐井。中江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南有可蒙山、铜官山,南有赖应山、私熔山,俱产铜。东南有中江,南有郪江,有盐井。盐亭州东,少北。北有紫金山。南有梓潼水。东有盐亭水,自劔州南境流入,亦谓之弥江。城东有盐井。遂宁州东南。元遂宁州。明玉珍省州治小溪县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州为县。东有铜盘山,又有涪江,北有郪江流入焉,谓之郪口。西有倒流溪,有盐井。蓬溪州东南。元属遂宁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遂宁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徙治故城之西南。西有明月山,下为明月池。又有伏龙山,下有火井。北有蓬溪,下流合于涪江,有盐井。安岳州南。洪武四年于县置普州。九年,州废。西有岳阳溪,下流合于涪江,有盐井。乐至州南,少西。成化元年七月置,属州。正德九年改属简州。嘉靖元年四月还属。有盐井。
眉州元属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仍属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州,直隶布政司。东有蟆颐山,西面临江,下为蟆颐津。南有峨嵋山。东有玻瓈江,即大江也。南有思濛江,西南有金流江,一名难江,下流俱入大江。东南有鱼耶镇巡检司。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领县三:
  彭山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眉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有彭亡山,亦曰平无山,俗呼为平模山。北有天社山。南有打鼻山。东北滨大江,内江自双流县流入焉,即牧马川也,合流而南,亦曰武阳江,江中有鼓楼滩。又有赤水,亦自东北流入大江。丹棱州西。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眉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东南有青衣水,源出卢山县,流经此,下流至嘉定州入大江。青神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复还属。西有熊耳山,青衣水经其下。又东有大江。东南有松柏滩。东有犁头湾巡检司。
卭州元属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仍属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复为州,直隶布政司。西有古城山,产铁。又东南有铜官山,产铜。西有相台山,下有火井,又有盐井。南有卭水,自雅州流入,至新津县入大江。南有夹门关巡检司。西有火井坝巡检司。后移于州南二十五里。东北距布政司三百里。领县二。
  大邑州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还属。西北有鹤鸣山,与崇庆州界。东有牙江,下流入卭水。蒲江州东南。元省入州。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属嘉定府。成化十九年二月还属。南有蒲水,源出名山县,流经此,东入卭州界。西有双路巡检司。
嘉定州元嘉定府路。洪武四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龙游县省入,直隶布政司。东有三龟山。又有九顶山。大江在城东,亦曰通江。又西有阳江,即大渡河,自峨嵋县流入,经城东乌尤山下,合于大江。又西南有青衣水,至城西双湖,与阳江合。东南有金石井巡检司,后废。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领县六。
  峩眉州西。西南有峩嵋山,有大峩、中峩、小峩,罗目江出焉。阳江在县南,自黎州所夷界流入,与罗目江合。又西南有中镇巡检司,后徙治大围山。又有土地关,接蛮界。夹江州西北。西有青衣水,又有洪雅川,合焉。洪雅州西北。元省入夹江。成化十八年五月复置。西北有青衣水。西有洪雅川。又有竹箐山巡检司。犍为州东南。旧治玉津镇。今治惩非镇,洪武中徙此。东有大江。东北有四望溪流入焉。有四望溪口巡检司。又北有石马关巡检司。荣州东。本荣州。洪武六年十二月置。九年四月降为县。东有荣川水,有瓮溪关、飞水关,俱洪武间置。又有大坪隘口,成化十二年八月置。威远州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荣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
泸州元属重庆路。洪武六年直隶四川行省。九年直隶布政司。旧治在州东茜草坝。洪武中徙此。城西有宝山。西南有方山。大江在东,一名泸江,又名汶江,资水自州北来合焉,亦曰中江。又有泸州卫,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于州城,成化四年四月徙于州西南之渡船铺。南有石棚镇、北有李市镇二巡检司。又有江门、水流崖、洞扫等关堡,俱成化四年四月置。又南有龙透关,崇祯间修筑。西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领县三。
  纳溪州西南。北滨大江,城西有纳溪水,自蕃部西南流合焉。有纳溪口巡检司。南有倒马关、石虎关,俱通云南、交阯路。江安州西,少南。北滨大江,有绵水西南流入之,谓之绵水口。又南有淯溪,又有泾滩,俱流合于绵水。有板桥巡检司。合江州东少北。旧治在神臂山南。洪武初徙安乐山之麓,即今治也。又南有榕山,俗名容子山。北滨大江,西有之溪、北溪入焉,因谓之合江。又南有安乐溪,西北流入江安县。
雅州元属陕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以州治严道县省入,直隶布政司。东有蔡山,一名周公山,其下有经水,一名周公水。又东南有荣水,一名长𣸣河,又有小溪,一名百丈河,至州界,俱合流于青衣江。北有金鸡关。东北有金沙关。东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领县三。
  名山州东北。洪武十年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百丈山,旁有百丈县,元属州,洪武中省。西有蒙山。南有青衣江。荣经州西南。明玉珍省入严道县。洪武中复置。东北有铜山。东有卭崃山,与黎州所界,上有九折坂。西有大关山,卭崃关在焉。北有长𣸣河,南有周公水,并流入州界。西北有紫眼关,地接西番。又有碉门砦,亦曰和川镇,元置碉门安抚司。洪武五年设碉门百户所于此,其地兴天全界。芦山州西北。元曰泸山,后省。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改为芦山。东有卢山,青衣水出焉。南有三江渡,其水经多功峡,下流入平羌江。西北有临关,旧曰灵关,正统初更名。有临关巡检司。又南有飞仙关。
永宁宣抚司元永宁路。洪武七年为永宁长官司。八年正月升宣抚司。天启三年废,地属叙州府。故城在西。洪武十五年迁于今治。东南有狮子山。西北有青山。南有永宁河,东北流经泸州境,入于大江。又东南有赤水河。东有鱼浮关,洪武四年置。领长官司二。距布政司千八百里。
  九姓长官司司城西南。元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千户。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天启六年改属泸州。南有通江溪,东北会于纳溪之江门峡。西南有金鹅池。太平长官司元大坝军民府,洪武中废。成化四年四月改置。
天全六番招讨司元六番招讨司。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直隶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二月改隶都司。东有多功山。南有和水,一名始阳河,亦名多功河,流入雅州青衣江。又西番境内有可跋海,其下流合云南样备水,流入交阯。又禁门关、紫石关亦俱在司西。又东有善所、张所、泥山、天全、思经、乐蔼、始阳、乐屋、在城、灵关凡十百户所。东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松潘卫元松州,属云南行省。洪武初因之。十二年四月兼置松州卫。十三年八月罢卫。未几,复置卫。二十年正月罢州,改卫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罢军民司,止为卫。东有雪栏山,上有关。南有红花山。西北有甘松岭。又北有大、小分水岭。西有岷江,自陕西洮州卫流经此,亦曰潘州河。又东有涪江,出小分水岭,东南流,入小河所界。北有潘州卫,洪武中,以故潘州置。二十年省入。又西有镇夷关,永乐四年七月置。又西北有流沙关。又东有望山、雪栏、风洞、黑松林、三舍、小关子关。南有西宁、归化、安化、新塘、北定、浦江六关。又有平夷关,万历十四年置。又南为镇平关。又西北有漳腊堡,洪武十一年置。领千户所一,长官司十六,安抚司五。东南距布政司七百六十里。
  小河守御千户所宣德四年正月置。北有师家山,一名文山,山麓有文山关。南有小河,即涪水也,东流入龙安府界,有铁索桥跨其上。占藏先结簇长官司,蜡匝簇长官司,白马路簇长官司,山洞簇长官司,阿昔洞簇长官司,北定簇长官司,麦匝簇长官司,者多簇长官司,牟力结簇长官司,班班簇长官司,祈命簇长官司,勒都簇长官司,包藏先结簇长官司,以上十三司,俱洪武十四年正月置。阿用簇长官司宣德十年五月置。潘斡寨长官司正统五年七月置。别思寨长官司宣德十年五月置。八郎安抚司永乐十五年二月置。麻儿匝安抚司宣德二年三月,以阿乐地置。阿角寨安抚司,芒儿者安抚司二司俱正统五年七月置。思曩日安抚司正统十一年七月置。
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本叠溪右千户所,洪武十一年以古翼州置,属茂州卫。二十五年改置。直隶都司。南有排栅山。西有汶江,南有黑水流合焉,谓之翼水。又南有南桥、中桥、彻底三关,北有永镇桥关、镇平关,西有叠溪桥关,东有小关,俱洪武十一年置。领长官司二。东南距布政司五百八十里。叠溪长官司所城北。郁即长官司所城西。俱永乐元年正月置。
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本黎州长官司,洪武九年七月置。十一年六月升安抚司,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四年降为千户所,直隶都司。东北有圣锺山,下有黎州,元属陕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洪武五年省州治汉源县入州。永乐后废。西北有飞越山,两面皆接生羌界。西南有大田山,东麓为大田坝,万历二十四年立黎州土千户所于此。又东有冲天山。南有避瘴山。西北又有笋筤山。南有大渡河,即古若水。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大渡河守御千户所,后徙司城西北隅。又西南有汉水,源出飞越山之仙人洞,亦曰流沙河,下流至试劔山,入大渡河。河南即清溪关,与建昌行都司界。西有黑崖关,洪武十六年置。又有椒子关,路通长河西等处。东北距布政司六百九十里。
平茶洞长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属酉阳宣抚司。十七年直隶布政司。西有百岁山。哨溪出于其东,满溪出于其西,合流入买赛河。北距布政司千六百七十里。
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洪武八年改置,属湖广思南宣慰司。十七年五月直隶四川布政司。
安宁宣抚司,成化十三年二月置,领长官司二:怀远长官司,宣化长官司俱成化十三年二月,与宣抚司同置。
酉阳宣慰司元酉阳州,属怀德府。明玉珍改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洪武五年四月仍置酉阳州,兼置酉阳宣慰司,州寻废。八年正月改宣慰司为宣抚司,属四川都司。永乐十六年改属重庆卫。天启元年升为宣慰司。东南有酉水,流合平茶水,至湖广辰州府合流于江,有宁俊江巡检司。西北距重庆府四百九十里。领长官司三:石耶洞长官司司东南。元石耶军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为长官司。邑梅洞长官司司南。元佛乡洞长官司。明玉珍改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置。北有凯歌河,一名买赛河,自贵州平头著可司流入,东入酉阳司界。麻兔洞长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
石砫宣慰司元石砫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八年正月为宣抚司,属重庆卫。嘉靖四十二年改属夔州卫。天启元年升为宣慰司。东有石砫山。又有三江溪,即葫芦溪之上流也。西南距夔州府七百五十里。
四川行都指挥使司元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罢宣慰司。二十七年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治建昌卫。领卫五、所八、长官司四。东北距布政司千四百八十里。
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元建昌路,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兼置卫,属云南都司。十月,卫府俱改属四川。二十五年六月,府废,升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领守御千户所四、长官司三。南有泸水,流入金沙江。又北有长河,南有怀远河,西南有宁远河,下流俱合于泸水。又东有建安州、永宁州,又东有里州,东南有阔州,西南有泸州、隆州,元俱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属建昌府。东有北社县,元属永宁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寻改为碧舍县。又西有德州,元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二十七年后,府州县俱废。又有建昌前卫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与建昌军民卫同城,九月属四川行都司,万历三年省。又东有建昌土卫,洪武十五年置,万历后废。北有泸沽巡检司,即故泸沽县也。又南有麻刺巡检司。又西南有打冲河、东南有白水、东有龙溪三巡检司,后废。又东北有老君关,有太平关。东南有甸沙关。又有金川堡。守御礼州后千户所。守御礼州中中千户所卫北。元礼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兼置二守御所,属卫。二十七年后,州废。北有泸沽县,元属礼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亦二十七年后废。守御打冲河中前千户所卫西。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打冲河,蛮名黑惠江,一名纳夷江,源出吐蕃,下流入金沙江。东北有水砦关。南有天星砦。守御德昌千户所卫南。洪武十五年置。南有德昌路,元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七年后废。昌州长官司卫南。元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威龙长官司卫东南。元威龙州,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以‘龙’为‘隆’,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普济长官司卫西南。元普济州,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
宁番卫军民指挥使司元苏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二十一年十月兼置苏州卫,属四川都司。二十五年六月,州废,升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六年三月更名,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南有南山,产铜。东有长河,亦名白沙江,南流会于泸水。又有中县,元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属永宁州。十七年改属苏州,后废。又有沙陀关、罗罗关、九盘关。南有乌角关。北有北山关。又西有定番堡,万历十五年置。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领千户所一:守御冕山桥后千户所卫东。正统七年以冕山堡置。东有东河,与泸沽河合,下流入金沙江。北有冕山关。
越巂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五年七月置,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西有阿露山,亦曰大雪山。北有大渡河,与黎州界。又有鱼洞河,南有罗罗河,合流入大渡河。又北有青冈关,有海棠关,有晒经关。南有小相公岭关。西北有刺伯关。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领千户所一、长官司一。镇西后千户所卫北。弘治中置。卭部长官司卫东。元卭部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二十七年四月升军民府,后仍为州,属越巂卫。永乐元年五月改为长官司。东有平夷、归化二堡,万历十五年开部夷地增置。
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元柏兴府,治闰盐县,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属云南布政司。二十四年二月降为州,省闰盐县入焉。二十六年六月,州废,置卫,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南有柏林山。西有斛僰和山,产金。又西有铁石山,出砮石。东北有打冲河,上有索桥。西有双桥河,东有越溪河,俱流入打冲河。又治东有盐井。北有金县,元属柏兴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后废。又东有双桥关。西有古德关。东南距行都司三百里。领千户所一、长官司一:打冲河守御中左千户所卫东北。洪武二十五年置。马刺长官司卫南。永乐初置。
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本会川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五年置,属建昌卫。二十五年六月升军民千户所。十一月升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东南有土田山,产石碌,有葛砧山,产石青,东有密勒山,产银矿。西南有金沙江,自云南武定府流入界。又西有泸水,南入焉,南有泸沽河,亦流入焉。又南有搭甲渡巡检司。东南有泸津关。南有迷郎关,又有松坪关。西有永昌关,有大龙关。北有甸沙关,接建昌卫界。有会川路,元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六年四月,府废。堕其城。二十七年四月复置府,后复废。又西有永昌州,南有武安州,又有黎汉州,元俱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属会川府,十月俱改为县,二十四年二月复俱为州。东南有姜州,元属建昌路,又有会理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改属东川府。北有麻龙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属东川府。又有麻龙县,洪武十七年改属麻龙州。二十七年后,府州县俱废。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领千户所一:守御述易千户所卫西北。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置。
江西
禹贡扬州之域。元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治龙兴路。太祖壬寅年正月因之。正月治吉安府。二月还治洪都。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江西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州一,县七十七。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有奇。北至九江,与江南、湖广界。东至玉山,与浙江界。南至安远,与福建、广东界。西至永宁,与湖广界。距南京一千五百二十里,京师四千一百七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一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口八百九十八万二千四百八十二。弘治四年,户一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二十九,口六百五十四万九千八百。万历六年,户一百三十四万一千五,口五百八十五万九千二十六。
南昌府元龙兴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洪都府。癸卯年八月改南昌府。领州一、县七:
  南昌倚。洪武十一年建豫王府。二十五年改为代王,迁山西大同。永乐初,宁王府自大宁卫迁此,正德十四年除。故城在东。今城,明太祖壬寅年改筑。东湖在城东南隅。西有赣江,自丰城县流入,东北入鄱阳湖,出湖口县,入大江,亦曰章江。又东南有武阳水,上源自南丰县旴江,北流经此,又东北入宫亭湖。南有市汊巡检司。新建倚。西有西山,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县之境。北有吴城山,临赣江。东有鄱阳湖,即彭蠡也,俗谓之东鄱湖;其西与宫亭湖相接,谓之西鄱湖。西南有筠水,一名蜀江,自高安县流入,合于章江。东北有赵家围、西有乌山、北有吴城、西北有昌邑四巡检司。丰城府南,少西。元富州。洪武九年十二月改为丰城县。南有罗山,富水所出。又有柸山,丰水所出。西南有章江,丰水自南,富水自东南,俱流入焉。又东有云韶水,自抚州流入,亦入于章江。南有沛源、西南有江浒口二巡检司。又有河湖巡检司,废。又北有港口巡检司,治大江口,后迁县东北小江口,废。进贤府东南。西南有金山,产金。北有三扬水,又有军山湖,又北有日月湖,下流俱入于鄱阳湖。东有润陂、东北有邬子寨、北有龙山、东南有花园四巡检司。奉新府西。西有百丈山,冯水所出,下流入于章江。又西有华林山,华林水出焉。又西北有药王山,龙溪水出焉。二水合流,注于冯水。西有罗坊巡检司。又有白沙巡检司,废。靖安府西北。西有毛竹山,接宁州界,双溪水出焉,下流入于冯水。北有桃源山,桃源水所出,流与双溪水合。又西北有长溪,源出名山,下流入于修水。武宁府西北。西有太平山。西北有九宫山。南有修水。
  宁州府西。元分宁县,为宁州治。洪武初,改县为宁县,省州入焉。弘治十六年,升县为州。西有幕阜山,修水发源于此,下流入鄱阳湖。又东有鹤源水,源发九宫山,下流合修水。西有杉市巡检司,后迁于崇乡北村。南有定江、又有八叠岭二巡检司,废。东南距府三百六十里。
瑞州府元瑞州路,属江西行省。洪武二年为府。领县三。东北距布政司二百里。
  高安倚。北有米山。西北有华林山。又北有蜀江,自上高县流入,东流汇于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一名锦水。此别一蜀江,非出岷山之大江也。又南有曲水,亦东入章江。南有阴冈岭、又有洪城二巡检司,废。上高府西南。南有蒙山,旧产银铅。西有天岭。又西有蜀江,自万载县流入,至县西北凌江口合新昌县之盐溪水。又有斜口水,源出蒙山,至县西亦流入焉。西有离娄桥、又有麻塘二巡检司。新昌府西。元新昌州。洪武初,降为县。西有盐溪水,一名若耶溪,南流至上高县入于蜀江。又北有藤江,下流与盐溪水合。西有黄冈洞、北有大姑岭二巡检司。
九江府元江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为九江府。领县五。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德化倚。南有庐山,亦曰匡庐。东南有鄱阳湖,湖中有大孤山。县北滨大江,亦曰浔阳江,北岸为湖广黄梅县,南岸经湖口、彭泽二县,而入南直东流县境。江中有桑落州,与南直宿松县界。又西有湓浦,自瑞昌县流入,经城西,注于大江,所谓湓口也。又东南有女儿浦,源出庐山,东北入鄱阳湖。西有城子镇巡检司。又东有南湖觜、西有龙开河二巡检司,后废。德安府西南。南有博易山,古文以为敷浅原,博易水出焉,东南流入于鄱阳湖。东北有谷帘水,源出庐山,下流亦入鄱阳湖。瑞昌府西。西有清湓山,湓水出焉。北有大江,北岸与湖广广济县分界。湖口府东。北滨大江。南有上石钟山。北有下石钟山。又南有青山,在鄱阳湖中。西南即鄱阳湖,汇章、贡群川之水,由此入江。南有湖口镇巡检司,后迁上石钟山。西北有茭石矶镇巡检司,后迁于黄茅潭。彭泽府东,少北。滨大江。北有小孤山在江中,江滨有彭浪矶,与小孤对。东北有马当山,横枕大江。有马当镇巡检司。西南有峰山、矶镇二巡检司。
南康府元南康路,属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为西宁府。壬寅年四月改曰南康府。领县四。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星子倚。西北有庐山。北有鞋山,在鄱阳湖中。湖东为宫亭湖,西北为落星湖。又西有谷帘水,下流入鄱阳湖。东有长岭巡检司,后迁县南渚溪镇,又迁县东北青山镇,仍故名。都昌府东。西南有石壁山,临章江,东南为鄱阳湖,北有后港河,合诸水入焉。西北有左蠡巡检司,滨湖。东南有柴棚巡检司,在湖中。建昌府西南。元建昌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南有长山,南有修水,自宁州流入,亦谓之西河。东有芦潭巡检司。安义府西南。正德十三年二月析建昌县安义等五乡置。东有东阳新泾水,南有龙江水,俱流合于修水。
饶州府元饶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为鄱阳府,隶江南行省。寻曰饶州府,来隶。领县七。西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鄱阳倚。正统元年,淮王府自广东韶州府迁此。西北有鄱阳山,在鄱阳湖中。湖长三百里,阔四十里,亘南康、饶州、南昌、九江四府之境。南有鄱江,源出南直婺源县及祁门县,下流会于城东。又南则广信上饶江来合焉,环城西北出,复分为二,俱入鄱阳湖,亦名双港水。又东有东湖,一名督军湖,流入鄱江。西北有棠阴巡检司,迁于双港口。北有石门镇巡检司。又东北有大阳埠。西有八字脑。余干府南。元饶干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康郎山,滨鄱阳湖南涯,因名其水曰康郎湖。又西有族亭湖。又南有余水,亦曰三余水。又南有龙窟河,合于余水,下入鄱江。有康山巡检司,旧在康郎山上,后迁黄埠。西有瑞虹镇,在鄱阳湖滨。乐平府东。元乐平州。洪武初,降为县。东北有凤游山。南有乐安江,即鄱江之上流也。北有八涧镇巡检司。南有仙鹤镇巡检司,后迁万年县之荷溪镇。浮梁府东。元浮梁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昌江,南直祁门县之水俱流汇焉,鄱江之别源也。西北有桃树镇巡检司,后迁县东北勒上市。西南有景德镇,宣德初,置御器厂于此。德兴府东。东有银山,旧产银。北有铜山,山麓有胆泉,浸铁可以成铜。西南有建节水,自弋阳县流入。北有大溪,自南直婺源县流入。下流俱合于乐安江。东有白沙巡检司。西南有永泰巡检司,废。安仁府南,少东。南有锦江,亦名安仁港,自贵溪县流入,西北入余干境,为龙窟河。又东有白塔河,流合于锦江。南有白塔、东有田南二巡检司,后废。万年府东南。正德七年以余干县之万春乡置,析鄱阳、乐平及贵溪三县地益之。北有万年山。东有桃源洞,桃源水出焉,经县西南,下流为余水。东北有荷溪镇、北有石头街二巡检司,后俱废。
广信府元信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庚子年五月为广信府。领县七。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上饶倚。西北有灵山,旧产水晶。南有丁溪山,产铁。又南有铜山。北有上饶江,自玉山县流入,经城北,下流至鄱阳县合于鄱江。又西有槠溪,源出灵山,亦曰灵溪,流入上饶江。南有八坊场、东北有郑家坊二巡检司。玉山府东。有三清山。又有怀玉山,玉溪出焉,分二流,东入浙,西为上饶江。东南有柳都寨巡检司。弋阳府西。南有军阳山,旧产银。东有弋阳江,即上饶江下流也,又有弋溪流合焉。又有葛溪,源出上饶县灵山,下流入鄱江。又有信义港,自福建邵武流入,合于葛溪。贵溪府西。西南有象山,又有龙虎山,上清宫在焉。其南为仙严。又南有芗溪,亦名贵溪,上流即上饶江也。又有须溪,自福建光泽县流入,来合焉。南有管界寨巡检司。西有神前街巡检司,本神峰寨,在县北,后迁潭溪,更名。铅山府南。元铅山州,直隶江浙行省,治在八树岭之南。洪武初,降为县,迁于今治。西南有铜宝山,涌泉浸铁可以为铜。又有铅山,产铅铜及青绿。北有鹅湖山。南有分水岭,与福建崇安县界,上有分水关巡检司。又有紫溪岭,紫溪水出焉。北有上饶江,至汭口,与紫溪、桐木、黄蘗诸水合流,入弋阳县界,谓之铅山河口。又东北有石溪,亦流合上饶江。西南有石佛寨巡检司,后迁善政乡湖坊街。又西有驻泊巡检司,治汭口镇,废。永丰府南。东南有平洋山,旧产银矿。南有永丰溪,源出福建浦城县界,下流至上饶县界合玉溪。又东有永平溪,西会杉溪及诸溪谷之水,注于永丰溪。东有柘阳寨巡检司。又有杉溪寨巡检司,废。兴安府西。嘉靖三十九年八月以弋阳县之横峰寨置,析上饶、贵溪二县地益之。县南有宋溪,源并出灵山,下流入上饶江。东有丫严寨巡检司,后废。
建昌府元建昌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肇庆府,寻曰建昌府。领县五。西北距布政司四百里。
  南城倚。永乐二十二年建荆王府。正统十年迁于湖广蕲州。成化二十三年建益王府。西南有麻姑山。东有旴江,一名建昌江,自南丰县流入,下流入金谿县。东有蓝田、北有伏牛二巡检司。又南有曾潭、北有岳口二巡检司,废。又东南有杉关,接福建光泽县界。南丰府南,少西。元南丰州,直隶江西行省。洪武初,降为县,南有军山。又东南有百丈岭,与福建建宁县分界。又有旴水。东南有龙池巡检司,本黄沙源坪,在县西南,后迁县南双港口,又迁县东南百丈岭,又迁刊都,寻又迁于此,更名。又南有太平、北有仙君二巡检司,废。新城府东南。西有福山,黎水出焉,经县西,下流会于旴江。又东有飞猿岭,飞猿水出焉,下流至南城县入于旴江。又有五福港,源出杉关,流与飞猿水合。东南有极高巡检司,迁水口村,后迁县南德胜关,又迁县东洵口,仍故名。西南有同安巡检司,后迁县西樟村,寻复。广昌府西南。西北有金嶂山。西南有梅岭。又南有血木岭,旴水出焉,经城南,流入南丰县。西南有秀岭、南有泉镇二巡检司。泸溪府东南。本南城县泸溪巡检司,万历六年十二月改为县。东有泸溪,源出福建崇安县之五凤山,流至县,又北入于安仁港。
抚州府元抚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临川府,寻曰抚州府。领县六。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临川倚。南有灵谷山。西有铜山,旧产铜。城东有汝水,上源接旴江,自金谿县流入,东合于章江。又西有临水,源出崇仁县,流合汝水。北有温家圳、南有青泥、西有清远三巡检司。又有白竿巡检司,后废。崇仁府西。南有巴山,一名临川山,临水出焉,亦曰巴水。又南有华盖山,西宁水出焉,下流俱合于汝水。又西南有宝唐山,宝唐水出其下,北合县境诸溪,入于临水。东有周坊巡检司。又西北有丁坊、南有河亭二巡检司,废。金谿府东南。东有金窟山,旧产金。又有云林山,跨抚、信、建昌三府境。又有崖山,接贵溪县界。南有福水,即旴水下流也,自南城县流入,北合清江水,又北合石门港水。又北流为苦竹水,又西流为临川县之汝水。宜黄府西南。东有宜黄水,下流入汝。南有止马寺巡检司。又有上胜巡检司,废。乐安府西南。西北有大盘山,与新淦、永丰二县界,宝唐水出焉,下流合于临水。东有芙蓉山,鳌溪水出焉,下流合于赣水。北有龙义、又有望仙二巡检司。又西北有南平巡检司,后废。东乡府东。正德七年八月以临川县之孝冈置,析金谿、进贤、余干、安仁四县地益之。西南有汝水。东北有横山、西北有古熂二巡检司,后废。
吉安府元吉安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为府。领县九。东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庐陵倚。北有螺山,南有神冈山,两山相望,赣江经其下。又北经城东,又北经虎口石,流入峡江县,为清江。南有富田、西有井冈、西南有敖城三巡检司。泰和府南,少西。元太和州。洪武二年正月改为泰和县。东有王山,亦名匡山。赣江在城南,自万安县流入,经县西之牛吼石,而东北入庐陵县界。又南有云亭江,一名缯水,源出兴国县,北流至珠林口,注于赣江。西有旱禾市、东北有花石潭、东南有三顾山三巡检司。吉水府东北。元吉水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东有东山。北有王岭。又东北有吉文水,赣水之支流。北有白沙巡检司,迁县西北三曲滩上,仍故名。永丰府东。东有郭山。南有石空岭,又有恩江,下流入于赣江。东南有层山、南有沙溪、又有表湖三巡检司。又东北有视田巡检司,后废。安福府西,少北。元安福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西有卢萧山,卢水出焉,经城北,东流与王江合,又东合禾水,至庐陵县神冈山下入于赣江。南有黄茆巡检司,治黄陂寨,后迁县西时砻镇,西有罗塘巡检司,治洋泽,后迁江背,俱仍故名。龙泉府西南。东南有钱塘山。西有石含山。南有遂水,东流入于赣江。西北有北乡巡检司。西南有禾源巡检司,后迁县西左安司,仍故名。西有秀洲巡检司,本金田,在县北,后迁治,更名。万安府南。东有蕉源山,产铁。城西有赣江,江之滩三百里,在县境者十八滩,皇恐为最险。又南有皂口江,自赣县北注于赣江。有造口巡检司,在县西南。又东北有滩头巡检司,又东南有西平山巡检司,废。永新府西南。元永新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东南有义山。西有秋山,一名禾山,禾水出焉,一名永新江,下流至泰和县入于赣江。东南有上坪寨、西北有栗传寨、又有禾山寨、又有新安寨四巡检司。永宁府西南。北有七溪岭。西有浆山水,源自湖广茶陵州界,流经县南,合于永新县之禾江。西有升乡寨巡检司。西南有砻头寨巡检司,寻废。
临江府元临江路,属江西行省。太祖癸卯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
  清江倚。东有阁皂山,亘二百余里。南有赣江,一名清江,有清江镇巡检司。又有袁江,自新喻县流入,至县南合焉。西有萧水,南有淦水,至县东清江镇,亦俱合于赣江。西南有太平市巡检司,废。新淦府南。元新淦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离岭,淦水出焉。又西有清江。又南有象江,有泥江,俱流入于清江。东有枉山巡检司,后迁蓝桥,寻复。新喻府西。元新喻州,洪武初,降为县。西有铜山,旧产铜。北有蒙山。南有渝水,即袁江,颍江水北流入焉。北有水北墟巡检司。峡江府南。本新淦县之峡江巡检司,嘉靖五年四月改为县,析新淦县六乡地益之。南有玉笥山,又有赣江,亦名峡江,有黄金水流合焉。
袁州府元袁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庚子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三百九十里。
  宜春倚。南有蟠龙山,又有仰山。又秀江在城北,源出萍乡县,流经府西,亦曰稠江,即袁江之上源也。西有黄圃、南有涧富岭二巡检司。分宜府东。东有锺山峡。西有昌山峡。秀江经两峡中,入新喻县境,为喻水。萍乡府西。元萍乡州,洪武初降为县。东有罗霄山,罗霄水出焉,分二派。东流者为卢溪水,下流为秀江,入宜春县界。西流者入湖广醴陵县界,合渌水。又西有萍川水,亦曰阳岐水,西流经县南,下流合渌水。北有安乐镇、东南有大安里二巡检司。又西有草市巡检司,后迁于插岭关,仍故名。又西有湘东市。东有卢溪镇。万载府北。北有龙江,下流即瑞州府之蜀江。东北有康乐水入焉。西有铁山界巡检司。又有高村镇巡检司,寻废。
赣州府元赣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为府。领县十二。西北距布政司一千一百八十里。
  赣倚。南有崆峒山,章、贡二水夹山左右,经城之东西。贡水一名东江,自福建长汀县流入府界。章水一名西江,自湖广宜章县流入府界。至城北,合流为赣江。北有桂源巡检司,后迁攸镇。东北有磨刀寨巡检司,后迁石院铺。南有长洛巡检司,后迁县西黄金镇。俱仍故名。雩都府东。东北有高沙宝山。又北有雩山,雩水出焉,合宁都、会昌诸水,绕城而西,至赣县,合于贡水。东北有平头寨巡检司。又有印山、又有青塘二巡检司,后废。信丰府东南。东有桃江,自龙南县流入,经县北,为信丰江,下流入于贡水。东南有新田巡检司。西有桃枝墟,又有黄田、覃塘,又东有新设四巡检司,后废。兴国府东北。北有覆笥山。东北有潋江,西南流,合雩水入贡江。东有衣锦乡、东北有回龙寨二巡检司。会昌府东,少南。元会昌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四望山,下有羊角水隘。北有湘洪水,即贡水,西北流,会雩水。南有湘乡寨、北有承乡镇二巡检司。又西有河口巡检司,后废。安远府南。元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西有安远水,亦曰廉水,流入会昌县之贡水。又南有三百坑水,下流入广东龙川县。西北有板口巡检司。宁都府东北。元宁都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金精山。北有梅岭。南有宁都水,与散水、筼筜、曲阳、黄沙、长乐五水合,又东北有虔化水,下流俱入于雩水。又有梅川水,出梅岭,下流亦经雩都县入贡水。东南有下河寨巡检司。瑞金府东。元属会昌州,洪武初改属府。东北有陈石山,绵江出焉,流至县南入贡水,又西入会昌县,为湘洪水。西北有瑞林、东北有湖陂二巡检司。东南有古城镇,路出福建长汀县。龙南府南。元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西南有冬桃山,桃水出焉,东北流会诸水,至县北宫山下,与渥、濂二水合为三江口,又北流为信丰县之桃江。有冬桃隘,崇祯初,移定南县下历巡检司驻焉。石城府东北。元元贞元年十一月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北有牙梳山。东有霸水,西南合虔化水,入贡江。北有捉杀寨巡检司,后迁县西赤江市,仍故名。定南府东南。隆庆三年三月以龙南县之莲莆镇置。析安远、信丰二县地益之。西北有程岭,又南有神仙岭。东有指挥峰。东北有九洲河,下流会于信丰县之桃江。东北有下历巡检司,后迁高砂莲塘,又迁龙南县冬桃隘。长宁府东南。万历四年三月以安远县之马蹄冈置,析会昌县地益之。东南有顶山,又南有大帽山,俱接闽、广境。又东有寻邬水,流入广东龙川县界。西北有黄乡巡检司。南有新坪巡检司,本大墩,后更名。北有双桥、南有丹竹楼二巡检司,后废。
南安府元南安路,属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一千五百二十里。
  大庾倚。西南有大庾岭,五岭之一,亦名梅岭,上有关曰梅关。又有章江,亦曰南江,亦曰横江,下流与贡水合。西有郁林镇巡检司,治晶都村,后迁浮江隘,又迁黄泥港,东北有赤石岭巡检司,治峰山里,后迁小溪城,又迁峰山新城,后迁峰山水西村,俱仍故名。又县南有水南城,与府城隔江对峙,嘉靖四十年筑。西北有新田城。又北有凤凰城,又西有杨梅城,俱嘉靖四十四年筑。又东有九所城。亦嘉靖四十四年筑。南康府东北。西北有禽山,禽水出焉,东流至南壄口入于章江。北有羊岭山。南有芙蓉江,即章江。东北有潭口镇、北有相安镇二巡检司。上犹府东北。元永清县,洪武初更名。西有书山,一名太傅山。东有大犹山,犹水出焉,下流至南康县,入于章江。西有浮龙巡检司,后迁太傅村,仍故名。崇义府北。正德十四年三月以上犹县之崇义里置,析大庾、南康二县地益之。西南有聂都山。西有桶冈。又有章江,自湖广宜章县流入,又有横水,经县南,又西南有左溪,下流俱合章江。西北有上保巡检司,本过步,后迁治,更名。西南有铅厂巡检司,本在铅山,后迁聂都,东南有长龙巡检司,本治隆平里,后迁县东北尚德里江头,俱仍故名。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四十四‧志第二十  地理五 湖广 浙江
湖广
禹贡荆扬梁豫四州之域。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武昌路。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治天临路属焉。又以襄阳等三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又分置荆湖北道宣慰司治中兴路并属焉。太祖甲辰年二月平陈理,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武昌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湖广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五,直隶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有八,宣慰司二,宣抚司四,安抚司五,长官司二十一,蛮夷长官司五。为里三千四百八十有奇。北至均州,与河南、陕西界。南至九疑,与广东、广西界。东至蕲州,与江南、江西界。西至施州,与四川、贵州界。距南京一千七百一十五里,京师五千一百七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七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万二千六百六十。弘治四年,户五十万四千八百七十,口三百七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万历六年,户五十四万一千三百一十,口四百三十九万八千七百八十五。
武昌府元武昌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为府。领州一,县九。
  江夏倚。洪武三年四月建楚王府于城内黄龙山。东有黄鹄山,下为黄鹄矶,临大江。又南有金水,一名涂水,西流至金口入江,有金口镇巡检司。又北有浒黄洲、西南有鲇鱼口镇二巡检司。武昌府东。西有樊山,一名西山,产银铜铁及紫石英。南有神人山,其下为白鹿矶。西有西塞山,与大冶县界。北滨江,中有芦洲,亦曰罗洲。又西南有樊港,一名樊溪,又名袁溪,汇县南湖泽凡九十九,北入大江,曰樊口。又东有南湖,一名五丈湖,通大江。东有金子矶镇、又有赤土矶镇、西南有白湖镇三巡检司。南有金牛镇、西有三江口镇二巡检司,后废。嘉鱼府西南。西有赤壁山,与江夏县界。北岸对乌林。西北滨大江,有陆水流入焉,曰陆口,亦曰蒲圻口。东北有簰洲镇、西南有石头口镇二巡检司。蒲圻府西南。西有蒲首山。南有蒲圻河,即陆水也。又西有蒲圻湖。西南有新店等湖,下流至嘉鱼县之石头口,注于大江。西南有羊楼巡检司。咸宁府东南。陈友谅时徙治河北。洪武中复还故城,即今治也。西有淦水,即金水之别名。崇阳府南。西有岩头山。西南有龙泉山。东北有壶头山,下有壶头港,亦曰崇阳港,汇群川西合陆水,又名隽水。通城府西南。南有锡山,旧产银锡。北有陆水,自巴陵县流入。
  兴国州元兴国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为府。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永兴县省入,来属。北有银山,西有黄姑山,旧俱产银。南有太平山,与九宫山接。东有大坡山,产茶。东北有大江。东有富池湖,亦曰富水,北流注于江,有富池镇巡检司。又东北有黄颡口镇巡检司。西北距府三百八十里。领县二:大冶州西北。北有铁山,又有白雉山,出铜矿。又东有围炉山,出铁。又西南有铜绿山,旧产铜。大江在北。有道士洑巡检司。通山州西,少南。东南有九宫山,宝石河出焉,下流合于富水。东有黄泥垅巡检司。
汉阳府元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属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复为府。属湖广布政司,寻属河南。二十四年六月还湖广。领县二。西北距布政司,隔江仅七里。
  汉阳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五月复置。大别山在城东北,一名翼际山,又名鲁山。汉水自汉川县流入,旧迳山南襄河口入江。成化初,于县西郭师口之上决,而东从山北注于大江,即今之汉口也,有汉口巡检司。大江自巴陵县西北接洞庭之水,流入府境,至此与汉水会。又西南有沔水,即汉水支流也,仍合汉入江。又有沌水,大江支流也,自沔阳州流入,仍入大江,谓之沌口,有沌口巡检司。又有弇水,在大江南岸,至弇口入江。又北有滠水,亦汉水支流也,有沦水流合焉,下流注于大江。又西有太白湖,江北诸水多汇焉。西有蔡店镇、西南有新滩镇二巡检司。又西南有百人矶镇巡检司,后迁于东江脑。汉川府西,少北。元属汉阳路。洪武九年四月改属武昌府。十三年五月还属。南有小别山,一名甑山,又有阳台山。西南有汉水。东有涢水,自云梦县来,南入汉,谓之涢口。北有刘家塥巡检司。
黄州府元黄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属湖广行省。九年属湖广布政司,寻改属河南。二十四年六月还属湖广。领州一,县八。西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
  黄冈倚。南有故城。洪武初,徙于今治。南滨大江,西北岸有赤鼻矶,非嘉鱼之赤壁。西有三江口,其上流水分三派,至此合流。中有新生洲,又有峥嵘洲。东有巴河,西有举水,俱入于江。江滨西有阳逻镇、北有团风镇、又西北有中和镇三巡检司。又有鹿城关,有大活关。又东北有阴山关。麻城府北。东有龟峰山,举水出焉,流入黄冈县。东南有长河,又南有县前河流入焉,下流注于江西。有双城镇、鹅笼镇,东北有虎头关三巡检司。又西北有木陵关,在木陵山上。东北有阴山关,在阴山上。又北有黄土关,与木陵、虎头、白沙、大城为五关。又西有岐亭镇,嘉靖五年筑城。黄陂府西。东南滨大江,有武湖自西来,入于江,曰武口,又曰沙武口,亦曰沙洑口。又西有滠水,自汉阳流入江,曰滠口。北有大城潭镇巡检司。又北有白沙关,即麻城五关之一也。黄安府西北。嘉靖四十二年以麻城县之姜家畈置,析黄冈、黄陂二县地益之。东有三角山,接蕲水、罗田、蕲州界。又有东流河,下流出团风口入江。西有西河,又有双河,合流出滠口,入汉。又北有双山关巡检司。西北有金扃关,亦曰金山关,与河南罗山县界。蕲水府东,少南。元属蕲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蕲州。十一年十月改属府。西南滨大江。南有浠水,源出英山县,流经县境西南入江。又东有兰溪,东南流入浠水。又北有巴水,源出县之板石山,流入黄冈县界。有兰溪镇、巴河镇二巡检司。罗田府东北。元属蕲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蕲州。十一年十月改属府。东南有浠水。西北有平湖水。南有官渡河,亦名县前河,平湖水流入焉,下流合黄冈县之巴河,入大江。东北有多云镇巡检司,又有栗子关,又有上岐岭、中岐岭、下岐岭等关。西北又有平湖关。
  蕲州元蕲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蕲春县省入,来属。正统十年,荆王府自江西建昌迁此。东北有百家冶山,产蕲竹。南滨江。东北有蕲水,出大浮山,经州北,汇为赤东湖,西南流,接蕲水县界,注于大江。西有茅山镇、北有大同镇二巡检司。西距府二百十里。领县二。广济州东北。南滨江,江中有中洲。崇祯末迁治于此,寻复故。又有武山湖、马口湖皆流通大江。南有武家穴镇、西南有马口镇二巡检司。黄梅州东北。东南有矿山,旧产铁。大江在南,江滨有太子洑。又南有县前河,由小池口入江。西南有新开口镇巡检司,屡圮于江,内徙。又南有靖江觜镇巡检司。
承天府元安陆府,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太祖乙巳年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直隶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弘治四年,兴王府自德安府迁此。嘉靖十年升州为承天府。十八年建兴都留守司于此。领州二,县五。东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钟祥倚。洪武二十四年建郢王府,永乐十二年除。二十二年建梁王府,正统六年除。元曰长寿县,元末废。洪武三年复置。九年四月省入州。嘉靖十年八月复置,更名。东有樠木山,一名青泥山。北有松林山,兴献王陵寝在焉,嘉靖十年赐名纯德山,置显陵县于此。明末,县废。西滨汉水。北有直河,自随州流入,有滶水流合焉。又有丰乐水,又东有臼水,俱注于汉水。京山府东。南有县河,下流至景陵县,入汉江。又东北有撞河,自随州流入,至汉川县入汉江,或谓之富水。潜江府东南。元属中兴路。洪武十年八月来属。北有汉水。西北有潜水,即汉水分流,经县东南入于汉。又东南有深江,又南有恩江,皆汉水支分也。西南有沱水,为江水之分流,经县南,有重湖环绕,又东汇于汉水。
  荆门州元治长林县,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改为县,省长林县入焉,属荆州府。十三年五月复为州,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八月来属。东南有章山,即内方山也。汉水迳其东,亦曰沔水。又西有权水,东南有直江,一名直河,又有阳水,一名建水,皆流入焉。南有荆门守御千户所。北有宜阳守御千户所。东南有建阳镇、新城镇,西北有仙居口,北有乐仙桥四巡检司。东北距府九十里。领县一:当阳州西。元属荆门州。洪武九年改属荆州府。十年五月省入荆门县。十三年五月复置,仍属州。东南有方城,洪武初移治于此。十三年复故。南有玉泉山,玉泉水出焉。北有沮水,源出房陵县,迳县东南,合榕渡,与漳水会,下流至枝江县,入于大江。北有漳河口巡检司。
  沔阳州元沔阳府,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玉沙县省入,直隶湖广布政司,寻直隶河南。二十四年六月还直隶湖广。嘉靖十年十二月来属。东南有黄蓬山,其下为黄蓬湖。南有大江。北有汉水。东有太白湖,州西十四湖之水悉汇焉,由汉阳县之沌口入于大江。又南有长夏河,江水支流也,亦曰夏水。西北有襄水,汉水支流也,至州东北潴口合流,东入于沔水。东有沙镇、西南有茅镇二巡检司。西北距府三百二十五里。领县一:景陵州西北。南有沔水。西南有杨水,北注沔,谓之杨口,亦曰中夏口,又曰杨林口。又有中水,流合杨水,曰中口。东有干镇巡检司。
德安府元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属湖广行省。九年四月降为州,属黄州府。十一月属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复为府,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领州一,县五。东南距布政司四百里。
  安陆倚。成化二十三年建兴王府。弘治四年迁于安陆州。八年建岐王府,十四年除。正德元年,寿王府自四川保宁府迁此,嘉靖二十四年除。四十年建景王府,四十四年除。洪武初,县省。十三年五月复置。东有章山,即豫章山。涢水在城西,俗称府河,亦曰石潼河,又西有漳水入焉,谓之漳口。南有高核镇巡检司,后移于随州之合河店。云梦府东南。西南有涢水。东有兴安镇巡检司,后废。应城府西南。洪武九年四月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云梦县。十三年五月复置。西北有西河,下流入汉水。又峙山镇巡检司亦在西北。孝感府东南。洪武九年四月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德安州。十三年五月复置。北有澴水,下流入于汉水。南有沦河,自涢河分流至汉阳,合滠水入江。北有小河溪、东南有马溪河二巡检司。
  随州。洪武二年正月以州治随县省入。九年四月降为县,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应山县。十三年五月复升为州。西有大溪山,涢水出焉,下流至汉川县入汉水。又西有大洪山,漳水所出。西北有溠水,源出栲栳山,又有水流入焉。又南有浪水,源出大猿山,下流俱注于涢水。又西北有合河店、东北有出山镇二巡检司。东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一:应山州东。洪武初省。十三年五月复置。西有鸡头山,澴水出焉。西南有涢水。东有白泉河,与澴水合,入孝感县界。西北有杏遮关巡检司,即平靖关,义阳三关之一。又西南有平里市巡检司。又东北有武阳关,一名武胜关,又名礼山关,亦义阳三关之一。
岳州府元岳州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直隶布政司。十四年正月复为府。领州一,县七。东北距布政司五百里。
  巴陵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四年复置。西南有巴邱山。又有君山,在洞庭湖中。大江在西北。洞庭湖上纳湘、澧二水,自西南来合,谓之三江口。湖之南有青草湖,又西曰赤沙湖,谓之三湖。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九水,皆汇于此,故亦名九江。东南有湖,亦名翁湖。南有鹿角巡检司。临湘府东北。东南有龙窖山,跨临湘、通城、当阳、蒲圻四县界。西南有城陵矶,又有道人矶,皆滨大江,有城陵矶巡检司。又南有土门镇、东北有鸭栏矶二巡检司。华容府西北。东有东山,又有石门山。大江在北。又有华容河,自大江分流,南达洞庭湖。南有澧水,东流入洞庭湖。西南有赤沙湖,与洞庭湖接。南有明山古楼巡检司。又东北有黄家穴巡检司,后移于塔市。北有北河渡巡检司,后废。平江府东南。元平江州,洪武三年降为县。北有永宁山。东北有幕阜山。东有汨水,西南流,昌水北流入焉。东北有长寿巡检司。
  澧州元澧州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澧阳县省入,属常德府。三十年三月来属。元元贞末徙治新城。洪武五年复旧治。东有关山。西南有大浮山,跨石门、武陵、桃源三县界。南有澧水,一名兰江,亦曰绣水。其东有澹水,北有涔水,俱流入焉。东有嘉山镇巡检司。东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三:安乡州东南。西有澧水,一名长河。北有涔水。石门州西。南有澧水。西北有渫水,亦名添平河,自添平所南流入焉。慈利州西,少南。元慈利州,洪武二年降为县。西南有天门山,有槟榔洞,与猺分界。又西有崇山。又有历山,澧水出焉,下流至华容县入于洞庭湖。又西有溇水,源出四川巫山县,东流合诸溪涧之水,至县西汇于澧水,亦曰后江。西南有永定卫,洪武中置,二十三年八月徙于永顺宣慰司之芋岸坪。西北有龙伏关,东南有后平关、黑崇关,谓之永定三关。所属曰大庸守御千户所,本大庸卫,在卫西,洪武九年四月置,三十一年改为所,曰茅冈长官司,在卫东北,正统中永定卫置。北有九溪卫,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有九渊、野牛、三江口、闸口四关。所属曰守御添平千户所,在卫北,洪武二年置。曰守御安福千户所,在卫西北,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置。曰守御麻寮千户所,在卫北,洪武四年置。曰桑植安抚司,本桑植、荒溪等处宣抚司,在卫西北,太祖丙午年二月置,后废,永乐四年十一月改置。
荆州府元中兴路,属荆湖北道。太祖甲辰年九月改为荆州府,属湖广行省。吴元年十月置湖广分省于此,寻罢。九年属湖广布政司,寻改属河南。二十四年还属。领州二,县十一。东距布政司千二百一十里。
  江陵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湘王府,建文元年四月除。永乐元年,辽王府自辽东广宁迁于此,隆庆二年十月除。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惠王府。南滨江。东南有夏水,至沔阳州合于沔水,故沔水亦兼夏水之名。又有阳水,东北至景陵县,入沔水。又东北有三海,沮、漳水汇流处。北有柞溪。又东有灵溪,亦曰零水,南入江,谓之零口。东北有龙弯市、东南有沙头市、南有郝穴口、西南有虎渡口四巡检司。公安府东南。东北有旧城。今治崇祯元年所迁。北滨江,西北有油河流入焉,谓之油口,有油口巡检司。东北有夏水。石首府东南。元末治楚望山北,洪武中徙绣林山左,本宋时旧治也。北滨江,江中有石首山。又东有焦山,下有港,通洞庭湖。有调弦口巡检司。监利府东,少南。南滨江。东南有鲁洑江,亦曰夏水,自大江分流,下至沔阳州入沔。又西有涌水,南入江,谓之涌口。又东有瓦子湾、西有窑所、南有白螺矶、北有毛家口、又有分盐所五巡检司。松滋府西南。西南有巴山。北滨大江。南有红崖子巡检司。又有西坪塞巡检司,后废。枝江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松滋县。十三年五月复置。北滨大江,江中有百里洲,江水经此而分,故曰枝江。北有沮水,南入江,谓之沮口。
  夷陵州元峡州路,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府。九月降为州,直隶湖广行省。九年四月改州名夷陵,以州治夷陵县省入,来属。大江在南。西北有关曰下牢关,夹江为险。又有西陵、明月、黄牛三峡,峡中有使君、虎头、狼尾、鹿角等滩,皆江流至险处也。西北有赤谿,东合大江。南有南津口巡检司。又东有金竹坪巡检司,后废。又西有西津关。东北有白虎关。东距府三百四十里。领县三:长阳州西南。东南有清江。西有旧关堡、西南有蹇家园、南有渔洋关三巡检司。南有古捍关。西有梅子八关。宜都州东南。西北有荆门山,下临大江,其对岸即虎牙山也。又西有清江,东流合大江,有清江口巡检司。又西北有古江关、东北有普通镇二巡检司。远安州东北。旧治亭子山下。成化四年迁于东庄坪。崇祯十三年又迁凤凰山麓,即今治也。东北有沮水。
  归州元治秭归县,直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废州入秭归县,属夷陵州。十年二月改县名长宁。十三年五月复改县为归州。旧治江北,后治白沙南浦。洪武初,徙治丹阳。四年徙长宁,在江南楚王台下。嘉靖四十年复还江北旧治。东有马肝、白狗、空舲等峡。大江在州北,经峡中,入夷陵界。其西有叱滩、莲花滩、新滩,皆滨江。西北有牛口巡检司,后迁于巴东县利洲。东南有南逻口巡检司,后迁于新滩。东距府五百二十里。领县二。兴山州西北。洪武九年改属夷陵州,后还属。正统九年三月省入州。弘治三年五月复置。南有香溪,亦曰县前河,南流入江。东北有高鸡寨巡检司。又东有桑林坪巡检司,后废。又北有猫儿关,达郧、襄。巴东州西。元属归州。洪武九年改属夷陵州。隆庆四年还属。北滨大江,自四川巫山县流入,东经门扇、东奔、破石,谓之巴东三峡,下流至黄梅县入南直宿松县界。又南有清江,一名夷水,自四川建始县流入,下流入于大江。又北有盐井。西南有连天关巡检司。南有野山关巡检司,本治石柱,隆庆四年更名。
襄阳府元襄阳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属湖广行省。九年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湖广。领州一,县六。东南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襄阳倚。正统元年,襄王府自长沙迁此。南有虎头山,又有岘山。东南有鹿门山。又西有隆中山。汉水在城北,亦曰襄江。白河在城东北,与唐河合,南入汉,谓之白河口,亦曰三州口。又西北有青泥河,南有浮河,西南有檀溪,下流皆入于汉。北有樊城,有樊城关巡检司,后移于县东北之柳树头。又东北有双沟口巡检司。又西有油坊滩巡检司,嘉靖十九年移于县西北之北泰山庙镇。宜城府东南。东有汉水。西有蛮水,亦曰夷水,源出房县,流至县界,入汉水,其支流曰长渠。又有沶水,自汉中流入,合于蛮水,谓之沶口。又有疏水,在县东北,自南漳县流入,注汉,谓之疏口。南漳府西南。西北有荆山。南有蛮水,又有沮水,又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于沮水。东有方家堰、西南有金厢坪二巡检司。又西有七里头巡检司,后移于保康县之常平堡。枣阳府东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城县,后复置。东南有白水,南有浕水流合焉,西流于沔水,此县内之白水也。又西南有滚河,流入襄阳之白河。东北有鹿头店巡检司。谷城府西,少北。东北有汉水,又有均水流入焉,谓之均口。又有筑水,经县治东南,注于汉水,曰筑口。西有石花街巡检司。光化府西北。洪武十年省入谷城县。十三年五月复置。旧治在西。隆庆末,改建于阜城卫,即今治也。东有马窟山。北有汉水。东有白河,即淯水,自河南新野县流入,有泌河流合焉。西北有左旗营巡检司,万历中,徙于县旧城。
  均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南有武当山,永乐中,尊为太岳太和山。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北有汉江,一名沧浪水。东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又东南有黑虎庙巡检司。东南距府三百九十里。
郧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领县七。又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于此。卫所俱无实土。东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郧倚。元属均州。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治此。汉水在南。东南有龙门山,龙门河出焉,下流入于汉水。西北有青桐关。东北有雷峰、垭镇二巡检司。房府南,少西。元房州,属襄阳路。洪武十年五月以州治房陵县省入,又降州为县,仍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西南有景山,一名雁山,沮水出焉,流入远安县界。又南有粉水,亦曰彭水,又有筑水,俱流入谷城县,注汉。西南有板桥山巡检司,后移于县东南之博磨坪。竹山府西南。元属房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房县。十三年五月复置,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东有方城山。西有筑山,筑水出焉,流入房县界。又有上庸山,上庸水所出,南合孔阳水,下流入汉。又南有堵水,源出陕西平利县界,东流入汉。西北有黄茅关、吉阳关二巡检司。竹谿府西南。本竹山县之尹店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而移巡检司于县东之县河镇,寻又迁巡检司于白土关。南有竹谿河。上津府西北。洪武初置,属襄阳府。十年五月省入郧阳。十三年五月复置,仍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西有十八盘山,又有吉水,西南流入汉,俗谓之夹河。南有江口镇巡检司。郧西府西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郧县之南门保置。南有汉江,自陕西白河县流入,下流至汉阳县入于江。保康府东南。弘治十年十一月以房县之潭头坪置。北有粉水,东南有常平堡,嘉靖十九年移南漳县之七里头巡检司于此。
长沙府元天临路,属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长沙。领州一,县十一。东北距布政司八百八十里。
  长沙倚。治西北。洪武三年四月建潭王府,二十三年除。永乐元年,谷王府自北直宣府迁于此,十五年除。二十二年建襄王府,正统元年迁于襄阳。天顺元年三月建吉王府。县旧治城外,洪武初,徙城中。十八年复徙北门外。万历二十四年徙朝宗门内。西有湘水,源出广西兴安县,流入境,合潇水、烝水北流,环府城,东北出至湘阴县,达青草湖,注洞庭湖,行二千五百余里。北有浏阳水,西流入湘,谓之浏口。又有麻溪,流入湘水,曰麻溪口。又西北有乔口巡检司,乔江与澬江合流处。善化倚。治东南。旧治在城外,洪武四年徙于城中。十年五月省入长沙县。十三年五月复置,治在南门外。成化十八年仍徙城中。西南有岳麓山,湘江绕其东麓。又有靳江,流入湘江。西有橘洲,在湘江中。南有暮云市巡检司。湘阴府北。元湘阴州。洪武初降为县。北有黄陵山。西有湘水,北达青草湖,谓之湘口。湖在县北,与洞庭连,亦曰重湖。南有哀江。又北有汨罗江,汨水自平江县流入,分流为罗水,会于屈潭,西流注湘,谓之汨罗口。西北有营田巡检司。湘潭府西南。元湘潭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东有昭山,下有昭潭。西有湘水,西南有涓水流入焉。南有下滠市巡检司。浏阳府东。元浏阳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北有道吾山。东北有大光山。又有大围山,浏水出焉,经县南,入长沙县界,曰浏阳水。东南有渠城界、梅子园二巡检司。又有翟家寨巡检司,后废。醴陵府东南。元醴陵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有渌水,亦曰漉水,西北注于湘水,有渌口巡检司。宁乡府西。西有大沩山。北有澬江,源出绥宁县,经此入沅江县界,注洞庭。益阳府西北。元益阳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南有澬江,亦曰益水。东有乔江,澬江之分流也,下流复合于澬江。湘乡府西南。元湘乡州。太祖甲辰年降为县。西有龙山,涟水出焉,经县东南,下流入于湘水。又西有湄水,南有丰溪水,俱入于涟水。西南有武障市巡检司。又有永丰市、虞磨市二巡检司,后废。攸府南,少东。元攸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南有司空山。东有攸水,自江西安福县流入,东南有洣水流合焉,下流至衡山县,入于湘水。南有凤岭巡检司,后废。安化府西。东有浮泥山,有大峰山。西北有辰山,西有澬江。又南有善溪,自武陵县流注于澬江。
  茶陵州元直隶湖南道。太祖甲辰年降为县。成化十八年十月复为州。西有云阳山。西北有洣水,自酃县流入。又东南有茶水,源出江西永新县之景阳山,西流来合焉,北入攸县之攸水。东有视渡口巡检司。北距府四百五十里。
常德府元常德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武陵倚。弘治四年八月建荣王府。东南有善德山。南有沅水,又有朗水流入焉,谓之朗口。又东北有渐水,即鼎水也,自九溪卫流入。桃源府西。元桃源州。洪武二年降为县。西有壶头山,接武陵、沅陵界。南有沅水,东有朗溪,西南有泥溪,俱流入焉。又西南有高都巡检司。又南有白马巡检司,本名苏溪,治县东后春村,寻徙,更名,后废。龙阳府东,少南。元龙阳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旧治在东,今治景泰元年十二月所徙。东有军山。北有沅水,东北有鼎水流入焉,谓之鼎口,有鼎港口巡检司。又东南有赤沙湖,一名蠡湖。又西北有小江口巡检司。沅江府东南。元属龙阳州。洪武三年州废,来属。十年五月省入龙阳县。十三年五月复置。西南有沅水。又有澬水、澧水,并流入县境,至县东北入洞庭湖。
衡州府元衡州路,属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府。领州一,县九。东北距布政司一千三百里。
  衡阳倚。弘治十二年,雍王府自四川保宁府迁此,正德二年除。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桂王府。南有回雁峰,北有岣嵝峰。衡山之峰七十二,在县者凡七,而二峰最著。东有湘水,又有蒸水自西南流入焉,谓之蒸口。又东北有耒水,注湘,谓之耒口。又东有酃湖。又东有新城县,元末置。洪武十年五月省为新城市,江东巡检司治此。西南有松柏市巡检司。衡山府东北。元属天临路。洪武间改属。西有衡山,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岳、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而峰之最大者曰祝融、紫盖、云密、石廪、天柱,惟祝融为最高。东有湘江。东南有茶陵江,即洣水也,自攸县合攸水流入境,注于湘,曰茶陵口。东有草市、东南有雷家埠二巡检司。耒阳府东南。元耒阳州,直隶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耒水在北。东有候计山,肥水出焉,西南入耒水。又西南有罗渡巡检司。常宁府南。元常宁州,直隶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西北有湘水,东有舂陵水合焉。安仁府东,少北。西有杨梅峰。南有小江水,自郴州流入,西北流至衡山县,合于洣水。南有安平、北有潭湖二巡检司。酃府东。洣水在县东,源出洣泉,西有云秋水流合焉。
  桂阳州元桂阳路,治平阳县,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县,省平阳县入焉。十三年五月升为州。西有大凑山。南有晋岭山。北有潭流岭。旧皆产银铅砂矿。西有蓝山。西北有舂陵水,又西有岿水流合焉。北有泗州寨、南有牛桥镇二巡检司。西北距府三百里。领县三:临武州南。西北有舜峰山。西有西山,武水出焉,经章县合于章水。东北有两路口巡检司。又东有赤土巡检,后废。蓝山州西南。旧治在县北,洪武元年徙于此,属郴州。二年来属。南有黄檗山。东南有华阴山。西南有九疑山,山有杞林峰,岿水出焉,亦名舜水,北流合舂陵水。又西有守御宁溪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东有毛俊镇、北有干溪镇、西南有大桥镇三巡检司。又西有小山堡、张家陂二巡检司,后废。嘉禾州西南。崇祯十二年以桂阳州之仓禾堡置,析临武县地益之。东南有岿水,自蓝山县流入,北经石门山,又东北入州界。
永州府元永州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七。东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二十里。
  零陵倚。北有湘水,经城西,潇水自南来合焉,谓之湘口,有湘口关。又南有永水,源出县西南之永山,北流入于湘水。北有黄杨堡巡检司,本高溪市,隆庆元年徙治,更名。祁阳府东北。旧治在县西,景泰元年十二月徙于今治。北有祁山,上有黄罴镇。西北有四望山。西有湘水。又城北有祁水,源出邵阳县,东北流入焉。南有浯溪,下流亦入湘水。又东有归阳市、东南有白水市、西北有水隆太平市三巡检司。又东北有湘江市巡检司,后移于县东北之排山。东安府西北。八十四渡山在县东。又东南有湘水,自广西全州流入。又有卢洪江,源出县北九龙岩,经城东,下流入湘水。有卢洪市巡检司。又有结陂市巡检司,后废。
  道州元道州路,属湖南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复降为州,以州治营道县省入,来属。西有营山,营水出焉,至泥江,与江华县之沲水合。东有潇江,至青口,合于沲水。又西有濂溪,源出州西安定山下,东北合宜水,谓之龙滩,下流俱入湘水。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四:宁远州东,少北。南有九疑山,介衡、永、郴、道之间。山有朱明峰,潇水出焉。又南有舜源水,北流与江华县沲、潇二水合为三江口。南有九疑、鲁观巡检司,在九疑、鲁观二峒口。江华州南。东南有故城。今治本宁远卫右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置。天顺六年徙县来同治。西有白芒岭,即萌渚岭,五岭之第四岭也。东有沲水,源出九疑山之石城、娥皇二峰,下流合于潇水。又东南有砅水,源出九疑山之女英峰,流合沲水。又东有守御锦田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置。又有锦田巡检司。又西南有锦冈巡检司,又有涛墟市巡检司,后移于宁远县之九疑、鲁观。永明州西,少南。北有永明岭,即都庞岭,五岭之第三岭也。南有遨水,自广西富川县流入,下流注于潇水。东南有枇杷守御千户所,西南有桃川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又有桃川市巡检司。又西南有白面墟巡检司。新田州东北。崇祯十二年以宁远县之新田堡置。西北有舂陵山,与宁远县界,舂陵水出焉,下流至常宁县,合于湘水。东南有白面寨巡检司。
宝庆府元宝庆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四。东北距布政司千二百五十里。
  邵阳倚。南有高霞山,东有蒸水。又北有澬水,邵水自东流合焉,有五十三滩,又有四十八滩,皆澬水所经。西北有龙回巡检司。又北有巨口关。东北有白马关。新化府北。南有上梅山,其下梅山在安化县境。东南有澬水。西南有长鄄巡检司,寻废。又北有苏溪巡检司。城步府西南。本武冈州之城步巡检司。弘治十七年改置县,析绥宁县地益之,而迁巡检司于县东北之茅坪铺,寻又迁山口,后废。东南有罗汉山,又有巫水,下流入于澬水。
  武冈州元武冈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武冈县省入,来属。永乐二十二年,岷王府自云南迁于此。北有武冈山。南有云山。又有澬水。西南有都梁水,东北流入焉。北有蓼溪隘、峡口镇,南有石门隘,东有紫阳关四巡检司。东有石羊关。东距府二百八十里。领县一:新宁州东南。旧治在县东。景泰二年移于沙洲原。南有夫夷水,北流合都梁水。东南有靖位、西有新寨二巡检司。
辰州府元辰州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领州一,县六。东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沅陵倚。西北有大酉山、小酉山。东有壶头山。西南有沅水,辰水自东北流入焉。又东有百曳、高涌、九矶、清浪等滩。又酉水在西北,东南入沅水。东有大刺、西北有明溪、又有会溪、东北有池蓬四巡检司。又有高岩巡检司,后废。卢溪府西,少南。南有沅水。西有武溪,即𣲘溪也,下流合于沅水。又西有镇溪军民千户所,洪武三十年二月置。又南有溪洞巡检司。又西有河溪、西南有院场坪二巡检司,后废。辰溪府西南。东南有五城山。西北有沅水。西有辰水。又东有渡口镇、南有晋市镇二巡检司,后废。溆浦府东南。东有红旗洞。西有溆水,下流入沅水。南有龙潭、东北有镇宁二巡检司。
  沅州元沅州路,直隶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卢阳县省入,来属。北有明山。南有沅江,其源出四川遵义县,下流至沅江县,入洞庭湖。西有舞水,即无水也,流入于沅水。西有晃州巡检司。又西南有西关渡口巡检司,后废。东北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二:黔阳州东南。东南有罗公山。南有双石崖,一名屏风崖。景泰中,筑寨置戍于此,名安江双崖城。北有沅水。又东有洪江,西有郎江,南有黔江,俱流入焉。东有安江巡检司。又西有托口寨。东有洪江寨。麻阳州北,少西。东有包茅山。西有蜡尔山,与保靖司及四川、贵州界,诸苗蛮在山下者凡七十四寨。南有辰水,自贵州铜仁府流入。西有锦水,下流入于辰州。东北有岩门巡检司。
郴州元郴州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郴阳县省入,直隶布政司。南有黄岑山,与宜章县界,亦曰骑田岭,五岭之第二岭也,其支岭曰折岭。又东北有云秋山,与酃县界,云秋水出焉。东有郴水,发源黄岑山,流合桂阳县之耒水,下流入于湘水。又西南有桂水,下流合于耒水。西南有石陂巡检司。领县五。北距布政司千八百八十里。
  永兴州北,少西。东南有土富山,旧有银井。西有高亭山。东有郴水,又有白豹水,自西南流入焉,谓之森口。西有高亭、北有安福二巡检司。宜章州南。西南有莾山。东有漏天山。北有章水,支流曰小章水,源俱出黄岑山,有武水自西来合焉,下流入江西崇义县界。东有赤石、南有白沙二巡检司。兴宁州东北。南有耒水,东南有资兴水流合焉。东有州门巡检司。东南有滁口巡检司,后移于西南之黄家涃。桂阳州西南。南有耒山,耒水所出,西北会于郴水。又东有孤山水,流入江西崇义县,达于赣水。东有守御广安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后废。宣德八年六月复置。东有益将、西有镇安、南有长乐山口、北有濠村四巡检司。桂东州东。西北有小桂山,桂水所出,南有沤江来合焉。又南有高分岭巡检司。
靖州元靖州路,直隶湖广行省。太祖乙巳年七月为靖州军民安抚司。元年降为州。三年升为府。九年四月复降为州,以州治永平县省入,直隶布政司。南有侍郎山,与广西融县分界。东有渠水,下流合会同县之郎江而入沅水。西有零溪巡检司。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会同州东北。西有沅水,又西南有郎水,自贵州黎平府流入,又东有雄溪,一名洪江,下流俱入于沅水。南有若水巡检司。通道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五月复置。北有福湖山。西有渠水,西北有播扬河,自贵州黎平府流合焉。有播扬巡检司。又西南有收溪寨巡检司。绥宁州东。元属武冈路。洪武元年属武冈府。三年来属。东有双溪,即城步县巫水之下流也。东北有青坡巡检司,后移于武阳。西南有临口巡检司。天柱州西北。本天柱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五月置。万历二十五年改为县,析绥宁、会同二县地益之。崇祯十年东迁龙塘,名龙塘县。后东迁雷寨县。后还旧治,复故名。东有沅水。西北有屯镇汶溪后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置。东有镇远巡检司,后移上新市,又有江东巡检司。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元施州,属四川行省夔州路。洪武初省。十四年五月复置,属夔州府。六月兼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十二月属湖广都司。后州废,存卫。北有都亭山。东有连珠山,五峰关在山下。又东南有东门山。东北有清江,自四川黔江县流入,一名夷水,亦曰黔江,卫境诸水皆入焉,下流至宜都县入于大江。领所一,宣抚司四,安抚司九,长官司十三,蛮夷官司五。东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大田军民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以散毛宣抚司之大水田置。东有小关山。西南有万顷湖,与酉阳界。又南有深溪关。北有硝场,产硝。东北距卫二百二十里。
  施南宣抚司元施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二月因之,后废。十六年十一月复置,属施州卫。二十七年后复废。永乐二年五月改置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仍属卫。东有旧治。后迁夹壁龙孔,即今治也。西有前江,发源七药山,西南流与后江合,入四川彭水县界。北距卫一百里。领安抚司五。东乡五路安抚司元东乡五路军民府。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长官司,后升安抚司。领长官司三,蛮夷官司二。摇把峒长官司元又把峒安抚司,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上爱茶峒长官司,下爱茶峒长官司二长官司俱元容美洞地。至大二年置怀德府,属四川南道宣慰司。至顺二年正月升宣抚司。至正中,升军民宣慰司。太祖甲辰年六月改军民宣抚司,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镇远蛮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隆奉蛮夷官司元隆奉宣抚司。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长官司,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官司。忠路安抚司明玉珍忠路宣抚司。洪武四年改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领长官司一。剑南长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忠孝安抚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长官司,寻复故。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金峒安抚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长官司。永乐五年复故。宣德三年五月领蛮夷官司一。隆庆五年正月降为峒长。西坪蛮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中峒安抚司嘉靖初置。
  散毛宣抚司元至元三十年四月置散毛洞蛮夷官。三十一年五月升为府,属四川行省。至正六年七月改散毛誓厓等处军民宣慰司。明玉珍改散毛宣慰使司都元帅。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属四川重庆卫。二十三年废。永乐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属施州卫。南有白水河,一名酉溪,自忠建宣抚司流入,又东南入永顺司界。东北距卫二百五十里。领安抚司二。龙潭安抚司元龙潭宣抚司。明玉珍改长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改龙潭安抚司,属四川重庆卫。二十三年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来属。南有清江。大旺安抚司明玉珍大旺宣抚司。洪武八年十二月因之,属四川。永乐五年改置,领蛮夷官司二。东流蛮夷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置东流安抚司,属四川,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来属。腊壁峒蛮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忠建宣抚司元忠建军民都元帅府。明玉珍因之。洪武五年正月改长官司。六年升宣抚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安抚司,寻废。永乐四年复置宣抚司,属施州卫。南有白水河,源出将军山,西南流,车东河自容美司来合焉。北距卫二百五十里。领安抚司二。忠峒安抚司元湖南镇边宣慰司。明玉珍改沿边溪洞宣抚司。洪武五年正月改沿边溪峒长官司,后废。永乐四年改置。西南有酉溪。高罗安抚司元高罗宣抚司。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六年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领长官司一。思南长官司成化后置。
  容美宣抚司元容美等处宣抚司,属四川行省。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吴元年正月改黄沙、靖安、麻寮等处军民宣抚司。洪武五年二月改置长官司。七年十一月升宣慰司,后废。永乐四年复置宣抚司,属施州卫。西南有山河,即溇水之上源,东入九溪卫界。西北距卫二百十里。领长官司五:盘顺长官司元元统二年正月置盘顺府。至正十五年四月升军民安抚司。洪武五年三月改为长官司。椒山玛瑙长官司,五峰石宝长官司,石梁下峒长官司,水尽源通塔平长官司四长官司,俱洪武七年十一月置,十四年废。永乐五年复置。
  木册长官司元木册安抚司。明玉珍改长官司。洪武四年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属高罗安抚司。宣德九年六月直隶施州卫。
  镇南长官司元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寻改湖南镇边毛岭峒宣慰司。明玉珍改镇南宣抚司。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寻废。洪武八年二月复置,属施州卫。二十三年复废。永乐五年改置,直隶施州卫。有酉溪。
  唐崖长官司元唐崖军民千户所。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七年四月改长官司,后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直隶施州卫。南有黔水,即清江之上源。
永顺军民宣慰使司元至元中,置永顺路,后改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至大三年四月改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至正十一年四月升宣抚司,属四川行省。洪武二年为州。十二月置永顺军民安抚司。六年十二月升军民宣慰使司,属湖广行省,寻改属都司。西南有水溪,即酉水也,下流入沅陵县界。领州三,长官司六。东北距布政司二千里。
  南渭州司西。元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后废。洪武二年复置,改属。
  施溶州司东南。元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后废。洪武二年改置,来属。
  上溪州司西。洪武二年置。
  腊惹洞长官司,麦著黄洞长官司,驴迟洞长官司,施溶溪长官司四长官司,元俱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洪武三年改属。白崖洞长官司元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洪武三年改属。田家洞长官司洪武三年置。
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元保靖州,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太祖丙午年二月置保靖州军民安抚司。洪武元年九月改宣慰司。六年十二月升军民宣慰使司,直隶湖广行省,寻改属都司。北有北河,自酉阳司流入,东入永顺司界。又有峒河,下流与卢溪县之武溪合。领长官司二。东北距布政司千九百七十里。五寨长官司司南。元置,洪武七年六月因之。筸子坪长官司司南。太祖甲辰年六月置簳子坪洞元帅府,后废。永乐三年七月改置。
浙江
禹贡扬州之域。元置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路。又分置浙东道宣慰使司,治庆元路。属焉。太祖戊戌年十二月置中书分省。治宁越府。癸卯年二月移治严州府。丙午年十二月罢分省,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府。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杭州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浙江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属州一,县七十五。为里一万零八百九十九。西至开化,与江南界。南至平阳,与福建界。北至太湖,与江南界。东至海。距南京九百里,京师三千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百一十三万八千二百二十五,口一千四十八万七千五百六十七。弘治四年,户一百五十万三千一百二十四,口五百三十万五千八百四十三。万历六年,户一百五十四万二千四百八,口五百一十五万三千五。
杭州府元杭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为府。领县九。
  钱塘倚。洪武三年四月建吴王府。十一年正月改封周王,迁河南开封府。南有凤凰山,有秦望山。西南有灵隐山。南有钱塘江,亦曰浙江,有三源:曰新安江,出南直歙县;曰信安江,出开化县;曰东阳江,出东阳县。汇而东为钱塘江,至会稽县三江海口入海。西有西湖,源出武林泉。又北有运河,至秀水县北,而接南直运河。又有安溪,即苕溪也,自余杭县流入,下流至乌程县东北,注于太湖。仁和倚。东北有皋亭山,有临平山,下有临平湖,后塞。北有北新关,成化中设户部分司于此。又有塘栖镇。海宁府东,少北。元海宁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滨海,有捍海塘。西南有赭山,与萧山县龛山相对,浙江经其中,东接大海,谓之海门。东南有石墩镇巡检司,本置县东北硖石镇,后迁于此,更名。西南有赭山镇巡检司,本置县西陈桥北,寻迁赭山,更名,又迁文堂山上,仍故名。又西北有长安镇。富阳府西。东有观山。西南有湖洑山。东南临富春江,即钱塘江也。西南有东梓巡检司,后废。余杭府西北。西南有大涤山。西北有径山。南有苕溪,源出於潜县天目山。东北有石濑巡检司,后废。临安府西。旧治在县西西墅镇。洪武初徙于今所,本吴越衣锦军也。西有天目山,亦曰东天目,其在于潜境者为西天目。西北有南溪,即东苕溪也,源出天目山,经县南,亦曰新溪。于潜府西。北有天目山,浮溪出焉。县南为紫溪,下流至桐卢县入浙江。新城府西南。西有葛溪,又东北有松溪合焉,至岘口入于浙江。昌化府西。东南有柳相山。南有铜坑山。西北有千顷山。西有昱岭,上有关。又西北有黄花岭,上亦有关。东南有柳溪,东流合于于潜之紫溪。又有双溪,自县治南流入柳溪。西有手岭巡检司,迁县西南株柳村,又迁县西湛村,又迁杨家塘,仍故名。
严州府元建德路,属江浙行省。太祖戊戌年三月为建安府,寻曰建德府。壬寅年二月改曰严州府。领县六。东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
  建德倚。北有乌龙山。西有铜官山。又新安江自淳安县流入,经城南,东阳江自西南来合焉。又东北有胥溪,来入江,谓之胥口,亦曰建德江。东有管界巡检司。桐庐府东北。西有富春山,一名严陵山。桐江在南,即浙江也,亦曰睦江。自建德县流入,经富春山之钓台下,曰七里濑,又东经桐君山下,曰桐江。有桐溪自县东北流入焉,谓之桐江口,其上源即分水县之天目溪也。有桐江巡检司,后迁桐君山,又迁窄溪埠。淳安府西。南有云濛山。西有都督山,又有威平洞,亦曰青溪洞,又名帮源洞。南有新安江,自南直歙县流入,亦曰青溪。西有街口、又有永平、南有港口三巡检司,后废。东有锦溪关,嘉靖中置。遂安府西,少南。西有武强溪,有双溪流合焉,曰三渡口,经城南,东北注于淳安之青溪。南有凤林巡检司,后废。寿昌府西南。东南有岩峒山。西有寿昌溪,东北流至建德县,入新安江。南有常乐溪,东南流至兰溪县,入东阳江。西有社田、西南有上梅二巡检司。分水府东北。东有天目溪,上源即於潜县之紫溪及昌化县柳溪也,下流为桐庐县之桐溪。又东南有前溪,自淳安县流入,东流于天目溪。东有吴村巡检司,后废。
嘉兴府元嘉兴路,属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为府,直隶京师。十四年十一月改隶浙江。领县七。西南距布政司百九十五里。
  嘉兴倚。南有南湖,亦曰鸳鸯湖,流合运河。又有长水塘,西南接海宁,东北接海盐县界。又东有双溪,东出为华亭塘,南直松江府之漕舟,由此入运河。秀水倚。宣德五年三月析嘉兴县地置。西有运河,北经闻家湖,达南直吴江县之运河。东北有杉青闸、又有王江泾二巡检司。嘉善府东。本嘉兴县魏塘镇巡检司,宣德五年三月改为县。南有华亭塘河,东有魏塘河,东北有清风泾,皆流合焉。西北有分湖,与南直吴江县分界。又北有章练塘水,亦流合华亭塘河,达华亭县之泖湖。东北有风泾、西北有陶庄二巡检司,废。崇德府西南。元崇德州。洪武二年降为县。西北有运河,自德清县流入。东南有语溪,一名语儿中泾,又名沙渚塘。又东北有石门塘水,东南接运河,北达归安之乌镇。桐乡府西,少南。宣德五年三月以崇德县之凤鸣乡置。北有运河,与崇德县接界。又有烂溪,北达吴江县之莺脰湖,西达湖州府浔溪。北有皂林镇巡检司。平湖府东。宣德五年三月以海盐县之当涂镇置。东南有故邑山。南有雅山,俗曰瓦山。又当湖在县治东,下流出海盐澉浦口入海。其西为市西河,自嘉兴县流入,入于当湖。其分流南出者,则由县东南乍浦入海;北出者,则由县东北芦沥浦入海。浦傍有芦沥盐场。又北有东泖,即华亭三泖之上流。东有白沙湾巡检司,治广陈墅,后迁县东南独山。又东南有乍浦镇巡检司,后迁梁庄,仍故名。海盐府东南。元海盐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有秦驻山,又有长墙山。西南有凤凰山。东北有汤山,又有独山,旧置盐场于此。东临海,有防海塘,洪武初,以石为之,南北计四千八百丈。又有东、西、南三海口,而西海口在县东北,尤冲要。东北有吕港,港口有盐场。西南有鲍郎市,有盐课司。东北有守御乍浦千户所,东南有澉浦守御千户所,俱洪武十九年十月置。城东有海口巡检司,后徙砂腰村,南有澉浦巡检司,后迁秦驻山,俱仍故名。
湖州府元湖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为府,直隶京师。十四年十一月改隶浙江。领州一,县六。南距布政司百九十里。
  乌程倚。北有卞山,亦曰弁山。西南有石城山。南有岘山,本名显山。西南有铜山,一名铜岘山。北有太湖,接南直苏、常二府界。东北有大钱湖、小梅湖二口,府境群水皆于此入太湖。又西有苕溪,源自孝丰天目之阴,流经昆山下,出大钱湖口。又南有余不溪,即杭州境内之苕溪,自德清县流经府南,汇为玉湖,复东北出而汇于苕水,亦曰霅溪。东有后潘村巡检司,后迁南浔镇,仍故名。东北有大钱湖口巡检司。归安倚。南有金盖山,亦名何山。又有衡山。东有昇山,亦曰乌山,一名欧余山。又运河在城东,源自苕溪、余不溪二水,分流为运河,东北经南浔镇,入吴江县界,合嘉兴之运河。又南有荻塘,亦曰荻港,东北接运河。其枝流东南出乌镇,合桐乡之澜溪。又东有浔溪,即余不溪支流也,流经南浔。东南有琏市巡检司。又西南有上沃埠巡检司,后废。长兴府西北。元长兴州。太祖丁酉年三月改名长官州,壬寅年复曰长兴。洪武二年降为县。西北有顾渚山,产茶,一名西顾山,一名吴望山。东北有太湖,与南直宜兴县分中流为界。西有箬溪,下流入太湖。西南有荆溪,东南入于苕溪。东北有皋塘、西南有四安二巡检司。又西有合溪、南有和平二巡检司,废。德清府南,少东。东北有敢三山。东南有运河,有余不溪,亦曰霅溪,即苕溪别名。东北有新市镇巡检司。又东有下塘巡检司,后迁五柳港口。又东有荷叶浦巡检司,废。武康府西南。东有封山,一名防风山。又有禺山。西南有覆舟山。南有前溪,东北有后溪流入焉,下流入德清余不溪。
  安吉州元安吉县。正德元年十一月升为州。西南有故城。洪武徙于今治。东南有白阳山,旧产锡。西有苕溪。又有龙溪,即苕溪支流。东南有独松关巡检司,又有递铺巡检司,废。东北距府二十里。领县一。孝丰州西南。成化二十三年析安吉县地置,属府。正德二年改属州。南有天目山,有天目山巡检司。又西南为金石山,即天目最高处。又南有苕溪,出天目山,此为苕溪之别源。又西有松坑巡检司。
绍兴府元绍兴路,属浙东道宣慰司。太祖丙午年十二月为府。领县八。西北距布政司百三十八里。
  山阴倚。南有会稽山,其支山为云门山,又有法华山。西南为兰亭山。西北有涂山。北滨海,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浙江;一曰钱清江,即浦阳江下流,其上源自浦江县流入,至县西钱清镇,曰钱清江;一曰曹娥江,即剡溪下流,其上源自嵊县流入,东折而北,经府东曹娥庙,为曹娥江,又西折而北,会钱清江、浙江而入海。又西有运河,自萧山县流入,又东南迳会稽县,又东入上虞县界。又南有鉴湖,长十四五里,俗曰白塔洋,有若耶溪合焉。又北有白水湖,旁通运河。北有三江守御千户所,在浮山之阳,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三江巡检司,在浮山桃松庄。又西北有白洋巡检司。会稽倚。东南为会稽山,其东接宛委、秦望、天柱诸山。又东有银山、锡山,旧产银砂及锡。东南有若耶山。东有曹娥江。东南有平水溪,南合剡溪。东北有沥海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黄家堰巡检司,寻迁沥海所西,后迁上虞县界纂风镇,仍故名。萧山府西北。西南有虎爪山,东南有龛山,俱下临浙江。龛山傍有小山曰鳖子山,浙江自县西东北流,出其中,东接大海,亦曰海门。东南有峡山,钱清江经其中,复北折而东,入山阴县界。城西有运河,东接钱清江。又有湘湖。西南有渔浦巡检司。又西有西兴,亦曰西陵,往钱塘者由此渡江。诸暨府西南。元诸暨州。大祖己亥年正月改诸全州。丙午年十二月降为诸暨县。西南有新城,在五指山下,太祖癸卯年,李文忠所筑。西有长山,又有五泄山。南有句乘山。又有浣江,即浦阳江,亦曰青弋江。又西南有长清关、西有阳塘关二巡检司,废。余姚府东北。元余姚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新城,与县城隔江对峙,姚江经其中。南有四明山,北濒海。姚江源自县西南太平山,一名舜江,西北流至上虞县,乃东北出,经县南。又东为慈溪之前江。东北有烛溪湖,引流为东横河。西有牟山湖,引流为西横河,俱注于姚江。又西北有临山卫,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东北有三山守御千户所,一名浒山,亦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东北有三山巡检司,治金家山上,寻迁破山。北有眉山巡检司,治眉山寨,寻迁县西北湖海头。又有庙山巡检司,治庙山寨,寻迁上虞县界中源堰,仍故名。上虞府东。西北有夏盖山,北枕海,南临夏盖湖。西南有东山。东有覆卮山,接嵊县界。又东有通明江,即姚江上流。又有运河,在县治前。又西北有白马湖,北接夏盖湖,其相连者有上妃湖,亦曰上陂湖,引流为五夫湖,东北达于余姚之西横河。又西有梁湖巡检司,本治梁湖,寻迁百官市,仍故名。嵊府东南。东有丹池山。东北有嵊山。北有嶀山,又有清风岭。西有太白山。南有剡溪,源出天台诸山,下流为曹娥江。西有长乐镇、西北有管解寨二巡检司,废。新昌府东南。东有沃州山。东南有天姥山。又东有东溪,源出天台山,西北流入嵊县界。南有彩霞镇、又有丰乐、又有善政三巡检司,后废。
宁波府元庆元路,属浙东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十二月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二月改宁波。领县五。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鄞倚。东有鄮山。西南有四明山,周八百余里。东有灌顶山,旧产铁。东南有阿育王山,有太白、天童诸山。东北滨海。有鄞江,一名甬江。东南有奉化江,西北有慈溪,皆流合焉。西南有小江湖,又西有广德湖,东有东钱湖,皆引流入鄞江。北有龙山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东有甬东巡检司,治甬东隅,后迁定海县东南竹山海口,仍故名。又有岱山、又有螺峰二巡检司,后废。慈谿府西北。元曰慈溪。永乐十六年改‘溪’为‘谿’。西南有车厩山。东北滨海。南有慈谿,一曰前江,即姚江下流也,蓝溪、文溪诸水皆流合焉。西北有鸣鹤盐课司。又观海卫亦在西北,洪武十九年一月置。又有松浦巡检司,治浦东,寻迁浦西。又有向头巡检司,治向头寨,寻迁洋浦,废,后复。奉化府南。元奉化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有蓬岛山,又有天门山。西北有雪窦山。北有奉化江,亦曰北渡江,又谓之剡溪。东有市河,东北有赵河,皆南流入焉。东有塔山、东南有鲒埼二巡检司。又有公棠、连山、栅、东宿四巡检司,废。定海府东北。东有候涛山,一名招宝山,上有威远城,山麓有靖海城,俱嘉靖三十九年置。东北皆滨海。海中有舟山,有金塘山,有蛟门山,又有普陀落伽山,有大谢、小谢山。南有大浃江,其上流即鄞江,分流为小浃江,并入海。南有清泉等盐场。又东北有定海卫,本定海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四月置,二十年二月升为卫。东南有穿山后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又有霩衢守御千户所,大嵩守御千户所,俱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又有舟山中中千户所,舟山中左千户所,本元昌国州,洪武二年降为县,二十年六月,县废。改置。南有上岸太平嶴、西有管界寨二巡检司。又西北有施公山、南有长山二巡检司,后废。又南有霞屿巡检司,本名崎头,正统间更名,后废。又舟山东南有宝陀、西北有岑港,又舟山东有岱山、西南有螺峰四巡检司,后废。象山府东南。南有石坛山,亦曰坛头山。东南北三面皆滨海。其南有三萼山,一名三仙岛,俱在海中。南有玉泉盐场。又西南有昌国卫,本昌国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于舟山,十七年九月改为卫。二十年来徙县南天门山,二十七年迁县西南后门山。又山西南有石浦守御前、后二千户所,俱洪武二十年置。西北有钱仓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西有爵溪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年十二月置。北有陈山巡检司,治陈山,寻迁县东南。西有爵溪巡检司,迁治姜屿渡。南有石浦巡检司,迁治青山头。又东有赵嶴巡检司,自宁海县迁此。俱仍故名。
台州府元台州路,属浙东道宣慰司。洪武初,为府。领县六。西北距布政司四百四十里。
  临海倚。西南有括苍山,一名真隐山。又东南有海门山,有金鳌山,皆滨海。南有澄江,一名灵江,流合天台、仙居诸山之水,至黄岩县入海。又大海在东,中有芙蓉山、高丽头山。又有杜渎盐场。又海门卫亦在县东,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其北为前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置。东北有桃渚前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东有蛟湖巡检司,迁治海口陶屿。又有连盘巡检司,迁治海口长沙。俱仍故名。黄岩府东南。元黄岩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南有委羽山。东有大海。西北有永宁江,即澄江下流。东南有盐场,又有长浦巡检司。天台府西南。西有天台山。北有赤城山,又有石桥山,皆天台支阜也,其绝顶曰华顶峰。又西南有始丰溪,即澄江上源。又东有楢溪,产铁。其东为甬溪。又西有胡窦巡检司,废。仙居府西南。西北有苍岭,即括苍山。又有永安溪,下流亦会于澄江。又西南有曹溪,东有彭溪,俱流合于永安溪。西有田寺巡检司,后废。宁海府东北。北有天门山。西北有龙须山,旧产铜铁。东滨海。东北有鄞江,与象山县界。南有海游溪,有宁和溪,又有东溪,东有铁砂,冶之成铁,俱导流入海。又有梅嶴镇,旧有铁场。又南有健跳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东有越溪、又有长亭、北有铁场、南有曼嶴、东南有窦嶴五巡检司。太平府东南。成化五年十二月以黄岩县之太平乡置,析乐清地益之。南有大雷山。西北有玉城山。西南有灵山,与玉环山接。东南滨海,曰大闾洋,中有松门、石塘、大陈等山。又东有迁江,一名新建河,至县北曰官塘河,北抵黄岩县,东入海。东有松门卫,本松门千户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二十年六月升为卫。东北有新河千户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南有隘顽千户所,西南有楚门千户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东有盘马、西有二山、又有蒲岐三巡检司。南有沙角巡检司,本治岐头山下,后迁今治。西南有小鹿巡检司,迁治楚门所之横山后。西有温岭巡检司,废。
金华府元婺州路,属浙东宣慰司。太祖戊戌年十二月为宁越府。庚子年正月曰金华府。领县八。东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金华倚。北有金华山。南有铜山,旧产铜。城南有东阳江,亦曰婺港,自东阳县流经此。又有南溪,自缙云县来合焉,谓之双溪,亦曰縠溪,合流至兰谿而会于信安江。兰谿府西。元兰谿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东有铜山,旧产铜。西南有兰溪,即縠溪也,亦曰大溪,一自衢州之衢港,一自金华之婺港,会于西南兰阴山下,北入严州界。西北有平渡巡检司。北有灵泉乡、龙岩乡二巡检司,废。东阳府东。东南有大盆山,东阳江出焉,经县北,谓之北溪,亦曰东溪,西南有画溪,下流至义乌县入焉。东有永宁巡检司。又东南有瑞山、玉山。南有兴贤、仁寿二巡检司,废。义乌府东,少北。南有乌伤溪,即东阳江。西有智者同义乡、南有双林明义乡、北有龙祈镇三巡检司,废。永康府东南。东南有铜山,旧产铜。南有南溪,亦曰永康溪。又东有孝义寨、南有义丰乡、东南有合德乡三巡检司,后废。武义府南,少东。东北有永康溪,又有茭道市。西有苦竹市。又北有白溪口市。蒲江府东北。西有深袅山,蒲阳江出焉,东流入诸暨县界。东有杨家埠巡检司,后废。汤溪府西南。成化七年正月析兰谿、金华、龙游、遂昌四县地置。南有银岭。西北有縠江,即信安江。
衢州府元衢州路,属浙东道宣慰司。太祖己亥年九月为龙游府。丙午年为衢州府。领县五。东北距布政司五百六十里。
  西安倚。永乐二十二年建越王府,宣德二年除。西有岩山。南有烂柯山,又有爵豆山,旧出银。又西北有铜山,旧出铜、锡、铅。城西南有衢江,其上源曰大溪,自江山县流入。又有西溪,亦曰信安溪,自开化县发源,流至此与大溪合焉,曰双港口。又东有定阳溪,一名东溪,自遂昌县流入,合于衢江。西南有严剥、东南有板固二巡检司。龙游府东。东有龙邱山。北有梅岭。又有縠溪,即衢江也,一名盈川溪,又南有灵溪,自遂昌县流经县南灵山下,又东北入焉。东有湖头镇巡检司。又北有水北、南有灵山二巡检司,废。常山府西。有三衢山。东有常山,即信安岭也。北有金川,一名马金溪,自开化县流入。东有文溪,自江山县流入,合于金川,为信安溪上源。北有下坑、东南有镇平二巡检司,废。江山府西。东南有江郎山,有仙霞岭,仙霞关在其上。城东有大溪,仙霞岭水所汇也。又西有文溪。南有东山巡检司,本治仙霞岭下,后迁岭上。又有小竿岭巡检司,废。开化府西北。金溪在城东,其源一出马金岭,一出百际岭,至城北合流而南,即金川上源也。北有金竹岭巡检司。又西有云台、北有低坂、又有马金、南有华埠四巡检司,废。
处州府元处州路,属浙东道宣慰司。太祖己亥年十一月为安南府,寻曰处州府。领县十。北距布政司七百三十里。
  丽水倚。大溪在城南,一名洄溪,自龙泉县流经此,下流至永嘉县,入于海。又东有好溪,本名恶溪,东南达于大溪。青田府东南。西有大、小连云山。南有南田山。又有南溪,即大溪也,亦曰青溪,自丽水县流入。西南有小溪流合焉。南有淡洋巡检司,又北有黄坛巡检司,废。缙云府北。东有仙都山,亦名缙云山。又有管溪官山。西南有冯公岭,一名木合岭,一名桃花隘。又东有好溪,源出县东北之大盆山,有管溪自东流合焉。又北有南源溪,亦曰南溪,下流为永康溪,入于东阳江。松阳府西。北有竹喀岭。西有松溪,南有竹溪流入焉,下流至丽水县,入于大溪。又西南有净居巡检司,废。遂昌府西。南有双溪,有二源,至县南合流。又东经西明山南,分为二,其一入龙泉县之大溪,其一为东溪,入松阳县,为松溪。北有马步巡检司。龙泉府西南。南有匡山,建溪之水出焉。南有大溪,源出台湖山,又有灵溪,自县北流合焉,东入云和县界。南有庆元巡检司,治查田市。庆元府西南。洪武三年三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南有松源水,南流入福建,为松溪县之松溪。云和府西南。景泰二年析丽水县地置。南有大溪,西有黄溪流入焉,东入丽水县界。又西有七赤渡。东有石塘隘。宣平府北。本丽水县之鲍村巡检司。景泰三年改为县,而徙巡检司于县之后陶,仍故名,寻废。西北有砻坑山,旧产银。南有玉岩山,又有会高山,产矿。又南有虎蹐溪,会流于丽水县之大溪。景宁府南。景泰五年析青田县置。南有敕木山。东有矿坑岭。西有彪溪,东北有大汇滩,下流皆注于青田县之大溪。北有沐溪巡检司,迁县南大漈仍故名。又西有卢山巡检司,后废。东有龙首关,又有龙汇关、白鹿关,俱嘉靖中置。
温州府元温州路,属浙东道宣慰司。洪武初,为府。领县五。西北距布政司八百九十里。
  永嘉倚。西有岷冈山,又有铁场岭。南有大罗山。东滨海。又永宁江在城北,一名瓯江,一名永嘉江,自苍括诸溪汇流入府界,又东注于海。江中有孤屿山,与北岸罗浮相望。又西北有安溪,东北有楠溪,俱注于瓯江。城西南又有会昌湖,东有宁村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东南有中界山巡检司,后迁县东永昌堡。瑞安府南。元瑞安州。洪武二年降为县。正德六年五月徙县城于故城西,去海三丈五尺,以避潮患。西有陶山。北有帆游山。城南有安阳江,源出福建政和县及青田县界,合流至此,曰瑞安江,亦曰飞云江,渡处有飞云关,东接海口。又县东海岸中有凤凰诸山。又县东北有海安守御千户所,县东南有沙园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东有东山巡检司,本名梅头,治梅头寨,后迁,更名。乐清府东北。东有北雁荡山。南滨海,有玉环山,在海中。又西北有荆溪。又县治傍有东、西二溪。西南有馆头江。西有象浦河,东北有石马港,下流皆达海。有长林盐场。又西有盘石卫,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东有盘石守御后千户所,成化五年置。东北有蒲岐守御千户所,亦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西有馆头巡检司,迁治县西南岐头寨。后复。东南有北监巡检司,治玉环山下,寻迁县东北蔡嶴,又迁县东白沙岭,又迁鹗头,又迁窑嶴山下,仍故名。平阳府西南。元平阳州。洪武三年降为县。西南有南雁荡山,有玉苍山。又东南海中有大岩头山,有南麂山。又西有前仓江,亦曰横阳江,东南经江口关注于海。南有天富南盐场。又南有金乡卫,有蒲门守御千户所,东北有壮士守御千户所,皆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东南有舥艚、又有斗门二巡检司。南有江口巡检司,治下埠,后迁渡头。又东有仙口巡检司,迁县南麦城山,仍故名。又东南有龟峰巡检司,废。泰顺府西南。景泰三年以瑞安县罗洋镇置,析平阳县地益之。南有分水山,上有关,为浙、闽分界处。又西有白溪,下流至福建宁德县入海。又东有仙居溪,流入瑞安境入海。北有池村巡检司。南有三冠巡检司,本洋望,后更名。东南有鸦阳巡检司,后废。又罗阳第一关在县东。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福建 广东 广西
福建
禹贡扬州之域。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治福州路。属江浙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正月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太祖吴元年十二月平陈友定。洪武二年五月仍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七年二月置福州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福州都卫为福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直隶州一,属县五十七。为里三千七百九十七。北至岭,与浙江界。西至汀州,与江西界。南至诏安,与广东界。东至海。距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八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七,口三百九十一万六千八百六。弘治四年,户五十万六千三十九,口二百一十万六千六十。万历六年,户五十一万五千三百七,口一百七十三万八千七百九十三。
福州府元福州路,属福建道。太祖吴元年为府。领县九:
  闽倚。南有钓台山,亦曰南台山。东南有鼓山。南有方山,一名甘果山,下有官母屿,有巡检司。东南滨海。南有闽江,亦曰建江,自南平县流入府界。东南纳群川之水,至府西曰洪塘江,分二流,南出曰陶江,东出曰南台江,至鼓山下复合为一。又东南有马头江,自永福县流入,曰西峡江,又东有东峡江流合焉,又东南至五虎门,入于海。东有闽安镇巡检司。侯官倚。西有旗山,有雪峰山,有建江,又有西禅浦。西南有阳崎、吴山、凤冈、泽苗、延泽、仙坂等六浦,皆建江支分,仍合正流入海。西北有怀安县,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内,与闽、侯官同治,万历八年九月省,西北有竹崎、又有五县寨二巡检司。长乐府东,少南。东滨海,有海堤。北有马头江。又东有守御梅花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东北有石梁蕉山、东南有松下镇二巡检司。又东有小祉山巡检司,后移治大祉澳。福清府南,少东。元福清州。洪武二年二月降为县。东南际海,有盐场,海中有海坛山,又有小练山。南有龙江,又有迳江。东南有海口,江皆汇流入海。又东有镇东卫,东南有守御万安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有泽朗山、有牛头门、又南有壁头山三巡检司。又东有海口镇巡检司,洪武二十年移于长乐县之松下镇。连江府东北。东北滨海,海中有北茭镇巡检司。南有连江,东入海。东北有守御定海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罗源府东北。东滨海。西有罗川,南流分三派入海。南有应德镇。古田府西北。建江在县南,自南平县流入,经城南,有大溪流合焉,谓之水口。又东南迳模天岭下,江流至此始出险就平,东入闽清县界。东有杉洋镇,出银坑,有巡检司,后废。又西南有谷口镇、西北有西溪镇二巡检司,寻废。闽清府西北。西南有大帽山。北有建江,西南有梅溪流合焉。东有青窑镇巡检司,废。永福府西南。西南有高盖山,又南有陈山。东有东溪,汇诸山溪之水,下流会于福清之龙江而入海。又有漈门巡检司,后移于嵩口埕,寻复故。
兴化府元兴化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二。北距布政司二百八十里。
  莆田倚。东南滨海,海中有湄洲屿,又有南日山,俱东与琉球国相望。又南有木兰溪,北有延寿溪,东北有荻芦溪,又有通应港,俱会流入海。又西北有兴化县,正统十三年四月省。东有平海卫,东南有守御莆禧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东有嵌头、西北有大洋寨、东南有吉了三巡检。东有冲沁巡检司,本治寻阳,后徙兴福。又有青山巡检司,本治武盛里南哨,后徙奉国里。东南有南日山巡检司,后徙新安。东北有迎仙寨巡检司,后移鼓楼山。东有峙头、东南有小峙二巡检司,后废。仙游府西。北有二飞山。东北有何岭。南临九鲤湖,湖在万山中,下流入莆田县界,合于延寿溪。西有三会溪,即木兰溪上源。西有白岭巡检司,后迁于文殊寨。南有枫亭市、西有潭边市二巡检司,后废。
建宁府元建宁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八。四年正月置建宁都卫于此。八年十月改为福建行都指挥使司。东南距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
  建安倚。东北有凤凰山,产茶。东有东溪,即建江,自浙江庆元县流经此,又西合于西溪。又东南有寿岭巡检司。瓯宁倚。西有西溪,源出崇安县,东会诸溪之水,流入县境,又东合于东溪,南入延平府界。西北有营头街巡检司。建阳府西北。西北有西山。东南有锦江,亦曰交溪,有二源,合流于县东东山下,南流达于建溪。崇安府西北。南有武夷山,中有清溪,九曲流入崇溪。西北有分水岭,上有分水关巡检司。其水西流者入江西境,东流者入县境,即崇溪源。俗谓之大溪,经城西而南出,亦谓之西溪。其别源出县东北之岑阳山,亦曰东溪,西南流合于西溪,又南合武夷水而入建阳县界,即锦江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温林、岑阳、桐木、焦岭、谷口、寮竹、观音等关,与分水关为崇安入关。浦城府东北。北有渔梁山,建溪之源出焉。又有盖仙山,有黎岭,又有枫岭,一名大竿岭,皆浙、闽通途。又东北有柘岭,与浙江丽水县分界,柘水出焉,流合大溪。又南有南浦溪,亦曰大溪,即建溪也,下合建阳之交溪。东有高泉、东北有溪源、西北有盆亭三巡检司。松溪府东。东有万山。东北有鹫峰山,接浦城及浙江之龙泉界。南有松溪,源出浙江庆元县,亦谓之松源水,又西有杉溪,下流俱入于建溪。北有二十四都巡检司。南有东关巡检司,后迁于乌鞍岭,又迁于铁岭,又迁于峡桥。政和府东。南有七星溪,源出县东之铜盘山,下流合于松溪。又东有丹溪,流经福安县入海。又东南有赤岩巡检司。寿宁府东。景泰六年八月以政和县杨海村置,析福安县地益之。东有蟾溪,即福宁州长溪上源也。东有渔溪巡检司,后迁县北之官台山,又迁斜滩镇。
延平府元延平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七。东南距布政司四百五里。
  南平倚。南有九峰山。东北有衍仙山。城东南有剑溪,即建江也,亦曰东溪,自建宁府流入,南经黯淡滩,又西迳剑津,与西溪合。西溪出汀、邵二府之境,至县西,合于沙县之沙溪,为沙溪口;又东至剑津,合于东溪;又南至尤溪口,合于大溪,亦名南溪;又东至福州府,入于海;俗亦谓之三溪。东南有苍峡、西北有大历二巡检司。将乐府西。南有天阶山。西北有百丈山。南有将溪,亦曰大溪,即西溪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梅溪,自邵武界流入,合于大溪。又北有万安寨巡检司。沙府西南。西北有幼山。县治南有沙溪,亦名太史溪,自永安县流入,经县东,有霹雳等滩,下流合于西溪。北有北乡寨巡检司。尤溪府南。北有丹溪岭,一名桃木岭,下有丹溪。东有尤溪,其上源一出龙岩县,一出德化县,合流于县西南,又北流会汤泉等二十溪,北出尤口,入建溪,亦曰湖头溪。西有英果砦、又有高才坂二巡检司。顺昌府西,少北。南有徘徊岭。西北有顺阳溪,源出建阳县,又东经县南,与将溪合,又东经沙口,合邵武县之沙溪,又东经县西,与西溪合,西溪即邵武县之紫云溪也,又东入南平县界,为南平之西溪。又西北有仁寿镇巡检司。永安府西南。本沙县之浮流巡检司,正统十四年置永安千户所于此。景泰三年改置县,析尤溪县地益之。东北有贡川山。东南有石罗山。西有燕溪,四源合流,经城东北,下流为沙县之沙溪。又西有安砂镇、西南有湖口寨二巡检司。又西北有黄杨巡检司,废。大田府西南。嘉靖十五年二月以尤溪县之大田置,析永安、漳平、德化三县地益之。北有五台山。南有大仙山。东有银瓶山,产银铁。又南有尤溪,自龙岩县流入,又东入尤溪县境。又东南有花桥巡检司。又西南有桃源店巡检司,本属漳平县,后来属。北有英寨、西南有安仁隘二巡检司,后废。
汀州府元汀州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八。东距布政司九百七十五里。
  长汀倚。北有卧龙山。又北有新乐山,贡水出焉,流入江西界。西有新路岭。东有鄞江,即东溪,亦曰左溪,自宁化县流入,下流经广东大埔县入海,中有五百滩,亦谓之汀水。又东南有正溪,西有西溪,北有北溪,南有南溪,俱合于东溪。又西有古城寨巡检司。宁化府东北。南有潭飞漈。又有大溪,源出县北万斛泉,分流为清流县之清溪,其正流入长汀县,为鄞江上流。北有安远寨巡检司。上杭府南。西有金山,上有胆泉,浸铁能成铜。西南有羊厨山,产矿。南有大溪。武平府西南。北有黄公岭。南有化龙溪,下流入广东程乡县。西南有武平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置武平千户所于此。东南有象洞巡检司,后移于县西南之悬绳隘。北有永平寨巡检司,后移县西北之贝寨。清流府东北。南有丰山,东南有铁石山,南临九龙溪,有铁石矶头巡检司。西南有清溪,自宁化县流入,东北合半溪,又东南经九龙滩而入永安县界,亦曰龙溪,即燕溪之上源。连城府东南。本曰莲城,洪武十七年后改‘莲’曰‘连’。东有莲峰山。南有文溪,下流达于清流县之清溪。西南有北园寨巡检司,后迁于县南之朗村隘,后又迁于县西南之新泉隘。归化府东北。成化七年正月以清流县之明溪镇置,析将乐、沙县、宁化三县地益之。北有铁岭。南有归化溪,下流合将乐县之将溪。东有夏阳巡检司。永定府南。成化十四年以上杭县溪南里之田心地置,析胜运等四里益之。西有大溪,即汀水,自上杭县流经此,又东入广东大埔县界。东南有三层岭巡检司。东北有太平巡检司,后徙高坡。西南有兴化巡检司,治溪南里古镇,寻废,复置,后迁于上杭县之峰头。
邵武府元邵武路,属福建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为府。领县四。东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邵武倚。东有三台山。东南有七台山,又有道人峰。又有樵溪,源自樵岚山,经城内,出北门,合紫云溪,流至顺昌县为顺阳溪。又东南有水口巡检司。又东有拏口、南有同巡、东北有杨坊三巡检司,废。光泽府西北。北有云际岭。西北有杉岭,杉关在其上,与江西南城县接界。杭川出焉,亦名大溪,下流入紫云溪。又有大寺寨巡检司,在杉关东。又西北有黄土关。泰宁府西南。西有金饶山。西北有大杉岭。西有二十四溪,南有滩江流合焉,下流会于樵溪。建宁府西南。北有百丈岭,蓝溪出焉。南有绥江,源出金饶山,一名濉江,亦名宁溪,至绥城口,合蓝溪流入泰宁县界。西有西安巡检司,本治里心保,后迁邱坊隘,寻废,后复置,后又迁新安保之黄泥铺。
泉州府元泉州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七。东距布政司四百十里。
  晋江倚。东北有泉山,一名清源。东南有宝盖山。南有灵源山。东南滨海,有盐场。海中有彭湖屿。南有晋江,自南安县流入,经城西石塔山下,又东南至岱屿入海。东北有洛阳江,南流入海。又东南有永宁卫,南有守御福泉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东南有祥芝、又有乌浔、南有深沪、又有围头四巡检司。西南有安平城,嘉靖中筑。东南有石湖城,万历中筑。南安府西,少北。东南滨海。南有黄龙溪,即晋江之上流,西有桃林溪流入焉。南有石井巡检司。又西北有澳头、西南有达河二巡检司,后废。同安府西南。西有文圃山。南滨海,有盐场。西北有西溪,流合县东之东溪、县西之苎溪,又东南注于海。西南有守御金门千户所,西有守御高浦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西南有永宁中左千户所,在嘉禾屿,即厦门也,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苎溪、南有塔头山、东南有田浦、又有陈坑四巡检司。又西南有白礁巡检司,后移于县西之口寨。东南有烈屿巡检司,后移于石浔港口。又有官澳巡检司,后移于踏石寨。又有峰上巡检司,后移于县西之下店港口。惠安府东北。东南滨海,有盐场。西有洛阳江。又东南有守御崇武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嘉靖中移于县东北。城东有黄峙、南有獭窟、东南有小阼、东北有峰尾四巡检司。又东北有涂岭、又有沙格、东南有小兜三巡检司,洪武二十年废。安溪府西。西北有佛耳山。南有蓝溪。又西北有源口渡巡检司,后迁白华堡,寻复。永春府西北。西北有雪山,桃林溪出焉,东迳南安县,北合蓝溪,为双溪口,又东迳南安县,南合于黄龙溪。西有陈岩寨巡检司,洪武中废。德化府西北。西北有戴云山。西有太湖山。南有丁溪,又有浐溪,合而北流,入兴化仙游境。又西北有高镇巡检司,本东西团,后徙治,更名。东南有虎豹关。
漳州府元漳州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十。东北距布政司七百里。
  龙溪倚。东有岐山。西有天宝山。北有华封岭,一名龙头岭。东南滨海,海中有丹霞等屿。又东北有九龙江,亦名北溪,其上源出长汀及沙县,流入县界,历龙头岭下,谓之峡中,至县东出峡,为柳营江,又南有南溪流入焉。又东南为镇门港,入于海。有柳营江巡检司。又南有九龙岭巡检司。漳浦府南。南有梁山,又东南有良山,与梁山相峙。东北有大武山。县东南两面皆滨海。南有漳江,亦曰云霄溪,合李澳溪入于海。又有石塍溪。东北又有镇海卫,东有守御六鳌千户所。澳东南有古雷、又有后葛、东有井尾澳、西南有盘陀岭四巡检司。又东南有青山巡检司,后徙治月峙,又西南有云霄镇,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内置。龙岩府西。东有龙岩山,又有东宝山,旧产银铅。西有紫金山。北有九侯山。又南有龙川,下流入漳平界,为九龙江上源。东北有雁石巡检司,后移于皞林口。长泰府东。南有长泰溪,下流入九龙江。东南有朝天岭巡检司,后移于溪口。南靖府西。旧治在西南,双溪之北。嘉靖四十五年北徙大帽山麓。万历二十三年复还旧治。北有欧寮山。南有双溪,入龙溪县界,为南溪。北有永丰、西北有和溪二巡检司。又有小溪、寒溪二巡检司,后废。漳平府西北。成化六年以龙岩县九龙乡置,析居仁等五里地益之。东南有象湖山。南有百家畲洞,踞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之交。又有九龙溪,自龙岩县流经此,下流入龙溪县。南有归化巡检司,后移于县东之析溪口。又东北有溪南巡检司,后废。平和府西南。正德十四年六月以南靖县之河头大洋陂置,析漳浦县地益之。东南有三平山。东有大峰山,和头溪所出,分数流达海,又西有芦溪流合焉。有芦溪巡检司,后迁枋头板,改名漳汀巡检司。诏安府南。本南诏守御千户所,弘治十八年置。嘉靖九年十二月改为县。南临海,海滨有川陵山,海中有南澳山。又东有东溪,为和头溪分流,东南流入海。又南有守御玄锺千户所,东有守御铜山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东有金石、洪淡二巡检司。西南有分水关,漳、潮分界,巡检司治焉。海澄府东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以龙溪县之靖海馆置,析漳浦县地益之。东北滨海。西有南溪,自龙溪县流入,与柳营江合流入海。东有海门巡检司,后迁于青浦社。东北有濠门巡检司,本治海沧洋,后迁县东北之嵩屿。东有岛尾巡检司。又西北有石马镇。宁洋府西北。本龙岩县之东西洋巡检司,正统十一年置。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置县,又析大田、永安二县地益之。南有香寮山。东南有东洋,溪流所汇也。
福宁州元属福州路。洪武二年八月降为县,属福州府。成化九年三月升为州,直隶布政司。北有龙首山。东有松山,山下有烽火门水寨,正统九年自海中三沙堡移此。东北有大姥山。东南滨海,海中有嵛山、台山、官澳山、屏风屿。东有白水江。西有长溪,源出寿宁县界,至县西南古镇门入海。东有福宁卫,南有守御大金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西北有柘洋巡检司,又有芦门巡检司,后移桐山堡。又东北有大筼筜巡检司,后移秦屿堡。又东有清湾巡检司,后徙牙里堡。南有高罗巡检司,后移闾峡堡。又有延亭巡检司,后移下浒堡。又东北有蒋洋,又有小澜,西北有小澳、库溪,西南有蓝田,南有西臼六巡检司,后废。领县二。西南距布政司五百四十五里。
  宁德州西南。洪武二年属福州府。成化九年来属。北有霍童山,有龟屿。东南滨海,中有官扈山,下有官井洋。又东有瑞峰,亦在海中。西有穹窿溪,西南有赤鉴湖,北有外渺溪,下流俱达于海。北有东洋麻岭巡检司,后徙涵村,又徙县东北之云淡门,又徙县东之黄湾,后还故治。南有南靖关。东有长崎镇。福安州西北。洪武二年属福州府。成化九年来属。西南有城山。海在南。西北有长溪,东南入福宁州境。西北有白石巡检司,后徙于县东南之黄崎镇。
广东
禹贡扬州之域及扬州徼外。元置广东道宣慰使司,治广州路。属江西行中书省。又置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治雷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洪武二年三月以海北海南道属广西行中书省。四月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六月以海南海北道所领并属焉。四年十一月置广东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广东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直隶州一,属州七,县七十五。为里四千二十八。北至五岭,与江西界。东至潮州,与福建界。西至钦州,与广西界。南至琼海。距南京四千三百里,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六十七万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万七千九百三十二。弘治四年,户四十六万七千三百九十,口一百八十一万七千三百八十四。万历六年,户五十三万七百一十二,口五百四万六百五十五。
广州府元广州路,属广东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五:
  南海倚。西北有石门山、双女山。南滨海。又南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西江,上流合黔、郁、桂三水,自广西梧州府流入;一曰北江,即浈水;一曰东江,即龙川水。俱与西江会,经番禺县南,入于南海。西北有三江巡检司,本治侧水村,后迁村堡。又有金利、西南有神安、又有黄鼎、又有江浦四巡检司。又南有五斗口巡检司,后迁磨刀口,又迁佛山镇。番禺倚。在城有番、禺二山,县是以名。东有鹿步、南有沙湾、北有慕德、东南有茭塘、又有狮岭五巡检司。顺德府西南。景泰三年,以南海县大良堡置,析新会县地益之。西北有西江,南有马宁、北有紫泥二巡检司。西有江村巡检司,后迁县西北查浦。北有宁都巡检司,后迁都粘堡。又东南有马冈巡检司,后废。东莞府东南。南滨海,海中有三洲,有南头、屯门、鸡栖、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老万山、零丁洋等澳。北有东江。西有中堂、西南有白沙、又有缺口镇三巡检司。东北有京山巡检司,本治茶园,后迁京口村,更名。又西南有虎头山关,洪武二十七年置。新安府东南。本东莞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八月置。万历元年改为县。南滨海。有大鹏守御千户所,亦洪武十四年八月置。东南有官富、西北有福永二巡检司。三水府北。嘉靖五年五月以南海县之龙凤冈置,析高安县地益之。西江在南,北江在西。又西南有三江、北有胥江、东有西南镇三巡检司。又南有横石巡检司。增城府东。东有增江,南有东江。西南有乌石、西北有茅田二巡检司。龙门府东。弘治六年以增城县七星冈置,析博罗县地益之。南有龙门水,亦曰九淋水,流入东江。东有上龙门巡检司。香山府南。南滨海。东有零丁洋。北有黄圃巡检司。西北有大揽巡检司,本名香山,后更名。新会府西南。南滨海,中有崖山。东北有西江。西南有恩平江,一名岘冈水。东南有潮连、西有牛肚湾二巡检司。又西北有乐迳巡检司,后迁县北之石螺冈。又东北有大瓦巡检司,本治中乐都,后迁鸾台村。又南有沙村巡检司,本治大神冈,后迁仙洞村,又迁长沙村,后复故治。新宁府西南。弘治十一年以新会县德行都之上坑蓢置,析文章等五都地益之。南滨海。北有恩平江,一名长沙河。又南有广海卫,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西有望高巡检司,西南有城冈巡检司,后废。从化府东北。弘治二年以番禺县横潭村置,析增城县地益之。九年迁于流溪马场曲。东北有流溪巡检司,本治县北石潭村,后迁神冈村。清远府北。东有中宿峡。西有大罗山。又浈水在县东北,东南有潖水来合焉,谓之潖江口,有潖江巡检司。又西南有回岐、西北有滨江二巡检司。东北有横石矶巡检司,后废。
  连州元桂阳州,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三月省入连州。四月,连州废,地属连山。三年九月,连山废,地属阳山。十四年置连州于此,属府。东北有桂水。西有湟水,亦曰洭水,自湖广宁远县流入,东南合浈水。西北有朱冈巡检司。又有西岸巡检司,治仁内乡,后徙阳山县境。东南距府五百六十里。领县二。阳山州东北。元属桂阳州。洪武二年三月,桂阳州废,属连州。四月,连州废,属韶州府。十四年四月改为连州,徙州于桂阳州旧治,复置县,属焉。南有阳谿,即洭水。西北有星子巡检司。东有西岸巡检司,自连州移此,治青莲水口。又北有湟谿、阳山二关。连山州西。元连州治此,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废,属韶州府。三年九月省入阳山。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十四年四月属州。旧治在县西北锺山。永乐元年徙县西程山下。天顺六年又徙小坪。南有黄连山。北有高良水,又名大获水,东至州界入湟水。西有宜善巡检司,即程山下旧县治。
肇庆府元肇庆路,属广江道。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一。南距布政司二百三十里。
  高要倚。北有石室山。南有铜鼓山。东有高峡山、烂柯山。城南有西江,又南有新江,东南有苍梧水,俱流入焉。东南有古耶巡检司,治龙池都之冯村,后迁县东之横槎下都。东有禄步巡检司,初在下村,后迁上村水口。东有横槎巡检司,初治上半都,后迁水口,寻废。高明府东南。本高要县高明镇巡检司,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改为县,析清泰等都益之。南有仓步水,一名沧江,下流入于西江。东北有太平巡检司,治太平都,后迁县东都含海口。又迁县西南山台寺,又迁县东清溪申石奇海滨。四会府北。南有北江。东有南津巡检司,治黄冈村,寻迁县东南南津水口。新兴府南。元新州治,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废来属。东有新江。西南有立将巡检司。又南有禄缘巡检司,后废。开平府南。本恩平县之开平屯。明末改为县,析新兴、新会二县地益之。南有恩平江,源出旧恩平县西北平城山,东流合乌石水,下流入广州新会县界。东南有沙冈巡检司,本治沙冈村,后迁平康都之长沙村。又南有松柏、北有四合二巡检司。阳春府南。元属南恩州。洪武元年属新州。二年四月,新州废,属府。西有漠阳江。北有古良巡检司,寻废,后复置于县西,又迁南乡都小水口。又北有思良巡检司,后废。阳江府南。元南恩州治此,直隶广东道。洪武元年,南恩州废,改属新州。二年四月,新州废,属府。南滨海。中有海陵山,山西北为鹤州山,海陵巡检司在焉。西有漠阳江,源出古铜陵县北云浮山下,南流过阳春县,会诸水,经南恩旧城,直通北津港门,入于海。东南有海朗守御千户所,西南有双鱼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又东北有莲塘堡,西有太平堡,俱嘉靖间筑。恩平府南。本阳江县之恩平巡检司,初治县东北之恩平故县,后迁恩平堡。成化十四年六月改堡为县,析新兴、新会二县地益之,而迁巡检司于县东南之城村,仍故名,后又迁白蒙屯。县南有恩平江。广宁府西北。嘉靖三十八年十月以四会县地置。初治县东南潭圃山下,后迁大圃村福星山下,即今治也。北有绥江,又有龙口屯田千户所,亦嘉靖三十八年置。西北有金溪巡检司。南有扶溪巡检司,初治东乡水口,后迁扶溪口,又迁官埠。
  德庆州元德庆路,属广东道。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府治端溪县省入,来属。西有小湘峡,西江经其中,端溪自东北流入焉。东有悦城乡巡检司,治悦城故县,后迁灵溪水口。东距府二百十里。领县二。封川州西。元封州治此,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三月,州废,改属。南有西江,西有贺江,西北有东安江,俱流入焉。北有文德巡检司,初治县西北大洲口,后迁县西贺江口,后又迁于此。开建州西北。元属封州。洪武二年三月改属。西有开江,一名封溪,即贺江之下流。北有古令巡检司,治古令村,后迁县东北之褥村。
韶州府元韶州路,属广东道宣尉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六。西距布政司八百里。
  曲江倚。永乐二十二年建淮王府,正统元年迁于江西饶州府。南有莲花山。东北有韶石山。西有桂山。浈水在东,东南有曹溪水,西有武水,俱流入焉,抱城回曲,故谓之曲江,下流即始兴江。东北有平圃、南有蒙二巡检司。乐昌府西北。南有昌山。东北有灵君山。西有三泷水,即武水。北有九峰、西北有黄圃、又有罗家湾三巡检司。东有高胜巡检司,后废。英德府西南。元英德州,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三月降为县,来属。南有皋石山,一名浈阳峡。又浈水在县东,一名溱水,洭水在县西,一名洸水,至县西南合流,谓之洸口,有洸口巡检司。又南有泷头水,与浈水合。又东有象冈、北有清溪、西有含洸三巡检司。又南有南崖巡检司,废。仁化府东北。治水西村,后迁城口村。西北有吴竹岭,吴溪水出焉,下流为潼溪,入浈。东北有扶溪巡检司。又北有恩村巡检司。乳源府西。本治虞塘,洪武元年迁于洲头津。西有腊岭,五岭之一。西北有武水,自湖广宜章县流入,有武阳巡检司。翁源府东南。元属英德州。洪武二年三月改属。故城在西北,今治本长安乡也,洪武初,迁于此。北有宝山。东有灵池山,滃溪出焉,即泷头水。东有桂丫山巡检司,初治茶园铺,后迁南浦。
南雄府元南雄路,属广东道。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二。西距布政司千九十里。
  保昌倚。大庾岭在北,亦曰梅岭,上有梅关,浈水所出。西北有凌江水,流合焉,南至番禺入海,谓之北江。又县东有小庾岭。西北有百顺、东南有平田二巡检司。又东北有红梅巡检司,旧治梅关下,后迁于此。始兴府西。西有始兴江,即浈水。南有清化径巡检司。又东北有黄塘巡检司,本治璎珞铺,后迁黄塘江口,又迁黄田铺。
惠州府元惠州路,属广东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归善倚。南滨海。西江在西南。东有东江,自江西安远县流入府境,亦曰龙川江,西南至番禺县,会西江入海。东南有平海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又有内外管理、又有碧甲二巡检司。博罗府西北。西北有罗浮山。南有东江。西有石湾、又西北有善政里二巡检司。长宁府西。隆庆三年正月以归善县鸿雁洲置,析韶州府英德、翁源二县地益之。万历元年徙治君子峰下。南有新丰江,下流入龙江。西有坪巡检司。又北有黄峒巡检司,后废。永安府东北。隆庆三年正月以归善县安民镇置,析长乐县地益之。西有东江。西南有宽仁里巡检司,治苦竹派,后迁桃子园。又有驯雉里巡检司,治凤凰冈,后迁县东乌石屯。寻俱还故治。海丰府东。北有五坡岭。南滨海,一名长沙海。又东南有碣石卫,东有甲子门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南有捷胜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二月置,初名捷径,三月更名。有甲子门巡检司。又西有鹅埠岭巡检司。又西南有长沙港巡检司,后迁谢道。龙川府东北。元循州治此,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废来属。东有霍山。南有龙江,即东江上流,自江西安远县流入。东有通衢巡检司,后迁老龙埠,寻还故治。东北有十一都巡检司。长乐府东北。元属循州。洪武四年四月来属。旧治在紫金山北。洪武初,徙于今治。东南有兴宁江。南有十二都巡检司。又西有清溪巡检司,后废。兴宁府东北。元属循州。洪武二年四月来属。南有兴宁江,东入潮州府程乡县界。东南有水口巡检司,治水口隘,后废,复置于下岸,寻迁于上岸水东。又北有十三都巡检司,后迁白水砦,寻复故。
  连平州本连平县。崇祯六年以和平县惠化都置,析长宁、河源二县及韶州府翁源县地益之。寻升为州。西有银梅水,源出杨梅坪,即浈水上源。南有长吉里、东南有忠信里二巡检司。东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二:河源州北。旧属府,崇祯六年改属州。故城在西南。洪武二年徙于寿春市。万历十年迁于今治。南有槎江,即龙川江,下流为东江。又北有新丰江入焉。又东北有蓝口巡检司。和平州少北。正德十三年八月以龙川县之和平司置,析河源县地益之,属府。崇祯六年改属州。北有九连山。西北有浰头山,三浰水出焉,亦名和平水,有浰头巡检司。
潮州府元潮州路,属广东道宣慰司。洪武二年为府。领县十一。西距布政司千一百九十里。
  海阳倚。南滨海,有急水门。东有鳄溪,一名恶溪,亦名韩江,又名意溪,东入于海。西北有潘田巡检司。又有枫洋巡检司,寻迁县南园头村。潮阳府南。东南滨海。西南有练江。南有海门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置。东有招宁、西北有门辟、北有桑田三巡检司。又有吉安巡检司,治水都南山下,后迁贵屿村。揭阳府西。西北有揭岭。南有古溪。东南滨海。西有南寨巡检司,本名湖口,治湖口村,后迁棉湖寨,更名。东有北寨巡检司,本治县西北冈头山,后迁县东北鸟石山南,寻还旧治,后又迁县东桃山铺前。程乡府西北。元梅州治此,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废来属。南有梅溪,即兴宁江之下流,一名恶溪,西北有程江合焉。西有太平乡巡检司,治梅塘堡,后迁县西北石镇村旁。东南有丰顺乡巡检司,本在县西北平远县界,后迁松口市。饶平府东北。成化十二年十月以海阳县三饶地置,治下饶。东南滨海,海中有南澳山,有大成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有黄冈、西有凤凰山二巡检司。又东南有柘林寨。惠来府西南。嘉靖三年十月以潮阳县惠来都置,析惠州府海丰县地益之。南滨海。西有三河,以大河、小河、清远河三水交会而名,即韩江之上源。东南有靖海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有神泉巡检司,本名北山,治县西北山村,后迁神泉村,更名。镇平府北。本平远县石窟巡检司,崇祯六年改为县,析程乡县地益之。西有石窟溪,下流入于程江。东有蓝坊巡检司,自石窟司迁治,更名。大埔府东。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洲,清远二都地益之。南有神泉河,即福建汀州府之鄞江。又西有恶溪。东北有虎头沙、西有三河镇二巡检司。又南有大产巡检司,后迁黄沙。西南有乌槎巡检司,后迁高陂。平远府西北。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以程乡县豪居都之林子营置,析福建之武平、上杭,江西之安远,惠州府之兴宁四县地益之,属江西赣州府。四十二年正月还三县割地,止以兴宁程乡地置县,来属。普宁府西南。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以潮阳县水都置,析洋乌、黄坑二都地益之,寄治贵山都之贵屿。万历十年移治黄坑,以洋乌、水二都还潮阳。西有冬瓜山,冬瓜水出焉,下流为揭阳县之古溪,与南、北二溪合,下流至澄海县入于海。西南有云落径巡检司。澄海府东南。本海阳县之辟望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正月改为县,析揭阳、饶平二县地益之,而徙辟望巡检司于县北之南洋府,仍故名。南滨海,亦曰鸣洋海。西南有蓬州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六年四月置。又有驼浦巡检司。
高州府元高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治电白。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九年四月复为府。后徙治茂名。领州一,县五。东南距布政司一千里。
  茂名倚。洪武七年十一月省,十四年五月复置。南滨海。城西有窦江,源出信宜县,东北流,鉴江入焉,西南流入化州界。南有赤水巡检司。东南有平山巡检司,治红花堡,后迁县东北之电白故县。又西南有博茂巡检司,后废。电白府东。旧治在西北。今治本神电卫,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成化三年九月迁于此。东滨海。西北有立石巡检司,后废。信宜府北。南有窦江。东北有中道巡检司,治在怀德乡黄僚寨之左,废,后复置于罗马村,寻又迁于三桥。
  化州元化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以州治石龙县省入。九年四月又降为县,来属。十四年五月复为州。北有石城山,又有来安山。东北有茂名水,窦江之下流。又有陵水、罗水,俱自广西北流县流入,与茂名水合,至吴川县为吴川水,南入于海。北有梁家沙巡检司。东南距府九十里。领县二。吴川州南。元属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属州。南滨海,中有𥐻洲。有𥐻洲巡检司,在洲南滨海,后迁洲上。东南有宁川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四月置。又北有宁村巡检司,治川,后迁县西北之地聚村,又迁于芷口。石城州西。元属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属州。南滨海。西有零缘巡检司。
雷州府元雷州路,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三。东距布政司千四百五十里。
  海康倚。东滨海。南有擎雷水,自擎雷山南流,东入于海。西有海康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南有清道、东南有黑石二巡检司。遂溪府北。东西滨海。西南有乐民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北有湛川巡检司,治故湛川县,后迁县东南故铁杷县。又西南有涠洲巡检司,治海岛中博里村,后迁蚕村。徐闻府南。东西南三面滨海。西有海安守御千户所,东有锦囊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南有东场、东有宁海二巡检司。又西北有遇贤巡检司,废。
廉州府元廉州路,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九年四月属雷州府。十四年五月复为府。领州一,县二。东距布政司千二百十里。
  合浦倚。洪武七年十一月省,十四年五月复置。东有大廉山,州以此名。东南滨海,亦曰珠母海,以海中有珠池也。又城北有廉江,亦曰合浦江,自广西容县流入,迳州,江口分为五,西南注于海。又北有石康县,成化八年省。东有永安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置。东南有珠场、东北有永平二巡检司。又北有高仰巡检司,治马栏墟,后迁于县西南。
  钦州元钦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洪武二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以州治安远县省入。九年四月降为县,来属。十四年五月复为州。西南滨海,中有乌雷山,入安南之要道也。又有分茅岭,亦与安南分界。龙门江在城东,又东有钦江,俱入于海。南有淞海、西南有长墩、西北有管界三巡检司。又西有如昔、又有佛淘二巡检司,与交阯接界,宣德二年入于安南,嘉靖二十一年复。又西南有千金镇。东距府百四十里。领县一:灵山州北。元属钦州。洪武九年四月属廉州。十四年五月仍属钦州。北有洪牙山,洪牙江出焉,经县东,与罗阳山水合,为南岸江,南流为钦江。又南有林墟、西有西乡二巡检司。
琼州府元乾宁军民安抚司。元统二年十月改为乾宁安抚司,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为琼州府。二年降为州。三年仍升为府。领州三,县十。东北距布政司千七百五十里。
  琼山倚。南有琼山。北滨海,有神应港,亦曰海口渡,有海口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年十月置。又西南有水蕉村,万历二十八年置水会守御千户所于此。南有石山。又有清澜巡检司,废。澄迈府西。北滨海。南有黎母江。东有澄江。西北有澄迈巡检司,治石都。南有兔颕巡检司,治曾家东都,后迁南黎都,废。西南有铜鼓巡检司,治新安都,后迁西黎都,废。又有那拖巡检司,治那拖市,后迁县西森山市,废。临高府西。北滨海。南有黎母江。南有田牌巡检司,后迁坟横冈。又东有定南、北有博铺二巡检司,废。安定府南。元至元二十九年六月置。天历二年十月升为南建州。洪武元年十月复为县。南有五指山,亦曰黎母山,黎人环居山下,外为熟黎,内为生黎。北有建江,绕郡境西北流,入南渡江。东有潭览屯田千户所,元置,洪武中因之,永乐四年废。西有青宁巡检司。又东有宁村巡检司,治潭览村,后迁县东南南资都,仍故名。文昌府东。西北有七星山。南有紫贝山。东北滨海。东南有文昌江,入于海。又东北有清澜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八月置,万历九年迁县东南南都陈家村。西北有铺前巡检司。东北有青蓝头巡检司,后迁县东抱凌港。会同府东南。元至元二十九年六月置。东滨海。西有黎盆溪,东有调嚣巡检司,治端赵都,寻迁县东南南沧村。乐会府东南。西有白石山。东滨海。西北有万泉河,有黎盆水流入焉。
  儋州元南宁军,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为儋州,属府。正统四年六月以州治宜伦县省入。西北有龙门岭。西滨海。北有伦江。西南有镇南、又有安海二巡检司。又东有归姜巡检司,废。东北距府三百七十里。领县一:昌化州南。旧城在东南,今城本昌化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置。正统六年五月徙县治焉。西滨海。南有昌江。
  万州元万安军,属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十月改为万州,属府。正统四年六月以州治万安县省入。北有六连山,龙滚河出焉。东南海中有独洲山。东有莲塘巡检司,后废。西北距府四百七十里。领县一。陵水州南。东北有旧县城,今治本南山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置。正统间,迁县于此。西有小五指山。东滨海,海中有双女屿。东北有牛岭巡检司。
  崖州元吉阳军,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为崖州,属府。正统四年六月以州治宁远县省入。南有南山。北有大河,自五指山分流,南入海。东有滕桥、西有抱岁、又西北有通远三巡检司。北距府千四百一十里。领县一:感恩州西北。旧属儋州。正统五年来属。西滨海。南有南湘江,源自黎母山,西南入于海。东南有延德巡检司。
罗定州元泷水县,属德庆路。洪武元年属德庆州。万历五年五月升为罗定州,直隶布政司。西南有泷水,源出猺境。又有泷水、新宁、从化三千户所,俱万历七年置。又有函江守御千户所,万历五年五月置于西宁县境,十六年迁于州界之沟驿。南有开阳乡、西北有晋康乡二巡检司。又东有建水巡检司,治建水乡,后迁县东南古模村,又迁高要县白坭村,寻复还白模。领县二。东距布政司五百三十里。东安州东。万历五年十一月以泷水县东山黄姜峒置,析德庆州及高要、新兴二县地益之。北有西江,西有泷水流入焉。东北有南乡守御千户所,西南有富霖守御千户所,俱万历五年五月置。东南有罗苛巡检司。西宁州西。万历五年十一月以泷水县西山大峒置,析德庆州及封川县地益之。东北有西江,与德庆州分界。东南有泷水。西南有封门守御千户所,万历五年五月置。北有都城乡巡检司。又西南有怀乡巡检司,后废。
广西
禹贡荆州之城及荆、扬二州之徼外。元置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治静江路。属湖广行中书省。至正末,改宣慰使司为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六年四月置广西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州四十有八,县五十,长官司四。为里一千一百八十三。北至怀远,与湖广、贵州界。东至梧州,与广东界。西至太平,与贵州、云南界。南至博白,与广东界。距南京四千二百九十五里,京师七千四百六十二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一万一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四十八万二千六百七十一。弘治四年,户四十五万九千六百四十,口一百六十七万六千二百七十四。万历六年,户二十一万八千七百一十二,口一百一十八万六千一百七十九。
桂林府元静江路。洪武元年为府。五年六月改为桂林府。领州二,县七。
  临桂倚。洪武三年七月建靖江王府于独秀峰前。东有桂山。东北有尧山。又有桂江,亦曰漓江,南有阳江来合焉,至苍梧县合于左、右江。东有芦田市、西有两江口二巡检司。南有湘山渡巡检司,后废。兴安府北。南有海阳山,湘水出其北,流入湖广永州府界,漓水出其南,南入梧州府界。北有越城岭,亦曰始安峤,五岭之最西岭,下有始安水流入漓水。西南有融江六峒、西有盐砂寨、北有唐家铺三巡检司。又西南有岩关。灵川府北。北有百丈山。东北有融江,源出融山二洞中,一名银江,流经县境,又南入灵川县界,合于漓江。南有白石潭、东北有千秋峡二巡检司。阳朔府南。北有阳朔山。东有漓江。东南有伏荔市、南有都乐墟二巡检司。西有白竹寨巡检司,废。
  全州元全州路,属湖广道。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省州治清湘县入焉,属湖广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来属。西有湘山。南有湘水,又北有洮水流合焉。又西有西延、西南有建安、东北有柳浦三巡检司。又东北有平塘巡检司,废。南距府二百五十里。领县一。灌阳州南,少东。南有灌水,经州界,合于湘水。西南有吉宁乡崇顺里巡检司。
  永宁州元古县。洪武十四年改为古田县。隆庆五年三月升为永宁州。县旧治在今州南三十里。洪武初,移于今州南八里。成化十八年又移今治。又有黄源水,下流入漓江。南有桐木镇、又有常安镇、西南有富椽镇三土巡检司。东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永福州东南。旧属府,隆庆五年三月改属州。西南有太和山,太和江环其下,东入柳州府,为雒清江。又西南有理定县,元属静江旧路,正统五年九月省。又有兰麻镇、东北有铜鼓市二巡检司,废。义宁州东北。旧属府,隆庆五年三月改属州。北有丁岭,义江出焉,下流分为二,东流者为临桂县之相思水,入于漓江,南流者为永福县之白石水,即太和江也。西北有桑江口巡检司。
平乐府元大德五年十一月置。洪武元年因之。领州一,县七。北距布政司百九十里。
  平乐倚。东南有鲁溪山。西北有漓江,又北有乐川水,东经昭潭流合焉。又东有榕津寨巡检司,又有水浐营土巡检司。又东有龙平寨巡检司、昭平堡土巡检司,废。又东有团山堡,东南有广运堡、足滩堡,又南有甑滩堡,俱弘治后置。恭城府东北。南有乐川水,又东有势江,南有南平江,北有平川江,西南有西水江,俱流合焉。东北有镇峡寨、东有势江源二巡检司。又有白面寨、西岭寨二土巡检司。富川府东,少北。元属贺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浔州府,后来属。西南有锺山县,旧治于此,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移治霭石山下,而置边蓬寨巡检司于旧治。北有秦山,接湖广道州界。东北有甿渚岭,即临贺岭,与湖广江华县分界。又东有富江,南合贺水。西南有白霞寨、西北有寨下市二巡检司。贺府东南。元贺州,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初,以州治临贺县省入,属浔州府。十年五月降为县,后来属。东北有临贺岭,亦曰桂岭,下有桂岭县,元末废。东有贺江,至广东封川县合于西江。南有信都乡巡检司。北有沙田寨巡检司,后迁县西点灯寨,寻废。又东北有大宁寨、樊字寨、白花洞三土巡检司,后废。荔浦府西,少南。旧属桂林府,弘治四年来属。旧治在今县西。景泰七年移于后山,即今治。东有铜鼓岭,一名火焰山。又荔江在南,下流入漓江。东南有峰门寨巡检司,后迁中峒。西北有南原寨巡检司,后迁县东南下峒,又迁县东延滨江。又西南有华盖城,万历中筑。修仁府西,少南。旧属桂林府,弘治四年来属。旧治在今县西马浪坪。景泰初,迁今县南霸寨村。成化十五年迁于五福岭,即今治。东北有荔江,有丽壁市土巡检司。西南有石墙堡,万历间筑。昭平府南,少东。万历四年四月析平乐、富川二县地置。五年又析贺县地益之。东有五指山。又有漓江。又有思勤江,下流入于漓江。东南有龙平县,元属府,洪武十八年废。
  永安州元立山县,属府。洪武十八年废为立山乡,属荔浦县。成化十三年二月置州,曰永安,属桂林府。弘治三年九月改为长官司。五年复为州,来属。东有蒙山,下有蒙水。南有古眉寨土巡检司。北有群峰寨土巡检司,后迁州西北杜莫寨,又迁州北猫儿堡。东南有仙回营,万历中置。东北距府百二十里。
梧州府元梧州路。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九。北距布政司五百八十里。
  苍梧倚。城西南有大江,江即黔、郁二水,合流于浔州府城东,为浔江;入府界,东经立山下,又东经此,与桂江合,谓之三江口,下流为广东之西江。东有长行、西有安平、北有东安、西南有罗粒四巡检司。藤府西。元藤州,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九月省州治镡津县入焉。十月来属。十年五月降为县。北有藤江,亦曰镡江,即浔江也。东南有绣江,西有幕僚江,俱流入焉。又西北有五屯守御千户所,嘉靖初置。西有白石寨、南有窦家寨、东北有赤水镇三巡检司。又东有溻州、南有周村、西南有驿面、又南有思罗四巡检司,废。容府西南。元容州,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十月来属。十年五月降为县,省州治普宁县入焉。西北有容山。南有容江,亦名绣江。又东有波罗里大洞、西南有粉壁寨二巡检司。岑溪府南,少西。元属藤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府。东北有乌峡山。西有绣江。东南有上里平河村、西南有南渡二巡检司。又东南有连城乡义平巡检司,废。怀集府东北。元属贺州。洪武初,属平乐府。十年五月来属。西南有怀溪水。东有武城乡、西有慈乐寨、西北有兰峒寨三巡检司。
  郁林州元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南流县省入。十月来属。南有南流江,至广东合浦县入海。有横岭、文俊二巡检司,废。东北距府三百三十里。领县四。博白州西南。西有双角山,绿珠江出其下,流合县南饮马水,下流入南流江。南有周罗、西南有沙河二巡检司。又有安定、春台、平山、兆常四土巡检司,寻废。又东南有海门镇,旧为入安南之道。北流州北。元属容州。洪武十年五月来属。东北有勾漏山。东有铜石山,产水银、朱砂。又南有扶来山,陵水出焉,西南有峩石山,罗水出焉,俱流入广东化州界。又北有绿蓝山,绿蓝水出焉,分为二。东流者经城东登龙桥,与广东高州府流入之绣江合,又东经容县,为容江。西流者入郁林州,为南流江。南有双威寨巡检司。西有都陇、又有中山、又有清湾三巡检司,废。又西有天门关,本名鬼门关,洪武初,改为桂门关;宣德中,更今名。陆川州南,少东。元属容州。洪武十年五月来属。旧为入安南之道。东有龙化江,下流合容江。南有温水寨巡检司。兴业州西,少北。南有铁城山。北有翻车岭,龙母江出焉,下流入南流江。南有赵家寨、西有长宁寨、北有平安寨、又有棠木寨四巡检司,后俱废。
浔州府元浔州路。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三。东北距布政司九百八十里。
  桂平倚。南有白石山。西北有大藤峡。北有黔江,一名北江,亦曰右江,南有郁江,一名南江,亦曰左江,至城东汇为浔江。东北有武靖州,成化三年置,万历末废。又东有大黄江口、北有靖宁乡、东北有大宣乡、又有思隆乡、又有木盘浦、西南有常林乡六巡检司。又南有罗秀土巡检司,又北有碧滩堡、镇峡堡,俱成化中置。东有牛屎湾堡,西有淹冲堡、秀江堡,俱嘉靖中置。平南府东。东南有龚江,即浔江也,东有白马江流入焉。又有奉议卫,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置于奉议州,正统六年五月迁于此。东北有大同、西北有泰川、西南有武林三巡检司。又南有峒心、东南有三堆、东北有大峡、西北有平岭四土巡检司。贵府西。元贵州,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十月降为县,来属。南山在南。又有东、西、北三山。南有郁江,亦曰南江,群川悉流入焉。有向武军民千户所,本向武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八年十月置于向武州,三十年三月升军民所,正统六年五月来迁县北门外,万历二十三年又迁县西北谢村镇。东南有新安寨、北有北山寨二巡检司。又南有桥头墟、西有瓦塘渡、又有五州寨、又有东壆渡、又有郭东里五巡检司,废。又东南有三江城,万历中筑。
柳州府元柳州路。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二,县十。东北距布政司四百里。
  马平倚。元为府属,洪武元年徙府治于此。南有柳江,亦曰浔水,亦曰黔江,上流自贵州黎平府流入府境,下流至桂平县合于郁江,亦曰右江。南有新兴镇、都博镇二巡检司。又有归化镇巡检司,废。洛容府东北。旧治白龙岩,天顺中,徙于朱峒。正德时,为猺、獞所据,嘉靖三年十一月复。万历四年正月迁于灵塘,以朱峒旧治为平乐镇,留兵百名守之。城南有洛清江,至马平县入于柳江。西南有江口镇、又有运江二巡检司。东有平乐镇巡检司,治石榴江,后迁县东北中渡。又西南有章洛镇巡检司,废。柳城府西北。旧治龙江南,元为府治。洪武元年迁治龙江东,而府徙治马平县。龙江自天河县流入,合于融江,即柳江上流。东有东泉镇巡检司。北有古镇巡检司,初治融江东岸,后迁马头驿。又东北有古清镇、西有洛好镇、又有廖洞镇三巡检司。罗城府西北。洪武二年十月以罗城乡置,属融州。十年五月来属。北有武阳江,下流合于融江。北有武阳镇、又有莫离镇、又有通道镇三巡检司。又旧有安湘镇、乐善镇、中峒镇三巡检司,废。怀远府北。元属融州。洪武十年废,置三江镇巡检司。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县,来属,治大融江、浔江之汇。万历十九年移治丹阳镇。西北有九曲山,山南为石门山,两山夹峙。福禄江自贵州永从县流迳其中,至融县为融江,至柳城县为柳江。又东北有浔江,自湖广靖州流合焉,有浔江镇巡检司。又西北有万石镇,又有宜良镇、丹阳镇三巡检司。融府西北。元融州,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十月以州治融水县省入,来属。十年五月降为县。东南有灵岩山。北有云际山。其西曰上石门,以两山夹峙,融江中流也。又东有宝积山,产铁。东北有思管镇、东南有清流镇、西南有鹅头隘三巡检司。又北有长安镇巡检司,本在融江东岸,后迁西岸。又有大约镇土巡检司。又有保江镇、理源镇、西峒镇三巡检司,废。来宾府南。元属象州。洪武十年五月来属。西南有白牛洞。北有白云洞。南有大江,亦曰都泥江。西有界牌镇巡检司,后迁县南之南冈。
  象州元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十月来属,以州治阳奉县省入。西有象山。东有雷山。南有象江,即柳江。东北有龙门寨巡检司。又有鹅颈镇、尖山镇二巡检司,废。西北距府百十三里,领县一。武宣州南。元曰武仙。宣德六年更名。旧治阴江。宣德六年三月徙于高立。东南有大藤峡,后名永通峡。西有柳江,又有都泥江,亦谓之横水江,来入焉,下流为浔州府之右江,亦入于柳江。西北有安永镇、西南有县郭镇二巡检司。又东有东乡、又有周冲、又有闲得三巡检司,废。
  宾州元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岭方县省入。十月来属。东南有镇龙山。西南有灯台山。西有古漏山,下有古漏关,古漏水出焉,入于宾水。宾水在南,即都泥江也。东有安城镇巡检司。又东有梁村巡检司,后废。北距府三百里。领县二。迁江州北。西有古党山,有峒。东北有大江,即都泥江。东有迁江屯田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置。东南有清水镇巡检司,又有罗目镇、李广镇二巡检司,废。又东有石零堡,北有都历堡,俱正德中筑。上林州西,少北。西有大明山,澄江出焉,亦名南江,东合北江,又东入迁江县之大江。西北有三里营,南丹卫在焉。卫旧在南丹州,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置,二十九年正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寻罢军民,止为卫。永乐二年十二月徙上林县东,正统六年五月徙宾州城,与宾州千户所同治,万历八年徙于此。西南有周安堡,在八寨中,旧为猺、獞所据,嘉靖三年讨平之,万历七年改属南丹卫。西北有三畔镇巡检司。又东北有琴水桥、东南有思龙镇、又有三门滩镇三巡检司。
庆远府元庆远路。洪武元年为府。二年正月改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三年六月复曰庆远府。领州四,县五,长官司三。东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宜山倚。北有龙江,东流入融县,合于融江。西有河池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十月置于河池县,永乐六年徙于此。东有大曹镇、西有怀远镇、又有德胜镇、又有东江镇四巡检司。天河府北,少东。旧县在高寨。洪武二年迁于兰石。正统七年又迁甘场。嘉靖十三年又迁福禄镇。万历十九年始移今治。西南有龙江,自贵州独山州流入。北有东禅镇巡检司,又有思农镇、归仁镇二土巡检司。忻城府南,少东。西有乌泥江,即都泥江。北有三寨堡土巡检司。
  河池州元河池县。弘治十七年五月升为州。县旧治在州北怀德故城。天顺六年迁屏风山。成化十三年还治怀德。嘉靖四年又迁凤仪山南。西有智州山。东有金城江,下流合于都泥江。江北有金城镇巡检司。又东有都铭镇、土堡镇二巡检司,后废。东距府二百五十里。领县二。思恩州东北。旧属府,正德元年二月改属州。旧治在环江洲。永乐末,迁于清潭村。宣德三年十一月迁于白山寨。成化八年迁于欧家山。南有环江,北有带溪,皆合流于龙江。有安化镇、归思镇二巡检司。又有普义镇、吉安镇、北兰镇三巡检司,废。荔波州西北。洪武十七年九月析思恩县地置,属府。正统十二年改属南丹州。成化十一年九月又属府。正德元年来属。州东南有劳村江,源出贵州陈蒙烂土长官司,流入州界,为金城江。又东有穷来、南有蒙石、又有方村三土巡检司,后废。
  南丹州。洪武七年七月置。二十八年废,寻复置。西有孟英山,旧产银。南有都泥江,自贵州定番州流入。东距府二百四十里。
  东兰州。洪武十二年置。以西兰州省入,又省安习、忠、文三州入焉。东南有隘洞江,一名都泥江,又名红水河,又名乌泥江。东北距府四百二十里。
  那地州元地州。洪武元年改置。北有都泥江,有布柳水流合焉。南有那州,洪武元年省。东北距府二百四十里。
  永顺长官司,府西南。永定长官司府南。二司皆弘治五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安长官司弘治九年九月析天河县十八里地置。
南宁府元南宁路。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七,县三。东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宣化倚。东有昆仑山,上有昆仑关。又有横山,又有思玉山。北有马退山。东南有望仙坡,与青、罗二山相对。城西南有大江,即郁江,一曰夜郎豚水。其上流有二:一为南盘江,经府城南,曰右江;一为丽江,经府城西南,曰左江。合流处谓之合江镇,下流为浔州府之左江。东有金城寨、西有那南寨、又有那龙寨、又有迁隆寨、南有八尺寨五巡检司。隆安府西北。嘉靖十二年四月析宣化县那久地置。东有火焰山。城北有盘江,亦曰右江。西南有那楼寨、西北有驮演寨二巡检司。
  横州元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宁浦县省入,属浔州府。十年五月降为县,来属。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州,仍置宁浦县为州治,县寻废。东有乌蛮山。南有郁江,又东南有武流江,源自广东灵山县,流入境合焉。东有古江口、西有南乡二巡检司。又南有太平关,成化四年置。西北距府二百四十里。领县一。永淳州西。元属横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横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州。西临郁江。南有南里乡、北有武罗乡二巡检司。又东北有修德乡巡检司,景泰间迁于县西,后废。
  新宁州。隆庆六年二月以宣化县定禄洞地置。北有三峰山。城西有丽江,一名定禄江,又名文字水。东南有渠乐寨巡检司。东距府二百里。
  上思州元属思明路。洪武初废。二十一年正月复置,属思明府。弘治十八年来属。南有十万山,上思江出焉,东流合西小江,西即交阯所出之左江也。又有明江,亦出十万山,西流入思明府界。又西有迁隆峒土巡检司。东南距府三百里。
  归德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弘治十八年来属。盘江在西南。东南距府三百五十里。
  果化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嘉靖九年十二月来属。南盘江在西。东南距府三百二十里。
  忠州元属思明路。洪武初废。二十一年正月复置,属思明府。万历三年九月来属。东北距府四百余里。
  下雷州元下雷峒。洪武初,属镇安府。嘉靖四十三年来属。万历十八年升为州。南有逻水,自镇安府流入,南宁府左江之别源也。东距府五百八十里。
思恩军民府元思恩州,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后属云南广西府。永乐二年八月直隶广西布政司。正统四年十月升为府。六年十一月升军民府。旧治在府西北。正统七年迁府东北之乔利。嘉靖七年七月又迁武缘县止戈里之荒田驿,因割止戈二里属之。西北有都阳山。东南有靖远峰。北有红水江,又有驮蒙江,一名清水江,流合焉。又有大揽江,出城东北大名山,下流俱入于郁江。东有凤化县,正德六年七月置,嘉靖八年十月废。东有古零,西有定罗、那马、下旺,北有兴隆,东北有白山、安定,西北有旧城、都阳九土巡检司。领州二,县二。东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奉议州元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五年省入来安府。七年二月复置,直隶行省。二十八年复废,寻复置,直隶布政司。嘉靖六年二月来属。东有旧城。今治本砦林村也,洪武初,迁于此。北滨南盘江,有州门渡。距府 百 十里。
  上映州元属镇安路。洪武五年废为洞。万历三十二年复置,来属。东北距府四百七十里。
  上林府西南。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嘉靖七年七月来属。北有南盘江,南有大罗溪,东流合焉,即枯榕江之下流也。武缘府南。元属南宁路。万历五年十月来属。西有西江,即大榄江也,东南有南流江合焉。东有镆鎁寨、又有博涩寨、西有高井寨、西北有西舍寨四巡检司。又南有横山寨巡检司,废。
太平府元太平路,至元二十九年闰六月置。洪武二年七月为府。领州十七,县三。东北距布政司二千五十里。
  崇善倚。府治驮卢村,洪武二年徙治丽江。旧县治在府西北,嘉靖十九年迁入郭内。北有青莲山。东有将军山,下有威震关,一名伏波关。南有府前江,即丽江,又西有逻水流入焉。北有壶关,正德三年置。又东北有保障关。陀陵府东北。东有渌空山,渌空江出焉,亦名绿瓮江。又南有丽江。罗阳府东北。南有丽江。西有驮排江,源出永康县,下流入于丽江。以上三县,元俱属太平路。
  左州东有旧治。成化十三年迁于思崖村。正德十五年迁于今治,本古揽村也。西北有金山。南有丽江。西南距府百里。 养利州有旧州三,一在州北,一在西北,一在东北。又西北有养水。北有通利江,至崇善县注于丽江。以上二州,元属太平路。南距府百五十里。 永康州元永康县,属太平路。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升为州。北有固城。万历中,迁于今治。西有绿瓮江,下流亦合丽江焉。西南有思同州,旧属府。万历二十八年六月省。西南距府二百里。 上石西州元属思明路。洪武末省。永乐二年复置。万历三十八年来属。东有明江,西北流入丽江。东北距府三百三十里。 太平州自此以下十一州,元属太平路。逻水在西,下流入丽江。东南距府八十里。 思城州南有教水,下流合于陇水。东南距府五百里。 安平州南有陇水,下流合于逻水。东南距府百十里。 万承州西南有绿降水,亦名玉带水。西南距府五十里。 全茗州西有通利江,一名大利江。南距府百六十里。 镇远州北有杨山。南有岩磨水。西南距府二百八十里。 茗盈州南有观音岩,涧水出焉,下流入于丽江。西南距府六十里。 龙英州南有通丽江,有三源,下流入于丽江。南距府二百十里。 结安州西有堰水,下流入丽江。西南距府二百二十里。 结伦州南有咘毕水,即堰水之上流。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 都结州南有咘毕水。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 上下冻州元属龙州万户府。洪武初来属。西有八峰山,太源水出焉。又北有青连山。南有拱天岭。东距府二百二十里。 思明州元属思明路。洪武二年属思明府。万历十六年三月来属。东有逐象山。东北有明江,自思明府流入。东北距府二百十里。
思明府元思明路。洪武二年七月为府,直隶行省。九年直隶布政司。南有明江,有永平寨巡检司。领州三。北距布政司二千二百里。
  下石西州元属思明路。洪武二年属府。旧治在东南。万历间,始迁今治。西距府百四十里。
  西平州元属思明路。洪武三年省。永乐二年复置。宣德元年与安南。
  禄州元属思明府。洪武三年省。二十一年正月复置,寻没于交阯。永乐三年收复。宣德元年与安南。
镇安府元镇安路。洪武二年为府。西有镇安旧城。洪武二年徙于废冻州,即今治也。南有驮命江,下流合郁江。又有逻水,发源府北土山峡中,下流至胡润寨,与归顺州之逻水合,有湖润寨巡检司。距布政司二千二百里。
田州元田州路。洪武二年七月为府。嘉靖七年六月降为州,徙治八甲,而置田宁府于府城。八年十月,府废,州复还故治,直隶布政司。东南有南盘江。西有来安路,元属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七月为府,领归仁州、罗博州、田州,十七年复废。北有上隆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府,成化三年徙治浔州府东北,更名武靖州。又有恩城州,元属路,洪武初属府,弘治五年废。东有床甲、拱甲、婪凤,西有武隆、累彩,北有岜马甲、篆甲,东北有下隆,东南有砦桑,西北有凌时,西南有万冈阳院,又有大甲、子甲,又有县甲、怕河、怕牙、思郎、思幼、候周十九土巡检司。距布政司千六百里。
归顺州元属镇安路。洪武初,废为洞。弘治九年八月复置,属镇安府。嘉靖初,直隶布政司。东北有龙潭水,南入交阯高平府界。又南有逻水,发源西北鹅槽隘界。距布政司二千三百二十里。
泗城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七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旧州在西南,洪武六年移于古勘洞。西有南盘江,自贵州慕役长官司流入,下流为南宁府之右江。又北有红水江。东北有程县,洪武二十一年以泗城州之程丑庄置,属州,寻属庆远府,宣德初,还属州,嘉靖元年废。西南有利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七年十一月直隶布政司,正统六年五月徙治泗城州古那甲,嘉靖二年废。又西有上林长官司,永乐七年以州之上林洞置,直隶布政司,万历中,省入州,崇祯六年分司西地入云南广南府。有罗博关巡检司。北距布政司一千八百一十五里。
向武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七月属田州府。二十八年废。建文二年复置,直隶布政司。旧州在东。万历四十五年迁于乃甲。南有枯榕江,下流入于右江。北有富劳县,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寻为夷獠所据,建文四年复置,后废。东有武林县,元亦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永乐初省入富劳县。距布政司二千四百里。
都康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后为夷獠所据。建文元年复置,直隶布政司。西有岜炉江,下流合于通利江。距布政司二千五百四十里。
龙州元龙州万户府。洪武二年七月仍为州,属太平府。九年六月直隶布政司。南有龙江,自交阯广源州流入,即丽江也,有明江流入焉,下流为南宁府之左江。距布政司二千三百里。
江州元属思明路。洪武二十年直隶布政司。东有归安水,西有绿眉水,下流俱合于丽江。领县一。距布政司二千一百十里。罗白州东北。洪武三年置,属思明府,后来属。南有陇冬水,下流入于丽江。
思陵州元属思明路。洪武三年省入思明府。二十一年正月复置,直隶布政司。南有角硬山,角硬水出焉,又有淰削水合之,下流入思明府界。距布政司二千一百二十里。
凭祥州。本凭祥县。永乐二年五月以思明府之凭祥镇置,属思明府。成化十八年升为州,直隶布政司。西北有丽江,自交阯广源州流入。又南有镇南关,一名大南关,即界首关也。距布政司二千四十里。
安隆长官司元致和元年三月置安隆州,属云南行省。后废为寨,属泗城州。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安隆长官司,仍属泗城州,后直隶布政司。西有坝达山,浑水河经其下,即红水江也,东入泗城州界。又西南有同舍河。距布政司   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云南 贵州
云南
禹贡梁州徼外。元置云南等处行中书省。治中庆路。洪武十五年二月癸丑平云南,置云南都指挥使司。乙卯置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同治云南府。领府五十八,州七十五,县五十五,蛮部六。后领府十九,御夷府二,州四十,御夷州三,县三十,宣慰司八,宣抚司四,安抚司五,长官司三十三,御夷长官司二。北至永宁,与四川界。东至富州,与广西界。西至干崖,与西番界。南至木邦,与交阯界。距南京七千二百里,京师一万六百四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五万九千五百七十六,口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七十。弘治四年,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口一十二万五千九百五十五。万历六年,户一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口一百四十七万六千六百九十二。
云南府元中庆路。洪武十五年正月改为云南府。领州四,县九。
  昆明倚。洪武二十六年,岷王府自陕西岷州迁于此。永乐二十二年迁岷王府于湖广武冈州,建滕王府于此,宣德元年除。东有金马山,与西南碧鸡山相对,俱有关,山下即滇池。池在城南,周五百里,其西南为海口,至武定府北,注于金沙江。又东有盘龙江,西注滇池。东有赤水鹏、清水江二巡检司。富民府西北。东有螳螂川,源自滇池,下流入金沙江。东南有安宁河。宜良府东,少南。东有大池江,一名大河,亦曰巴盘江。西有汤池巡检司。罗次府西北。旧属安宁州,弘治十三年八月改属府。西有星宿河,自武定府流入。又有沙摩溪,即安宁河。南有炼象关巡检司。
  晋宁州西有大堡河,下流入滇池。北距府百里。领县二。归化东北有交七浦,滇池下流。呈贡州北。西有滇池,北有落龙河,南流入焉。
  安宁州西有呀嵕山,有煎盐水,设盐课提举司,辖盐井四。天启三年改设于琅井,此司遂废。又南有螳螂川。西有安宁河。又有禄脿、贴琉二巡检司。东距府八十里。领县一。禄丰州西。西有南平山,上有关。东有大溪,即安宁河。西有星宿河,河东有老鸦关巡检司。又西有兰谷关。
  昆阳州东南有渠滥川,东北入于滇池。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三泊州西北。西有三泊溪,流入滇池。易门州西。南有易门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四年置,旧县治在焉。万历三年复还县治于此。又南有黎崖山,产异马,一名马头山。西有九渡河,即禄丰县大溪,下流入元江府界。
  嵩明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曰嵩盟。成化十八年复故。东北有罗锦山。东有秃高山。西北有东葛勒山。东南有乌纳山,牧漾水出焉,西南入滇池。又东南有嘉利泽,亦曰杨林泽。又西有邵甸河,汇九十九泉,至昆明为盘龙江。西有邵甸县,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州,寻废。东南有杨林县,成化十七年十月废。又东有杨林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置。又西有兔儿关巡检司。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曲靖府元曲靖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二十七年四月升为军民府。领州四,县二。西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南宁倚。东南有石堡山,山西有元越州治,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废。北有白石江,流合城南之潇湘江,又东南合左小江,亦谓之南盘江,下流环云南、澂江、广西三府之境,至罗平州入贵州界。东北有白水关巡检司。亦佐府东。元属罗雄州。永乐初,改属府。西南有块泽江。
  霑益州东南有堆涌山。北有北盘江,其上流即贵州毕节卫之可渡河,流入州境,又东南入贵州安南卫。其西南又有南盘江,即南宁县之东山河。南有交水县,东南有罗山县,东北有石梁县,元皆属州,洪武十五年皆废。南有平夷卫,本平夷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十一月置,二十三年四月改为卫,后废,永乐元年复置卫。卫当贵州西入之冲,东有峦冈,西有定南岭,北有豫顺关、宣威关。州东南又有越州卫,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置,二十四年十二月徙于陆凉州,二十八年与州同废,永乐元年九月复置。又州南有松韶铺、阿幢桥二巡检司。又南有炎方城,西南有松株城,俱天启五年筑。西南距府二百十三里。
  陆凉州东有丘雄山,下有中涎泽,即南盘江所汇也。西北有木容山,有关。又西有部封山。又西有芳华县,南有河纳县,元皆属州,永乐初皆废。西南有陆凉卫,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以古鲁昌地置。西南有乔甸,万历二年立营置戍于此。四十八年复设法古甸、龙峒等营,协守其地。北距府百二十里。
  马龙州东南有木容箐山,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置宁越堡于此。山下有木容溪,下流即潇湘江。又西有杨磨山,一名关索岭,上有关。西南有通泉县,元属州,永乐初废。北有马隆守御千户所,本马隆卫,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置,二十八年十月改为所。南有鲁婆伽岭巡检司。又有马龙县,元属州,洪武十五年废。西南有分水岭关。东有三叉口关。东距府七十里。
  罗平州元罗雄州。万历十五年四月更名。北有禄布山。东南有盘江,下流入贵州慕役长官司界。南有定雄守御千户所,万历十四年九月置。西北距府二百七十里。
寻甸府元仁德府。洪武十六年十月辛未升为仁德军民府。丁丑改寻甸军民府。成化十二年改为寻甸府。旧治在东。今治在凤梧山下,嘉靖七年十月徙。西南有落陇雄山,又有畦山。西有果马山,其泉流为龙巨江,下流入滇池。又西南有三棱山,上有九十九泉,即盘龙江之上源。又东有阿交合溪。又北有为美县,西有归厚县,元属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寻废。东南有木密关,一名易龙堡,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木密关守御千户所于此。西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
临安府元临安路。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领州六,县四,长官司九。北距布政司四百二十里。
  建水州倚。元时,府在州北。洪武中,移府治此。西南有宝山。西北右有火焰山。东有石岩山,泸江水自石屏州流经此,伏流入岩洞中,东出为乐蒙河。又东北有曲江,东入于盘江,有曲江巡检司。又西有礼社江,源出赵州,流经此。又有宁远州,万历十四年析建水州置,四十八年废。东南有纳更山土巡检司。
  石屏州元曰石坪。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曰石平,后改今名。南有锺秀山。东有采玉山,产石似玉。有曲江。又有异龙湖,周百五十里,中有大、小、中三岛,其大岛、中岛上皆有城,其水引流为泸江。西有宝秀关巡检司。东距府七十里。
  阿迷州元阿甯万户。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州。东南有买吾山,万历初,改名雷公山。又南有盘江,东有乐蒙河流入焉。又东有火井,有东山口土巡检司。又有部旧村巡检司,后废。又有阿迷守御城,万历二年筑。西距府百二十里。
  宁州东南有登楼山。东有水角甸山,产芦甘石。又东有婆兮江,源出澂江府抚仙湖,下流入盘江,又西南有沅江,流合焉。又东有西沙县,元属州,后省,洪武十五年三月复置,仍属州,寻复省。西北有甸直巡检司。西南距府百八十里。
  通海府西北。元属宁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属府。南有秀山。北有通海湖。东有守御通海前前、右右二千户所,本元临安路治。洪武初,徙府治建水州。十五年置守御千户所于此。河西府西北。东有曲江。又西有禄卑江,自新兴州流入,合于曲江。又东北有绿溪河,其下流即通海湖。又北有曲陀关巡检司,后废。嶍峨府西北。元属宁州。洪武十五年二月改属府。东有曲江,自新兴州流入,又南有合流江,西北有丁癸江,俱流合焉。又西南有伽罗关、西有兴衣乡二巡检司。蒙自府东南。西有目则山。东有云龙山,又有羡裒山。又东南有黎花江,即礼社江也,东南注于交阯清水江。有黎花旧市栅,宣德五年五月置临安卫右千户所于此。又西南有西溪二,出银矿。又南有莲花滩,即澜沧江下流,交阯洮江上流。西南有箐口关巡检司,又有大窝关、杨柳河关。东南有废果寨,又有贺谜寨,俱道通交阯。新平府西北。万历十九年置。东南有鲁奎山。东有平甸河司。南有南峒巡检司。
  新化州。本马龙他郎甸长官司。洪武十七年四月置,直隶布政司。弘治八年改为新化州。万历十九年来属。北有彻崇山。西有马笼山,蛮酋结寨处,元置马笼部千户于此,属元江路,洪武十五年废。又北有法龙山,亦蛮酋结寨处。又东南有马笼江,即礼社江,亦曰摩沙勒江,有摩沙勒巡检司。东北有阿怒甸。东南距府五百三十里。
  宁远州元至治三年二月置,直隶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来属。宣德元年与安南。
  纳楼茶甸长官司府西南。本纳楼千户所,洪武十五年置,属和泥府。十七年四月改置。北有羚羊洞,产银矿。又有禄丰江,即礼社江下流。又东有倘甸。教化三部长官司府东南。元强现三部,洪武中改置。西南有鲁部河,源出礼社江,下流合蒙自县棃花江。王弄山长官司府东南。元王弄山大小二部,洪武中改置。亏容甸长官司府西南。元铁容甸,属元江路。洪武中改置,来属。西有亏容江,源出沅江府,东经车人寨,出宁远州境。溪处甸长官司府西南。元溪处甸军民副万户,属元江路。洪武中改置,来属。思佗甸长官司府西南。元和泥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领纳楼千户所伴溪、七溪、阿撒三蛮部,十七年废,后改置。左能寨长官司府西南。本思佗甸寨,洪武中改置。落恐甸长官司府西南。元伴溪落恐部军民万户。洪武中改置。安南长官司府东南。元舍资千户,后改安南道防送军千户。洪武十五年三月仍曰舍资千户所,寻改置长官司。正德六年省入蒙自县。天启二年复置。
澂江府元澂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领州二,县三。西北距布政司八十里。
  河阳倚。旧治在西。洪武中,迁绣球山上。弘治中,又迁县东金莲山。正德十三年又迁县东旸溥山麓。嘉靖二十年又迁金莲山南。隆庆四年又迁舞凤山下,即今治。北有罗藏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下流东会于盘江。又东有铁池河,源出陆凉州,流至此,会抚仙湖,复引流为铁赤河,入于盘江。江川府西南。南有故城,崇祯七年圮于水,迁于旧江川驿,即今治。又南有星云湖,东南入抚仙湖。北有关索岭巡检司。阳宗府东北。北有明湖,一名阳宗湖,源出罗藏山,流入于盘江。
  新兴州东北有罗么山,一名石崖山。西北有大棋山。又有蒙习山,山与晋宁州交界。又有大溪,下流至嶍峨县,入于曲江。有罗么溪,源出罗么山,入于大溪。又北有普舍县,南有研和县,元俱属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寻废。又北有铁炉关巡检司。东距府二百里。
  路南州西南有竹子山。东有札龙山,石可炼铜。西有巴盘江,源自陆凉州。又有铁赤河合焉。东南有邑市县,元属州,弘治三年九月废。东北有革泥巡检司。西距府百三十里。
广西府元广西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西有阿卢山。西北有巴盘江。又西有南盘江。又南有矣邦池,一名龙甸海,跨弥勒州界,南入盘江。领州三。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师宗州西有龟山,万历四十八年筑督捕城于此。东有英武山。西有盘江,又西北有巴盘江合焉,东北入罗平州界。西南距府八十里。
  弥勒州南有卜龙山。西有阿欲山。东南有盘江山,南盘江经其下。又东有八甸溪,南合南盘江。又西有十八寨山,嘉靖元年二月置十八寨守御千户所于此,直隶云南都司。又南有捏招巡检司。东北距府九十里。
  维摩州元天德四年二月置。东北有小维摩山。东南有大维摩山,又有阿母山。又东北有宝宁溪,下流经广南府界,合西洋江。西有三乡城,万历二十二年筑。西北距府二百二十里。
广南府元广南西路宣抚司。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改置广南府。西北有牌头山,土人筑砦其上。南有西洋江,东南至广西田州府,入于左江。领州一。西北距布政司七百九十里。
  富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属广南西路。洪武十五年改属府。东南有者鹞山。东北有西宁山。又东有楠木溪,至州南与南汪溪合,伏流十五里,东出于西洋江。西南有安宁州,东北有罗佐州,俱元至元十三年置,属广南西路。洪武十五年因之,后俱废。西距府二百里。
元江军民府元元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永乐初,升军民府。领州二。东北距布政司七百九十里。
  奉化州倚。本因远罗必甸长官司,洪武十八年四月置。嘉靖中,改州。东有罗槃山,亦名玉台山。又有路通山。东南有元江,亦曰礼社江,东南入纳楼茶甸长官司界。西南有澜沧江,与车里宣慰司分界。又西有步日部,洪武中废。又东有禾摩村巡检司。恭顺州本他郎寨长官司。嘉靖中,改州。
楚雄府元威楚开南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为楚雄府。领州二,县五。东距布政司六百里。
  楚雄倚。元曰威楚。洪武十五年二月更名。西有薇溪山,又有龙川江,经城北青峰下,曰峩江,下流入武定府,合金沙江。西有波罗涧,其麓有卤水,元设盐课司于此,明废。西北有吕合巡检司。广通府东。元属南安州。洪武十五年因之,后改属府。东北有盘龙山,亦曰九盘山。西有罗苴甸山。东有盐仓山,旧产盐。又有卧象山,东南有卧狮山,俱产银矿。又东北有阿陋雄山,有阿陋井、猴井,俱产盐。又东有舍资河,自武定府流入,下流入于元江。又北有大河,西北入定远县之龙川江。东有舍资巡检司,东北有沙矣旧、西有回蹬关二土巡检司。定远府西北。西有赤石山。东有龙川江。又有黑盐井,设提举于此。又有琅井提举司,本置于安宁州,天启三年移此,有黑井、琅井二巡检司。又西南有罗平关、南有会基关二巡检司。定边府西。元至元十二年置,属镇南州。洪武中,改属。北有螺盘山,上有自普关。又有无量山。南有定边河,又有阳江,自蒙化府流合焉。嘉府南。元置。西有黑初山。东北有卜门河,在卜门山下,又东北合马龙江,流入新化州。又西有上江河,接南安州界。
  南安州东有健林苍山。又西南有表罗山,产银。北有舍资河。西北距府五十里。
  镇南州东北有石吠山。东有五楼山。西南有马龙江,其上流为定边河,又东南入嘉县界。又西有平夷川,龙川江之上流。又有沙桥巡检司。又有镇南关、英武关、阿雄关三土巡检司。东南距府五十里。
姚安军民府元姚安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二十七年四月升军民府。领州一,县一。东南距布政司七百里。
  姚州倚。元属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来属。东有东山,一名饱烟萝山。东北有金沙江。南有青蛉河,源出三窠山,下流合大姚河。北有守御姚安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置。东有箭场、西有普昌、南有三窠、西南有普淜四巡检司。
  大姚府北。元属姚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后改属府。西北有赤石崖。北有大姚河,源出书案山。西北有龙蛟江,源出铁索箐,一名苴泡江,产金。俱东北流入金沙江。南有白盐井提举司,辖盐井九。又有白盐井巡检司。东有姚安中屯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置。
武定府元武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寻升军民府。隆庆三年闰六月徙治狮子山。万历中,罢称军民。领州二,县一。东南距布政司百五十里。
  和曲州倚。旧城在南,元州治于此。隆庆三年十二月徙州为府附郭,令吏目领兵守焉。西北有三台山。北有金沙江,源出吐蕃共龙川犂牛石,下流经丽江、鹤庆二府,至本府北界,东流入黎溪州,又东入四川会川卫界。有金沙江土巡检司。又有乌龙河,流入金沙江。又西北有西溪河,即楚雄府龙川江下流。又有只旧、草起二盐井。东有南甸县,元路治,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属州,成化二十年仍属府,正德元年七月省。西北有干海子、又有罗摩洱、又南有小甸关三巡检司。西北有龙街关土巡检司。
  元谋府西北。西北有住雄山,又有竹沙雄山。北有金沙江,西有西溪河流入焉。
  禄劝州北有法块山,又有哇匿歪山。东北有幸丘山,又有乌蒙山,一名绛云露山。北有金沙江,与四川东川府界。又东有普渡河,即螳螂川,下流会掌鸠河水,入于金沙江。北有易笼县,元属州,洪武十七年省。东有石旧县,元属州,天启元年七月省。又北有普渡河巡检司。南有撒墨巡检司,后废。西距府二十里。
景东府元至顺二年二月置。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因之。三月降为州,属楚雄府。十七年正月仍升为府。西有景董山,洪武中筑景东卫城于其上,又筑小城于山颠,谓之月城。北有蒙落山,一名无量山。西南有澜沧江,源出金齿,流经府西南二百余里,南注车里,为九龙江,下流入交阯。东南有大河,即定边河之下流,又东入镇南州,为马龙江。又南有土井,产盐。北有开南州,元属威楚开南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楚雄府,寻省。又东有三汊河、西北有保甸二土巡检司。又北有安定关。南有母瓜关。东南有景兰关。西南有兰津桥,铁索为之。东北距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
镇沅府本镇沅州。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永乐四年四月升为府。西有波弄山,山上下有盐井六。南有杉木江,源出者乐甸,下流合威远州之谷宝江。领长官司一。北距布政司千五十里。
  禄谷寨长官司府东北。永乐十年四月以禄平寨置。北有马容山。南有南浪江,西南流合杉木江。
大理府元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领州四,县三,长官司一。东南距布政司八百九十里。
  太和倚。西有点苍山。东有西洱河,一名洱海,自浪穹县流入,经天桥下,又东合点苍山之十八川汇于此,中有三岛、四洲、九曲。西有样备江,一曰漾鼻水,自剑川州流入,经点苍山后,合于西洱河,又西南流入澜沧江。南有太和土巡检司。又北有龙首关,亦曰上关。南有龙尾关,亦曰下关。
  赵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名赵喜州,寻复。南有九龙顶山。又有定西岭,大江之源出焉,一名波罗江,西北入西洱河。又西南有样备江,南入蒙化府界。东南有白厓江,源出定西岭,下流为礼社江。有旧白厓城,嘉靖四十三年修筑,更名彩云城。又东有干海子、南有迷度市二巡检司。又有定西岭上巡检司。西北距府三十里。领县一。云南州东。元云南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为县,属府。十七年改属州。西北有宝泉山,有一泡江。东北有周官子海。西有品甸,洪武十九年四月置洱海卫于此。又东北有你场、又有楚甸、南有安南坡三巡检司。
  邓川州北有锺山,又有普陀江,一名蒲萄江,又名弥苴佉江,南入西洱河。又东有豪猪洞,一名银坑。又有青索鼻土巡检司。南距府七十里。领县一。浪穹州东。东北有佛光山,山半有洞,可容万人,山后险仄,名一女关。又有莲花山,有蒙次和山,皆险峻。西南有凤羽山。北有罢谷山,洱水所出。西有样备江。西北有宁湖,亦曰明河,即普陀江上源。又有五盐井提举司,洪武十六年置,万历四十二年废。西南有凤羽县,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属邓川州,寻省。有凤羽乡巡检司。又东南有晋陀崆巡检司,后废。西有上江嘴、西南有下江嘴二土巡检司。
  宾川州。弘治六年四月析赵州及太和、云南二县地置。西有鸡足山,一名九曲岩。东北有金沙江,东入姚安府界。西有金龙湫,流入西洱河。又东有大罗卫,在锺英山下,弘治六年四月与州同置。又东北有赤石崖、西南有宾居二巡检司。西有神摩洞。又南有蔓神寨、北有白羊市二巡检司,后废。又北有金沙江土巡检司。西距府百里。
  云龙州元云龙甸军民府,至元末置。洪武十七年改为州,来属。正统间属蒙化府,后仍来属。西有三峰山。东有澜沧江。又西北有诺邓等盐井,东南有大井等盐井,旧俱辖于五井提举司,后改属州。东有云龙甸巡检司,后废。东北有顺荡井、又有上五井、东有师井、北有箭捍场四巡检司,又东有十二关土巡检司,旧俱属浪穹县,后改属。东南距府六十里。
  十二关长官司府东。元十二关防送千户所。洪武中改置。嘉靖元年五月徙于一泡江之西。
鹤庆军民府元鹤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三十年十一月升军民府。南有方丈山,又有半子山,产矿。东有金沙江。东南有漾共江,即鹤川,其下流入金沙江。有木按州,又有副州,元俱属府,洪武十五年俱废。东北有宣化关、西南有观音山、又有清水江三巡检司。领州二。东南距布政司千一百六十里。
  剑川州元剑川县。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正月升为州。西南有石宝山。南有剑川湖,俗呼海子,样备江之下流。又西南有弥沙井盐课司。又有弥沙井巡检司。东距府九十里。
  顺州元属丽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北胜府,寻来属。西有金沙江。东有浴海浦,与北胜州分界。西距府百二十里。
丽江军民府元丽江路宣抚司。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三十年十一月升军民府。领州四。东南距布政司千二百四十里。
  通安州倚。西北有玉龙山,一名雪岭。又有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界犂牛石下,名犂水,‘犂’讹‘丽’,流经巨津、宝山二州,至武定府,北流入四川大江。西有石门关巡检司。
  宝山州西南有阿那山。南有金沙江。西距府二百四十里。
  兰州元属丽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丽江府,寻属鹤庆府,后仍来属。北有福源山。西北有澜沧江,源出吐蕃嵯和歌甸,流入境,南入云龙州界。东北距府三百六十里。
  巨津州南有华马山。北有金沙江,流入州界,有铁桥跨其上。西北有临江县,元属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弘治后废。又东北有雪山关。东南距府三百里。
永宁府元永宁州,属丽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北胜府。十七年属鹤庆府。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永乐四年四月升为府。金沙江在西。又东有泸沽湖,周三百里,中有三岛。又东南有鲁窟海子,在干木山下,下流入四川盐井卫之打冲河。又北有勒汲河,自吐蕃流入,亦东流入打冲河。又南有罗易江,自蒗蕖州流入,注于泸沽湖。领长官司四。东南距布政司千四百五十里。
  剌次和长官司府东北革甸长官司府西北香罗甸长官司府西瓦鲁之长官司府北。四司,俱永乐四年四月置。
北胜州元北胜府,属丽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布政司,寻降为州,属鹤庆府。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正统七年九月直隶布政司。弘治九年徙治澜沧卫城。澜沧卫旧在州南,本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置,属都司。弘治九年徙州来同治。寻罢军民司,止为卫。西南有澜沧山。南有九龙山。西有金沙江,环绕州治,亦曰丽江。又南有陈海,又有呈湖,东南有浪峩海,下流俱入金沙江。东有罗易江,下流入永宁府界。北有蒗蕖州,元属丽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北胜府,寻属鹤庆军民府,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天启中废。东有宁番土巡检司。南距布政司千二十五里。
永昌军民府元永昌府,属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布政司。十八年二月兼置金齿卫,属都司。二十三年十二月省府,升卫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元年十月罢军民司,止为卫,复置永昌军民府。领州一,县二,安抚司四,长官司三。东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保山倚。本金齿千户所,洪武中置。永乐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府守御千户所,俱属金齿军民司。嘉靖三年三月改二所为保山县,东有哀牢山,本名安乐,夷语哀牢。西有九隆山。又东北有罗岷山,澜沧江经其麓。又南有潞江,旧名怒江,一名喳里江,自潞江司流入。又北有清水河,经县东南峡口山下,伏流东出,入澜沧江。又有潞江州,宣德八年六月置,直隶布政司,正统二年五月废。又东北有沙木和、西北有清水关二巡检司。又北有甸头、南有水眼二土巡检司。永平府东北。元属永昌府。洪武二十三年属金齿军民司。嘉靖元年仍属府。西南有博南山,一名金浪巅山,俗讹为丁当丁山,上有关。又有花桥山,产铁矿。又东北有横岭山,驿道所经。东有银龙江,下流入澜沧江。又东北有胜备江,下流入蒙化府样备江。又西南有花桥河,源出博南山,流入银龙江,上有花桥关,亦曰玉龙关。又东北有上甸定夷关巡检司。东有打牛坪土巡检司。
  腾越州元腾冲府,属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布政司,寻废。永乐元年九月置腾冲守御千户所,属金齿军民司。宣德六年八月直隶都司。正统十年三月升所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三年十月置腾越州,属府。十年十二月罢司为腾冲卫。东有球牟山。东南有罗生山。南有罗佐冲山,上有镇夷关,有巡检司。又东北有高黎共山,一名昆仑冈。西北有明光山,有银矿铜矿。西有大盈江,亦曰大车湖,自徼外流入,下流至比苏蛮界,注于金沙江。又东北有龙川江,源出徼外蛾昌蛮地之七藏甸,下流合于大盈江,有藤桥在其上。有龙川江关巡检司。又西南有垒水河,即大盈江之支流。又有腾冲土州,宣德五年六月置,属金齿军民司,后直隶布政司,正统三年五月仍属金齿军民司,寻废。又西有古勇关。东北距府二百七十五里。
  潞江安抚司元柔远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属麓川平缅司。永乐元年正月析置潞江长官司,直隶都司。十六年六月升安抚司。宣德元年六月改隶布政司。正统三年六月属金齿军民司。嘉靖元年十月属府。北有潞江,一名怒江,源出吐蕃雍望甸,南流经此,折而东南入府界。东岸有潞江关,北岸有细甸。又西有镇姚守御千户所,万历十三年置,治老姚关凤山之阿。又西有全胜关。东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镇道安抚司,杨塘安抚司二司地旧属西番,与丽江府接界。俱永乐四年正月置,属金齿军民司。嘉靖元年属府。瓦甸安抚司,本瓦甸长官司。宣德二年置,属金齿军民司。九年二月直隶都司。正统三年五月仍属金齿军民司。五年十一月升为安抚司。嘉靖元年属府。
  凤溪长官司府东。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置,属金齿军民司。嘉靖元年改属府。施甸长官司府南。元石甸长官司。洪武十七年五月更名,属府。二十三年属金齿军民司。嘉靖元年仍属府。西有坪市河,下流入于怒江。东南有猛淋寨,万历十三年置镇安守御千户所于此。南有金齿巡检司,治浦关。又南有石甸巡检司。茶山长官司永乐五年析孟养地置,属金齿军民司。嘉靖元年属府。东有高黎共山。
蒙化府元蒙化州,属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正统十三年六月升为府。北有龙宇图山、又有甸头山,一名天耳山。南有甸尾山。西有阳江,源出甸头涧,下流至定边县,入定边河。又西有样备江,一名神庄江,与永平县分界,南入顺宁府境,为黑惠江。西南有澜沧江。有甸头、甸尾、样备、澜沧江四巡检司。又西南有备溪江土巡检司。又东有迷渡市,嘉靖初筑。东距布政司八百六十里。
顺宁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庚戌因之。己未降为州,属大理府。十七年正月仍升为府。西北有乐平山。南有把边山,中有把边关。东北有澜沧江,又有黑惠江,即样备江也,又名墨会江,南流至府东泮山下,合于澜沧江。又城东有顺宁河,源出甸头村山箐,流入云州之孟祐河。南有宝通州,又有庆甸县,元俱与府同置,洪武十五年省。又西南有矣堵寨,万历三十年置右甸守御士千户所于此。北有锡铅寨、又有牛街、又有猛麻、又有锡蜡寨、董瓮寨、蟒水寨、亦壁岭七巡检司。领州一。东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
  云州。本大侯长官司。永乐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缅地置,直隶都司。宣德三年五月升为大侯御夷州,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五年更名,来属。旧治在南。万历三十年移于今治。南有澜沧江,东有孟祐河流入焉。有腊丁乡巡检司,后废。西距府百五十里。领长官司一。孟缅长官司州西南。宣德五年六月以景东府之孟缅、孟梳地置,属景东府,后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五年来属。有大猛麻、又有猛撒二土巡检司,与猛缅称为‘三猛’。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元车里路,泰定二年七月置,即大彻里。洪武十五年闰二月为军民府。十九年十一月改军民宣慰使司。永乐中废。宣德六年复置。东北有澜沧江,与九龙江会,达于交阯,为富良江,而入于海。又有沙木江。东有小彻里部,永乐十九年正月置车里靖安宣慰使司,宣德九年十月省入车里。又有元耿冻路,至正七年正月置,又有耿当、孟弄二州,亦元末置,洪武十五年俱省入车里。西北距布政司三十四程。
缅甸军民宣慰使司。本缅中宣慰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寻废。永乐元年十月复置,更名。北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也,源出青石山,自孟养境内流经司北江头城下,下流注于南海。东有阿瓦河,自孟养流入境,下流入大金沙江。又北有江头城、太公城、马来城、安正国城、蒲甘缅王城,谓之‘缅中五城’。元后至元四年十二月置邦牙宣慰司于蒲甘缅王城,至正二年六月废。至元二十六年置太公路于太公城,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领长官司一。东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东倘长官司宣德八年九月置。
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元木邦路,至顺元年三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三十五年十二月复置。永乐二年六月改军民宣慰使司。北有慕义山。西有喳里江,即潞江,自芒市流入境,又西南入缅甸界。又北有蒙怜路、蒙来路,俱元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为府,后俱废。又西北有孟炎甸,有天马关。东北距布政司三十五程。
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元八百等处宣慰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六月改置。东北有南格剌山,下有河,与车里分界。有八百者乃军民宣慰使司,永乐二年四月分八百大甸地置,后废。又有蒙庆宣慰司,元泰定四年闰月置,至正二年四月罢,洪武十五年三月复置府,后废。又有孟绢路,元元统元年置,属八百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又有木按、孟杰二路,俱元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为府,后俱废。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
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元云远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十七年改为孟养府,后废。三十五年十二月复置。永乐二年六月改军民宣慰使司。正统十三年废。万历十三年改置长官司。东有鬼窟山,又有茫崖山。又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南流入于缅甸。又南有密堵城,有速送城。又南有戛撒寨。西有猛伦,西南有孟拱、戛里、猛别、盏西诸部。东北距布政司三十七程。
老挝军民宣慰使司。永乐二年四月置。东南有三关,与安南界。西北距布政司六十八程。
南甸宣抚司元至元二十六年置南甸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属腾冲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二年正月置州,直隶布政司。正统三年五月改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九年六月升宣抚司,仍直隶布政司。东有丙弄山,又有蛮干山。南有沙木笼山,上有沙木笼关。西有大盈江。东北有小梁河,西南经南牙山下,曰南牙江,入干崖境内。又东南有孟乃河,即腾越州之龙川江。又南有黄连坡关。东北有小陇川关。东北距布政司二十二程。
干崖宣抚司元镇西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属麓川平缅司。永乐元年正月析置干崖长官司,直隶都司,后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宣德五年六月复属都司。正统三年五月复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九年六月升宣抚司,直隶布政司。东有云笼山。西有大盈江,又南有槟榔江,自吐蕃界流合焉。东有安乐河,即小梁河,下流经云笼山下,曰云笼江,经司治北,折而西,合于槟榔江。又西北有南赕,元置,洪武中废。又西有雷弄、盏达等部。东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陇川宣抚司。本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正统六年废,九年九月改置,治陇把。元平缅路,在陇把东北。洪武十五年闰三月置平缅宣慰使司。三月又改路为府,未几府废。十七年八月丙子升司为平缅军民宣慰使司。甲午改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省麓川路入焉。元麓川路在陇把南,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未几府废。十七年八月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治所,正统中,司废,曰平麓城,亦曰孟卯城,万历十二年置宣抚同知于此。又西南有通西军民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六年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又东南有遮放城,万历十二年置宣抚副使于此。北有马鞍山。西北有大金沙江。又有麓川江,即龙川江,自南甸流入,与芒市分界,西南入于大金沙江。东北距布政司六十六程。
孟定御夷府元孟定路,至元三十一年四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东北有无量山,又有喳哩江,与麓川江合。东南有谋粘路,元泰定三年七月置。有木连路,元至正二十六年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因之,后俱废。领安抚司一。东北距布政司十八程。耿马安抚司。万历十三年析孟定地置。西有三尖山。南有喳哩江,与孟定分界。北距府百里。
孟艮御夷府。永乐三年七月置,直隶都司,后直隶布政司。东有木朵路,又有孟隆路,俱元泰定三年九月置。东北有孟爱等甸军民府,元至元二十六年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为府,后俱废。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
威远御夷州元威远州,属威楚路,后改威远蛮栅府。洪武十五年三月仍为威远州,属楚雄府。十七年升为府,后废。三十五年十二月复置州,直隶布政司。北有蒙乐山,接景东府界。西北有威远江,一名谷宝江,下流合澜沧江。东北距布政司十九程。
湾甸御夷州。本湾甸长官司。永乐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缅地置,直隶都司。三年四月升为州,直隶布政司。西北有高黎共山。北有姚关,与顺宁府界。东北距布政司二十程。
镇康御夷州元镇康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十七年降为州,后废,以其地属湾甸州。永乐七年七月复置,直隶布政司。西有喳哩江,接潞江安抚司界。南有昔剌寨。西南有控尾寨。东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孟密宣抚司。本孟密安抚司。成化二十年六月析木邦地置。万历十三年升为宣抚司。东北有南牙山,与南甸分界。西南有摩勒江,有大金沙江,俱与缅甸分界。又有宝井。北有猛乃、猛哈,东北有孟广等部。东北距布政司三十三程。
蛮莫安抚司。万历十三年析孟密地置。东北有等练山。西南有那莫江,下流入大金沙江。又西有孟木寨。东北距布政司三十一程。
者乐甸长官司。永乐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缅地置,直隶都司,后改隶布政司。南有澜沧江。又东有景来河,自景东府流入,下流入马龙江。东北距布政司千一百七十里。
钮兀御夷长官司。宣德八年十月以和泥之钮兀、五隆二寨置,北距布政司十六程。
芒市御夷长官司元芒施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正统八年四月改置,属金齿军民指挥司,后直隶布政司。西南有永昌干山,又有孟契山。又有大盈江,西南经青石山下,又西有麓川江来合焉。东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孟琏长官司旧为麓川平缅司地,后为孟定府。永乐四年四月置,直隶都司。东南有木来府,元置,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后废。东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大古剌军民宣慰使司在孟养西南。亦曰摆古,滨南海,与暹罗邻。底马撒军民宣慰使司在大古剌东南。小古剌长官司,茶山长官司,底板长官司,孟伦长官司,八家塔长官司皆在西南极边俱永乐四年六月置。
刺和庄长官司。永乐四年十月置,直隶都司。
促瓦长官司,散金长官司旧俱为麓川平缅司地。永乐六年四月置。
麻里长官司。永乐六年七月析孟养地置,直隶都司。
八寨长官司。永乐十二年九月置,直隶都司。
底兀刺宣慰使司。永乐二十二年三月置。地旧为大古剌所据,上谕还之,故置司。
广邑州。本金齿军民司之广邑寨。宣德五年五月升为州。八年十一月直隶布政司。正统元年三月徙于顺宁府之右甸。
贵州
禹贡荆、梁二州徼外。元为湖广、四川、云南三行中书省地。洪武十五年正月置贵州都指挥使司,治贵州宣慰司。其民职有司则仍属湖广、四川、云南三布政司。永乐十一年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与都指挥司同治。领府八,州一,县一,宣慰司一,长官司三十九。后领府十,州九,县十四,宣慰司一,长官司七十六。北至铜仁,与湖广、四川界。南至镇宁,与广西、云南界。东至黎平,与湖广、广西界。西至普安,与云南、四川界。距南京四千二百五十里,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弘治四年,编户四万三千三百六十七,口二十五万八千六百九十三。万历六年,户四万三千四百五,口二十九万九百七十二。
贵阳军民府。本程番府。成化十二年七月分贵州宣慰司地置,治程番长官司。隆庆二年六月移入布政司城,与宣慰司同治。三年三月改府名贵阳。万历二十九年四月升为军民府。领州三,县二,长官司十六。
  新贵倚。本贵竹长官司,洪武五年正月置,属宣慰司。万历十四年二月改置县,来属。西有狮子山。西北有木阁箐山,在水西境内。北有贵人峰。又西有白龙洞。北有乌江,源出水西,与四川遵义府分界,北流至四川彭水县,入涪陵江。西北有陆广河,下流入于乌江,有陆广河巡检司。又西有宅溪。又西北有蔡家关,一名响水关,又有阔水关。贵定倚。万历三十六年析新贵县及定番州地置。东有铜鼓山,有石门山。南有高连山,有南门河。又东有龙洞河,下流俱入陆广河。
  开州。崇祯四年十一月以副宣慰洪边旧地置。西南距府一百二十里。
  广顺州。本金筑长官司。洪武五年三月置,属四川行省。十年正月改安抚司。十九年十二月属广西。二十七年仍属四川。二十九年属贵州卫。正统三年八月直隶贵州布政司。成化十二年七月属程番府。隆庆二年六月属贵阳府。万历四十年置州。东南有天台山。北有天生桥。南距府一百一十里。
  定番州元程番武胜军安抚司。洪武五年罢。成化十二年七月置程番府,领金筑安抚司,上马桥、大龙番、小龙番、程番、方番、韦番、卧龙番、洪番、小程番、卢番、罗番、金石番、卢山、木瓜、大华、麻响十六长官司。隆庆二年六月移府入布政司城。万历十四年三月置州。距府八十五里,领长官司十六。
  程番长官司倚。洪武五年三月置,属贵州卫。正统三年八月属贵州宣慰司。成化十二年七月属程番府。万历十四年三月属州。北有青岩。南有都泥江,源出州西北乱山中,曰濛潭,经司南,州境之水皆流合焉,入广西南丹州界。下十二司所属仿此。小程番长官司州西北。元小程番安抚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上马桥长官司州西北。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卢番长官司州北。元卢番静海军安抚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省元卢番蛮夷军民长官司入焉。韦番长官司州南。元韦番蛮夷长官司。洪武十五年六月改置。方番长官司州南。元方番河中府安抚司。洪武五年改置。洪番长官司州西。元洪番永盛军安抚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卧龙番长官司州南。元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洪武五年改置。小龙番长官司州东南。元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大龙番长官司州东南。元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洪武五年改置。金石番长官司州东。元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洪武五年改置。罗番长官司州南。元罗番大龙遏蛮军安抚司。洪武五年改置。卢山长官司州南。元卢山等处蛮夷军安抚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木瓜长官司元木瓜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属贵州卫。正统三年八月属金筑安抚司。成化十二年七月,属程番府。万历十四年三月属州。下二司仿此。麻响长官司洪武七年六月置。大华长官司洪武七年六月置。
贵州宣慰使司元改顺元路军民安抚司置,属湖广行省。洪武五年正月属四川行省。九年六月属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一年二月来属。有沙溪、的澄河二巡检司。又有黄沙渡、龙谷二土巡检司。领长官司七。
  水东长官司宣慰司北。元水东寨长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后废。永乐元年六月置,属都司,后来属。中曹蛮夷长官司宣慰司东南。元中曹白纳等处长官司,属管番民总管。洪武五年改置,来属。龙里长官司宣慰司东。元龙里等寨长官司,属管番民总管。洪武五年改置,来属。白纳长官司宣慰司东南。元茶山白纳等处长官司。洪武五年幷入中曹司。永乐四年五月置,来属。底寨长官司宣慰司北。元底寨等处长官司。洪武五年改置。乖西蛮夷长官司宣慰司东北。元乖西军民府,属管番民总管。洪武五年改置,后废。永乐元年六月复置,属都司,后来属。养龙坑长官司宣慰司北。元养龙坑宿征等处长官司。洪武五年改置。
安顺军民府元安顺州,属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普定府。十八年直隶云南布政司。二十五年八月属四川普定卫。正统三年八月直隶贵州布政司。成化中,徙州治普定卫城。万历三十年九月升安顺军民府。普定卫旧在州西北,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属四川都司。三月升军民指挥使司。正统三年改属贵州都司。成化中,州自卫东南来同治。西北有旧坡山,两峰相对,中有石关。东有岩孔山。北有欢喜岭,又有思腊河,接水西界。西南有北盘江,自云南霑益州流入。东南有九溪河。又东有元普定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寻幷军民府,改属四川布政司,十八年七月废。领州三,长官司六。东距布政司百五十里。
  宁谷寨长官司府西南。洪武十九年置,属安顺州。二十五年八月属普定卫。正统三年八月仍来属。下仿此。东南有干海子。西堡长官司府西北。建置所属同上。北有浪伏山,元置习安州于山下,属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普定府,后废。又北有白石岩。东南有楚油洞山。北有谷龙河,下流合乌江。
  镇宁州元至正十一年四月以火烘夷地置,属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普定府。二十五年八月属普定卫,后侨治卫城。正统三年八月直隶贵州布政司。嘉靖十一年六月徙州治安庄卫城。万历三十年九月属府。安庄卫,旧在州西,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置,属贵州都司。万历三十五年九月,州自卫东来同治。南有白水河,又有乌泥江,即都泥江,源出山箐中,东南流,入金筑安抚司境。东距府五十五里。领长官司二。十二营长官司州北。洪武十九年置,属安顺州。二十五年八月属普定卫。正统三年八月来属。下仿此。东北有天生桥,又有公具河。北有阿破河。康佐长官司州东。建置所属同上。
  永宁州元以打罕夷地置,属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普定府。二十五年八月属普定卫,后侨治卫城。正统三年八月直隶贵州布政司。嘉靖十一年三月徙州治关索岭守御千户所城。万历三十年九月属府。关索所旧在州西南,洪武二十五年置,属安庄卫。万历三十年九月,州自所东北来同治。西北有红崖山。西有北盘江,自普安州流入,有盘江河巡检司。东北距府一百二十里。领长官司二。慕役长官司州西。洪武十九年置,属安顺州。二十五年八月属普定卫。正统三年八月来属。下仿此。北有安笼箐山。西北有象鼻岭。东有北盘江,与永宁州分界,东南流,南盘江自云南罗平州来合焉,又南入广西泗城州界。顶营长官司州北。洪武四年置,所属同上。东有关索岭。西有盘江。
  普安州。本贡宁安抚司。建文中置,属普安军民府。永乐元年正月改普安安抚司,属四川布政司。十三年十二月改为州,直隶贵州布政司。万历十四年二月徙治普安卫城。三十年九月属府。普安卫旧在州南,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属云南都司,后改属贵州都司。二十二年三月升军民指挥使司。万历十四年二月,州自卫北来同治。东有八部山,元普安路治山下,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寻升军民府,二十七年四月改属四川,永乐后废。东北有格孤山。又西北有番纳牟山,一名云南坡。又东南有得都山,一名白崖,产雄黄水银。又东有盘江。东南有者卜河,下流入于盘江。东有芭蕉关。西有分水岭关。东南有安笼箐关。又西南有乐民守御千户所,西有平夷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二年置,又东南有安南守御千户所,又有安笼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三年置,皆属普安卫。正统十年四月徙安南所于罗渭江。东北距府三百三十五里。
都匀府。本都匀安抚司。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二十三年十月改都匀卫,属贵州都司。二十九年四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七年仍属贵州都司。弘治七年五月置都匀府于卫城。西有龙山。南有独山镇巡检司。北有平定关,西有威镇关,俱洪武二十四年置。领州二,县一,长官司八。西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
  都匀长官司府南。元上都匀等处军民长官司。洪武十六年更名。南有都匀河,亦名马尾河。邦水长官司府西。元中都云板水等处军民长官司,属管番民总管。洪武十六年更名。邦水河在东南,本名扳河,即都匀河上源。平浪长官司府西。洪武十六年置。西南有凯阳山,上有灭苗镇,即故凯口囤。东南有麦冲河。平洲六洞长官司府西南。洪武十六年置。西南有六洞山。南有平洲河,中有沙洲。
  麻哈州。本麻哈长官司。洪武十六年置,属平越卫。弘治七年五月升为州,来属。南有麻哈江,即邦水河之上源。南距府六十里。领长官司二。乐平长官司州西北。洪武二十四年五月置,属云南,后属平越卫。弘治七年五月来属。东北有马场山。南有乐平溪。平定长官司州西北。洪武二十二年置,属平越卫。三十年属清平卫。弘治七年五月来属。东有山江河。
  独山州。本九名九姓独山州长官司。洪武十六年置,属都匀卫。弘治七年五月升为独山州,属府。南有独山,有独山江,即都匀河下流,南入广西天河县界,为龙江。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一,长官司二。清平府北。本清平长官司,洪武二十二年置,属平越卫。三十年属清平卫。弘治七年五月改为县,属麻哈州,后来属。东有香炉山,嘉靖十二年四月徙清平卫中左所于此。北有云溪洞。南有木级坡。又东有山江河,源出香炉山,有舟溪江流合焉,亦都匀河上源。又南有鸡场关,北有罗冲关,俱洪武二十五年置。又东北有黎树等寨。合江洲陈蒙烂土长官司州东。洪武十六年置,属都匀卫。弘治七年五月属州。东南有梅花洞。丰宁长官司州西南。洪武二十三年置,属都匀卫。弘治七年五月属州。西南有行郎山。
平越军民府元平月长官司。洪武十四年置平越守御千户所。十五年闰二月改为平越卫。十七年二月升军民指挥使司。领长官司五,属四川布政司,寻属贵州都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置平越军民府于卫城,以播州地益之,属贵州布政司。东有峩黎山,又有七盘坡。东南有麻哈江,其上源即黄平州之两岔江。南有马场江,又有羊场河,俱东入于麻哈江。南有武胜关。西南有通津关。东南有羊场关。领卫二,州一,县三,长官司二。西距布政司百八十里。
  清平卫。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属贵州都司。万历二十九年来属。卫治在清平县北一里。西南距府六十里。
  兴隆卫。洪武二十二年六月置,属贵州都司。万历二十九年来属。北有龙岩山,亦名龙洞山。又有截洞,甚深险。东有飞云岩。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黄平州。本黄平安抚司。洪武七年十一月置,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为州,来属。东有七里谷。西南有两岔江,以两源合流而名。又东有冷水河。西北有黄平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一年正月置,十五年正月改为卫,闰二月仍为千户所。南距府三十里。
  余庆州西。本余庆长官司,洪武十七年置,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六月改为县,来属。东有白泥长官司,亦洪武十七年置,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省入余庆县。南有小乌江,下流入于乌江。东南有白泥河,下流合于思南河。又有走马坪寨,嘉靖三十四年置。瓮安州西北。本瓮水安抚司,洪武初置。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为县,来属。东有草塘安抚司,洪武十七年六月置,又有重安长官司,永乐四年九月置,俱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俱省入瓮安县。东南有万丈山。西有乌江,县境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又有黄滩关。东北有飞练堡,有天邦囤,西有西坪等寨。湄潭州北。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播州湄潭地置。西有容山长官司,洪武中置,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省入湄潭县。南有湄潭水,又西有三江水,下流俱入于乌江。凯里长官司府东北。本凯里安抚司,嘉靖八年二月分播州宣慰司地置,属清平卫。万历二十九年来属。三十五年六月改为长官司。杨义长官司府东南。洪武初置,属平越卫。万历二十九年属府。西有杉木箐山。又有清水江,上流自新添卫流入,经城西,又名皮陇江,北经乖西、巴香诸苗界,而入乌江。
黎平府。本思州宣慰司地。洪武十八年正月置五开卫,属湖广都司,后废。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永乐十一年二月置黎平府于卫城,属贵州布政司。弘治十年徙府治卫南。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改府属湖广。三十一年四月还属贵州。南有宝带山。东有摩天岭。东北有铜鼓岩。西有新化江。又有福禄江,其上源为古州江,下流入广西怀远县境。西南有黎平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属五开卫。领县一,长官司十三。西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永从府南。本元福禄永从军民长官司。洪武中改置福禄永从蛮夷长官司,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属贵州卫。十二年三月来属。正统六年九月改为县。南有福禄江,有彩江流合焉。又有永从溪。潭溪蛮夷长官司府东南。元潭溪长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属湖广辰州卫。三月改属湖广靖州卫,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属贵州卫。十二年三月来属。西南有铜关铁寨山。南有潭溪。八舟蛮夷长官司府北。元八舟军民长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属贵州卫。十二年三月来属。西南有八舟江,源自府城,西为三十里江,北流经此,又东北为新化江。洪舟泊里蛮夷长官司府东南。元洪舟泊里军民长官司。洪武初改置,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属贵州卫。十三年三月来属。北有洪舟江,下流合于湖广靖州之渠河。西南有中潮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属五开卫。曹滴洞蛮夷长官司府西北。元曹滴等洞军民长官司。洪武初改置,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属贵州卫。十二年三月来属。西南有容江,源出苗地,北流入福禄江。古州蛮夷长官司府西北。元古州八万洞军民长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属湖广辰州卫。三月改属湖广靖州卫,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属贵州卫。十二年三月来属。有古州卫,洪武二十六年置,寻废。东北有古州江。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府西南。洪武初置,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属贵州卫。十二年三月来属。西北有大岩山,大岩江出焉,东南入于福禄江。新化蛮夷长官司府东北。元新化长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属湖广辰州卫,三月改属湖广靖州卫,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属贵州卫。十一年二月置新化府于此,领湖耳、亮寨、欧阳、新化、中林验洞、龙里六蛮夷长官司,赤溪湳洞长官司。宣德九年十一月,府废,以所领俱属黎平府。西有六叠山。东南有新化江,又西北合于清水江。又东有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西南有新化屯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置,俱属五开卫。湖耳蛮夷长官司府东北。元湖耳洞长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属湖广辰州卫。三月改属湖广靖州卫,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属贵州卫。十二年三月属新化府,府废,来属。西有铜鼓卫,本铜鼓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属五开卫,三十年改所为卫,属湖广都司,后二年废,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属湖广都司。亮寨蛮夷长官司府东北。本八万亮寨蛮夷长官司。洪武三年正月置,属湖广辰州卫。三月属湖广靖州卫,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改名,属贵州卫。十二年三月属新化府,府废,来属。欧阳蛮夷长官司府东北。元欧阳寨长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属湖广辰州卫。三月改属湖广靖州卫,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属贵州卫。十二年三月属新化府,府废,来属。中林验洞蛮夷长官司府北。洪武初置,后废。永乐元年正月复置。十二年三月属新化府,府废,来属。下二司仿此。赤溪湳洞蛮夷长官司府东北。龙里蛮夷长官司府北。南有龙里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置,属五开卫。
思南府元思南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洪武四年改属四川。六年十二月升为思南道宣慰使司,仍属湖广。永乐十一年二月改为府,属贵州布政司。隆庆四年三月徙治平溪卫。寻复故。有都儒五堡二坑等处巡检司。又有覃韩偏力水土巡检司。又有板桥巡检司,旧属石阡府,后来属。领县三,长官司三。西南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安化倚。本水犄姜长官司,元属思州安抚司。洪武初,改曰水德江,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属府。万历三十三年改置安化县。西南有崖门山。南有万胜山。又有乌江,自石阡府流入,经城西鲇鱼峡北,入四川彭水县界,合涪陵江。东南有水德江,即乌江之分流,又有思印江流合焉,下流亦入于涪陵江。旧有洪安、化济二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洪武二十六年五月省。东有水胜关。南有武胜关。北有太平关。蛮夷长官司倚。洪武十年十月置,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属府。婺川府北。元属思州安抚司。洪武五年属镇远州。十七年后仍属思州。永乐十二年三月来属。东有河只水,又有罗多水,下流俱注于水德江。印江府东。本思印江长官司,元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属府。弘治七年六月改为印江县。沿河祐溪长官司府东北。洪武七年十月置,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属府。朗溪蛮夷长官司府东。洪武七年十月置,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属乌罗府。正统三年五月,府废,来属。有厥溪蛮夷长官司,亦洪武七年十月置,寻废。
思州府元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二月改为府,属贵州布政司。领长官司四。西距布政司七百五十里。
  都坪峩异溪蛮夷长官司倚。洪武六年置,二十五年省。永乐十二年三月复置。南有峩山。西北有江头山。东有异溪。东北有平溪,上有关,洪武二十二年三月置平溪卫于此,属湖广都司,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改属贵州,三十一年四月还属湖广。又有鲇鱼关。南有黄土关。又东北有晃州驿,路出湖广沅州。都素蛮夷长官司府西。永乐十二年三月置,属府。施溪长官司府北。元施溪样头长官司。洪武五年改名,属湖广沅州卫。永乐十二年三月来属。东有施溪。黄道溪长官司府东北。元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属府。西南有黄道溪。
镇远府元镇远府,属思州安抚司。洪武四年降为镇远州,属思南宣慰司。五年六月直隶湖广。永乐十一年二月置镇远府于州治,属贵州布政司。正统三年五月省州入焉。领县二,长官司三。西距布政司五百三十里。
  镇远倚。本镇远溪洞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洪武二年二月置,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属州。正统三年五月改属府。弘治七年十月改为镇远县。北有石崖山。东有中河山,以两水夹流而名。东北有铁山。又东有观音山,有马场坡。东南有巴邦山。西有平冒山。南有镇阳江,一名镇南江,亦曰水,上受兴隆、黄平诸水,东流三百里,入于沅江。又东北有铁溪,出铁山,下流入镇阳江。又西有油榨关。有焦溪关、梅溪关。又有清浪关,清浪卫治于此,又西有偏桥,偏桥卫在焉,俱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西南有镇远卫,洪武二十二年七月置。俱属湖广都司,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俱改属贵州,三十一年四月还属湖广。施秉府西南。本施秉蛮夷长官司,洪武五年置,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属州。正统九年七月改为县。天启元年四月省。崇祯四年十一月复置。南有洪江,即镇阳江。偏桥长官司府西。元偏桥中寨蛮夷军民长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来属。卭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府东。元卭水县。洪武五年改置团罗、得民、晓隘、陂带、卭水五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九年以四司幷入卭水司,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属府。臻剖六洞横坡等处长官司府西。本臻剖、六洞、横坡三长官司,洪武二十二年置,属镇远卫,后幷为一司。
铜仁府。本思州宣慰司地。永乐十一年二月置铜仁府。领县一,长官司五。西南距布政司七百七十里。
  铜仁倚。元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洪武初,改置铜仁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置府治于此。万历二十六年四月改为县。南有铜崖山。又有新坑山,产朱砂水银。西南有铜仁大江,西北有小江流合焉,下流入沅州界,注于沅江。省溪长官司府西。元省溪坝场等处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洪武初,改名,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来属。西有逻江,即省溪,产金。提溪长官司府西。元提溪等处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洪武初,改名,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来属。东有印江。西有提溪,产砂金。大万山长官司府南。元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洪武初,改名,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来属。乌罗长官司府西。元乌罗龙千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洪武初,更名,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二月置乌罗府,领朗溪蛮夷长官司,乌罗、荅意、治古、平头著可四长官司治于此。正统三年五月,府废,来属。西有九龙山,铜仁大江源于此。又西南有观音囤,亦曰乌罗洞。南有九江。又有木耳溪,亦曰九十九溪,下流亦入沅江。平头著可长官司府西北。元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洪武七年十月改置,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属乌罗府,府废,来属。又有荅意长官司,治古寨长官司,俱永乐三年七月置,属贵州宣慰司,十二年三月改属乌罗府,正统三年五月俱与府同废。
石阡府本思州宣慰司地。永乐十一年二月置石阡府。领县一,长官司三。西南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石阡长官司倚。元石阡等处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洪武初改置,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为石阡府治。西有崖门山。南有秋满洞。西有乌江,自四川遵义府流入,东北入思南府界。有石阡江,下流入于乌江。龙泉府西。本龙泉坪长官司,元为思州安抚司治。洪武七年七月复置,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来属。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为县。北有腾云洞。南有邓坎等寨。苗民长官司府西南。洪武七年十月置,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来属。葛彰葛商长官司府南。元属思州安抚司。洪武中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二年三月来属。
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卫。二十九年四月升军民指挥使司。西有莲花泾,又有加牙河,下流入瓮首河。东南有平伐长官司,本元平伐等处长官司,洪武十五年改置,属贵州卫,二十八年属龙里卫,万历十四年二月省入新贵县。又西有长冲关。东有巃耸关。领长官司一。西距布政司五十里。
  大平伐长官司卫南。洪武十九年置,属贵州卫。二十八年来属。东北有谷峡山。东南有瓮首河,下流合清水江。
新添卫军民指挥使司元新添葛蛮安抚司,后废。洪武二十二年置新添千户所,属贵州卫。二十三年二月改为新添卫,属贵州都司。二十九年四月升军民指挥使司。领长官司五。西距布政司百十里。
  新添长官司倚。洪武四年置。东有凭虚洞,一名猪母洞。西北有清水江。西南有瓮城河,有瓮城河土巡检司。又东有谷忙关。小平伐长官司卫西南。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属贵州卫,寻属龙里卫。二十九年来属。把平寨长官司卫南。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属贵州卫,寻属龙里卫。二十九年来属。丹平长官司卫西南。洪武三十年置,寻省。永乐二年复置。丹行长官司卫西南。洪武三十年置,寻省。永乐二年复置。
安南卫。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尾洒卫于此,寻废。二十三年十二月复置,更名,属贵州都司。南有尾洒山。东有盘江山,有清源洞。又有北盘江,自云南霑益州流入,又南入安顺府界。东南有者卜河,自普安州流入,注于盘江。西有江西陂,初置栅屯守于此,寻徙于尾洒,筑城为卫。南有乌鸣关,亦洪武中置。东北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威清卫。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属贵州都司。北有羊耳山。西有的澄河,即陆广河上流。西北有鸭池河,即乌江。西距布政司六十里。
平坝卫。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置,属贵州都司。东南有南仙洞,有马头山。东有东溪。西南距布政司八十里。
毕节卫。洪武十七年二月置,属贵州都司。东有木稀山,有关。又有响水河。南有善欲关,西有老鸦关,俱洪武中置。东北有层台卫,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二十七年六月废。领守御所一。东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守御七星关后千户所卫西。洪武二十一年置,属乌撒卫。永乐中来属。有七星关河,亦曰可渡河,源出四川乌撒府,即北盘江上流,七星关在其上,下流入云南霑益州界。
赤水卫。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北有云山,上有关。东有赤水河,有赤水关。领所四。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摩尼千户所卫北。曰撒千户所卫东南。二所俱洪武二十二年九月置。阿落密千户所卫南。前千户所卫南。二所俱洪武二十七年置。
普市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三月析永宁宣抚司地置,直隶贵州都司。东有木案山。西南有水脑洞。又东南有龙泉涧。距布政司七百二十里。
敷勇卫。本札佐长官司。洪武五年改元落邦札佐等处长官司置,属贵州宣慰司。崇祯三年改置,属贵州都司。东有阳明洞。西有三湘水。北有乌江,有陆广河。领所四。南距布政司五十里。
  于襄守御千户所卫西。本青山长官司,洪武五年改元青山远地等处长官司置,属贵州宣慰司。崇祯三年改置。息烽守御千户所卫东北。崇祯三年以贵州前卫故绝六屯幷割底寨司地置。西有西望山。南有石天洞。北有乌江。濯灵守御千户所卫北。西有陆广河,北流合乌江。修文守御千户所卫东北。二所俱宣慰司水西地,崇祯三年同置。
镇西卫。崇祯三年以宣慰司水西地置。北有天柱洞,又有鸭池河,即乌江异名。领所四。西南距布政司六十里。
  威武守御千户所卫东。赫声守御千户所卫北。有鸭池河。柔远守御千户所卫□。定远守御千户所卫□。以上俱水西地,崇祯三年与卫同置。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  礼一 吉礼一 周官、仪礼尚已,然书缺简脱,因革莫详。自汉史作礼志,后皆因之,一代之制,始的然可考。欧阳氏云‘三代以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要其用之郊庙朝廷,下至闾里州党者,未尝无可观也。惟能修明讲贯,以实意行乎其间,则格上下、感鬼神,教化之成即在是矣。安见后世之礼,必不可上追三代哉。
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洪武元年,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乃历叙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庙仪以进。礼官及诸儒臣又编集郊庙山川等仪,及古帝王祭祀感格可垂鉴戒者,名曰存心录。二年,诏诸儒臣修礼书。明年告成,赐名大明集礼。其书准五礼而益以冠服、车辂、仪仗、卤簿、字学、音乐,凡升降仪节,制度名数,纤悉毕具。又屡敕议礼臣李善长、傅𤩽、宋濂、詹同、陶安、刘基、魏观、崔亮、牛谅、陶凯、朱升、乐韶凤、李原名等,编辑成集。且诏郡县举高洁博雅之士徐一夔、梁寅、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至京,同修礼书。在位三十余年,所著书可考见者,曰孝慈录,曰洪武礼制,曰礼仪定式,曰诸司职掌,曰稽古定制,曰国朝制作,曰大礼要议,曰皇朝礼制,曰大明礼制,曰洪武礼法,曰礼制集要,曰礼制节文,曰太常集礼,曰礼书。若夫厘正祀典,凡天皇、太乙、六天、五帝之类,皆为革除,而诸神封号,悉改从本称,一洗矫诬陋习,其度越汉、唐远矣。又诏定国恤,父母并斩衰,长子降为期年,正服旁服以递而杀,斟酌古今,盖得其中。
永乐中,颁文公家礼于天下,又定巡狩、监国及经筵日讲之制。后宫罢殉,始于英宗。陵庙嫡庶之分,正于孝宗。暨乎世宗,以制礼作乐自任。其更定之大者,如分祀天地,复朝日夕月于东西郊,罢二祖并配,以及祈谷,大雩,享先蚕,祭圣师,易至圣先师号,皆能折衷于古。独其排众议,祔睿宗太庙跻武宗上,徇本生而违大统,以明察始而以丰昵终矣。当时将顺之臣,各为之说。今其存者,若明伦大典,则御制序文以行之;礼仪成典,则李时等奉敕而修;郊祀考议,则张孚敬所进者也。至大明会典,自孝宗朝集纂,其于礼制尤详。世宗、神宗时,数有增益,一代成宪略具是焉。
今以五礼之序,条为品式,而随时损益者,则依类编入,以识沿革云。
坛壝之制 神位祭器玉帛牲牢祝册之数 笾豆之实 祭祀杂议诸仪 祭祀日期 习仪 斋戒 遣官祭祀 分献陪祀
五礼,一曰吉礼。凡祀事,皆领于太常寺而属于礼部。明初以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为大祀,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为中祀,诸神为小祀。后改先农、朝日、夕月为中祀。凡天子所亲祀者,天地、宗庙、社稷、山川。若国有大事,则命官祭告。其中祀小祀,皆遣官致祭,而帝王陵庙及孔子庙,则传制特遣焉。每岁所常行者,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大雩、季秋大享、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夏至方丘祭皇地祇,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四孟季冬享太庙,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中祀二十有五:仲春仲秋上戊之明日,祭帝社帝稷,仲秋祭太岁、风云雷雨、四季月将及岳镇、海渎、山川、城隍,霜降日祭旗纛于教场,仲秋祭城南旗纛庙,仲春祭先农,仲秋祭天神地祗于山川坛,仲春仲秋祭历代帝王庙,春秋仲月上丁祭先师孔子。小祀八:孟春祭司户,孟夏祭司灶,季夏祭中霤,孟秋祭司门,孟冬祭司井,仲春祭司马之神,清明、十月朔祭泰厉,又于每月朔望祭火雷之神。至京师十庙、南京十五庙,各以岁时遣官致祭。其非常祀而间行之者,若新天子耕耤而享先农,视学而行释奠之类。嘉靖时,皇后享先蚕,祀高禖,皆因时特举者也。
其王国所祀,则太庙、社稷、风云雷雨、封内山川、城隍、旗纛、五祀、厉坛。府州县所祀,则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厉坛、先师庙及所在帝王陵庙,各卫亦祭先师。至于庶人,亦得祭里社、谷神及祖父母、父母并祀灶,载在祀典。虽时稍有更易,其大要莫能逾也。
至若坛壝之制,神位、祭器、玉帛、牲牢、祝册之数,笾豆之实,酒齐之名,析其彼此之异同,订其初终之损益,胪于首简,略于本条,庶无缺遗,亦免繁复云尔。
坛壝之制
明初,建圜丘于正阳门外,锺山之阳,方丘于太平门外,锺山之阴。圜丘坛二成。上成广七丈,高八尺一寸,四出陛,各九级,正南广九尺五寸,东、西、北八尺一寸。下成周围坛面,纵横皆广五丈,高视上成,陛皆九级,正南广一丈二尺五寸,东、西、北杀五寸五分。甃砖阑楯,皆以琉璃为之。壝去坛十五丈,高八尺一寸,四面灵星门,南三门,东、西、北各一。外垣去壝十五丈,门制同。天下神祇坛东门外。神库五楹,在外垣北,南向。厨房五楹,在外坛东北,西向。库房五楹,南向。宰牲房三楹,天池一,又在外库房之北。执事斋舍,在坛外垣之东南。坊二,在外门外横甬道之东西,燎坛在内壝外东南丙地,高九尺,广七尺,开上南出户。方丘坛二成。上成广六丈,高六尺,四出陛,南一丈,东、西、北八尺,皆八级。下成四面各广二丈四尺,高六尺,四出陛,南丈二尺,东、西、北一丈,皆八级。壝去坛十五丈,高六尺,外垣四面各六十四丈,余制同。南郊有浴室,瘗坎在内壝外壬地。
洪武四年,改筑圜丘。上成广四丈五尺,高五尺二寸。下成每面广一丈六尺五寸,高四尺九寸。二成通径七丈八尺。坛至内壝墙,四面各九丈八尺五寸。内壝墙至外壝墙,南十三丈九尺四寸,北十一丈,东、西各十一丈七尺。方丘,上成广三丈九尺四寸,高三尺九寸。下成每面广丈五尺五寸,高三尺八寸,通径七丈四寸。坛至内壝墙,四面皆八丈九尺五寸。内壝墙至外壝墙,四面各八丈二尺。
十年,改定合祀之典。即圜丘旧制,而以屋覆之,名曰大祀殿,凡十二楹。中石台设上帝、皇地祇座。东、西广三十二楹。正南大祀门六楹,接以步廊,与殿庑通。殿后天库六楹。瓦皆黄琉璃。厨库在殿东北,宰牲亭井在厨东北,皆以步廊通殿两庑,后缭以围墙。南为石门三洞以达大祀门,谓之内坛。外周垣九里三十步,石门三洞南为甬道三,中神道,左御道,右王道。道两旁稍低,为从官之地。斋宫在外垣内西南,东向。其后殿瓦易青琉璃。二十一年增修坛壝,坛后树松柏,外壝东南凿池二十区。冬月伐冰藏凌阴,以供夏秋祭祀之用。成祖迁都北京,如其制。
嘉靖九年,复改分祀。建圜丘坛于正阳门外五里许,大祀殿之南,方泽坛于安定门外之东。圜丘二成,坛面及栏俱青琉璃,边角用白玉石,高广尺寸皆遵祖制,而神路转远。内门四。南门外燎炉毛血池,西南望燎台。外门亦四。南门外左具服台,东门外神库、神厨、祭器库、宰牲亭,北门外正北泰神殿。正殿以藏上帝、太祖之主,配殿以藏从祀诸神之王。外建四天门:东曰泰元,南曰昭亭,西曰广利。又西銮驾库,又西牺牲所,其北神乐观。北曰成贞。北门外西北为斋宫,迤西为坛门,坛北,旧天地坛,即大祀殿也。十七年撤之,又改泰神殿曰皇穹宇。二十四年,又即故大祀殿之址建大享殿。方泽亦二成,坛面黄琉璃,陛增为九级,用白石围以方坎。内,北门外西瘗位,东灯台,南门外皇祇室。外,西门外迤西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北门外西北斋宫。又外建四天门,西门外北为銮驾库、遣官房、内陪祀官房。又外为坛门,门外为泰折街牌坊,护坛地千四百余亩。
太社稷坛,在宫城西南,东西峙,明初建。广五丈,高五尺,四出陛,皆五级。坛土五色随其方,黄土覆之。坛相去五丈,坛南皆树松。二坛同一壝,方广三十丈,高五尺,甃砖,四门饰色随其方。周坦四门,南灵星门三,北戟门五,东西戟门三。戟门各列戟二十四。洪武十年,改坛午门右,社稷共一坛,为二成。上成广五丈,下成广五丈三尺,崇五尺。外壝崇五尺,四面各十九丈有奇。外垣东西六十六丈有奇,南北八十六丈有奇。垣北三门,门外为祭殿,其北为拜殿。外复为三门,垣东、西、南门各一。永乐中,建坛北京,如其制。帝社稷坛在西苑,坛址高六寸,方广二丈五尺,甃细砖,实以净土。坛北树二坊,曰社街。王国社稷坛,高广杀太社稷十之三。府、州、县社稷坛,广杀十之五,高杀十之四,陛三级。后皆定同坛合祭,如京师。
朝日、夕月坛,洪武三年建。朝日坛高八尺,夕月坛高六尺,俱方广四丈。两壝,壝各二十五步。二十一年罢。嘉靖九年复建,坛各一成。朝日坛红琉璃,夕月坛用白。朝日坛陛九级,夕月坛六级,俱白石。各建天门二。
先农坛,高五尺,广五丈,四出陛。御耕耤位,高三尺,广二丈五尺,四出陛。
山川坛,洪武九年建。正殿、拜殿各八楹,东西庑二十四楹。西南先农坛,东南具服殿,殿南耤田坛,东旗纛庙,后为神仓。周垣七百余丈,垣内地岁种谷蔬,供祀事。嘉靖十年,改名天神地祇坛,分列左右。
太岁坛与岳渎同。岳镇海渎山川城隍坛,据高阜,南向,高二尺五寸,方广十倍,四出陛,南向五级,东西北三级。王国山川坛,高四尺,四出陛,方三丈五尺。天下山川所在坛,高三尺,四出陛,三级,方二丈五尺。
神位祭器玉帛牲牢祝册之数
神位
圜丘。洪武元年冬至,正坛第一成,昊天上帝南向。第二成,东大明,星辰次之,西夜明,太岁次之。二年,奉仁祖配,位第一成,西向。三年,坛下壝内,增祭风云雷雨。七年更定,内壝之内,东西各三坛。星辰二坛,分设于东西。其次,东则太岁、五岳,西则风云雨、五镇。内壝之外,东西各二坛。东四海,西四渎。次天下神祇坛,东西分设。
方丘。洪武二年夏至,正坛第一成,皇地祇,南向。第二成,东五岳,次四海,西五镇,次四渎。三年,奉仁祖配,位第一成,西向。坛下壝内,增祭天下山川。七年更定,内壝之内,东西各二坛。东四海,西四渎。次二坛,天下山川。内壝之外,东西各设天下神祇坛一。
十二年正月,合祀大祀殿。正殿三坛,上帝、皇地祇并南向。仁祖配位在东,西向。从祀十四坛。丹陛东一坛曰大明,西一坛曰夜明。两庑坛各六:星辰二坛;次东,太岁、五岳、四海,次西,风云雷雨、五镇、四渎二坛;又次天下山川神祇二坛。俱东西向。二十一年,增修丹墀内石台四,大明、夜明各一,星辰二。内壝外石台二十:东十坛,北岳、北镇、东岳、东镇、东海、太岁、帝王、山川、神祇、四渎;西十坛,北海、西岳、西镇、西海、中岳、中镇、风云雷雨、南岳、南镇、南海。俱东西向。台高三尺有奇,周以石栏,陟降为磴道。台上琢石凿龛,以置神位。建文时,撤仁祖,改奉太祖配,位第一成。西向。洪熙元年,增文皇帝于太祖下。
嘉靖九年,复分祀之典。圜丘则东大明,西夜明。次东,二十八宿、五星、周天星辰。次西,风云雷雨。共四坛。方丘则东五岳,基运、翊圣、神烈三山,西五镇,天寿、纯德二山。次东四海,次西四渎。南北郊皆独奉太祖配。太社稷配位别见。先农正位南向,后稷配位西向。
凡神位,天地、祖宗曰‘神版’,余曰‘神牌’。圜丘神版长二尺五寸,广五寸,厚一寸,趺高五寸,以栗木为之,正位题曰昊天上帝,配位题曰某祖某皇帝,并黄质金字。从祀风云雷雨位版,赤质金字。神席,上帝用龙椅龙案,上施锦褥,配位同。从祀,位置于案,不设席。方丘正位曰皇地祇,配位及从祀,制并同圜丘。奉先殿帝后神主高尺二寸,广四寸,趺高二寸,用木,饰以金,镂以青字。龛高二尺,广二尺,趺高四寸,朱漆镂金龙凤花版,开二窗,施红纱,侧用金铜环,内织金文绮为藉。社稷,社主用石,高五尺,广五尺,上微锐。立于坛上,半在土中,近南北向;稷不用主。洪武十年,皆设木主,丹漆之。祭毕,贮于库,仍用石主埋坛中,微露其末。后奉祖配,其位制涂金牌座,如先圣匵用架罩。嘉靖中,藏于寝庙。帝社稷神位以木,高一尺八寸,广三寸,朱漆质金书。坛南置石龛,以藏神位。王府州县社主皆用石,长二尺五寸,广尺五寸。日月坛神位,以松柏为之。长二尺五寸,广五寸,趺高五寸。朱漆金字。余仿此。
祭器
南郊。洪武元年定,正位,登一,笾豆各十二,簠簋各二,爵三;坛上,太尊二,著尊、牺尊、山罍各一;坛下,太尊一,山罍二。从祀位,登一,笾豆各下,簠簋各二,东西各设著尊二,牺尊二。北郊同。七年增圜丘从祀,共设酒尊六于坛西,大明,夜明位各三。天下神祇,铏三,笾豆各八,簠簋各二,壝内外东西各设酒尊三,每位爵三。方丘、岳镇,各设酒尊三,壝内东西各设酒尊三,壝外东西各设酒尊三,每位爵三。神祇与圜丘同。八年,圜丘从祀,更设登一、铏二。每位增酒斚,星辰、天下神祇各三十,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各十五。方丘,从祀同。十年,定合祀之典,各坛陈设如旧,惟太岁、风云雷雨酒盏各十,东西庑俱共设酒尊三、爵十八于坛南。
二十一年更定,正殿上三坛,每坛登一,笾豆各十二,簠簋各二,共设酒尊六、爵九于殿东南,西向。丹墀内四坛,大明、夜明各登一,笾豆十,簠簋二,酒尊三,爵三。星辰二坛,各登一,铏二,酒盏三十,余与大明同。壝外二十坛,各登一,铏二,笾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盏十,酒尊三,爵三。神祇坛,铏三,笾豆各八。帝王、山川、四渎、中岳、风云雷雨神祇坛,酒盏各三十,余并同岳镇。
太庙时享。洪武元年定,每庙登一,铏三,笾豆各十二,簠簋各二,共酒尊三、金爵八、瓷爵十六于殿东西向。二十一年更定,每庙登二,铏二。弘治时,九庙通设酒尊九,祫祭加一,金爵十七,祫祭加二,瓷爵三十四,祫祭加四。亲王配享,洪武三年定,登铏各三,笾豆各十二,簠簋各二,酒尊三,酒注二。二十一年更定,登铏各一,爵各三,笾豆各十,簠簋各二,共用酒尊三于殿东。功臣配享,洪武二年定,每位笾豆各二,簠簋各二。三年增定,共用酒尊二,酒注二。二十一年更定,十坛,每坛铏一,笾豆各二,簠簋各一,爵三,共用酒尊于殿西。
太社稷。洪武元年定,铏三,笾豆各十,簠簋各二,配位同。正配位皆设酒尊三于坛东。十一年更定,每位登一,铏二,笾豆十二,正配位共设酒尊三,爵九。后太祖、成祖并配时,增酒尊一,爵三。府、州、县社稷,铏一,笾豆四,簠簋二。
朝日、夕月。洪武三年定,太尊、著尊、山罍各二,在坛上东南隅,北面。象尊、壶尊、山罍各二,在坛下,笾豆各十,簠簋各二,登铏各三。
先农,与社稷同,加登一,笾豆减二。神祇。洪武二年定,每坛笾豆各四,簠簋登爵各一。九年更定,正殿共设酒尊三,爵七,两庑各设酒尊三,爵三,余如旧。二十一年更定,每坛登一,铏二,笾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盏三十。星辰,正殿中登一,铏二。余九坛,铏二。每坛笾豆十,簠簋各一,酒盏三十,爵一,共设酒尊三。太岁诸神,笾豆各八,簠簋各二,酒尊三。岳渎山川同。
历代帝王。洪武四年定,登一,铏二,笾豆各八,簠簋各一,俎一,爵三,尊三。七年更定,登、铏、簠簋各一,笾豆各十,爵各三,共设酒尊五于殿西阶,酒尊三于殿东阶。二十一年增定,每位铏二,簠簋各二,五室共设酒尊三,爵四十八。配位每坛笾豆各二,簠簋各一,馈盘一,每位铏一,酒盏三。三皇,笾豆各八,簠簋各二,登、铏各二,爵三,牺尊、象尊、山罍各一。配位,笾豆各四,簠簋各二,铏一,爵三,牺尊、象尊各一。
至圣先师。洪武元年定,笾豆各六,簠簋各二,登一,铏二,牺尊、象尊、山罍各一。四配位,笾豆各四,簠簋各一,登一。十哲,两庑,笾豆二。四年更定,正位,笾豆各十,酒尊三,爵三,余如旧。四配,每位酒尊一,余同正位。十哲,东西各爵一,每位笾豆各四,簠簋各一,铏一,酒盏一。两庑,东西各十三坛,东西各爵一,每坛笾豆各四,簠簋各一,酒盏四。十五年更定,正位,酒尊一,爵三,登一,铏二,笾豆各八,簠簋各二。四配位,共酒尊一,各爵三,登一,铏二,笾豆各六,簠簋各一。十哲,共酒尊一,东西各爵五,铏一,笾豆各四,簠簋各一。东西庑,每四位爵四,笾豆各二,簠簋各一。景泰六年增两庑笾豆各二,簠簋各一。成化十二年,增正位笾豆为十二。嘉靖九年,仍减为十。
旗纛,与先农同。马神,笾豆各四,簠簋、登、象尊、壶尊各一。
玉帛牲牢
玉三等:上帝,苍璧;皇地祇,黄琮;太社、太稷,两圭有邸;朝日、夕月,圭璧五寸。帛五等:曰郊祀制帛,郊祀正配位用之。上帝,苍;地祇,黄;配位,白。曰礼神制帛,社稷以下用之。社稷,黑;大明,赤;夜明、星辰、太岁、风云雷雨、天下神祇俱白;五星,五色;岳镇、四海、陵山随方色;四渎,黑;先农,正配皆青;群神,白;帝王先师皆白;旗纛,洪武元年用黑,七年改赤,九年定黑二、白五。曰奉先制帛,太庙用之,每庙二。曰展亲制帛,亲王配享用之。曰报功制帛,功臣配享用之。皆白。每位各一。惟圜丘,嘉靖九年用十二,而周天星辰则共用十,孔庙十哲、两庑东西各一云。又洪武十一年,上以小祀有用楮钱者为不经。礼臣议定,在京,大祀、中祀用制帛,有篚。在外,王国府州县亦如之。小祀惟用牲醴。
牲牢三等:曰犊,曰羊,曰豕。色尚骍,或黝。大祀,入涤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大祀前一月之朔,躬诣牺牲所视牲,每日大臣一人往视。洪武二年,帝以祭祀省牲,去神坛甚迩,于人心未安,乃定省牲之仪,去神坛二百步。七年定制,大祀,皇帝躬省牲;中祀、小祀,遣官。嘉靖十一年更定,冬、夏至,祈谷,俱祭前五日亲视,后俱遣大臣。圜丘,苍犊;方丘,黄犊;配位,各纯犊。洪武七年,增设圜丘配位。星辰,牛一,羊豕三。太岁,牛羊豕一。风云雷雨、天下神祇,羊豕各五。方丘配位,天下山川,牛一,羊豕各三。太庙禘,正配皆太牢,祫皆太牢。时享每庙犊羊豕各一。亲王配位,洪武三年定,共牛羊豕一。二十一年更定,每坛犊羊豕各一。功臣配位,洪武二年定,每位羊豕体各一。二十一年更定,每坛羊豕一。太社稷,犊羊豕各一,配位同。府州县社稷,正配位,共羊一、豕一。洪武七年增设,各羊一、豕一。朝日、夕月,犊羊豕各一。先农与太社稷同。神祇,洪武二年定,羊六、豕六。二十一年更定,每坛犊羊豕各一。嘉靖十年,天神左,地祇右,各牲五。星辰,每坛羊一、豕一。灵星诸神,每神羊豕各一,共牛一。太岁诸神,皆太牢。岳镇海渎诸神,犊一、羊一、豕一。帝王,每室犊羊豕各一。配位,每坛羊豕各一。先师如帝王,四配如配位,十哲东西各豕一分五,两庑东西各豕一,后增为三。府州县学先师,羊一、豕一。四配。共羊一、豕一,解为四体。十哲东西各豕一,解为五体。两庑豕一,解为百八分。旗纛,洪武九年定犊羊豕,永乐后,去犊。王国及卫所同。五祀马神俱用羊豕。
祝册
南北郊,祝板长一尺一分,广八寸,厚二分,用楸梓木。宗庙,长一尺二寸,广九寸,厚一分,用梓木,以楮纸冒之。群神帝王先师,俱有祝,文多不载。祝案设于西。
笾豆之实
凡笾豆之实,用十二者,笾实以形盐、 2708e.gif 鱼、枣、栗,豆则止实以芹菹、兔醢、菁菹、鹿醢。各二者,笾实栗、鹿脯,豆实菁菹、鹿醢。臡簠簋各二者,实以黍稷、稻粱。各一者,实以稷粱。登实以太羹,铏实以和羹。
洪武三年,礼部言:‘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尚质也。周礼笾人,“凡祭祀供簠簋之实”,疏曰,“外祀用瓦簠”。今祭祀用瓷,合古意。惟盘盂之属,与古簠簋登铏异制。今拟凡祭器皆用瓷,其式皆仿古簠簋登豆,惟笾以竹。’诏从之。
酒齐仿周制,用新旧醅,以备五齐三酒。其实于尊之名数,各不同。
祭祀杂议诸仪
其祭祀杂议诸仪,凡版位,皇帝位,方一尺二寸,厚三寸,红质金字。皇太子位,方九寸,厚二寸,红质青字。陪祀官位,并白质黑字。
拜褥。初用绯。洪武三年定制,郊丘席为表,蒲为里。宗庙、社稷、先农、山川,红文绮为表,红木棉布为里。赞唱。凡皇帝躬祀,入就位时,太常寺奏中严,奏外办。盥洗、升坛、饮福、受胙,各致赞辞。又凡祀,各设爵洗位,涤爵拭爵。初升坛,唱再拜,及祭酒,唱赐福胙。洪武七年,礼部奏其烦渎,悉删去。
上香礼。明初祭祀皆行。洪武七年以翰林詹同言罢。嘉靖九年复行。
拜礼。初,每节皆再拜。洪武九年,礼臣奏:‘礼记一献三献五献七献之文,皆不载拜礼。唐、宋郊祀,每节行礼皆再拜。然亚献终献,天子不行礼,而使臣下行之。今议大祀中祀,自迎神至饮福送神,宜各行再拜礼。’帝命节为十二拜,迎神、饮福受胙、送神各四拜云。
登坛脱舄。初未行。洪武八年诏翰林院臣考定大祀登坛脱舄之礼。学士乐韶凤杂考汉、魏以来朝祭仪,议于郊祀庙享前期一日,有司以席藉地,设御幕于坛东南门外,设执事官脱履之次于坛门外西阶侧。祭日,大驾入幕次,脱舄升坛。其升坛执事、导驾、赞礼、读祝并分献陪祀官,皆脱舄于外,以次升坛供事。协律郎、乐舞生依前跣袜就位。祭毕,降坛纳舄。从之。嘉靖十七年罢其礼。
祭祀日期
钦天监选择,太常寺预于十二月朔至奉天殿具奏。盖古卜法不存,而择干支之吉以代卜也。洪武七年,命太常卿议祭祀日期,书之于版,依时以祭,著为式。其祭日,遣官监祭,不敬失仪者罪之。
习仪
凡祭祀,先期三日及二日,百官习仪于朝天宫。嘉靖九年更定,郊祀冬至,习仪于先期之七日及六日。
斋戒
洪武二年,学士朱升等奉敕撰斋戒文曰:‘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专一其心,严畏谨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此则斋也。大祀七日,前四日戒,后三日斋。’太祖曰:‘凡祭祀天地、社稷、宗庙、山川等神,为天下祈福,宜下令百官斋戒。若自有所祷于天地百神,不关民事者,不下令。’又曰:‘致斋以五日七日,为期太久,人心易怠。止临祭,斋戒三日,务致精专,庶可格神明。’遂著为令。是年从礼部尚书崔亮奏,大祀前七日,陪祀官诣中书省受誓戒。各扬其职,不共其事,国有常刑。宗庙社稷,致斋三日,不誓戒。三年,谕礼部尚书陶凯曰:‘人心操舍无常,必有所警,而后无所放。’乃命礼部铸铜人一,高尺有五寸,手执牙简,大祀则书致斋三日,中祀则书致斋二日于简上,太常司进置斋所。四年,定天子亲祀斋五日,遣官代祀斋三日,降香斋一日。五年,命诸司各置木牌,以警亵慢,刻文其上曰:‘国有常宪,神有鉴焉。’凡祭祀,则设之。又从陶凯奏,凡亲祀,皇太子宫中居守,亲王戎服侍从。皇太子亲王虽不陪祀,一体斋戒。
六年建陪祀官斋房于北郊斋宫之西南,复定斋戒礼仪。凡祭天地,正祭前五日午后,沐浴更衣,处外室,次早,百官于奉天门观誓戒牌。次日,告仁祖庙,退处斋宫,致斋三日。享宗庙,正祭前四日午后,沐浴更衣,处外室。次日为始,致斋三日。祭社稷、朝日、夕月、周天星辰、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等神,致斋二日,如前仪。凡传制降香,遣官代祀,先一日沐浴更衣,处外室。次日遣官。七年定制,凡大祀前期四日,太常卿至天下神祇坛奠告,中书丞相诣京师城隍庙发咨。次日,皇帝诣仁祖庙请配享。二十一年定制,斋戒前二日,太常司官宿于本司。次日,奏请致斋。又次日,进铜人,传制谕文武百官斋戒。是日,礼部太常司官檄城隍神,遍请天下当祀神祇,仍于各庙焚香三日。
二十六年,定传制誓戒仪。凡大祀前三日,百官诣阙,如大朝仪,传制官宣制云:‘某年月日,祀于某所,尔文武百官,自某日为始,致斋三日,当敬慎之。’传制讫,四拜,奏礼毕。宣德七年,大祀南郊,帝御斋宫,命内官内使饮酒食荤入坛唾地者,皆罪之,司礼监纵容者同罪。斋之日,御史检视各官于斋次,仍行南京,一体斋戒。弘治五年,鸿胪少卿李燧言:‘分献陪祭等官,借居道士房榻,贵贱杂处,且宣召不便。乞于坛所隙地,仿天寿山朝房体制,建斋房。’从之。嘉靖九年,定前期三日,帝御奉天殿,百官朝服听誓戒。万历四年十一月,礼部以二十三日冬至祀天,十八日当奏祭,十九日百官受誓戒。是日,皇太后圣旦,百官宜吉服贺。一日两遇礼文,服色不同,请更奏祭、誓戒皆先一日。帝命奏祭、誓戒如旧,而以十八日行庆贺礼。
遣官祭祀
洪武二十六年,定传制特遣仪。是日,皇帝陞座如常仪,百官一拜。礼毕,献官诣拜位四拜,传制官由御前出宣制。如祭孔子,则曰:‘某年月日,祭先师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命卿行礼。’祭历代帝王,则曰:‘某年月日,祭先圣历代帝王,命卿行礼。’俯伏,兴,四拜,礼毕出。其降香遣官仪,前祀一日清晨,皇帝皮弁服,升奉天殿。捧香者以香授献官。献官捧由中陛降中道出,至午门外,置龙亭内。仪仗鼓吹,导引至祭所。后定祭之日,降香如常仪,中严以待。献官祭毕复命,解严还宫。嘉靖九年定大祀遣官,不行饮福礼。
分献陪祀
凡分献官,太常寺豫请旨。洪武七年,太祖谓学士詹同曰:‘大祀,终献方行分献礼,未当。’同乃与学士宋濂议以上,初献奠玉帛将毕,分献官即行初献礼。亚献、终献皆如之。嘉靖九年,四郊工成,帝谕太常寺曰:‘大祀分献官豫定,方可习仪。’乃用大学士张璁等于大明、夜明、星辰、风云雷雨四坛。旧制,分献用文武大臣及近侍官共二十四人,今定四人,法司官仍旧例不与。
凡陪祀,洪武四年,太常寺引周礼及唐制,拟用武官四品、文官五品以上,其老疾疮疥刑余丧过体气者不与。从之。后定郊祀,六科都给事中皆与陪祀,余祭不与。又定凡南北郊,先期赐陪祀执事官明衣布,乐舞生各给新衣。制陪祀官入坛牙牌,凡天子亲祀,则佩以入。其制有二,圆者与祭官佩之,方者执事人佩之。俱藏内府,遇祭则给,无者不得入坛。洪武二十九年,初祀山川诸神,流官祭服,未入流官公服。洪武二十九年,从礼臣言,未入流官,凡祭皆用祭服,与九品同。
296c6.gif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四  礼二 吉礼二 郊祀 郊祀配位 郊祀仪注 祈谷 大雩 大飨 令节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中书省臣李善长等奉敕撰进郊祀议,略言: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报天,夏至报地,所以顺阴阳之义也。祭天于南郊之圜丘,祭地于北郊之方泽,所以顺阴阳之位也。周礼大司乐:‘冬日至,礼天神,夏日至,礼地祇。’礼曰:‘享帝于郊,祀社于国。’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明地道。’书曰:‘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按古者或曰地祇,或曰后土,或曰社,皆祭地,则皆对天而言也。此三代之正礼,而释经之正说。
  自秦立四畤,以祀白、青、黄、赤四帝。汉高祖复增北畤,兼祀黑帝。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阳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则未尝举行,魏、晋以后,宗郑玄者,以为天有六名,岁凡九祭。宗王肃者,以为天体惟一,安得有六?一岁二祭,安得有九?虽因革不同,大抵多参二家之说。自汉武用祠官宽舒议,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礼如祀天。而后世因于北郊之外,仍祠后土。又郑玄惑于纬书,谓夏至于方丘之上祭昆仑之祇,七月于泰折之坛祭神州之祇,析而为二。后世又因之一岁二祭。元始间,王莽奏罢甘泉泰畤,复长安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于南郊。由汉历唐,千余年间,皆因之合祭。其亲祀北郊者,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玄宗四帝而已。宋元丰中,议罢合祭。绍圣、政和间,或分或合。高宗南渡以后,惟用合祭之礼。元成宗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专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顺以后,惟祀昊天上帝。
  今当遵古制,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则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从祀。夏至则祀皇地祇于方丘,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
太祖如其议行之。建圜丘于锺山之阳,方丘于锺山之阴。三年,增祀风云雷雨于圜丘,天下山川之神于方丘。七年,增设天下神祇坛于南北郊。九年,定郊社之礼,虽有三年丧,不废。十年秋,太祖感斋居阴雨,览京房灾异之说,谓分祭天地,情有未安,命作大祀殿于南郊。是岁冬至,以殿工未成,乃合祀于奉天殿,而亲制祝文,意谓人君事天地犹父母,不宜异处。遂定每岁合祀于孟春,为永制。十二年正月,始合祀于大祀殿,太祖亲作大祀文并歌九章。永乐十八年,京都大祀殿成,规制如南京。南京旧郊坛,国有大事,则遣官告祭。
嘉靖九年,世宗既定明伦大典,益覃思制作之事,郊庙百神,咸欲斟酌古法,厘正旧章。乃问大学士张璁:‘书称燔柴祭天,又曰“类于上帝”,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以形体主宰之异言也。朱子谓,祭之于坛谓之天,祭之屋下谓之帝。今大祀有殿,是屋下之祭帝耳,未见有祭天之礼也。况上帝皇地祇合祭一处,亦非专祭上帝。’璁言:‘国初遵古礼,分祭天地,后又合祀。说者谓大祀殿下坛上屋,屋即明堂,坛即圜丘,列圣相承,亦孔子从周之意。’帝复谕璁:‘二至分祀,万代不易之礼。今大祀殿拟周明堂或近矣,以为即圜丘,实无谓也。’璁乃备述周礼及宋陈襄、苏轼、刘安世、程颐所议分合异同以对。且言祖制已定,无敢轻议。帝锐欲定郊制,卜之奉先殿太祖前,不吉。乃问大学士翟銮,銮具述因革以对。复问礼部尚书李时,时请少需日月,博选儒臣,议复古制。帝复卜之太祖,不吉,议且寝。
会给事中夏言请举亲蚕礼。帝以古者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适与所议郊祀相表里,因令璁谕言陈郊议。言乃上疏言:‘国家合祀天地,及太祖、太宗之并配,诸坛之从祀,举行不于长至而于孟春,俱不应古典。宜令群臣博考诗、书、礼经所载郊祀之文,及汉、宋诸儒匡衡、刘安世、朱熹等之定论,以及太祖国初分祀之旧制,陛下称制而裁定之。此中兴大业也。’礼科给事中王汝梅等诋言说非是,帝切责之。乃敕礼部令群臣各陈所见。且言:‘汝梅等举召诰中郊用二牛,谓明言合祭天地。夫用二牛者,一帝一配位,非天地各一牛也。又或谓天地合祀,乃人子事父母之道,拟之夫妇同牢。此等言论,亵慢已甚。又或谓郊为祀天,社稷为祭地。古无北郊,夫社乃祭五土之祇,犹言五方帝耳,非皇地祇也。社之名不同,自天子以下,皆得随所在而祭之。故礼有“亲地”之说,非谓祭社即方泽祭地也。’璁因录上郊祀考议一册。
时詹事霍韬深非郊议,且言分祀之说,惟见周礼,莽贼伪书,不足引据,于是言复上疏言:
  周礼一书,于祭祀为详。大宗伯以祀天神,则有禋祀、实柴、槱燎之礼,以祀地祇,则有血祭、薶沈、疈辜之礼。大司乐冬至日,地上圜丘之制,则曰礼天神,夏至日,泽中方丘之制,则曰礼地祇。天地分祀,从来久矣。故宋儒叶时之言曰:‘郊丘分合之说,当以周礼为定。’今议者既以大社为祭地,则南郊自不当祭皇地祇,何又以分祭为不可也?合祭之说,实自莽始,汉之前皆主分祭,而汉之后亦间有之。宋元丰一议,元祐再议,绍圣三议,皆主合祭,而卒不可移者,以郊赉之费,每倾府藏,故省约安简便耳,亦未尝以分祭为礼也。
  今之议者,往往以太祖之制为嫌为惧。然知合祭乃太祖之定制,为不可改,而不知分祭固太祖之初制,为可复。知大祝文乃太祖之明训,为不可背,而不知存心录固太祖之著典,为可遵。且皆太祖之制也,从其礼之是者而已。敬天法祖,无二道也。周礼一书,朱子以为周公辅导成王,垂法后世,用意最深切,何可诬以莽之伪为耶?且合祭以后配地,实自莽始。莽既伪为是书,何不削去圜丘、方丘之制,天神地祇之祭,而自为一说耶?
于是礼部集上群臣所议郊礼,奏曰:‘主分祭者,都御史汪𬭎等八十二人,主分祭而以慎重成宪及时未可为言者,大学士张璁等八十四人,主分祭而以山川坛为方丘者,尚书李瓒等二十六人,主合祭而不以分祭为非者,尚书方献夫等二百六人,无可否者,英国公张仑等一百九十八人。臣等祇奉敕谕,折衷众论。分祀之义,合于古礼,但坛壝一建,工役浩繁。礼,屋祭曰帝,夫既称昊天上帝,则当屋祭。宜仍于大祀殿专祀上帝,改山川坛为地坛,以专祀皇地祇。既无创建之劳,行礼亦便。’帝复谕当遵皇祖旧制,露祭于坛,分南北郊,以二至日行事。言乃奏曰:‘南郊合祀,循袭已久,朱子所谓千五六百年无人整理。而陛下独破千古之谬,一旦举行,诚可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者也。’
已而命户、礼、工三部偕言等诣南郊相择。南天门外有自然之丘,佥谓旧丘地位偏东,不宜袭用。礼臣欲于具服殿少南为圜丘。言复奏曰:‘圜丘祀天,宜即高敞,以展对越之敬。大祀殿享帝,宜即清閟,以尽昭事之诚。二祭时义不同,则坛殿相去,亦宜有所区别。乞于具服殿稍南为大祀殿,而圜丘更移于前,体势峻极,可与大祀殿等。’制曰‘可’。于是作圜丘,是年十月工成。明年夏,北郊及东、西郊,亦以次告成,而分祀之制遂定。
万历三年,大学士张居正等辑郊祀新旧图考进呈。旧礼者,太祖所定。新礼者,世宗所定也。
郊祀配位
洪武元年,始有事于南郊。有司议配祀。太祖谦让不许,亲为文告太庙曰:‘历代有天下者,皆以祖配天。臣独不敢者,以臣功业有未就,政治有阙失。去年上天垂戒,有声东南,雷火焚舟击殿吻,早暮兢惕,恐无以承上帝好生之德,故不敢辄奉以配。惟祖神与天通,上帝有问,愿以臣所行奏帝前,善恶无隐。候南郊竣事,臣率百司恭诣庙廷,告成大礼,以共享上帝之锡福。’明年夏至,将祀方丘,群臣复请。太祖执不允。固请。乃曰:‘俟庆阳平,议之。’八月,庆阳平。十一月冬至,群臣复固请。乃奉皇考仁祖淳皇帝配天于圜丘。明年祀方丘,亦如之。建文元年改奉太祖配。洪熙改元,敕曰:‘太祖受命上天,肇兴皇业。太宗中兴宗社,再奠寰区。圣德神功,咸配天地。易曰,“殷荐上帝,以配祖考”。朕崇敬祖考,永惟一心。正月十五日大祀天地神祇,奉皇祖、皇考以配。’遂于郊祀前告太庙及几筵,请太祖、太宗并配。
嘉靖九年,给事中夏言上疏言:‘太祖、太宗并配,父子同列,稽之经旨,未能无疑。臣谓周人郊祀后稷以配天,太祖足当之。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太宗足当之。’礼臣集议,以为二祖配享,百有余年,不宜一旦轻改。帝降敕谕,欲于二至日奉太祖配南、北郊,岁首奉太宗配上帝于大祀殿。于是大学士张璁、翟銮等言,二祖分配,于义未协,且录仁宗所撰敕谕并告庙文以进。帝复命集议于东阁,皆以为:‘太庙之祀,列圣昭穆相向,无嫌并列。况太祖、太宗,功德并隆,圜丘、大祀殿所祀,均之为天,则配天之祖,不宜阙一。臣等窃议南、北郊及大祀殿,每祭皆宜二祖并配。’帝终以并配非礼,谕阁臣讲求。璁等言:‘礼曰:“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凡祭尽然,况祖宗配享大典?且古者郊与明堂异地,故可分配。今圜丘、大祀殿同兆南郊,冬至礼行于报而太宗不与,孟春礼行于祈而太祖不与,心实有所不安。’帝复报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惟一天,祖亦惟一祖。故大报天之祀,止当以高皇帝配。文皇帝功德,岂不可配天?但开天立极,本高皇帝肇之耳。如周之王业,武王实成之,而配天止以后稷,配上帝止以文王,当时未闻争辨功德也。’因命寝其议。
已而夏言复疏言:‘虞、夏、殷、周之郊,惟配一祖。后儒穿凿,分郊丘为二,及误解大易配考、孝经严父之义。以致唐、宋变古,乃有二祖并侑,三帝并配之事。望断自宸衷,依前敕旨。’帝报曰:‘礼臣前引太庙不嫌一堂。夫祀帝与享先不同,此说无当。’仍命申议。于是礼臣复上议:‘南北郊虽曰祖制,实今日新创。请如圣谕,俱奉太祖独配。至大祀殿则太祖所创,今乃不得侑享于中,恐太宗未安,宜仍奉二祖并配。’遂依拟行之。
郊祀仪注
洪武元年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先期,皇帝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前祀二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省牲器。次日,有司陈设。祭之日,清晨车驾至大次,太常卿奏中严,皇帝服衮冕。奏外办,皇帝入就位。赞礼唱迎神,协律郎举麾奏中和之曲。赞礼唱燔柴,郊社令升烟,燔全犊于燎坛。赞礼唱请行礼,太常卿奏有司谨具,请行事。皇帝再拜,皇太子及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奠玉帛,皇帝诣盥洗位。太常卿赞曰:‘前期斋戒,今辰奉祭,加其清洁,以对神明。’皇帝搢圭,盥手,帨手。出圭,升坛。太常卿赞曰:‘神明在上,整肃威仪。’升自午陛,协律郎举麾奏肃和之曲。皇帝诣昊天上帝神位前跪,搢圭,三上香,奠玉帛,出圭,再拜复位。赞礼唱进俎,协律郎举麾奏凝和之曲。皇帝诣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复位。赞礼唱行初献礼。皇帝诣爵洗位,搢圭,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出圭。诣酒尊所,搢圭,执爵,受泛齐,以爵授执事者,出圭。协律郎举麾奏寿和之曲、武功之舞。皇帝诣神位前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读祝官捧祝跪读讫,皇帝俯伏,兴,再拜,复位。亚献,酌醴齐,乐奏豫和之曲、文德之舞。终献,酌盎齐,乐奏熙和之曲、文德之舞。仪并同初献,但不用祝。赞礼唱饮福受胙,皇帝升坛,至饮福位,再拜,跪,搢圭。奉爵官酌福酒跪进,太常卿赞曰:‘惟此酒殽,神之所与,赐以福庆,亿兆同霑。’皇帝受爵,祭酒,饮福酒,以爵置于坫。奉胙官奉胙跪进,皇帝受胙,以授执事者,出圭,俯伏,兴,再拜,复位。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彻豆,协律郎举麾奏雍和之曲,掌祭官彻豆。赞礼唱送神,协律郎举麾奏安和之曲。皇帝再拜,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读祝官奉祝,奉币官奉币,掌祭官取馔及爵酒,各诣燎所。唱望燎,皇帝至望燎位。半燎,太常卿奏礼毕,皇帝还大次,解严。
二年夏至,祀皇地祇于方丘,其仪并同。惟迎神后瘗毛血,祭毕,奉牲帛祝馔而埋之,与郊天异。其冬,奉仁祖配天于南郊,仪同元年。其奠玉帛、进俎、三献,皆先诣上帝前,次诣仁祖神位前,行礼亦如之,惟不用玉。四年定,先祭六日,百官沐浴宿官署。翼日,朝服诣奉天殿丹墀,受誓戒。丞相以祀期遍告百神,复诣各祠庙行香三日。次日,驾诣仁祖庙,告请配享。礼毕,还斋宫。七年去中严、外办及赞唱上香之缛节,定十二拜礼。十年改合祀之制,奠玉帛、进俎、三献,俱先诣上帝神位前,次皇地祇,次仁祖,余悉仍旧仪。
嘉靖八年罢各庙焚香礼。九年复分祀之制,礼部上大祀圜丘仪注。
前期十日,太常寺题请视牲。次请命大臣三员看牲,四员分献。前期五日,锦衣卫备随朝驾,帝诣牺牲所视牲。其前一日,常服告于庙。前期四日,御奉天殿,太常寺进铜人如常仪。太常博士请太祖祝版于文华殿,候帝亲填御名捧出。前期三日,帝具祭服,以脯醢酒果诣太庙,请太祖配。帝还易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受誓戒。前期二日,太常光禄卿奏省牲,帝至奉天殿亲填祝版。前期一日免朝,锦衣卫备法驾,设版舆于奉天门。常服告庙,乘舆诣南郊,由西天门入,至昭亨门外降舆。礼部太常官导由左门入,至内壝。太常卿导至圜丘,恭视坛位,次至神库视笾豆,至神厨视牲毕,仍由左门出,升舆至斋宫。分献陪祀官叩首。礼部太常官诣皇穹宇,请皇天上帝神版、太祖神主、从祀神牌,奉安坛座。
祭之日,三鼓,帝自斋宫乘舆至外壝神路之西,降舆至神路东大次。礼部、太常寺捧神位官复命讫,退,百官分列神路东西以候。帝具祭服出,导引官导由左灵星门入内。赞对引官导行至内壝,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帝至御拜位,自燔柴、迎神至礼毕,其仪悉如旧。至大次易服,礼部太常官奉神位安于皇穹宇。还斋宫,少憩。驾还,诣庙参拜毕,回宫。
诏如拟。
明年,定方泽仪。先期二日,太常卿请太祖配位,奉安皇祇室。至期,礼部太常官同请皇地祇神版、太祖神主、从祀神牌,奉安坛座。祀毕,太常奉神版、神牌安皇祇室,奉神主还庙寝。余皆如圜丘仪。
是年十月,帝将郊祀,谕礼部尚书夏言欲亲行奉安礼。言乃拟仪注以闻。
先期择捧主执事官十一员,分献配殿大臣二员,撰祝文,备脯醢、酒果、制帛、香烛。前一日行告庙礼,设神舆香案于奉天殿,神案二于泰神殿,神案二于东西配殿,香案一于丹墀正中,设大次于圜丘左门外。
是日质明,帝常服诣奉天殿,行一拜三叩头礼。执事官先后捧昊天上帝、太祖高皇帝及从祀神主,各奉安舆中,至圜丘泰神殿门外。帝乘辂至昭亨门,礼官导至泰神殿丹墀。执事官就神舆捧神主升石座,奉安于龛中。帝乃诣香案前,行三献礼如仪。礼毕,出至大次升座,百官行一拜三叩头礼毕,还宫。
帝从之,而命行礼用祭服,导引用太常寺官一员,合礼部堂上官四员。十一年冬至,尚书言,前此有事南郊,风寒莫备。乃采礼书天子祀天张大次、小次之说,请‘作黄毡御幄为小次。每大祭,所司以随。值风雪,则设于圜丘下,帝就幄中对越,而陟降奠献以太常执事官代之’。命著为令。
祈谷
明初未尝行。世宗时,更定二祖分配礼。因诸臣固请,乃许于大祀殿祈谷,奉二祖配。嘉靖十年始以孟春上辛日,行祈谷礼于大祀殿。礼毕,帝心终以为未当,谕张璁曰:‘自古惟以祖配天,今二祖并配,决不可法后世。嗣后大报与祈谷,但奉太祖配。’寻亲制祝文,更定仪注,改用惊蛰节,礼视大祀少杀,帛减十一,不设从坛,不燔柴,著为定式。十一年惊蛰节,帝疾,不能亲,乃命武定侯郭勋代。给事中叶洪言:‘祈谷、大报,祀名不同,郊天一也。祖宗无不亲郊。成化、弘治间,或有故,宁展至三月。盖以郊祀礼重,不宜摄以人臣,请俟圣躬痊,改卜吉日行礼。’不从。十八年改行于大内之玄极宝殿,不奉配,遂为定制。隆庆元年,礼臣言:‘先农亲祭,遂耕耤田,即祈谷遗意。今二祀并行于春,未免烦数。且玄极宝殿在禁地,百官陪祀,出入非便。宜罢祈谷,止先农坛行事。’从之。
大雩
明初,凡水旱灾伤及非常变异,或躬祷,或露告于宫中,或于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川,无常仪。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制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坛。次日,祀社稷坛。冠服浅色,卤簿不陈,驰道不除,皆不设配,不奏乐。九年,帝欲于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礼。夏言言:‘按左传“龙见而雩”。盖巳月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为百谷祈膏雨也。月令:“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通典曰:“巳月雩五方上帝,其坛名雩,禜于南郊之傍。”先臣邱濬亦谓:“天子于郊天之外,别为坛以祈雨者也。后世此礼不传,遇有旱暵,辄假异端之人为祈祷之事,不务以诚意感格,而以法术劫制,诬亦甚矣。”濬意欲于郊傍择地为雩坛,孟夏后行礼。臣以为孟春既祈谷矣,苟自二月至四月,雨旸时若,则大雩之祭,可遣官摄行。如雨泽愆期,则陛下躬行祷祝。’乃建崇雩坛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东,为制一成,岁旱则祷,奉太祖配。
十二年,夏言等言:‘古者大雩之祀,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盖假声容之和,以宣阴阳之气。请于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乐奏云门之舞。仍命儒臣括云汉诗词,制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合歌之。盖云门者,帝尧之乐,周官以祀天神,取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也。且请增鼓吹数番,教舞童百人,青衣执羽,绕坛歌云门之曲而舞,曲凡九成。’因上其仪,视祈谷礼。又言:‘大雩乃祀天祷雨之祭,凡遇亢旱,则礼部于春末请行之。’帝从其议。十七年躬祷于坛,青服,用一牛,熟荐。
大飨礼
明初无明堂之制。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言:‘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下礼部会议。尚书严嵩等言:
  昔羲、农肇祀上帝,或为明堂。嗣是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作明堂之制,视夏、殷加详焉。盖圣王事天,如子事父,体尊而情亲。故制为一岁享祀之礼,冬至圜丘,孟春祈谷,孟夏雩坛,季秋明堂,皆所以尊之也。明堂帝而享之,又以亲之也。今日创制,古法难寻,要在师先王之意。明堂圜丘,皆所以事天,今大祀殿在圜丘之北,禁城东南,正应古之方位。明堂秋享,即以大祀殿行之为当。
  至配侑之礼,昔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诗传以为物成形于帝,犹人成形于父。故季秋祀帝明堂,而以父配之,取其成物之时也。汉孝武明堂之享,以景帝配,孝章以光武配,唐中宗以高宗配,明皇以睿宗配,代宗以肃宗配,宋真宗以太宗配,仁宗以真宗配,英宗以仁宗配,皆世以递配,此主于亲亲也。宋钱公辅曰:‘郊之祭,以始封之祖,有圣人之功者配焉。明堂之祭,以继体之君,有圣人之德者配焉。’当时司马光、孙抃诸臣执辩于朝,程、朱大贤倡议于下,此主于祖宗之功德也。今复古明堂大享之制,其所当配之帝,亦惟二说而已。若以功德论,则太宗再造家邦,功符太祖,当配以太宗。若以亲亲论,则献皇帝,陛下之所自出,陛下之功德,即皇考之功德,当配以献皇帝。至称宗之说,则臣等不敢妄议。
帝降旨:‘明堂秋报大礼,于奉天殿行,其配帝务求画一之说。皇考称宗,何为不可?再会议以闻。’
于是户部左侍郎唐胄抗疏言:
  三代之礼,莫备于周。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又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说者谓周公有圣人之德,制作礼乐,而文王适其父,故引以证圣人之孝,答曾子问而已。非谓有天下者,皆必以父配天,然后为孝。不然,周公辅成王践阼,其礼盖为成王而制,于周公为严父,于成王则为严祖矣。然周公归政之后,未闻成王以严父之故,废文王配天之祭,而移于武王也。后世祀明堂者,皆配以父,此乃误孝经之义,而违先王之礼。昔有问于朱熹曰:‘周公之后,当以文王配耶,当以时王之父配耶?’熹曰:‘只当以文王为配。’又曰:‘继周者如何?’熹曰:‘只以有功之祖配,后来第为严父说所惑乱耳。’由此观之,明堂之配,不专于父明矣。
  今礼臣不能辨严父之非,不举文、武、成、康之盛,而乃滥引汉、唐、宋不足法之事为言,谓之何哉!虽然,丰坊明堂之议,虽未可从,而明堂之礼,则不可废。今南、北两郊皆主尊尊,必季秋一大享帝,而亲亲之义始备。自三代以来,郊与明堂各立所配之帝。太祖、太宗功德并盛,比之于周,太祖则后稷也,太宗则文王也。今两郊及祈谷,皆奉配太祖,而太宗独未有配,甚为缺典。故今奉天殿大享之祭,必奉配太宗,而后我朝之典礼始备。
帝怒,下胄诏狱。嵩乃再会廷臣,先议配帝之礼,言:‘考季秋成物之指,严父配天之文,宜奉献皇帝配帝侑食。’因请奉文皇帝配祀于孟春祈谷。帝从献皇配帝之请,而却文皇议不行。
已,复以称宗之礼,集文武大臣于东阁议,言:‘礼称:“祖有功,宗有德。”释者曰:“祖,始也。宗,尊也。”汉书注曰:“祖之称始,始受命也。宗之称尊,有德可尊也。”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王肃注曰:“周公于文王,尊而祀之也。”此宗尊之说也。古者,天子七庙。刘歆曰:“七者正法,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宗不在数中,宗变也。”朱熹亦以歆之说为然。陈氏礼书曰:“父昭子穆,而有常数者,礼也。祖功宗德,而无定法者,义也。”此宗无数之说,礼以义起者。今援据古义,推缘人情,皇考至德昭闻,密佑穹旻,宗以其德可。圣子神孙,传授无疆,皆皇考一人所衍布,宗以其世亦可。宜加宗皇考,配帝明堂,永为有德不迁之庙。’
帝以疏不言祔庙,留中不下。乃设为臣下奏对之词,作明堂或问,以示辅臣。大略言:‘文皇远祖,不应严父之义,宜以父配。称宗虽无定说,尊亲崇上,义所当行。既称宗,则当祔庙,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具之礼?’帝既排正议,崇私亲,心念太宗永无配享,无以谢廷臣,乃定献皇配帝称宗,而改称太宗号曰成祖。时未建明堂,迫季秋,遂大享上帝于玄极宝殿,奉睿宗献皇帝配。殿在宫右干隅,旧名钦安殿。礼成,礼部请帝陞殿,百官表贺,如郊祀庆成仪。帝以大享初举,命赐宴群臣于谨身殿。已而以足疾不御殿,命群臣勿行贺礼。礼官以表闻,并罢宴,令光禄寺分给。
二十一年敕谕礼部:‘季秋大享明堂,成周礼典,与郊祀并行。曩以享地未定,特祭于玄极宝殿,朕诚未尽。南郊旧殿,原为大祀所,昨岁已令有司撤之。朕自作制象,立为殿,恭荐名曰泰享,用昭寅奉上帝之意。’乃定岁以秋季大享上帝,奉皇考睿宗配享。行礼如南郊,陈设如祈谷。明年,礼部尚书费采以大享殿工将竣,请帝定殿门名,门曰大享,殿曰皇干。及殿成,而大享仍于玄极宝殿,遣官行礼以为常。
隆庆元年,礼臣言:‘我朝大享之礼,自皇考举行,追崇睿宗,以昭严父配天之孝。自皇上视之,则睿宗为皇祖,非周人宗祀文王于明堂之义。’于是帝从其请,罢大享礼,命玄极宝殿仍改钦安殿。
令节拜天
嘉靖初,沿先朝旧仪,每日宫中行拜天礼。后以为凟,罢之。遇正旦、冬至、圣诞节,于奉天殿丹陛上行礼。既定郊祀,遂罢冬至之礼。惟正旦、圣诞节行礼于玄极宝殿。隆庆元年正旦,命宫中拜天,不用在外执事,祭品亦不取供于太常。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  礼三 吉礼三 社稷 朝日夕月 先农 先蚕 高禖 祭告 祈报 神祇 星辰 灵星寿星司中司命司民司禄 太岁月将风云雷雨 岳镇海渎山川 城隍
社稷
社稷之祀,自京师以及王国府州县皆有之。其坛在宫城西南者,曰太社稷。明初建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洪武元年,中书省臣定议:‘周制,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社稷之祀,坛而不屋。其制在中门之外,外门之内。尊而亲之,与先祖等。然天子有三社。为群姓立者曰太社。其自为立者曰王社。又胜国之社屋之,国虽亡而存之,以重神也。后世天子惟立太社、太稷。汉高祖立官太社、太稷,一岁各再祀。光武立太社稷于洛阳宗庙之右,春秋二仲月及腊,一岁三祀。唐因隋制,并建社稷于含光门右,仲春、秋戊日祭之。玄宗升社稷为大祀,仍令四时致祭。宋制如东汉时。元世祖营社稷于和义门内,以春秋二仲上戊日祭。今宜祀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是年二月,太祖亲祀太社、太稷。社配以后土,西向。稷配以后稷,东向。帝服皮弁服,省牲;通天冠、绛纱袍,行三献礼。初,帝命中书省翰林院议创屋,备风雨。学士陶安言:‘天子太社必受风雨霜露。亡国之社则屋之,不受天阳也。建屋非宜。若遇风雨,则请于斋宫望祭。’从之。三年,于坛北建祭殿五间,又北建拜殿五间,以备风雨。
十年,太祖以社稷分祭,配祀未当,下礼官议。尚书张筹言:
  按通典,颛顼祀共工氏子句龙为后土。后土,社也。烈山氏子柱为稷。稷,田正也。唐、虞、夏因之。此社稷所由始也。商汤因旱迁社,以后稷代柱。欲迁句龙,无可继者,故止。然王肃谓社祭句龙,稷祭后稷,皆人鬼,非地祇。而陈氏礼书又谓社祭五土之祇,稷祭五谷之神。郑康成亦谓社为五土总神,稷为原隰之神。句龙有平水土功,故配社,后稷有播种功,故配稷。二说不同。汉元始中,以夏禹配官社,后稷配官稷。唐、宋及元又以句龙配社,周弃配稷。此配祀之制,初无定论也。
  至社稷分合之义,书召诰言‘社于新邑’,孔注曰:‘社稷共牢。’周礼‘封人掌设王之社壝’,注云:‘不言稷者,举社则稷从之。’陈氏礼书曰:‘稷非土无以生,土非稷无以见生生之效,故祭社必及稷。’山堂考索曰:‘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稷生于土,则社与稷固不可分。’其宜合祭,古有明证。请社稷共为一坛。
  至句龙,共工氏之子也,祀之无义。商汤欲迁未果。汉尝易以夏禹,而夏禹今已列祀帝王之次。弃稷亦配先农。请罢句龙、弃配位,谨奉仁祖淳皇帝配享,以成一代盛典。
遂改作于午门之右,社稷共为一坛。
初,社稷列中祀,及以仁祖配,乃升为上祀。具冕服以祭,行奉安礼。十一年春,祭社稷行新定仪。迎神、饮福、送神凡十二拜,余如旧。建文时,更奉太祖配。永乐中,北京社稷坛成,制如南京。洪熙后,奉太祖、太宗同配。旧制,上丁释奠孔子,次日上戊祀社稷。弘治十七年八月,上丁在初十日,上戊在朔日,礼官请以十一日祀社稷。御史金洪劾之,言如此则中戊,非上戊矣。礼部覆奏言:‘洪武二十年尝以十一日为上戊,失不始今日。’命遵旧制,仍用上戊。
嘉靖九年谕礼部:‘天地至尊,次则宗庙,又次则社稷。今奉祖配天,又奉祖配社,此礼官之失也。宜改从皇祖旧制,太社以句龙配,太稷以后稷配。’乃以更正社稷坛配位礼,告太庙及社稷,遂藏二配位于寝庙,更定行八拜礼。其坛在西苑豳风亭之西者,曰帝社稷。东帝社,西帝稷,皆北向。始名西苑土谷坛。嘉靖十年,帝谓土谷坛亦社稷耳,何以别于太社稷?张璁等言:‘古者天子称王,今若称王社、王稷,与王府社稷名同。前定神牌曰五土谷之神,名义至当。’帝采帝耤之义,改为帝社、帝稷,以上戊明日祭。后改次戊,次戊在望后,则仍用上巳。春告秋报为定制。隆庆元年,礼部言:‘帝社稷之名,自古所无,嫌于烦数,宜罢。’从之。
中都亦有太社坛,洪武四年建。取五方土以筑。直隶、河南进黄土,淅江、福建、广东、广西进赤土,江西、湖广、陕西进白土,山东进青土,北平进黑土。天下府县千三百余城,各土百觔,取于名山高爽之地。
王国社稷,洪武四年定。十一年,礼臣言:‘太社稷既同坛合祭,王国各府州县亦宜同坛,称国社国稷之神,不设配位。’诏可。十三年九月复定制两坛一壝如初式。十八年定王国祭社稷山川等仪,行十二拜礼。
府州县社稷,洪武元年颁坛制于天下郡邑,俱设于本城西北,右社左稷。十一年,定同坛合祭如京师。献官以守御武臣为初献,文官为亚献、终献。十三年,溧水县祭社稷,以牛醢代鹿醢。礼部言:‘定制,祭物缺者许以他物代。’帝曰:‘所谓缺者,以非土地所产。溧水固有鹿,是有司故为苟简也。百司所以能理其职而尽民事者,以其常存敬惧之心耳。神犹忽之,于人事又何惧焉。’命论如律。乃敕礼部下天下郡邑,凡祭祀必备物,苟非地产、无从市鬻者,听其缺。十四年令三献皆以文职长官,武官不与。
里社,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
朝日夕月
洪武三年,礼部言:
  古者祀日月之礼有六。郊特牲曰,‘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一也。玉藻曰,‘朝日于东门之外’,祭义曰,‘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二也。大宗伯,‘肆类于四郊,兆日于东郊,兆月于西郊’,三也。月令孟冬‘祈来年于天宗’,天宗,日月之类,四也。觐礼,‘拜日于东门之外,及祀方明,礼日于南门之外,礼月于北门之外’,五也。‘霜雪风雨之不时,则禜日月’,六也。说者谓因郊祀而祀之,非正祀也。类禜而祀之,与觐诸侯而礼之,非常祀也。惟春分朝之于东门外,秋分夕之于西门外者,祀之正与常也。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方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
  自秦祭八神,六曰月主,七曰日主,雍又有日月庙。汉郊太乙,朝日夕月改周法。常以郊泰畤,质明出行宫,东向揖日,西向揖月,又于殿下东西拜日月。宣帝于神山祠日,莱山祠月。魏明帝始朝日东郊,夕月西郊。唐以二分日,朝日夕月于国城东西。宋人因之,升为大祀。元郊坛以日月从祀,其二分朝日夕月,皇庆中议建立而未行。
  今当稽古正祭之礼,各设坛专祀。朝日坛宜筑于城东门外,夕月坛宜筑于城西门外。朝日以春分,夕月以秋分。星辰则祔祭于月坛。
从之。其祀仪与社稷同。二十一年,帝以大明、夜明已从祀,罢朝日夕月之祭。
嘉靖九年,帝谓‘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大明坛当与夜明坛异。且日月照临,其功甚大。太岁等神,岁有二祭,而日月星辰止一从祭,义所不安’。大学士张璁亦以为缺典。遂定春秋分之祭如旧仪,而建朝日坛于朝阳门外,西向;夕月坛于阜城门外,东向。坛制有隆杀以示别。朝日,护坛地一百亩;夕月,护坛地三十六亩。朝日无从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坛,南向祔焉。春祭,时以寅,迎日出也。秋祭,时以亥,迎月出也。十年,礼部上朝日、夕月仪:朝日迎神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饮福受胙送神皆再拜。余并如旧仪。隆庆元年,礼部议定,东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车驾亲祭。余岁遣文大臣摄祭朝日坛,武大臣摄祭夕月坛。三年,礼部上朝日仪,言:‘正祭遇风雨,则设小次于坛前,驾就小次行礼。其升降奠献,俱以太常寺执事官代。’制曰‘可’。
先农
洪武元年谕廷臣以来春举行耤田礼。于是礼官钱用壬等言:‘汉郑玄谓王社在耤田之中。唐祝钦明云:“先农即社。”宋陈祥道谓:“社自社,先农自先农。耤田所祭乃先农,非社也。”至享先农与躬耕同日,礼无明文。惟周语曰:“农正陈耤礼。”而韦昭注云:“祭其神为农祈也。”至汉以耤田之日祀先农,而其礼始著。由晋至唐、宋相沿不废。政和间,命有司享先农,止行亲耕之礼。南渡后,复亲祀。元虽议耕耤,竟不亲行。其祀先农,命有司摄事。今议耕耤之日,皇帝躬祀先农。礼毕,躬耕耤田。以仲春择日行事。’从之。
二年二月,帝建先农坛于南郊,在耤田北。亲祭,以后稷配。器物祀仪与社稷同。祀毕,行耕耤礼。御耒耜二具,韬以青绢,御耕牛四,被以青衣。礼毕,还大次。应天府尹及上元、江宁两县令率庶人终亩。是日宴劳百官耆老于坛所。十年二月遣官享先农,命应天府官率农民耆老陪祀。二十一年更定祭先农仪,不设配位。
永乐中建坛京师,如南京制,在太岁坛西南。石阶九级。西瘗位,东斋宫、銮驾库,东北神仓,东南具服殿,殿前为观耕之所。护坛地六百亩,供黍稷及荐新品物地九十余亩。每岁仲春上戊,顺天府尹致祭。后凡遇登极之初,行耕耤礼,则亲祭。
弘治元年定耕耤仪。前期百官致斋。顺天府官以耒耜及穜稑种进呈,内官仍捧出授之,由午门左出,置彩舆,鼓乐,送至耤田所。至期,帝翼善冠黄袍,诣坛所具服殿,服衮冕,祭先农。毕,还,更翼善冠黄袍。太常卿导引至耕耤位,南向立。三公以下各就位,户部尚书北向跪进耒耜,顺天府官北向跪进鞭。帝秉耒,三推三反讫。户部尚书跪受耒耜,顺天府官跪受鞭,太常卿奏请复位。府尹挟青箱以种子播而覆之。帝御外门,南向坐,观三公五推,尚书九卿九推。太常卿奏耕毕,帝还具服殿,升座。府尹率两县令耆老人行礼毕,引上中下农夫各十人,执农器朝见,令其终亩。百官行庆贺礼,赐酒馔。三品以上丹陛上东西坐,四品以下台下坐,并宴劳耆老于坛旁。宴毕,驾还宫。大乐鼓吹振作,农夫人赐布一疋。
嘉靖十年,帝以其礼过烦,命礼官更定。迎神送神止行二拜。先二日,顺天府尹以耒耜穜稑种置彩舆,至耕耤所,并罢百官庆贺。后又议造耕根车载耒耜,府尹于祭日进呈毕,以耒耜载车内前玉辂行。其御门观耕,地位卑下,议建观耕台一。诏皆可。后又命垦西苑隙地为田。建殿曰天遁,亭曰豳风,又曰省耕,曰省敛,仓曰恒裕。礼部上郊庙粢盛支给之数,因言:‘南郊耤田,皇上三推,公卿各宣其力,较西苑为重。西苑虽农官督理,皇上时省耕敛,较耤田为勤。请以耤田所出,藏南郊圆廪神仓,以供圜丘、祈谷、先农、神祇坛、长陵等陵、历代帝王及百神之祀。西苑所出,藏恒裕仓,以供方泽、朝日、夕月、太庙、世庙、太社稷、帝社稷、禘祫、先蚕及先师孔子之祀。’从之。十六年谕凡遇亲耕,则户部尚书先祭先农。皇帝至,止行三推礼。三十八年罢亲耕,惟遣官祭先农。四十一年并令所司勿复奏。隆庆元年罢西苑耕种诸祀,皆取之耤田。
先蚕
明初未列祀典。嘉靖时,都给事中夏言请改各宫庄田为亲蚕厂公桑园。令有司种桑柘,以备宫中蚕事。九年复疏言,耕蚕之礼,不宜偏废。帝乃敕礼部:‘古者天子亲耕,皇后亲蚕,以劝天下。自今岁始,朕亲祀先农,皇后亲蚕,其考古制,具仪以闻。’大学士张璁等请于安定门外建先蚕坛。詹事霍韬以道远争之。户部亦言:‘安定门外近西之地,水源不通,无浴蚕所。皇城内西苑中有太液、琼岛之水。考唐制在苑中,宋亦在宫中,宜仿行之。’帝谓唐人因陋就安,不可法。于是礼部尚书李时等言:‘大明门至安定门道路遥远,请凤辇出东华、玄武二门。’因条上四事:一、治茧之礼,二、坛壝之向,三、采桑之器,四、掌坛之官。帝从其言,命自玄武门出。内使陈仪卫,军一万人,五千围坛所,五千护于道,余如议。
三月,工部上先蚕坛图式,帝亲定其制。坛方二丈六尺,叠二级,高二尺六寸,四出陛。东西北俱树桑柘,内设蚕宫令署。采桑台高一尺四寸,方十倍,三出陛。銮驾库五间。后盖织堂。坛围方八十丈。礼部上皇后亲蚕仪。
蚕将生,钦天监择吉巳日以闻。顺天府具蚕母名数送北郊,工部以钩箔筐架诸器物给蚕母。顺天府以蚕种及钩筐一进呈,内官捧出,还授之。出玄武右门,置彩舆中,鼓乐送至蚕室。蚕母受蚕种,浴饲以待。命妇文四品、武三品以上俱陪祀,携一侍女执钩筐。皇后斋三日,内执事并司赞、六尚等女官及应入坛者,斋一日。先一日,太常寺具祝版,祭物,羊、豕、笾豆各六、黑帛,送蚕宫令。是日,分授执事女官。日未明,宿卫陈兵备,女乐司设监备仪仗及重翟车,俱候玄武门外。将明,内侍诣坤宁宫奏请。皇后服常服,导引女官导出宫门,乘肩舆,至玄武门。内侍奏请降舆,升重翟车。兵卫仪仗及女乐前导,出北安门,障以行帷,至坛内壝东门。内侍奏请降车,乘肩舆,兵卫、仪仗停东门外。皇后入具服殿,易礼服,出,至坛。司赞奏就位。公主、内外命妇各就拜位。祭先蚕,行三献礼,女官执事如仪。迎神四拜,赐福胙二拜,送神四拜。凡拜跪兴,公主、内外命妇皆同。礼毕,皇后还具服殿,更常服。司宾引外命妇先诣采桑坛东陛下,南北向。尚仪奏请,皇后诣采桑位,东向。公主以下位皇后位东,亦南北向,以西为上。执钩者跪进钩,执筐者跪奉筐受桑。皇后采桑三条,还至坛南仪门坐,观命妇采桑。三公命妇采五条,列侯、九卿命妇采九条。讫,各授女侍。司宾引内命妇一人,诣桑室,尚功率执钩筐者从。尚功以桑授蚕母。蚕母受桑,缕切之,以授内命妇。内命妇食蚕,洒一箔讫,还。尚仪奏礼毕,皇后还坐具服殿。司宾率蚕母等叩头讫,司赞唱班齐。外命妇序立定,尚仪致词云:‘亲蚕既成,礼当庆贺。’四拜毕,赐宴命妇,并赐蚕母酒食。公主及内命妇于殿内,外命妇文武二品以上于台上,三品以下于丹墀,尚食进膳。教坊司女乐奏乐。宴毕,公主以下各就班四拜。礼毕,皇后还宫,导从如前。
诏如拟。
四月,蚕事告成,行治茧礼。选蚕妇善缫丝及织者各十人。卜日,皇后出宫,导从如常仪,至织堂。内命妇一人行三盆手礼,布于织妇,以终其事。蚕宫令送尚衣织染监局造祭服。其祀先蚕,止用乐,不用舞,乐女生冠服俱用黑。
十年二月,礼臣言:‘去岁皇后躬行采桑,已足风励天下。今先蚕坛殿工未毕,宜且遣官行礼。’帝初不可,令如旧行。已而以皇后出入不便,命改筑先蚕坛于西苑。坛之东为采桑台,台东为具服殿,北为蚕室,左右为厢房,其后为从室,以居蚕妇。设蚕宫署于宫左,令一员,丞二员,择内臣谨恪者为之。四月,皇后行亲蚕礼于内苑。帝谓亲耕无贺,此安得贺,第行叩头礼,女乐第供宴,勿前导。三十八年罢亲蚕礼。四十一年并罢所司奏请。
高禖
嘉靖九年,青州儒生李时飏请祠高禖,以祈圣嗣。礼官覆以闻。帝曰:‘高禖虽古礼,今实难行。’遂寝其议。已而定祀高禖礼。设木台于皇城东,永安门北,震方。台上,皇天上帝南向,骍犊,苍璧。献皇帝配,西向,牛羊豕各一。高禖在坛下西向,牲数如之,礼三献。皇帝位坛下北向,后妃位南数十丈外北向,用帷。坛下陈弓矢、弓韣如后妃嫔之数。祭毕,女官导后妃嫔至高禖前,跪取弓矢授后妃嫔,后妃嫔受而纳于弓韣。
祭告
明制,凡登极、巡幸及上谥、葬陵、册立、册封、冠婚等事,皆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凡营造宫室,及命将出师,岁时旱潦,祭告天地、山川、太庙、社稷、后土。凡即位之初,并祭告阙里孔庙及历代帝王陵寝。
洪武二年从礼部尚书崔亮奏,圜丘、方丘、大祀,前期亲告太庙,仍遣使告百神于天下神祇坛。六年,礼部尚书牛谅奏,太岁诸神,凡祈报,则设一十五坛。有事祭告,则设神位二十八坛。中,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凡五坛。东,四渎、京畿、湖广、山东、河南、北平、广西、四川、甘肃山川,夏冬二季月将,京都城隍,凡十二坛。西,锺山,江西、浙江、福建、山西、陕西、广东、辽东山川,春秋二季月将,旗纛、战船等神,凡十一坛。若亲祀,皇帝皮弁服行一献礼,每三坛行一次礼。八年,帝驻跸中都,祭告天地于中都之圜丘。九年,以诸王将之藩,分日告祭太庙、社稷、岳、镇、海、渎,及天下名山大川,复告祀天地于圜丘。
初,诸王来朝还藩,祭真武等神于端门,用豕九、羊九、制帛等物。祭护卫旗纛于承天门,亦如之。二十六年,帝以其礼太繁,定制豕一、羊一,不用帛。寻又罢端门祭,惟用荤素二坛祭于承天门外。
永乐七年巡狩北京,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嘉靖八年秋,以躬祭山川诸神,命先期不必遣官告太庙。凡出入,必亲告祖考于内殿。圣诞前一日,以酒果告列圣帝后于奉先殿。至日,以酒脯告皇天上帝于玄极宝殿,遣官以牲醴祭神烈、天寿、纯德诸陵山,及东岳、都城隍,以素羞祭真武及灵济宫,又告修斋于道极七宝帝尊。隆庆三年,以亲祭朝日坛,预告奉先、弘孝、神霄殿。
祈报
洪武二年,太祖以春久不雨,祈告诸神祇。中设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凡五坛。东设锺山、两淮、江西、两广、海南北、山东、燕南燕蓟山川、旗纛诸神,凡七坛。西设江东、两浙、福建、湖广荆襄、河南北、河东、华州山川、京都城隍,凡六坛。中五坛奠帛。初献,帝亲行礼,两庑命官分献。三年夏,旱。六月朔,帝素服草履,步祷于山川坛。藁席露坐,昼曝于日,夜卧于地,凡三日。六年,从礼部尚书牛谅言,太岁诸神,春祈秋报,凡十五坛。中,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东,四渎、京畿山川,春秋二季月将,京都各府城隍。西,锺山、甘肃山川,夏冬二季月将,旗纛战船等神。各五坛。时甘肃新附,故附其山川之祭于京师。其亲祀之仪与祭告同。正统九年三月,雨雪愆期,遣官祭天、地、社稷、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弘治十七年,畿内、山东久旱,命官祭告天寿山,分命各巡抚祭告北岳、北岳、东岳、东镇、东海。
嘉靖八年春,帝谕礼部:‘去冬少雪,今当东作,雨泽不降,当亲祭南郊社稷、山川。’尚书方献夫等言:‘周礼大宗伯:“以荒礼哀凶札。”释者谓:“君膳不举,驰道不除,祭事不县,皆所以示贬损之意。”又曰:“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释者曰:“故谓凶灾。旅,陈也。陈其祭祀以祷焉,礼不若祀之备也。”今陛下闵劳万姓,亲出祈祷。礼仪务简约,以答天戒。常朝官并从,同致省愆祈吁之诚。’随具上仪注。二月亲祷南郊,山川同日,社稷用次日,不除道。冠服浅色,群臣同。文五品、武四品以上于大祀门外,余官于南天门外,就班陪祀。是秋,帝欲亲祀山川诸神。礼部尚书李时言:‘旧例山川等祭,中夜行礼,先一日出郊斋宿。祭毕,清晨回銮。两日毕事,礼太重。宜比先农坛例,昧爽行礼。’因具仪以进。制可。祭服用皮弁,迎神、送神各两拜。
十一年,大学士李时等以圣嗣未降,请廷臣诣岳镇名山祝祷。帝欲分遣道士,赍香帛行,令所在守臣行礼,在廷大臣分诣地祇坛祈告。于是礼部尚书夏言言:‘我朝建地祇坛,自岳、镇、海、渎以及远近名山大川莫不怀柔,即此而祷,正合古人“望衍”之义。但辅臣所请,止于岳镇。窃以山川海渎,发祥效灵,与岳镇同功,况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诸山,又祖宗妥灵之地,祈祷之礼皆不可缺。’遂命大臣诣坛分祀。
神祇坛
洪武二年从礼部尚书崔亮言,建天下神祇坛于圜丘壝外之东,及方丘壝外之西,郊祀前期,帝躬诣坛,设神位,西向,以酒脯祭告。郊之日,俟分献从祀将毕,就坛以祭。后定遣官预告。又建山川坛于正阳门外天地坛西,合祀诸神。凡设坛十有九,太岁、春夏秋冬四季月将为第一,次风云雷雨,次五岳,次五镇,次四海,次四渎,次京都锺山,次江东,次江西,次湖广,次淮东、淮西,次浙东、浙西、福建,次广东、广西、海南、海北,次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次北平、陕西,次左江、右江,次安南、高丽、占城诸国山川,次京都城隍,次六纛大神、旗纛大将、五方旗神、战船、金鼓、铳炮、弓弩、飞枪、飞石、阵前阵后诸神,皆躬自行礼。先祭,礼官奏:‘祝文,太岁以下至四海,凡五坛,称臣者亲署御名。其锺山诸神,称余者请令礼官代署。’帝曰:‘朋友书牍,尚亲题姓名,况神明乎?’遂加亲署。后又定惊蛰、秋分后三日,遣官祭山川坛诸神。七年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以祭。九年复定山川坛制,凡十三坛。正殿,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锺山七坛。东西庑各三坛,东,京畿山川、夏冬二季月将。西,春秋二季月将、京都城隍。十年定正殿七坛,帝亲行礼,东西庑遣功臣分献。二十一年增修大祀殿诸神坛壝。乃敕十三坛诸神并停春祭,每岁八月中旬,择日祭之。命礼部更定祭山川坛仪,与社稷同。永乐中,京师建山川坛并同南京制,惟正殿锺山之右,益以天寿山之神。
嘉靖十一年改山川坛名为天神地祇坛,改序云师、雨师、风伯、雷师。天神坛在左,南向,云、雨、风、雷,凡四坛。地祇坛在右,北向,五岳、五镇、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五陵山、四海、四渎,凡五坛。从祀,京畿山川,西向;天下山川,东向。以辰、戌、丑、未年仲秋,皇帝亲祭,余年遣大臣摄祭。其太岁、月将、旗纛、城隍,别祀之。十七年加上皇天上帝尊称,预告于神祇,遂设坛于圜丘外壝东南,亲定神祇坛位,陈设仪式。礼部言:‘皇上亲献大明坛,则四坛分献诸臣,不敢并列。请先上香毕,命官代献。’帝裁定,上香、奠帛、献爵复位后,分献官方行礼。亚、终二献,执事官代,余坛俱献官三行。隆庆元年,礼臣言:‘天神地祇已从祀南北郊,其仲秋神祇之祭不宜复举。’令罢之。
星辰坛
洪武三年,帝谓中书省臣:‘日月皆专坛祭,而星辰乃祔祭于月坛,非礼也。’礼部拟于城南诸神享祭坛正南向,增九间,朝日夕月祭周天星辰,俱于是行礼。朝日夕月仍以春秋分祭,星辰则于天寿节前三日。从之。四年九月,帝躬祀周天星辰。正殿共十坛,中设周天星辰位,仪如朝日。二十一年以星辰既从祀南郊,罢禜星之祭。
灵星诸神
洪武元年,太常司奏:‘周礼“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天府“若祭天则祀司民、司禄,而献民数、谷数,受而藏之”。汉高帝命郡国立灵星祠。唐制,立秋后辰日祀灵星,立冬后亥日遣官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以少牢。宋祀如唐,而于秋分日祀寿星。今拟如唐制,分日而祀,为坛于城南。’从之。二年从礼部尚书崔亮奏,每岁圣寿日祭寿星,同日祭司中、司命、司民、司禄,示与民同受其福也。八月望日祀灵星。皆遣官行礼。三年罢寿星等祀。
太岁月将风云雷雨之祀
古无太岁、月将坛宇之制,明始重其祭。增云师于风师之次,亦自明始。太祖既以太岁诸神从祀圜丘,又合祭群祀坛。已而命礼官议专祀坛壝。礼臣言:‘太岁者,十二辰之神。按说文,岁字从步从戌。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而周天,若步然也。阴阳家说,又有十二月将,十日十二时所直之神,若天乙、天罡、太乙、功曹、太冲之类。虽不经见,历代因之。元每有大兴作,祭太岁、月将、日直、时直于太史院。若风师、雨师之祀,见于周官,后世皆有祭。唐天宝中,增雷师于雨师之次。宋、元因之。然唐制各以时别祭,失享祀本意。宜以太岁、风云雷雨诸天神合为一坛,诸地祇为一坛,春秋专祀。’乃定惊蛰、秋分日祀太岁诸神于城南。三年复以诸神阴阳一气,流行无间,乃合二坛为一,而增四季月将。又改祭期,与地祇俱用惊蛰、秋分后三日。
嘉靖十年命礼部考太岁坛制。礼官言:‘太岁之神,唐、宋祀典不载,元虽有祭,亦无常典。坛宇之制,于古无稽。太岁天神,宜设坛露祭,准社稷坛制而差小。’从之。遂建太岁坛于正阳门外之西,与天坛对。中,太岁殿。东庑,春、秋月将二坛。西庑,夏、冬月将二坛。帝亲祭于拜殿中。每岁孟春享庙,岁暮祫祭之日,遣官致祭。王国府州县亦祀风云雷雨师,仍筑坛城西南。祭用惊蛰、秋分日。
岳镇海渎山川之祀
洪武二年,太祖以岳渎诸神合祭城南,未有专祀。又享祀之所,屋而不坛,非尊神之道。礼官言:‘虞舜祭四岳,王制始有五岳之称。周官,“兆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诗序巡狩而礼四岳河海,则又有四海之祭。盖天子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而岳镇海渎,在诸侯封内,则各祀之。秦罢封建,岳渎皆领于祠官。汉复建诸侯,则侯国各祀其封内山川,天子无与。武帝时,诸侯或分或废,五岳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时,始有使者持节祠岳渎之礼。由魏及隋,岳镇海渎,即其地立祠,有司致祭。唐、宋之制,有命本界刺史、县令之祀,有因郊祀而望祭之祀,又有遣使之祀。元遣使祀岳镇海渎,分东西南北中为五道。今宜以岳镇海渎及天下山川城隍诸地祇合为一坛,与天神埒,春秋专祀。’遂定祭日以清明霜降。前期一日,皇帝躬省牲。至日,服通天冠绛纱袍,诣岳镇海渎前,行三献礼。山川城隍,分献官行礼。是年命官十八人,祭天下岳镇海渎之神。帝皮弁御奉天殿,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送至中书省,使者奉以行。黄金合贮香,黄绮幡二,白金二十五两巿祭物。
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帝躬署名于祝文,遣官以更定神号告祭。六年,礼臣言:‘四川未平,望祭江渎于峡州。今蜀既下,当遣人于南渎致祭。’从之。十年命官十八人分祀岳镇海渎,赐之制。
万历十四年,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州。礼臣言:‘大明集礼载,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止见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是。’
其他山川之祀。洪武元年躬祀汴梁诸神,仍遣官祭境内山川。二年,以天下山川祔祭岳渎坛。帝又以安南、高丽皆臣附,其国内山川,宜与中国同祭。谕中书及礼官考之。安南之山二十一,其江六,其水六。高丽之山三,其水四。命著祀典,设位以祭。三年遣使往安南、高丽、占城,祀其国山川。帝斋戒,亲为祝文。仍遣官颁革正山川神号诏于安南、占城、高丽。六年,琉球诸国已朝贡,祀其国山川。八年,礼部尚书牛谅言:‘京都既罢祭天下山川,其外国山川,亦非天子所当亲祀。’中书及礼臣请附祭各省,从之。广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腊、暹罗、锁里,广东附祭三佛齐、爪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辽东附祭高丽,陕西附祭甘肃、朵甘、乌斯藏,京城不复祭。又从礼官言,各省山川居中南向,外国山川东西向,同坛共祀。其王国山川之祀,洪武十三年定制。十八年定王国祭山川,仪同社稷,但无瘗埋之文。凡岳镇海渎及他山川所在,令有司岁二祭以清明、霜降。
城隍
洪武二年,礼官言:‘城隍之祀,莫详其始。先儒谓既有社,不应复有城隍。故唐李阳冰缙云城隍记谓“祀典无之,惟吴、越有之”。然成都城隍祠,李德裕所建,张说有祭城隍之文,杜牧有祭黄州城隍文,则不独吴、越为然。又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皆书于史,又不独唐而已。宋以来其祠遍天下,或锡庙额,或颁封爵,至或迁就傅会,各指一人以为神之姓名。按张说祭荆州城隍文曰:“城隍是保,甿庶是依。”则前代崇祀之意有在也。今宜附祭于岳渎诸神之坛。’乃命加以封爵。京都为承天鉴国司民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皆封为王。其余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衮章冕旒俱有差。命词臣撰制文以颁之。
三年诏去封号,止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庙屏去他神。定庙制,高广视官署厅堂。造木为主,毁塑像舁置水中,取其泥涂壁,绘以云山。六年制中都城隍神主成,遣官赍香币奉安。京师城隍既附飨山川坛,又于二十一年改建庙。寻以从祀大祀殿,罢山川坛春祭。永乐中,建庙都城之西,曰大威灵祠。嘉靖九年罢山川坛从祀,岁以仲秋祭旗纛日,幷祭都城隍之神。凡圣诞节及五月十一日神诞,皆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礼。国有大灾则告庙。在王国者王亲祭之,在各府州县者守令主之。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五十‧志第二十六  礼四 吉礼四 历代帝王陵庙 三皇 圣师 先师孔子 旗纛 五祀 马神 南京神庙 功臣庙 京师九庙 诸神祠 厉坛
历代帝王陵庙
洪武三年遣使访先代陵寝,仍命各行省具图以进,凡七十有九。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曰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唐尧,虞舜,夏禹,商汤、中宗、高宗,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明帝、章帝,后魏文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凡三十有六。各制衮冕,函香币。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两具祭物。陵寝发者掩之,坏者完之。庙敝者葺之。无庙者设坛以祭。仍令有司禁樵采。岁时祭祀,牲用太牢。
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陈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汉光武,洛阳祀汉明帝、章帝,郑祀周世宗,巩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荥河祀商汤。在山东者二:东平祀唐尧,曲阜祀少昊。在北平者三:内黄祀商中宗,滑祀颛顼、高辛。在湖广者二:酃祀神农,宁远祀虞舜。在浙江者二:会稽祀夏禹、宋孝宗。在陕西者十五:中部祀黄帝,咸阳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汉高帝、景帝,咸宁祀汉文帝,兴平祀汉武帝,长安祀汉宣帝,三原祀唐高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宪宗,泾阳祀唐宣宗。岁祭用仲春、仲秋朔。于是遣使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数,俾所在有司守之。
已而命有司岁时修葺,设陵户二人守视。又每三年,出祝文、香帛,传制遣太常寺乐舞生赍往所在,命有司致祭。其所祀者,视前去周宣王,汉明帝、章帝,而增祀娲皇于赵城,后魏文帝于富平,元世祖于顺天,及宋理宗于会稽,凡三十六帝。后又增祀隋高祖于扶风,而理宗仍罢祀。又命帝王陵庙所在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择日致祭。
六年,帝以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宜于京师立庙致祭,遂建历代帝王庙于钦天山之阳。仿太庙同堂异室之制,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东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每岁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已而以周文王终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寝其祀,增祀隋高祖。七年令帝王庙皆塑衮冕坐像,惟伏羲、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八月,帝躬祀于新庙。已而罢隋高祖之祀。
二十一年令每岁郊祀,附祭历代帝王于大祀殿。仍以岁八月中旬,择日遣官祭于本庙,其春祭停之。又定每三年遣祭各陵之岁,则停庙祭。是年诏以历代名臣从祀,礼官李原名奏拟三十六人以进。帝以宋赵普负太祖不忠,不可从祀。元臣四杰,木华黎为首,不可祀孙而去其祖,可祀木华黎而罢安童。既祀伯颜,则阿术不必祀。汉陈平、冯异,宋潘美,皆善始终,可祀。于是定风后、力牧、皋陶、夔、龙、伯夷、伯益、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张浚、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凡三十七人,从祀于东西庑,为坛四。初,太公望有武成王庙,尝遣官致祭如释奠仪。至是,罢庙祭,去王号。
永乐迁都,帝王庙,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礼。嘉靖九年罢历代帝王南郊从祀。令建历代帝王庙于都城西,岁以仲春秋致祭。后幷罢南京庙祭。十年春二月,庙未成,躬祭历代帝王于文华殿,凡五坛,丹陛东西名臣四坛。礼部尚书李时言:‘旧仪有赐福胙之文。赐者自上而下之义,惟郊庙社稷宜用。历代帝王,止宜云答。’诏可。十一年夏,庙成,名曰景德崇圣之殿。殿五室,东西两庑,殿后祭器库,前为景德门。门外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街东西二坊,曰景德街。八月壬辰亲祭。帝由中门入,迎神、受福胙、送神各两拜。嗣后岁遣大臣一员行礼,四员分献。凡子、午、卯、酉祭于陵寝之岁,则停秋祭。二十四年,以礼科陈棐言,罢元世祖陵庙之祀,及从祀木华黎等,复迁唐太宗与宋太祖同室。凡十五帝,从祀名臣三十二人。
三皇
明初仍元制,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洪武元年令以太牢祀。二年命以句芒、祝融、风后、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贷季、少师、雷公、鬼臾区、伯高、岐伯、少俞、高阳十大名医从祀。仪同释奠。四年,帝以天下郡邑通祀三皇为渎。礼臣议:‘唐玄宗尝立三皇五帝庙于京师。至元成宗时,乃立三皇庙于府州县。春秋通祀,而以医药主之,甚非礼也。’帝曰:‘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汨于药师可乎?’命天下郡县毋得亵祀。
正德十一年立伏羲氏庙于秦州。秦州,古成纪地,从巡按御史冯时雄奏也。嘉靖间,建三皇庙于太医院北,名景惠殿。中奉三皇及四配。其从祀,东庑则僦贷季、岐伯、伯高、鬼臾区、俞跗、少师、桐君、雷公、马师皇、伊尹、扁鹊、淳于意、张机十三人,西庑则华陀、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韦慈藏、王冰、钱乙、朱肱、李杲、刘完素、张元素、朱彦修十四人。岁仲春、秋上甲日,礼部堂上官行礼,太医院堂上官二员分献,用少牢。复建圣济殿于内,祀先医,以太医官主之。二十一年,帝以规制湫隘,命拓其庙。
圣师
圣师之祭,始于世宗。奉皇师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帝师陶唐氏、有虞氏,王师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武王,九圣南向。左先圣周公,右先师孔子,东西向。每岁春秋开讲前一日,皇帝服皮弁,拜跪,行释奠礼。用羹酒果脯帛祭于文华殿东室。
初,东室有释像,帝以其不经,撤之,乃祀先圣先师。自为祭文,行奉安神位礼。辅臣礼卿及讲官俟行礼讫,入拜。先是洪武初,司业宋濂建议欲如建安熊氏之说,以伏羲为道统之宗,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次列焉。秩祀天子之学,则道统益尊。太祖不从。至是,世宗仿其意行之。十六年移祀于永明殿后,行礼如初。其后常遣官代祭。隆庆初,仍于文华殿东室行礼。
至圣先师孔子庙祀
汉晋及隋或称先师,或称先圣、宣尼、宣父。唐谥文宣王,宋加至圣号,元复加号大成。明太祖入江淮府,首谒孔子庙。洪武元年二月诏以太牢祀孔子于国学,仍遣使诣曲阜致祭。临行谕曰:‘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今既释奠成均,仍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又定制,每岁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先期,皇帝斋戒。献官、陪祀、执事官皆散斋二日,致斋一日。前祀一日,皇帝服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至日,献官行礼。三年诏革诸神封号,惟孔子封爵仍旧。且命曲阜庙庭,岁官给牲币,俾衍圣公供祀事。四年,礼部奏定仪物。改初制笾豆之八为十,笾用竹。其簠簋登铏及豆初用木者,悉易以瓷。牲易以熟。乐生六十人,舞生四十八人,引舞二人,凡一百一十人。礼部请选京民之秀者充乐舞生。太祖曰:‘乐舞乃学者事,况释奠所以崇师。宜择国子生及公卿子弟在学者,豫教肄之。’五年罢孟子配享。逾年,帝曰:‘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七年二月,上丁日食,改用仲丁。
十五年,新建太学成。庙在学东,中大成殿,左右两庑,前大成门,门左右列戟二十四。门外东为牺牲厨,西为祭器库,又前为灵星门。自经始以来,驾数临视。至是落成,遣官致祭。帝既亲诣释奠,又诏天下通祀孔子,幷颁释奠仪注。凡府州县学,笾豆以八,器物牲牢,皆杀于国学。三献礼同,十哲两庑一献。其祭,各以正官行之,有布政司则以布政司官,分献则以本学儒职及老成儒士充之。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行事。初,国学主祭遣祭酒,后遣翰林院官,然祭酒初到官,必遣一祭。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郡县长以下诣学行香。二十六年颁大成乐于天下。二十八年以行人司副杨砥言,罢汉扬雄从祀,益以董仲舒。三十年以国学孔子庙隘,命工部改作,其制皆帝所规划。大成殿门各六楹,灵星门三,东西庑七十六楹,神厨库皆八楹,宰牲所六楹。永乐初,建庙于太学之东。
宣德三年,以万县训导李译言,命礼部考正从祀先贤名位,颁示天下。十年,慈利教谕蒋明请祀元儒吴澄。大学士杨士奇等言当从祀,从之。正统二年,以宋儒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三年禁天下祀孔子于释、老宫。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裴侃言:‘天下文庙惟论传道,以列位次。阙里家庙,宜正父子,以叙彝伦。颜子、曾子、子思,子也,配享殿廷。无繇、子晳、伯鱼,父也,从祀廊庑。非惟名分不正,抑恐神不自安。况叔梁纥元已追封启圣王,创殿于大成殿西崇祀,而颜、孟之父俱封公,惟伯鱼、子晳仍侯,乞追封公爵,偕颜、孟父俱配启圣王殿。’帝命礼部行之,仍议加伯鱼、子晳封号。成化二年,追封董仲舒广川伯,胡安国建宁伯,蔡沈崇安伯,真德秀浦城伯。十二年从祭酒周洪谟言,增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弘治八年追封杨时将乐伯,从祀,位司马光之次。九年增乐舞为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十二年,阙里孔庙毁,敕有司重建。十七年,庙成,遣大学士李东阳祭告,幷立御制碑文。正德十六年诏有司改建孔氏家庙之在衢州者,官给钱,董其役。令博士孔承义奉祀。
嘉靖九年,大学士张璁言:‘先师祀典,有当更正者。叔梁纥乃孔子之父,颜路、曾晳、孔鲤乃颜、曾、子思之父,三子配享庙庭,纥及诸父从祀两庑,原圣贤之心岂安?请于大成殿后,别立室祀叔梁纥,而以颜路、曾晳、孔鲤配之。’帝以为然。因言:‘圣人尊天与尊亲同。今笾豆十二,牲用犊,全用祀天仪,亦非正礼。其谥号、章服悉宜改正。’璁缘帝意,言:‘孔子宜称先圣先师,不称王。祀宇宜称庙,不称殿。祀宜用木主,其塑像宜毁。笾豆用十,乐用六佾。配位公侯伯之号宜削,止称先贤先儒。其从祀申党、公伯寮、秦冉等十二人宜罢,林放、蘧瑗等六人宜各祀于其乡,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蔡元定宜从祀。’
帝命礼部会翰林诸臣议。编修徐阶疏陈易号毁像之不可。帝怒,谪阶官,乃御制正孔子祀典说,大略谓孔子以鲁僭王为非,宁肯自僭天子之礼。复为正孔子祀典申记,俱付史馆。璁因作正孔子庙祀典或问奏之。帝以为议论详正,幷令礼部集议。于是御史黎贯等言:‘圣祖初正祀典,天下岳渎诸神皆去其号,惟先师孔子如故,良有深意。陛下疑孔子之祀,上拟祀天之礼。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虽拟诸天,亦不为过。自唐尊孔子为文宣王,已用天子礼乐。宋真宗尝欲封孔子为帝,或谓周止称王,不当加帝号。而罗从彦之论,则谓加帝号亦可。至周敦颐则以为万世无穷,王祀孔子,邵雍则以为仲尼以万世为王。其辨孔子不当称王者,止吴澄一人而已。伏望博考群言,务求至当。’时贯疏中言:‘莫尊于天地,亦莫尊于父师。陛下敬天尊亲,不应独疑孔子王号为僭。’帝因大怒,疑贯借此以斥其追尊皇考之非,诋为奸恶,下法司会讯,褫其职。给事中王汝梅等亦极言不宜去王号,帝皆斥为谬论。
于是礼部会诸臣议:‘人以圣人为至,圣人以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已备。今宜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门弟子,皆称先贤某子。左丘明以下,皆称先儒某子。不复称公侯伯。遵圣祖首定南京国子监规制,制木为神主。仍拟大小尺寸,著为定式。其塑像,即令屏撤。春秋祭祀,遵国初旧制,十笾十豆。天下各学,八笾八豆。乐舞止六佾。凡学别立一祠,中叔梁纥题启圣公孔氏神位,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配,俱称先贤某氏。至从祀之贤,不可不考其得失。申党即申枨,釐去其一。公伯寮、秦冉、颜何、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吴澄罢祀。林放、蘧瑗、卢植、郑众、郑玄、服虔、范甯各祀于其乡。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宜增入。’命悉如议行。又以行人薛侃议,进陆九渊从祀。
初,洪武时,司业宋濂请去像设主,礼仪乐章多所更定,太祖不允。成、弘间,少詹程敏政尝谓马融等八人当斥。给事中张九功推言之,幷请罢荀况、公伯寮、蘧瑗等,而进后苍、王通、胡瑗。为礼官周洪谟所却而止。至是以璁力主,众不敢违。毁像盖用濂说,先贤去留,略如九功言。其进欧阳修,则以濮议故也。
明年,国子监建启圣公祠成。从尚书李时言,春秋祭祀,与文庙同日。笾豆牲帛视四配,东西配位视十哲,从祀先儒程晌、朱松、蔡元定视两庑。辅臣代祭文庙,则祭酒祭启圣祠。南京,祭酒于文庙,司业于启圣祠。遂定制,殿中先师南向,四配东西向。稍后十哲: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皆东西向。两庑从祀:先贤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适、高柴、漆雕开、樊须、司马耕、公西赤、有若、琴张、申枨、陈亢、巫马施、梁鳣、公晳哀、商瞿、冉孺、颜辛、伯虔、曹恤、冉季、公孙龙、漆雕哆、秦商、漆雕徒父、颜高、商泽、壤驷赤、任不齐、石作蜀、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后处、鄡单、奚容蒧、罕父黑、颜祖、荣旗、秦祖、左人郢、句井疆、郑国、公祖句兹、原亢、县成、廉洁、燕伋、叔仲会、颜之仆、邽巽、乐欬、公西舆如、狄黑、孔忠、公西蒧、步叔乘、施之常、秦非、颜哙,先儒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伏胜、高堂生、孔安国、毛苌、董仲舒、后苍、杜子春、王通、韩愈、胡瑗、周敦颐、程颢、欧阳修、邵雍、张载、司马光、程颐、杨时、胡安国、朱熹、张栻、陆九渊、吕祖谦、蔡沈、真德秀、许衡凡九十一人。
隆庆五年,以薛瑄从祀。万历中,以罗从彦、李侗从祀。十二年,又以陈献章、胡居仁、王守仁从祀。二十三年,以宋周敦颐父辅成从祀启圣祠。又定每岁仲春、秋上丁日御殿传制,遣大臣祭先师及配位。其十哲以翰林官,两庑以国子监官各二员分献。每月朔,及每科进士行释菜礼。司府州县卫学各提调官行礼。牲用少牢,乐如太学。京府及附府县学,止行释菜礼。崇祯十五年,以左丘明亲授经于圣人,改称先贤。幷改宋儒周、二程、张、朱、邵六子亦称先贤,位七十子下,汉唐诸儒之上。然仅国学更置之,阙里庙廷及天下学宫未遑颁行也。
旗纛
旗纛之祭有四。其一,洪武元年,礼官奏:‘军行旗纛所当祭者,旗谓牙旗。黄帝出军诀曰:“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候。凡始竖牙,必祭以刚日。”纛,谓旗头也。太白阴经曰:“大将中营建纛。天子六军,故用六纛。牦牛尾为之,在左𬴂马首。”唐、宋及元皆有旗纛之祭。今宜立庙京师,春用惊蛰,秋用霜降日,遣官致祭。’乃命建庙于都督府治之后,以都督为献官,题主曰军牙之神、六纛之神。七年二月诏皇太子率诸王诣阅武场祭旗纛,为坛七,行三献礼。后停春祭,止霜降日祭于教场。其二,岁暮享太庙日,祭旗纛于承天门外。其三,旗纛庙在山川坛左。初,旗纛与太岁诸神合祭于城南。九年别建庙。每岁仲秋,天子躬祀山川之日,遣旗手卫官行礼。其正祭,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祇五昌等众,凡七位,共一坛,南向。皇帝服皮弁,御奉天殿降香。献官奉以从事。祭物视先农,帛七,黑二、白五。瘗毛血、望燎,与风云雷雨诸神同。祭毕,设酒器六于地。刺雄鸡六,沥血以衅之。其四,永乐后,有神旗之祭,专祭火雷之神。每月朔望,神机营提督官祭于教场。牲用少牢。凡旗纛皆藏内府,祭则设之。
王国祭旗纛,则遣武官戎服行礼。天下卫所于公署后立庙,以指挥使为初献官,僚属为亚献、终献。仪物杀京都。
五祀
洪武二年定制,岁终腊享,通祭于庙门外。八年,礼部奏:‘五祀之礼,周、汉、唐、宋不一。今拟孟春祀户,设坛皇宫门左,司门主之。孟夏祀灶,设坛御厨,光禄寺官主之。季夏祀中霤,设坛乾清宫丹墀,内官主之。孟秋祀门,设坛午门左,司门主之。孟冬祀井,设坛宫内大庖井前,光禄寺官主之。四孟于有事太庙之日,季夏于土旺之日,牲用少牢。’制可。从定中霤于奉天殿外文楼前。又岁暮合祭五祀于太庙西庑下,太常寺官行礼。
马神
洪武二年命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之神,筑坛后湖。礼官言:‘周官春祭马祖,天驷星也;夏祭先牧,始养马者;秋祭马社,始乘马者;冬祭马步,乃神之灾害马者。隋用周制,祭以四仲之月。唐、宋因之。今定春、秋二仲月,甲、戊、庚日,遣官致祀。为坛四,乐用时乐,行三献礼。’四年,蜀明昇献良马十,其一白者,长丈余,不可加鞯勒。太祖曰:‘天生英物,必有神司之。’命太常以少牢祀马祖,囊沙四百斤压之,令人骑而游苑中,久之渐驯。帝乘之以夕月于清凉山。比还,大悦,赐名飞越峰。复命太常祀马祖。五年幷诸神为一坛,岁止春祭。永乐十三年立北京马神祠于莲花池。其南京马神,则南太仆主之。
南京神庙
初称十庙。北极真武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道林真觉普济禅师宝志以三月十八日,都城隍以八月祭帝王后一日,祠山广惠张王渤以二月十八日,五显灵顺以四月八日、九月二十八日,皆南京太常寺官祭。汉秣陵尉蒋忠烈公子文、晋成阳卞忠贞公壸、宋济阳曹武惠王彬、南唐刘忠肃王仁瞻、元卫国忠肃公福寿俱以四孟朔,岁除,应天府官祭。惟蒋庙又有四月二十六日之祭。幷功臣庙为十一。后复增四:关公庙,洪武二十七年建于鸡笼山之阳,称汉前将军寿亭侯。嘉靖十年订其误,改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以四孟岁暮,应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天妃,永乐七年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以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太仓神庙以仲春、秋望日,南京户部官祭。司马、马祖、先牧神庙,以春、秋仲月中旬,择日南京太仆寺官祭。诸庙皆少牢,真武与真觉禅师素羞。
功臣庙
太祖既以功臣配享太庙,又命别立庙于鸡笼山。论次功臣二十有一人,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正殿: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羊二,豕二。西序:越国武庄公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巢国武壮公华高、虢国忠烈公俞通海、江国襄烈公吴良、安国忠烈公曹良臣、黔国威毅公吴复、燕山忠愍侯孙兴祖。东序:郢国公冯国用、西海武庄公耿再成、济国公丁德兴、蔡国忠毅公张德胜、海国襄毅公吴桢、蕲国武义公康茂才、东海郡公茆成。羊二,豕二。两庑各设牌一,总书‘故指挥千百户卫所镇抚之灵’。羊十,豕十。以四孟岁暮,遣驸马都尉祭。
初,胡大海等殁,命肖像于卞壸、蒋子文之庙。及功臣庙成,移祀焉。永乐三年以中山王勋德第一,又命正旦、清明、中元、孟冬、冬至遣太常寺官祭于大功坊之家庙,牲用少牢。
京师九庙
京师所祭者九庙。真武庙,永乐十三年建,以祀北极佑圣真君。正德二年改为灵明显佑宫,在海子桥之东,祭日同南京。东岳泰山庙,在朝阳门外,祭以三月二十八日。都城隍庙,祭以五月十一日。汉寿亭侯关公庙,永乐间建。成化十三年,又奉敕建庙宛平县之东,祭以五月十三日。皆太常寺官祭。京都太仓神庙建于太仓,户部官祭。司马、马祖、先牧神庙,太仆寺官祭。宋文丞相祠,永乐六年从太常博士刘履节请,建于顺天府学之西。元世祖庙,嘉靖中罢。皆以二月、八月中旬顺天府官祭。洪恩灵济宫,祀徐知证、知谔。永乐十五年,立庙皇城之西,正旦、冬至圣节,内阁礼部及内官各一员祭。生辰,礼部官祭。弘治中,大学士刘健等请毋遣阁臣。嘉靖中,改遣太常寺官。其荣国公姚广孝,洪熙元年从祀太庙。嘉靖九年撤庙祀,移祀大兴隆寺,在皇城西北隅。后寺毁,复移崇国寺。东岳、都城隍用太牢,五庙用少牢,真武、灵济宫素羞。
诸神祠
洪武元年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神祇。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二年又诏天下神祇,常有功德于民,事迹昭著者,虽不致祭,禁人毁撤祠宇。三年定诸神封号,凡后世溢美之称皆革去。天下神祠不应祀典者,即淫祠也,有司毋得致祭。
弘治元年,礼科张九功言:‘祀典正则人心正。今朝廷常祭之外,又有释迦牟尼文佛、三清三境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金阙真君元君、神父神母,诸宫观中又有水宫星君、诸天诸帝之祭,非所以法天下。’帝下其章礼部,尚书周洪谟等言:
  释迦牟尼文佛生西方中天竺国。宗其教者,以本性为法身,德业为报身,幷真身为三,其实一人耳。道家以老子为师。朱熹有曰:‘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法身,上清天上道君又非老子报身,设有二像,又非与老子为一。而老子又自为上清太上老君,盖仿释氏而又失之者也。’自今凡遇万寿等节,不令修建吉祥斋醮,或遇丧礼,不令修建荐扬斋醮。其大兴隆寺、朝天宫俱停遣官祭告。
  北极中天星主紫微大帝者,北极五星在紫微垣中,正统初,建紫微殿,设像祭告。夫幽禜祭星,古礼也。今乃像之如人,称之为帝,稽之祀典,诚无所据。
  雷声普化天尊者,道家以为总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天尊示现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夫风云雷雨,南郊合祀,而山川坛复有秋报,则此祭亦当罢免。
  祖师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真君者,传记云:‘汉张道陵,善以符治病。唐天宝,宋熙宁、大观间,累号正一靖应真君,子孙亦有封号。国朝仍袭正一嗣教真人之封。’然宋邵伯温云:‘张鲁祖陵、父衡,以符法相授受,自号师君。’今岁以正月十五日为陵生日,遣官诣显灵宫祭告,亦非祀典。
  大小青龙神者,记云:‘有僧名卢,寓西山。有二童子来侍。时久旱,童子入潭化二青龙,遂得雨。后赐卢号曰感应禅师,建寺设像,别设龙祠于潭上。宣德中,建大圆通寺,加二龙封号,春秋祭之。’迩者连旱,祈祷无应,不足崇奉明矣。
  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景泰中,因京师旧庙辟而新之,岁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夫梓潼显灵于蜀,庙食其地为宜。文昌六星与之无涉,宜敕罢免。其祠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拆毁。
  北极佑圣真君者,乃玄武七宿,后人以为真君,作龟蛇于其下。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靖康初,加号佑圣助顺灵应真君。图志云:‘真武为净乐王太子,修炼武当山,功成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被发跣足,建皂纛玄旗。’此道家附会之说。国朝御制碑谓,太祖平定天下,阴佑为多,尝建庙南京崇祀。及太宗靖难,以神有显相功,又于京城艮隅幷武当山重建庙宇。两京岁时朔望各遣官致祭,而武当山又专官督祀事。宪宗尝范金为像。今请止遵洪武间例,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羞,遣太常官致祭,余皆停免。
  崇恩真君、隆恩真君者,道家以崇恩姓萨名坚,西蜀人,宋徽宗时尝从王侍宸、林灵素辈学法有验。隆恩,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传符法。永乐中,以道士周思得能传灵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改大德观,封二真君。成化初改显灵宫。每年换袍服,所费不訾。近今祈祷无应,亦当罢免。
  金阙上帝、玉阙上帝者,志云:‘闽县灵济宫祀五代时徐温子知证、知谔。国朝御制碑谓太宗尝弗豫,祷神辄应,因大新闽地庙宇,春秋致祭。又立庙京师,加封金阙真君、玉阙真君。正统、成化中,累加号为上帝。朔望令节俱遣官祀,及时荐新,四时换袍服。’夫神世系事迹,本非甚异,其僭号宜革正,妄费亦宜节省。神父圣帝、神母元君及金玉阙元君者,即二徐父母,及其配也。宋封其父齐王为忠武真人,母田氏为仁寿仙妃,配皆为仙妃。永乐至成化间,屡加封今号,亦宜削号罢祀。
  东岳泰山之神者,泰山五岳首,庙在泰安州山下。又每岁南郊及山川坛俱有合祭之礼。今朝阳门外有元东岳旧庙,国朝因而不废。夫既专祭封内,且合祭郊坛,则此庙之祭,实为烦渎。
  京师都城隍之神者,旧在顺天府西南,以五月十一日为神诞辰,故是日及节令皆遣官祀。夫城隍之神,非人鬼也,安有诞辰?况南郊秋祀俱已合祭,则诞辰及节令之祀非宜,凡此俱当罢免。
议上,乃命修建斋醮,遣官祭告,幷东岳、真武、城隍庙、灵济宫祭祀,俱仍旧。二徐真君及其父母妻革去帝号,仍旧封,冠袍等物换回焚毁,余如所议行之。
按祀典,太祖时,应天祀陈乔、杨邦乂、姚兴、王𫟹,成都祀李冰、文翁、张咏,均州祀黄霸,密县祀卓茂,松江祀陆逊、陆抗、陆凯,龙州祀李龙迁,建宁祀谢夷甫,彭泽祀狄仁杰,九江祀李黼,安庆祀余阙、韩建之、李宗可。宣宗时,高邮祀耿遇德。英宗时,豫章祀韦丹、许逊,无锡祀张巡。宪宗时,崖山祀张世杰、陆秀夫。孝宗时,新会祀宋慈元杨后,延平祀罗从彦、李侗,建宁祀刘子翚,乌撒祀潭渊,庐陵祀文天祥,婺源祀朱熹,都昌祀陈澔,饶州祀江万里,福州祀陈文龙,兴化祀陈瓒,湖广祀李芾,广西祀马慨。武宗时,真定祀颜杲卿、真卿,韶州附祀张九龄子拯,沂州祀诸葛亮,萧山祀游酢、罗从彦。皆历代名臣,事迹显著。守臣题请,礼官议覆,事载实录,年月可稽。至若有明一代之臣抗美前史者,或以功勋,或以学行,或以直节,或以死事,胪于志乘,刻于碑板,匪一而足。其大者,鄱阳湖忠臣祠祀丁普郎等三十五人,南昌忠臣祠祀赵德胜等十四人,太平忠臣庙祀花云、王鼎、许瑗,金华忠臣祠祀胡大海,皆太祖自定其典。其后,通州祀常遇春,山海关祀徐达,苏州祀夏原吉、周忱,淮安祀陈瑄,海州卫祀卫青、徐安生,甘州祀毛忠,榆林祀余子俊,杭州祀于谦,萧山祀魏骥,汀州祀王得仁,广州祀杨信民、毛吉,云南祀沐英、沐晟,贵州祀顾成,庐陵祀刘球、李时勉,广信祀邓颙,宝庆祀贺兴隆,上杭祀伍骥、丁泉,庆远祀叶祯,云南祀王祎、吴云,青田祀刘基,平阳祀薛瑄,杭州祀邹济、徐善述,金华祀章懋,皆众著耳目,炳然可考。其他郡县山川龙神忠烈之士,及祈祷有应而祀者,会典所载,尤详悉云。
厉坛
泰厉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其义也。祭法,王祭太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士丧礼‘疾病祷于厉’,郑注谓‘汉时民间皆秋祠厉’,则此祀达于上下矣,然后世皆不举行。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太厉,设坛玄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设京省城隍神位于坛上,无祀鬼神等位于坛下之东西,羊三,豕三,饭米三石。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坛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里社则祭乡厉。后定郡邑厉、乡厉,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