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7|回復: 0

[國學灌水] 明武宗有多“幽默”:因为姓朱而禁止全国杀猪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18 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凤凰网历史
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个“折子控”,常常每天批十几个小时的奏折,乐此不疲,还在折子上留下了不少有趣的“回复”。
比如雍正言之凿凿地写道:“朕生平从不负人。”可是后人都评价他是一个刻薄寡恩、冷酷无情的人。又比如,雍正在年羹尧的奏折上亲昵地批复:“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今天下后世钦慕流诞就是矣。”结果没几年,雍正就把年羹尧给杀了,一点都不顾“君臣知遇”之情,更不要提什么榜样作用了。除了这些“黑色幽默”外,雍正皇帝也会讲一些浅显的笑话,比如他在折子上说别人坏话:“此人乃天日不醒的一个人,朕当日在藩邸骂他玩,都叫他'球',粗蠢不堪,于登极后不记出仕何地。”“朕将王嵩调到,看伊竟是一不堪弃物,满面鄙俗之气。”雍正骂人也很有一套,痛骂之中带着讽刺挖苦:“你是神仙么?似此无知狂诈之言,岂可在君父之前率意胡说的!”“朕这样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这样人!”“多赏你些,好为你夤缘钻刺打点之用。”
正襟危坐、生杀予夺的帝王们,多少也有幽默感。只是帝王的幽默感有大有小,有的时候发作多数时候潜伏着。更重要的是,帝王的幽默感是异于常人的。他们的幽默虽然也会让凡夫俗子会心一笑、嗤之以鼻或者捧腹大笑,但背后的“笑点”另有一番深意。
帝王生来“幽默”
幽默,按笑点来源定义,可以理解为一门自嘲和挑战常识的学问。一头大灰熊穿着芭蕾裙别别扭扭地跳上舞台,开口就唱:“我是一只小蜜蜂。”这可以理解为自嘲,自己拿自己开涮。赵高指着一头鹿说:“这是一匹马。”这也很幽默,因为它严重侮辱了旁人的智商。如果旁人都附和说这的确是一匹马,那就更幽默了。因为它挑战了整个社会的常识。
我们先来说说帝王们“自嘲”方面的幽默。高高在上的帝王们断然不会允许其他人嘲笑自己,也不会拿自己开涮。他们几乎都自视极高,自信到自负的程度,认为我是上天之子,哪里有什么可笑之处?雍正皇帝在这方面就很典型,他喜欢在奏折上炫耀自己的英明伟大。比如他写道:“朝中党援亦皆由此分门立户而生恩怨也,看透此者亦惟当年雍亲王(就是他自己)一人耳。”“朕早知其非端人矣,今种种欺隐俱已败露,服朕之明鉴否?”
雍正的儿子乾隆,比老爹更上一层楼,觉得自己武功古今第一、文章独步天下。后人游览大江南北,到处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御笔”和大作。据说他还夸口,如果比拼文才,自己也应该是读书人中的皇帝。(类似的大话,据说宋徽宗、康熙皇帝和明武宗朱厚照也曾说过。前两人觉得自己参加科举考试,一定能考中状元;明武宗则认为自己不当皇帝去当兵,也能当个大将军。)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首诗,差不多是唐朝所有诗人作品的总和。他平均一天写两首诗,出了十几卷印刷精美的御制诗集,但很遗憾,乾隆的四万首作品中没有一句留传开来,如今的文学史都懒得提及这位皇帝诗人。这算不算是一种幽默?
明太祖朱元璋原本大字不识几个,造反以后开始识字看书,做在龙椅上也能处理公文。不过,朱元璋显然认为自己文才了得。洪武七年,朱元璋举行诗文大会,对大臣们创作的作品都不满意,亲自动手写了两篇,作为范文,言下之意是自己的文才比天下文臣都要高。此外,朱元璋对文学史也有兴趣,写文章批判过文学史的赫赫有名的韩愈、柳宗元等人,认为他们只会调用几个辞藻,不通人情。几百年之后,朱元璋的范文没有流传下来,文学史对他这个人也不屑一顾。可见,帝王虽然不会自嘲,一旦自负、自恋起来,更有“笑”果。
帝王在“挑战常识”方面的笑料更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可能是晋惠帝司马衷,大臣们向他汇报老百姓没有饭吃,司马衷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他的后代子孙、晋安帝司马德宗,长江后浪推前浪,非但不知道米和肉的区别,连雪花和棉花都分不出来。不过,帝王的无知,情有可原。因为锦衣玉食的司马衷,吃的肉远远比米要多,自然就以为肉比米便宜、常见了。而司马德宗根本不需要知道雪花和棉花的区别,衣来张口饭来伸手就可以了。
同样,帝王们的自负,也情有可原。乾隆写了一首诗,肯定是喝彩声、叫好声响成一片;朱元璋的“范文”,明朝大臣和秀才们也是组织“学习体会”过的。乾隆的诗集,估计销量差不了,外省的州县官吏说不定还要花关系才能搞到一两本。皇帝得意洋洋之时,谁敢指出他其实没有“穿新装”?因此,在主动或被动的阿谀奉承声环绕中,帝王们自信满满,逐渐发展成了刚愎自负,徒留笑柄。
无上的权力和制约的缺失,导致帝王们言行失常。而与生命相伴随的政治压力、权力威胁、感情淡薄,又助长了帝王们的反常言行。举个极端的例子:南朝宋代山阴公主淫恣过度,对皇兄刘子业说:“我与陛下,虽男女有别,可都是先帝的子女。陛下后宫佳丽上万,可我却只有驸马一人。这太不公平了!”
刘子业作为哥哥,竟然为山阴公主安排了面首三十人。山阴公主还不满足,看到吏部郎褚渊体壮貌美,请求刘子业把他赏给自己当面首。刘子业竟然同意了,将大臣赏给妹妹。褚渊在山阴公主身边十日,虽然被公主苦苦逼迫,“守身如玉”。山阴公主最后没办法,才把褚渊放回去。这对兄妹已经失常到了变态的地步,完全不顾亲情伦理了。南朝是一个“父杀子子弑父”、近日兄弟相残明天叔侄屠杀的威胁时代,刘子业等人“可怜生在帝王家”,从出生到入坟墓都生活在一个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只见猜忌和杀戮的环境中。他们的心态怎么能正常呢,怎么不会表演出一些搞笑到匪夷所思的闹剧来呢?
刘子业的母亲病重了,派人去叫儿子来。刘子业却说:“病人房间多鬼,哪能去呢?”不愿意去看望太后。太后大怒,高呼:“快拿刀来,剥开我的肚子,看是怎么生出这样的不孝儿的!”《宋书》是宋代的正史,罕见的承认任何人只要犯了刘子业罪行的其中之一,就足以玷污宗庙、辱没社稷,而刘子业居然把所有罪恶集于一身!
《宋书》对刘子业的死持欢呼的态度:“其得亡亦为幸矣!”但是,刘子业怎么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娃娃,成为人皆可杀的暴君的呢?同样的“幽默”也发生在北齐文宣帝高洋身上。高洋临终时,对弟弟常山王高演说:“你要夺我的位子就夺吧,别杀我儿子。”他很清楚自家王朝勾心斗角、刀光剑影,腥风血雨涌动。而一个个搞笑的独裁暴君,正是被这样的环境给毁了的。
体制和环境决定,不管是谁坐在龙椅上多少都会自负和无知。幽默感几乎是帝王与生俱来的特性。帝王都不正常,搞笑似乎是常态。《晋书》记载前凉的割据君主张天锡纵情声色,荒废政务,就有大臣上疏劝谏。张天锡给了一个相当幽默的解释:“我不是喜欢行乐,而是从中很有收获。我看到早晨花就敬重才华俊秀的高士;观赏芝兰,就爱慕德行高洁的大臣;目睹松竹,就思念忠贞节操的贤才;面对清流,就器重廉洁的言行;一看到蔓草,就鄙视贪官污吏;迎着疾风,就痛恨凶狠狡诈之徒。引申开来,触类旁通,为人从政的道理,都在这里面啊!”不得不承认,张天锡是个天才,搞笑还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谬论。不过他的“心得”显然不能让国富民强。前凉很快就被前秦灭亡,张天锡本人成了末代君主。
有人情味的幽默
说完体制和环境塑造的幽默,我们来看看另外的帝王幽默。
皇帝是一个严肃得有些枯燥的职业,要承造众多的责任,包括许多形象和工作生活上的义务。意识形态、体制和臣下都要求皇帝在各方面都是楷模。这就造成皇帝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悲摧”,不仅不能为所欲为,一言一行还要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我们似乎习惯了皇帝一本正经的样子,一旦某个皇帝表现出常人的喜怒哀乐,就有“喜剧效果”了。
历史上有不少皇帝追求常人的乐趣。明武宗朱厚照可能是其中的代表。他更出名的称呼是正德皇帝。他禁止民间养猪,因为“猪”“朱”同音,老百姓天天“杀猪”,朱厚照心理受不了。
朱厚照一心想出宫玩玩,可被大臣们死死堵在紫禁城里,不让他出门,还老在他耳边念叨要读书、勤政、亲贤臣远小人。朱厚照烦死了,就“精神分裂”出一个“朱寿”来,让朱寿做大将军,做太师,大夸朱寿。其实,朱寿就是朱厚照。机会终于来了,宁王造反。他大喜过望,马上要求“御驾亲征”。这回,大臣们不好拦他了。朱厚照高高兴兴地“郊游”去了,孰料纵马过芦沟桥时,大意把宠妃刘氏相赠的簪子掉了,朱厚照按兵不行,让三军将士趴在地上搜索簪子。找了三天没找着,朱厚照悻悻地继续南行。
到了涿州,前线传来“噩耗”:南赣巡抚王守仁--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王阳明,一点都不领会领导意图,竟然抢皇帝的风头,不等御驾到达就独立镇压叛乱、生擒宁王了。朱厚照闻报,顿足大骂王守仁,骂完后对王守仁的捷报不承认不宣传,下令继续南征--很有负气的小孩子的作派。
到了山东,朱厚照嫌当地安排的宴席不好,不吃,也不生气,笑道:“慢我何甚!”到了扬州,朱厚照大索美女。不过,朱厚照也觉得拆散夫妻不对,所以只抓处女和寡妇。抓来干什么呢?朱厚照不为色,不为享受,而是关起来当肉票,让家人拿钱来赎。看来朱厚照不是贪恋美色,而是贪财。
他果然贪财,在扬州钓了一条鱼,以五百金的天价强卖给太守蒋瑶。蒋太守没钱,把妻子的首饰都拿出来了,说:“臣没钱,只有这些了。”朱厚照又想起隋炀帝杨广的故事,要看琼花。蒋太守说,那不是好东西,已经绝种了。朱厚照又要征异物,蒋太守说扬州不产异物。朱厚照笑了,问蒋瑶扬州产不产白布?蒋太守这回给皇帝面子,进献白布五百匹。但随驾的太监们不像朱厚照这么厚道,索贿不成,就用铁链把蒋瑶绑了好几天。扬州官府去求朱厚照,朱厚照立刻下令释放,成全蒋瑶的贤名。
朱厚照一路这么闹下去,花了八个多月才到南京。王守仁早在六个月前就把宁王押到这里等着了。半年来,王守仁多次苦求皇上受俘,朱厚照一概不准。后来,王守仁终于开窍了,重新报捷,说太师“朱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迅速平定宁王叛乱,对自己苦战恶战之情一字不提。捷报递上去,朱厚照高兴地准奏。不过他下令在南京玄武湖上重新“平乱”:把宁王安置在一艘船上,自己指挥大军再把他抓一次。受俘之后,大军北返。同样的道路朱厚照再玩一遍,觉得无聊,竟然要释放宁王,要和宁王再玩“打仗游戏”。大臣们瞠目结舌,好在朱厚照在清江浦捕鱼时,自己驾的船翻了,落水着寒,玩不了了,只好迅速返回北京,第二天初春就死了,年仅31岁。
朱厚照的所作所为,笑点很多。但如果朱厚照是一个普通人,其言行就是贪玩了些,并没有可笑之处。有人认为,朱厚照是明朝最具人情味的皇帝。可惜皇帝身份不适用常人的标准。比如贪财,就是人之常情,但皇帝贪财就惹人笑话。汉灵帝就贪财,卖官筹钱,把官职按照高低定价,其中地方官因为直接管人管钱,又比同级的京官要贵。因为定价偏高,买卖不好做,汉灵帝就变通先首付后按揭,可以当官后慢慢还,但售价要提高一倍。一次,汉灵帝用500万把司徒卖给了某人,见他很爽快就一次性付清了,对他说:我后悔了,卖你便宜了,本来可以卖1000万的。
攀附权力助长皇帝搞笑风
专制体制固然可以解释帝王们搞笑的部分原因,一般人的攀附权力、阿谀奉承,也让帝王们在幽默的道路越走越远,客观上起到了“起哄”的作用。后人在对搞笑帝王肆意大笑的时候,板子不能全打在帝王的屁股上,旁人也难辞其咎。
做大臣的,明知道皇帝写的诗词狗屁不通,还大张旗鼓地捧臭脚,皇帝随手写一个字就恨不得立一座碑亭供起来。拍马屁的好处是立竿见影,却不想想百年之后的人看到皇帝的臭字到底是骂皇帝还是骂你?
南陈末年,杨广率领隋朝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江南。边关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到陈后主陈叔宝面前。尚书仆射袁宪冒死劝谏,认为务必在长江渡口增兵把守,做好防御。但是陈后主左拥张丽华、右抱孔贵嫔,膝上还坐着个龚贵嫔,一边听《玉树后庭花》,一边饮酒作乐,对大臣们说:“北齐侵我三次,北周侵我两次,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被我们打得大败而归。为什么?建康有王气在,小小杨广能奈我何?不理他!”话刚落,丞相孔范就献媚附和:“是呀,长江天险,自古隔断南北。杨广黄口小儿,难道能插翅飞过长江来吗?我一直嫌我官小爵低,万一杨广飞渡长江,那我就有了封侯拜爵的机会了。”孔范的话,说得陈叔宝哈哈大笑。不过没几天,隋军就攻破建康,陈叔宝躲在井底,被人拉上来时发现和张丽华和孔贵嫔挤在一个筐里呢!而孔范,早不知道跑什么“封侯拜爵”了。这个孔范最擅长给陈叔宝文过饰非,凭着一套怕马屁的本领做的丞相。如果没有孔范,陈叔宝这个笑话的“笑果”就大打折扣;没有孔范,陈叔宝也不会在搞笑的道路上一奔到底。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上回忆了一个笑话:
有一天,我在御花园里骑自行车玩,骑到拐角的地方,几乎撞着一个人。我的车子在那里打了个圈子,准备绕过去了,不料这个人却跪下来不走,嘴里还说:“小的给万岁爷请安!”我瞅了他一眼,看见他嘴上还有一抹胡茬子,知道他并不是太监。我骑着车打着圈子问他:“干什么的?”“小的是管电灯的。”“刚才没摔着,算你运气。干么你老跪着?”“小的运气好,今天见着了真龙天子。请万岁爷开开天恩,赏给小的个爵儿吧!”
我一听这傻话就乐了。我想起了太监们告诉我的,北京街上给蹲桥头的乞丐起的诨名,就说:“行,封你一个'镇桥侯(猴)'吧!哈哈……”我开完了这个玩笑,万没有想到,这个中了官迷的人后来果真找内务府要“官诰”去了。内务府的人说:“这是一句笑话,你干么认真?”他急了:“皇上是金口玉言,你们倒敢说是笑话,不行!”……
如果说陈叔宝是笑话的主角,那么发生在紫禁城的这个笑话,主角是那个管电灯的。如果没有他攀附权力、官本位的思想,就不会有笑点。同样,捧臭脚的大臣也好,拍马屁的孔范也好,违背常理,让自己成为笑话的一部分,也是屈服帝王手中的权力。一来是避祸,避免帝王的绝对权力伤害自己。比如雍正皇帝曾在阿克敦的奏折上批道:“今到广西,若仍皮软欺隐,莫想生还北京也!”一般人都如同阿克敦一样,是有七情六欲的凡夫俗人,能不屈服雍正的威胁,揣摩雍正的意旨办事;二来也希望专制权力能造福自己,在搞笑中追名逐利。比如雍正就说过:“朕说你好,你才得好。”底下的人只有屈服于他,才能“得好”。
正是上述绝对的权力、残酷的环境和底下人的攀附奉承,让帝王这个行业笑料频出,帝王本人却浑然不觉。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来源:凤凰网历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