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6|回覆: 1

[中國方言] [季劍青]北京話的鄉土底色(3)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2-6-21 1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華文史網
研究三代史,需要建立一個年代坐標系,確定一些紀年坐標點,天文學家們能夠為此做出極有價值的計算。

  席澤宗先生說得好,徹底解決三代斷代問題,要考古、歷史和天文、計算專家合作,經過艱苦努力,定能做出成績。

  現代物理學對考古可以提供比過去更多、更有力的幫助。碳―14、鉀氬、鈾系、穆斯堡爾譜、中子活化、熱釋光、古地磁、氧同位素比等現代斷代技術已廣泛採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北京大學等單位的考古學家和物理學家已作出過很大貢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北京大學近年建成了加速器質譜儀(AMS),80年代初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串聯加速器質譜儀投入運行。這些新的裝備為科學考古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科學武器。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十分重視中國的歷史研究和考古工作。共和國建國伊始,發布了一系列關於保護和發掘歷史文物的法令和規範,建立了管理和研究機構,培訓考古人員,在大學設專業,培養高級人才,開展了新的考古發掘工作。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強大的考古和歷史研究隊伍和科學力量。僅考古研究單位就有50多個,1600多人,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

  經過100多年數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最近40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國的古代史研究已取得極其豐富的成就。處於世紀之交的『九五』期間,應該做一個總結,對三代紀年這個關鍵問題歸納出一個輪廓。

  對這一工程的實施,我冒昧提出下列建議,供大家參考。

  第一,要 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精力於關鍵問題。五千年的文明史,淵邃浩瀚,是長遠的研究對象,有取之不盡的研究題材。當前對社會影響最大的是三代紀年問題。欲五年完成,時間很短。應集中精力於總結近幾十年考古發掘、甲骨金文、竹書等新的考古和歷史科學研究成就。必要時,可部署新的發掘,對重點遺蹟文物,集中力量進行研究。當前資源有限,須有效利用。面不宜鋪得太大,可有可無的項目暫時不做。對主題關係不大的研究、試驗、發掘等可留給後人,他們會做得更好。

  第二,提倡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毫無疑問,完成此工程主要靠歷史和考古學家,自然科學有關專業應參與協同。可綜合調度使用我國已建成的物理、化學、地學、天文學等現代設施。除確係必要者外,能不新建的不必新建。計劃定得太大,會影響預定目標的實現。

  第三,實施斷代工程,宜集中注意力於任務目標,不再引發大的辯論,有些學術問題已辯論了100年。周谷老告我,若是過去,這題目本身就要引起爭論。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進步潮流的推動。『甚至那些純粹的自然科學也只是由於工業、商業和人們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材料的』(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就連進化論和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都不能例外(見E.Mayr:The 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P.501,1982;席澤宗:【科學史八講】,科學史的縱深發展,第12頁)。在偉大革命時期,推翻帝制,滌盪封建,掃除荒穢,批判舊文化的大潮中,與社會政治、經濟聯繫密切的歷史研究,必帶有時代的特徵。五十年前的歷史學家掌握的資料不如現在多,尚不知夏也有文字、青銅器和城市,還沒有現代科學方法。魯迅說過,有些事前人不知道,後人用不着替他們慚愧,也用不着隱諱。有人嘲笑古代神話是迷信,或一切新學說皆必來自承襲,這與蔑視古代文化沒有什麼兩樣(魯迅:【科學史教篇】,【全集】卷一)。郭沫若後來高度評價50年代西安半坡古文字雛形的發現(2800―2100BC),認為這是漢字的起源。他稱河南偃師二里頭的考古發現(2000―1500BC)『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第二編,1976年)。郭老的科學精神是很值得讚揚和效法的。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6 15: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東方早報
我們平常從老舍、張恨水的小說中見識了京白的漂亮雅致,卻不想在齊如山的【北京土話】中領略到一番別樣的泥土氣息。【北京土話】不避俗,甚至不避粗惡,透出北京話的鄉土底色,這倒也符合齊如山有聞必錄的科學精神。他並非要提供某種語言的標本,而是要呈現那雜花生樹、生機蓬勃的語言生態本身,以及這生態背後的人情物理、土俗民風。在一個語言日趨標準化、同質化的時代,我們幾乎很難理解語言與生活之間如此直接和貼合的關係,幾乎有多少種細膩的心思,便有多少種細膩的土話。這或許就是齊如山在書序中所說的『言語的真精神』。像『年頭』、『年月』這兩個詞之間的微妙差異,便顯示出土語豐富的表現力(第19頁),而『樹熟兒』一詞,更是不由得讓人欽佩民眾賦予言語以活力的蘭心蕙質:  
各種水果在樹上成熟者,曰『樹熟』。在鄉間,則生者曰『生』,熟者曰『熟』,無說樹熟者。只北京有之。此蓋系大城池中極可憐之語。平常所吃水果,因都系遠路運來,日久亦可變熟,即名『擱熟』。其口味自與自然成熟者相差甚遠,欲思吃一自然成熟之果,頗不易得,偶爾有之,以為得未曾有,故特命此名。(第57頁)
寥寥數語,情趣宛然,直可做筆記讀。
若從方言研究的角度來說,【北京土話】的學術價值或許並不算大。現代語言學家認為,北京話從語音上說『和周圍的河北方言差別很大,而和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東北話反而很接近,和哈爾濱話相去無幾,和遠在東北邊陲的寧古塔的話幾乎基本相同』(胡明揚【北京話初探】第12頁,商務印書館,1987年),而【北京土話】『書中各字眼雖系北京土話,但大多為北數省普通之言語』(【凡例】),可見揆之於現代語言學,【北京土話】的不夠『科學』是顯而易見的。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方言調查和研究,在西方語言學的影響下,都走入描寫語音一途,而對方言背後的人情風俗,往往置之不論,【北京土話】特別究心於此,反而見得彌足珍貴了。至少我們從這本薄薄的小書中,得以在一個橫切面上,窺見語言如萬類霜天般遷變流轉的痕跡:有些土話在時間的淘洗中存留了下來,在日趨普泛的使用中漸覺不新鮮,我們在這裡發現它們的前身,仿佛一剎那間重新瞥見了它們的新鮮本色;有些土話則已然消失,我們也能在這裡想見它們曾經鮮活的姿態。所有這些構成了一個過去的世界,在那裡土話與風俗、語言和生活各自的豐富性,以及它們之間水乳交融的關聯,令當下的我們黯然失色。
【北京土話】在齊如山數百萬言的著述中並不起眼,然而這俗後的雅,土中的香,則非齊如山不能為。但大俗若雅、既舊且新的齊如山,恐怕也是不會再有的人物了。■
  延伸閱讀
  ●【諺語錄】
  齊如山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北平懷舊】
  齊如山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