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京報網 北京是座千年古都;歷史上,因長期處於中原與北方民族的交匯處,故而,曾融合了眾多民族的文化、習俗與語言。久而久之,便產生出了富有本地特色的京腔京韻北京話。
譬如,對於『吃』,在北京方言中就有多種表達方法。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的【普通話與方言】相聲段子裡就有這麼一段:『一個饅頭,可以說把它「開」了,把它「餐」了,把它「捋」了,把它「啃」了,再添一個字,來,把它「點補」嘍!』此外,在表示『吃』這一詞語中,元代雜劇【灰闌記】中還有『嘬哺』一詞:『兄弟,你嘬哺着,我拿那姦夫姦婦去也!』朱居易先生在【元劇俗語方言例釋】中,就把『嘬哺』一詞解釋為『吃喝』。這與現在人們仍常說的那句方言『咱哥們兒上哪兒嘬一頓去』的大吃大喝,具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既透着有點兒風趣幽默,又顯得十分生動形象,較比直接講『吃喝一頓去』,要婉轉得多。
日常生活中,北京人將受他人牽連的事稱作『吃掛落兒』;把那些『曖昧、隱蔽之事』統稱為『貓兒膩』。常愛說:『你別老是跟我玩兒貓兒膩』,或是『那點兒貓兒膩還瞞得了人?』其實,『貓兒膩』是從『貓溺』即『貓尿』演化而來的,因為貓撒尿後,總愛用爪子將其尿用浮土蓋上,故而說『玩貓兒膩』常指隱私之事或背後的小陰謀。對『哩格兒楞』這句北京話,外地人恐怕聽了也很難懂,其實是指油嘴滑舌或花言巧語之意。例如說『你少跟我玩兒這些哩格兒楞!』就是你別花言巧語、雲山霧罩地繞彎子,有話直接說的意思。對『嘎七馬八』的這句北京方言,外地人也不好理解,這是指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或什麼樣的東西與人都有,混在一起了的意思。至於若不是真見到自己的姥姥,而在一句話的後邊掛上『姥姥』二字,那一定是句罵人的話,或者是『沒門兒』的意思了。 有時,北京人還總愛將所說的一個詞尾掛個『子』字,如『起鬨架秧子』、『嘎雜子』、『少爺秧子』、『老爺子』等等。甚至在稱呼人時,或在其名後或在姓後也要加個『子』字,如『駱駝祥子』,即是在其名『祥』字之後,又加了個『子』字;再如『華子』、『貴子』、『柱子』……皆是在其名後加了『子』字;若是稱『小李子』、『郭子』、『孟子』、『葉子』……則是將姓後又加『子』字了。北京方言的複雜性,在這裡表現的比較典型,雖然後邊都加帶了個『子』字,但表達的意思卻完全不同。『起鬨架秧子』、『嘎雜子』、『少爺秧子』是貶意,『老爺子』是尊稱,『祥子、華子、貴子、柱子』及『小李子』、『郭子』、『孟子』、『葉子』則是暱稱,表示親切之意。
追根溯源,北京作為古都,始終被人視為『風水寶地』,其方言主要是在元、明、清三朝形成的。隨着時代的變遷,那些陳腐過時的方言逐漸消失,已少有人用了;而有些方言則至今卻仍有一定生命力,如禮儀用語『貴姓』、『借光』、『寶地』、『府上』等,這大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或流傳罷。不過,北京方言也一直有所發展和變化,如解放前多稱呼人為『先生、小姐』,解放後的五六十年代,統稱為『同志』了;七十年代以後,多稱為『師傅』,自八九十年代以來,一些人又改稱人為『先生、小姐』了。
其實,北京方言是生活在大雜院、小胡同里的下層市民生活中的日常用語,因而多帶有一種『市井味』。故此,在那些公文、報告、講話中也極少使用方言。但北京方言在文學作品中,常常被大量使用,並形成了一批成就斐然的京派京味作家。故無論從元代的雜劇,還是到近代的話劇,其中皆伴有方言:尤其是小說,作品中的北京方言更被廣泛使用。 這其中,話劇以老舍的【茶館】、【龍鬚溝】,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為代表;小說以曹雪芹的【紅樓夢】、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為代表;此外,還有現代作家鄧友梅的【那五】、【煙壺】,汪曾祺的【安樂居】、【晚飯後的故事】,韓少華的【少管家前傳】、陳建功的【找樂】、劉心武的【鐘鼓樓】等,都可稱之為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作;作家劉恆的【貧嘴張大民】,更是把北京方言運用得活靈活現。倘若這些京派作家失去了『京味』,恐怕也便失去了獨特風格,失去了典型性,也便沒有了生命力。正因這些作家寫的是北京人、北京事,作品中的北京方言帶有濃郁而獨特的『京味兒』,才使他們的作品有了很強的生命力。著名紅學家俞伯平先生在論述【紅樓夢】的語言藝術時曾說:『【紅樓夢》裡的對話幾乎全部是北京話,而且是經作者加工洗鍊過的北京話,真是生動極了』。因此,他由衷地讚美說:『北京話是全中國最優美的語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