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國學網 也由於教育的普及,人們通過書本接觸普通話詞,出現了普通話詞取代方言詞的現象。在香港消失的詞中有兩成多 (約90個)就屬於這類,被淘汰的方言詞例如有:
插手 (扒手) 雪珠 (冰雹) i (浮踵)
大熱症 (傷寒) 熱^ (消化不良) 蛾喉 (扁桃腺炎)
翻草 (反芻) 飛鼠 (蝙蝠) 西紙 (外幣)
身跟 (身邊) (芽) 手硬 (有本事)
有心由 (心不在焉) 失運 (倒霉) 打估 (猜謎語)
社會經濟的改變也導至農業詞彙消失。50年代以前,新界鄉村的人多從事耕種,香港農村的面貌和傳統的南中國農村毫無二致。50年代以後,香港經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前所未有的工業化、商品化、城市化,打破了農村的傳統格局,農人轉而種植高值的經濟作物如花卉和蔬菜等,稻穀種植業日益式微,耕地先縮小後荒廢(楊奇1997頁432-435)。很多昔日農業的基本用語如『駛田(犁田)、蒔田(插秧)、趕水(利用水渠引水進行灌溉)、短軟(掐去農作物的頂尖,以利其結果或分枝等)』等,現在很多香港中年人都從未聽過。
魚塘養殖業和禽畜飼養業是香港傳統的事業。60前代中期起,香港因為市鎮不斷擴大,和政府徵用魚塘土地發展工業,加上內地入口的競爭,魚塘面積逐年減少而且廢置的日益增多。禽畜飼養業也因市區的發展由昔日的家庭副業轉變為專業化經營(楊奇1997頁437-438),於是有關禽畜飼養和漁業的詞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成為行業語。桑基(魚塘與魚塘之間的壟,其上植桑,故稱)、干塘(把魚塘水抽乾)、刮塘(清理魚塘)、豬陸(豬圈)、肉糠(復碾稻穀生產出來的帶有碎米的細糠,用作牲畜的精飼料)、行(攔趕禽畜)、菜牛(專供屠宰的肉用牛)、起水(母豬發情)、p婆(老婆子)、泥鴨(旱鴨子、圈養的鴨子)等詞已經退出香港人的生活而消失了。
70年代開始,香港人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舊事物煙滅,相應的詞語也隨之消逝。從前一般家庭用柴和碳作燃料,柴有紅柴、波柴、松柴和雜柴之分,50年代開始,一般家庭改用火水爐(一種燒煤油的炊具)做飯,其後香港政府以避防發生火警和污染廚房Ρ諼磧桑⒗蛔頰荽宓木用襠詹瘢妒鍬舨裉康納痰甌黃韌R(丘東1992頁166-167,饒玖才2001頁85-91),各種柴的名稱就成了歷史詞語了。食物方面,昔日有一種食品叫『芍唷(麵糊塗湯),是把麵粉加在粥Y頭,使粥變得稠一點,吃了容易覺得飽,在生活條件漸漸改善的時候,芍嘁蛭荒藶閎嗣嵌鑰諼兜囊蠖АT偃緋檠譚矯媯50年代進口的香煙都是一根一根的,用鐵造的小盒子或小罐子盛着,價錢頗貴,一般老百姓抽的多是用捲菸紙把煙絲捲成圓錐形的紙煙,由於形狀有如針般,因此稱為『針嘜』,現在極少人再抽這種煙,大家也就不知道什麼是針嘜了。衣物方面,從前的家機布(用土機織出的土布)被工廠生產的價廉款式多的布取代了。60年代以前,一般人多穿中式服裝,粵語稱之為『唐裝』,60年代末經濟起飛,西服也逐漸流行,只有老人家才穿唐裝。現在一般人都不知道唐裝的紐扣叫『紐公』,扣眼兒叫『紐p』了。
在文化生活方面,這幾十年間主要現象是傳統音樂和地方戲劇的式微。跟廣州相同,粵劇本來是昔日香港人最普遍的娛樂,民間也有所謂『私伙局』的業餘曲藝音樂組織。六十年代初,香港引進主題多變,節奏明快的有聲電影。比較起來,傳統地方戲劇就顯得故事陳舊,節奏緩慢,缺少了感觀的刺激。五、六十年代隨着英語普及,西方歌曲又流行起來,當時的年青人還喜歡在家中開私人舞會,請三數好友到來吃喝和跳『阿高高』(一種流行舞),稱為『開 party』。這樣,粵劇和傳統音樂只好退出人們娛樂活動的主流,讓位予新興的事物,而『八音、天光戲、私伙局、二花面(戲曲中的一個行當)』等詞於是在老、中年人兩代之間消失。
還有一些詞的消失能夠見證社會的變遷。從前粵語有『擔沙填海』這熟語,比喻做收效甚微的事;費力而無濟於事。香港60年代開始用移山填海的方法解決居住土地不足的問題。當時的小學常識課本就記述了這個事情,移山填海既成事實,『擔沙填海』也就因為不合時宜而淘汰了。再如比喻人多而心不齊或組織不力以致一事無成,從前會說『人多す憤砟H』(ぃ褐螅賄恚翰唬荒H:軟爛)。五、六十年代,新界人口較少,港英政府對它的管治相對較松,新界人愛吃狗肉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在市區殺狗和賣狗肉則只能悄悄地進行。這幾十年間,在港英政府的打擊下,加上受西方人愛狗文化的影響,吃狗肉這種事情也越來越少聽聞。『す貳備槐愎以誑詒擼飧鱸竅愀劾先思沂褂霉氖煊鏘衷諞丫何酥恕
4 結語
從這次調查結果看,穗港的方言詞從質上來說,差異很小。從香港老中兩代的調查結果顯示,香港的舊詞消失得比廣州快。語言學的理論普遍認為社會發展得快,詞彙的發展也相應變化得快,這次調查的結果符合這種說法。
【實】代表的是當代廣州的方言詞彙,香港人常用的相當不少的一部分不能在這本詞典Y反映出來,因此本調查還未能窺見穗港方言詞彙差異的全豹。如果能夠同時用反映香港方言的詞典進行調查,會比較能看到兩地差異的整個面貌。
參考文獻:
麥紜、譚步雲【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 1997
李偉民【粵港澳社會關係】,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1
魯金【港人生活望後鏡】,香港:三聯書店 1991
楊奇【香港概論】(第六版) ,香港:三聯書店 1997
丘東【新界風物與風情】,香港:三聯書店 1992
饒玖才【香港舊風物】,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2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