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絡 (一)七個主要方言區的分佈
福建諸方言的分佈,一是和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有關;一是與江河的流域有關。唐宋期間這些方言形成後,福建境內的行政區劃比較穩定,現有的方言分區和唐宋的州、軍,明清以來的府、道大體是相應的。又因為在丘陵地帶,人們的聚落總是沿江河分佈的,現有的方言分區又和省內幾條主要江河的流域大體相當。
閩東方言分佈於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寧州,明代的福州、福寧二府;又大體按這兩個府分為南北兩片。南片是閩江下游流域,以福州音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舊府城福安音較有代表性。
莆仙方言區分佈在宋代的興化軍,明清的興化府,全境為木蘭溪流域,以莆田城關音為代表。又按莆田、仙遊二縣,分為南北兩片口音。
閩南方言分佈在唐代的泉州、漳州,明清的泉州、漳州二府和永春、龍巖二州。南北兩片不同口音正好分佈在晉江流域和九龍江流域。分別以明清的泉州、漳州兩個府城的口音為代表。原龍巖州二縣由於受客方言影響成為西片口音,後起的城市廈門則集南北片的特點(泉、漳口音)成為全區的代表方言。
閩北方言主要分佈於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寧府,全境屬建溪流域,以舊府城建甌音為代表。建溪上源和崇陽溪兩支流正好把閩北方言分為東西兩片口音。東片以建甌音為代表,西片以建陽音為代表。
閩贛方言區就是宋代的邵武軍、明清的邵武府,屬於富屯溪流域和金溪上游,以府城邵武口音為代表。其附屬的過渡片(將樂等縣)原是南劍州及後來的延平府,屬於金溪流域。
閩中方言區是原來的南劍州、延平府,沙溪貫穿其中。永安、沙縣分別為南北兩種不同口音的代表。
閩客方言分佈在唐代的汀州,明清的汀州府。南片口音分佈在汀江流域,上杭音較有代表性,北片口音則處於沙溪上游的九龍溪兩岸,寧化音較有代表性。整個區可以舊府城長汀音為代表。
(二)其他邊界方言和方言島
除了上述7個方言區,福建境內還有一些小區域的邊界方言和方言島。它們也各有形成的歷史和特點,分別介紹如下:
1.浦城縣北的吳方言
浦城縣地處閩浙邊界,歷來是入閩通道,與浙江來往密切,有不少浙江人先後來此定居。今縣城及北鄉(佔全縣面積三分之二)通行的是和衢州、處州片相近的吳方言。從下列字音和詞彙約略可見其吳語面貌。
2.戴雲山區的閩方言土語群
在戴雲山的西北坡,包括大田、尤溪兩縣大部和永安、沙縣的邊界,地處5種閩方言的接合部,歷史上行政區劃變動大,人口流動多,這裏至少有5種難以通話的土語。
①大田前路話:通行於大田城關為中心的中部。
②大田後路話:通行於大田西北、尤溪西南和永安、沙縣個別鄉。
③尤溪城關話:通行於尤溪中部。
④尤溪中仙話:通行於尤溪東南部。
⑤尤溪洋中話:通行於尤溪東北部。
5種土語中,①接近閩南話,②帶有閩中話特點,③閩東、閩南、閩中三者的特點兼而有之,④近於③,並具有莆仙話成分,⑤接近閩東話。它們都具有閩方言的共同特點,屬於閩方言,但歸入哪一區都勉強,是一群方言區邊界的混合型土語。
3.官話方言島
明、清兩代,先後有兩批官兵前來福建『平亂』,嗣後就地屯守聚居,形成兩處官話方言島。
其一是南平市區和西芹鎮的『土官話』。使用人口約2萬多。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沙縣鄧茂七發動農民起義,數月間幾十萬義軍攻破附近20多個縣城,明王朝先後調京營士卒5萬多人前來鎮壓,後陳懋所部2萬餘人多留守南平。
其二在長樂縣航城鎮琴江村,清初旗營在此築堡定居,至今城牆猶存。現有居民1000餘人,已認定為滿族。他們說的話俗稱『京都話』。1981年以前琴江村屬洋嶼大隊,當時稱為『洋嶼話』。
這些方言島的居民都兼通雙語,對內說官話,對外使用當地方言。這些官話都受到當地方言的影響,但基本面貌仍是北方方言。以詞彙為例,南平官話的房子、婆娘婦女、老子、兄弟(弟弟)、身子、怕生、耍、疼、他;洋嶼話的今兒個、明兒個、爺爺、奶奶、老爺外祖父、姥姥、耗子、斗篷(斗笠)等都還是地道的北方話。
4.其它方言『飛地』
福建境內的諸種方言,也有插入省內其它方言區的『方言飛地』(即方言島)。那裏聚居的人在家說母語,出村說當地話。這些方言島形成的歷史,長的二三百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當地人大多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