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長江日報 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高級官員最近表示,現代社會要提倡『多語多言』,既能講母語,又能講外語;既能講普通話,又能講方言。有人士認爲:語言已成爲一個國家和地區『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外漢語教育持續升溫,國內方言生存環境較多寬容、語言實力漸獲重視的背景下,領略武漢方言魅力,或許能對增強武漢城市『軟實力』帶來新的啟示。
方言崛起體現地方文化覺醒
武漢人在外地,大多遇到過這樣的尷尬:與人交談,沒說幾句,『漢外人士』就判斷『你是四川人』。雖說人家有所武斷,甚至你可以笑他孤陋寡聞,但不能不說武漢方言曾經傳播有限、影響有限。不過,這種狀況目前已經有了很大改觀。
比如,武漢方言小品在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的表現,最能說明這一點。2006年央視春節晚會上,武漢的【招聘】一炮打響,漢上熱議,呼爲『開南方小品登全國大雅之堂的先河』。結果是【招聘】小品獲得當年春晚節目評比三等獎。『從初一到十五』,武漢上上下下著實爲此高興了一番。
夜讀當紅名家易中天【讀城記・武漢三鎮】,深深地爲裡面一段話所感悟。易中天說:『武漢話和北京話一樣,都具有藝術性和戲劇性。如果說有什麼不同,那就是:聽北京話像聽相聲,怎麼聽,怎麼可樂;聽武漢話則像聽戲,有板有眼,鏗鏘有力。』戲劇較之於相聲,或許更可稱大手筆、大製作,於是就有了『板眼』,就有了自己的獨有的藝術性和魅力性。這是我的理解。不僅如此,易中天筆下的『武漢三鎮』,幾成最能代表武漢人性格、武漢人生命勁歌、武漢人可愛之處的『方言大全』。至2006年3月,【讀城記】出到第3版,印數至12萬多冊。武漢話借書揚名,進一步走向全國。
近期又有一件值得竊喜的事情。【士兵出擊】走紅,人們記下了主角許三多,也記下了說武漢話的王團長。與許三多的家鄉話相比,王團長一口漢腔,顯得更爲地道,讓武漢方言在全國人民面前再展魅力。
魅力歸魅力,實力當實力。相對於一些地方方言已轉化爲一種文化生產力的現實,武漢方言還得將魅力變爲實力,要走的路還很長。考察國內方言實力,較早雄起的是『川普』現象,從【傻兒師長】到【傻兒軍長】、【傻兒司令】,再到【凌湯圓】、【山城棒棒軍】,等等,巴山蜀水創作出許許多多川味濃烈的好作品,甚至將上世紀60年代拍攝的【抓壯丁】衍生成『王保長系列』,濃濃的川味普通話,具有十分的感染力。其後是『湘普』旋風,湖南衛視在多檔節目中,穿插大量的『湘普』,有時還直接插入湘方言,詼諧搞笑,增強互動性,提高了收視率。多年來,以本山大哥的東北話和二人轉爲代表,不僅幾乎壟斷了小品領域,而且強勁地向電視劇進軍,創作出【劉老根】系列品牌作品。一些最能反映方言文化生產力的地方戲,譬如,用河南方言表演的豫劇長久未見其衰,用安徽方言表演的黃梅戲爲人喜聞樂見,用陝西方言表演的秦腔影響西北五省等,還有,『滬普』『儂儂』的電視劇【孽債】,也都代表著語言的穿透力量,體現出方言實力。用方言生產作品,體現出了文化生產力、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綜合實力。
近與傳媒界人士言及方言作用,他們中有精深於此道者稱,正確運用方言,展現方言藝術和方言魅力,體現了一個地方的文化覺醒、文化自信和文化競爭意識。武漢在這方面也應該走在中部地區的前列。
著名地理學家劉盛佳在其新著【中部地區文化發展比較研究】(李星明合著)中,提出『文化先導的中部崛起之路』的觀點。方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是地域文化的載體,甚至是一種情結。發掘武漢方言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弘揚其魅力,至少將爲武漢文化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提供一個有效的載體。
武漢方言,一展魅力正當時
或許是因了『川普』、『湘普』、『二人轉』文化生產力的啟示,或許是因了武漢地域情結的影響,爲改變武漢方言的相對弱勢地位,武漢人多年前就踏上了展示武漢方言魅力的艱難之旅。在『漢味文化』的大旗下,人們不僅大力挖掘武漢題材,而且直接以武漢方言表現武漢魅力,楚風漢韻走出湖北武漢,影響力在不斷放大。
鬧得最爲熱火的是廣播電影電視中的方言作品。湖北經視從【經視故事會】發展到【E天】,開闢【阿星笑長開講】;武漢電視台擁有自己的【江城一家親】和【道南說案】,著名的【都市茶座】經營6年後,進行全新改版,一天推出一個故事,講述武漢市民的『酸甜苦辣都市情』。武漢教育電視台創辦【新聞故事會】,先是用武漢話演繹人家的故事,後來也用武漢話講述武漢人自己的故事。2007年7月1日,湖北電視台綜合頻道開播以武漢方言爲主、穿插湖北各地方言的情境喜劇【信了你的邪】。電影【漢口夏日】以武漢人、說武漢話、演武漢事爲創意,成爲在第59屆坎城電影節惟一獲獎的中國影片。武漢方言廣告頻頻出現在電台、電視台中。所有這些令人目不暇接。
漢味小品爲武漢方言長了一把臉。【招聘】之外,還有【搭白算數】、【你我】、【活到就要活快活】等,均以方言喜劇而自稱。其間所作的努力,可說是爲漢味小品挺進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開南方小品登全國大雅之堂之先河,奠定了相當基礎。沒有【搭白算數】和【你我】的先行,恐怕也難有【招聘】在央視春節晚會上火了那一把。
可惜的是2007年的那場曲折。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前,【釣魚】是湖北唯一在春晚彩排露臉的小品,然而劇組始終未能拿到『免死金牌』。第四次聯合彩排之後,該劇組半夜接到節目被『槍斃』的通知,只好『無功而返』。據聞【釣魚】失利在於改說普通話。究其原因,說武漢話,有些原話人家聽不懂;改說普通話,又與原創相去甚遠;說目前還沒有定位的『漢普』,又好像丟掉了原韻。武漢小品失去了進一步的表現機會。
漢味說唱在武漢方言傳播中另闢蹊徑。2006年以來,以說唱方式演繹的漢味歌曲【賣豆皮】、【雙截棍】、【信了你的邪】、【服了你的啄】走紅網絡。在武漢方言的『說』與『唱』中,不僅有著名藝術名家何祚歡、田克兢、尹北琛、周錦堂、余信傑等,而且出現了笑星主持人阿星、網絡歌手段思思等。
報刊方言欄目的作用功不可沒。只見其字、不聞其聲的紙質媒體也紛紛加入武漢方言傳播的行列,開闢方言欄目,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比如,【武漢晚報】的【千家街周刊】、【楚天都市報】的【茶館周刊】辟有專門的武漢方言欄目;【武漢年鑑】的【社會・方言】成爲長期傳播與研究武漢方言的代表性欄目。
其他『藝術性』、『規範化』的武漢方言傳播也不可忽視。黃陂區在弘揚木蘭文化、提升黃陂形象的過程中,運用傳奇楚劇演繹【少年花木蘭】的故事,武漢楚劇院創作演出的【三月茶香】入選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競獎劇目。一些武漢題材的小說作品中也穿插了大量的武漢方言。這是在以『規範化』的武漢方言展現她的特色追求和藝術魅力。只可惜,曾經廣泛流傳於漢上的湖北四大曲種(湖北大鼓、湖北漁鼓、湖北道情、湖北小曲)幾近絕滅。
武漢方言,說聲愛你不容易。武漢文化傳播界爲展示武漢方言可謂使盡十八般武藝,愛你確實不容易;增強武漢方言實力,將其轉換成文化生產力,進而形成文化產品的規模經營,要走的路還很長,這何嘗又不是一種不容易。
武漢方言如何彰顯文化魅力?
什麼是方言?【現代漢語詞典】作有如下解釋: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別的、只在一個地區使用的話。
歷史上的武漢人不完全這樣理解。對待語言,他們也有著毫不『打梗』的豪氣,認爲外國語言也是一種方言。張之洞督鄂時,武漢創辦的外語學堂,就叫方言學堂。至少在學人眼中,當時外語是作爲區別於中國母語的一種方言出現的。
民國時期,曾有人認爲『古之正音存於域中者,洋洋乎其惟江漢大鄂之風』,因而主張以『夏口之音』『導用於國中』,以之爲『正音』,作爲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這是學術觀點的一種。民國初期,甚至有人提出以黎都督所出之地的黃陂話爲『國之正語』,這或許是因了權力諂媚而至的一種語權霸道。
『俱往矣!』增強武漢方言魅力和實力,要把握特色,在展示武漢方言的顯著特徵中進行語言提煉和品牌包裝,在展示精神內核中發揮武漢方言的實力作用。
一是進行語言提煉。提煉出最具代表性,又能爲『漢外人士』所接受的語言。北京的『借光』、河南的『俺』、陝西的『我』(音e,去聲),還有東北的『忽悠』等等,在體現地方語言方面至今都不可替代。成都的『(音ha,三聲)兒』武漢的『苕』,武漢的『麼事』山西的『甚』,對應了武漢方言與其他方言的區別。除了幾句著名『漢罵』外,最能體現武漢方言特點主要有『麼事』、『擁謾鋇取7窖災猓浜夯溝米⒁庾約旱姆揭簦詵窖隕卸暈浜夯暗囊羥灰艫鶻懈腦歟諼浜罕疽艉突疲ㄚ椋┬ǜ校┮約疤歟牛┖海ùǎ┫桑ㄌ遙┑囊粼現姓頁鮃桓鱟羆呀岷系恪墩釁浮訪諼浜悍窖裕涫蹈嗟氖嗆捍ㄆ脹啊
二是注意品牌包裝。比如趙本山、趙麗蓉的聲音就非常有特點。僅聞其聲,就知其人,這是一種具有個性的語言品牌的感染力。這就要求我們對武漢方言,特別是對傳播武漢方言的代表性人物,進行聲音化裝,進行品牌包裝。這種人物你可以『秀』他一把,但絕不可能代替他的全部。
三是見諸精神內核。語言是一種文化工具,是一個文化外殼。提高武漢方言的文化生產力,要從文化流變、文化價值、文化追求、文化心理、文化素質和文化精神等思想文化的層面綜合思考問題。武漢方言作品追尋的是一種漢味文化。但漢味文化絕不是幾句武漢話、幾個武漢地名,或幾個武漢人說和寫就能真正表現出精髓的。原汁原湯的漢味作品要突破標誌性地名穿插、典型方言點綴、經典建築再現的域境,體現武漢在艱苦生活中磨礪出的城市精神(包括精明、厲害的市井文化),以漢味文化的真正內核,在武漢人的性格品質、處事方法、思維習慣等最佳『載體』中展現武漢市井生活、風貌氣質,揭示武漢的『史詩性』、『史詩追求』和『史詩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