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新闻网 日前,中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蓝庆元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再次来到"中国燕都"广东怀集县的永固与诗洞镇,对当地的乡民世代所讲的独特语言――"标话"考察后,称,当地不同于广东境内的广府话(白话)、客家话、潮汕话的"标话",是古粤语的"活化石"。
据蓝庆元研究员初步考证,讲标话的怀集汉人祖先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由战国时期由中原迁来,比怀集县讲白话的汉人先祖迁来怀集要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一人群被当地讲白话的村民称为"讲标人"。
"讲标人"的祖先迁到怀集诗洞、永固等地后,因与当地的百越族土着人(壮、侗族的先祖)聚居一处,语言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标话"。
专家称,由于"讲标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与讲白话的汉人交往少,"标话"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沿用,有古粤语的"活化石"之誉。
学者介绍,"讲标人"自古居住在汉壮两族的交汇之地,沿袭了汉族和壮族的传统语言和风俗习惯,成为独特的"讲标人"。"讲标人",保既留了古汉语的音节、又融合了壮族、侗族的部分语言,十分难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