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新聞網 日前,中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藍慶元和廣東省民族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再次來到"中國燕都"廣東懷集縣的永固與詩洞鎮,對當地的鄉民世代所講的獨特語言――"標話"考察後,稱,當地不同於廣東境內的廣府話(白話)、客家話、潮汕話的"標話",是古粵語的"活化石"。
據藍慶元研究員初步考證,講標話的懷集漢人祖先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由戰國時期由中原遷來,比懷集縣講白話的漢人先祖遷來懷集要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一人群被當地講白話的村民稱為"講標人"。
"講標人"的祖先遷到懷集詩洞、永固等地後,因與當地的百越族土着人(壯、侗族的先祖)聚居一處,語言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標話"。
專家稱,由於"講標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裏,與講白話的漢人交往少,"標話"因此世代相傳,一直沿用,有古粵語的"活化石"之譽。
學者介紹,"講標人"自古居住在漢壯兩族的交匯之地,沿襲了漢族和壯族的傳統語言和風俗習慣,成為獨特的"講標人"。"講標人",保既留了古漢語的音節、又融合了壯族、侗族的部分語言,十分難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