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5|回覆: 0

[中國方言] 西部方言的文化價值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07-9-14 15: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網
『語言是文化的DNA』。中國或許是世界上最大、也最古老的方言博物館,每一種方言便是其中的一塊活化石。孔子曰:『禮失而求諸野』。中國方言之於中國文化的意義,正在於它的『野』。而由於特殊的自然、社會
環境,西部方言的成分之多樣、結構之複雜、積澱之深厚、保存之完整,素為其他地區所不及,其中蘊涵着解開中國古代秘密的重大線索,它們的學術和藝術價值也許並不亞於敦煌洞窟的壁畫和寫經。
應該看到,隨着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地方語言必將趨於弱化、乃至消失。這是一個歷史的發展規律,比如兩漢以後,我國北方的西夏、鮮卑、和田、焉耆、龜茲等語在民族融合過程都先後消失了。現在,中國正在飛速走向現代化。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我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但在非物質遺產保護方面,我們還很少關注方言。這是很不應該的。至於西部方言,傅懋績先生就曾呼籲道:『在雲、貴、川三省和其他地方還有一些語種亟待組織力量進行系統、全面的調查。』我國目前的方言統計總數在改革開放初期80餘種的基礎上又新增了40餘種,其中絕大部分就沉澱在西部地區。隨着西部地區的不斷開放、發展,一些方言不可避免地會逐漸湮滅,例如在甘肅中部農村地區,前幾年還大量存在的兼具古代軍事、移民、宗教、祭祀、禮儀、娛樂特徵的秧歌、社火等民間傳統活動現已基本絕跡,而完全被電視、都市娛樂所取代――這,已經明白預示了西部方言的未來。所以,對於我們來說,研究、記錄、保存這些瀕危語言具有着無比重要的意義,因為方言的天籟一旦消失便永遠不會再生。因此,如何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能夠兼顧對方言的合理保護,這實在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莫超教授所著【白龍江流域漢語方言語法研究】一書具有了非同尋常的價值,它體現出了中國語言學家的社會責任感。白龍江流域地處甘、川交界,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民族融合的一大支點,所以費孝通先生曾稱之為『民族走廊』,並斷言其中『積沉着許多現在還活着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的一個寶貴園地。』但是直到現在,關於該流域方言的綜合研究卻完全處於空白。當此喧囂紛繁之際,作者懷抱良知,心系學術,身獻冷門,足涉荒僻,長期深入山溝村寨,對全流域漢語方言的形成、音系、語法及其變異進行了全面鈎沉和系統描述,並通過與中原、西南官話和藏語康方言的比較研究,提出了『古―普―方』大三角結合理論不能解釋該流域方言特點,而必須代之以『古―少―普―方』大四角結合理論的獨到見解,這就為進一步調查、記錄、研究和保護該流域乃至整個西部方言,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基礎和理論支撐。
作為一種專門針對該流域方言的拓荒性研究,這部專著也難免存在相應的局限性,例如其所涉及的一些方言現象在白龍江、渭河流域之間存在高度重疊性,這種現象究是兩個流域之間相互衍射,還是第三者如羌氐、匈奴、党項或回紇等語同時浸滲的結果?書中並未給予必要的回答。好在作者正在自學藏語,並擬結合民歌、民俗研究,對渭河流域的漢語方言進行綜合考察,屆時必將又有力作問世,上述局限性必能全面克服。
作者: 賈作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