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絡 天津方言的歷史和這座城市的歷史一樣久遠。天津方言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天津方言區是一座全國罕見的方言孤島。天津話這棵特立獨行的方言之樹的根,並不是在海河兩岸土生土長的,而是從外鄉漂浮來的。
根據天津方言在語調上的特點,也就是語言學上所說的把普通話的一聲高音、高平調讀成低音、低平調,即起音低,落音比起音還低的這個特點,李世瑜先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天津展開了實地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畫出了天津話的邊界――在地圖上,這個區域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天津舊城是天津方言的中心,『方言島』的東、南、西三面被靜海音系所包圍,北面則被北京音系所包圍,幾百年來,天津方言僅能『占領』九平方華里的舊城和十幾座村鎮,始終陷入其它音系的重重包圍之中。
天津方言島是怎樣形成的呢?在天津民間流傳着『燕王掃北』的故事。明代朱元璋稱帝後,封了很多藩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屢建戰功,故遭朱元璋忌憚。為削弱他的實力,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讓他帶領大批老弱殘兵到北京、天津一帶戍邊。燕王朱棣不但掃北得勝,還把他從家鄉安徽帶來的士兵安置在天津地區戍邊屯墾。朱棣奪取帝位後,為天津賜名,還設立了天津衛。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天津縣新志汪來傳);『天津近東海,故荒石蘆荻處。永樂初始辟而居之,雜以閩、廣、吳、楚、齊、梁之民』(天津衛志毛愷德政碑)。說明了明初天津人口的主要構成是『軍事移民』。這些移民實行軍事建制,『家庭承襲,鄰里相望』,形成相對牢固的『語音社區』,於是,具有低平調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衛的通用語。
為了進一步明確天津話的來源,1986年,李世瑜等人開始了天津方言尋根之旅,他們從天津出發,在江蘇和安徽北部進行尋訪。
在固鎮所屬的安徽北部的宿州市,李世瑜聽到了很多的天津話,由此找到了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以宿州為中心的廣大的江淮平原,往北到徐州,往南不超過蚌埠。
二十世紀90年代的幾次方言調查,基本印證了李世瑜的『天津方言島』學說,並在其基礎上逐漸歸納出天津方言的其它一些特點。天津人說話語流快,表達能力強,有很多話形容誇張,賦予誇張,修飾性比較強。
隨着社會經濟的開放、文化教育的發展、人口的流動、廣播影視的傳送,天津話中的一些古老詞彙已經消失,天津話的語音、聲調已在明顯地向普通話靠攏,而那些方言俚語中準確、生動、形象的部分則會融入普通話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