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曾爲漆園吏。莊子與老子同爲先秦道家的代表,並稱『老莊』。唐玄宗時,封莊子爲『南華真人』,稱【莊子】一書爲【南華真經】。【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52篇,今傳33篇,包括內篇7、外篇15、雜篇11。一般認爲內篇爲莊子自著,外篇與雜篇成於後學及門人之手,但大體也反映了莊子的思想。
莊子的思想與老子一脈相承,又有發展變化。在哲學觀方面,莊子崇尚自然,主張天道無爲,否定人對自然界的作用,強調順應天命。在認識論方面,有突出的虛無主義傾向。在政治觀方面,雖然宣揚『無所用天下爲』之出世學說,其實心繫天下,並未忘懷政治,只是因厭恨現實政治而選擇了消極逃避的道路。在理想人生的追求方面,強調絕對的精神自由和對現實社會的徹底超脫,其中也潛藏著恥於同流合污的心態。莊子又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莊子】一書把超塵絕俗的思想與恢詭譎怪的形象、汪洋恣肆的文風相結合,開創了散文藝術的新境界,其成就位居先秦諸子之冠,所謂『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甚至『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郭沫若【莊子與魯迅】)。歷代注【莊子】的書極多,晉人郭象注最精,今人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有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版)較爲簡明。 |